朱 紅,張 燁,王志敏
(無錫市人民醫(yī)院 江蘇無錫214000)
臨床借助達芬奇機器人對胃癌患者進行腫瘤及周圍組織根治切除手術,在限制癌細胞轉移擴散、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中效果顯著。但是由于患者自身胃腸功能障礙及術后機體代謝能力增強,易出現(xiàn)營養(yǎng)不良和心理應激反應[1]。因此,采取高質量、細節(jié)化、連續(xù)性康復護理干預十分重要。相關研究顯示,傳統(tǒng)康復護理干預已無法滿足患者術后恢復及并發(fā)癥防控需求[2]。早期精細化康復護理干預是丹麥外科醫(yī)生Kehlet教授提出的新型圍術期處理措施加速患者預后康復方法,將其與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提出的以人為核心的精細化管理理念相融合,結合臨床實際情況,制訂可行性價值較高的康復護理干預對策,在改善腫瘤術后患者心理應激水平,提高機體營養(yǎng)狀態(tài)中臨床效益良好[3]。本研究對達芬奇機器人可視下胃癌根治手術治療患者采取早期精細化康復護理干預,分析其臨床應用價值,取得滿意效果?,F(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將我院2020年3月1日~2022年5月31日接收的92例胃癌采取達芬奇機器人根治術治療患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參照組和干預組各46例。診斷標準:參考《完全腹腔鏡胃癌手術消化道重建專家共識及手術操作指南(2018版)》[4]中胃癌診斷標準。納入標準:①經胃組織病理活檢、胃鏡、血清腫瘤標志物等符合胃癌診斷標準者;②卡氏功能狀態(tài)評分(KPS)>70分者;③年齡>18歲、首次確診檢查及手術適應證者;④臨床資料完整,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①合并凝血機制障礙性系統(tǒng)疾病者;②近3個月曾有胸腔、顱腦、腹腔等部位大型手術既往史者;③合并心、肺、腦等多臟器功能不全者;④合并食管道活動性出血者。干預組男26例、女20例,年齡(56.45±3.39)歲;病程(6.33±1.42)個月;KPS(75.45±1.39)分;受教育年限(10.32±1.43)年。參照組男25例、女21例,年齡(56.44±3.41)歲;病程(6.39±1.41)個月;KPS(75.44±1.41)分;受教育年限(10.37±1.45)年。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相關倫理原則。
1.2 方法
1.2.1 組建康復護理干預小組 主要包括普外科總住院醫(yī)師1名、護士長1名、科室責任護士3名、心理科醫(yī)生1名、營養(yǎng)師1名等。在開展臨床護理干預前,護士長承擔組織者身份,對小組內部護理人員進行胃癌發(fā)生發(fā)展、根治手術流程、注意事項等相關專業(yè)理論知識的集中學習與培訓,護士長全程監(jiān)督管理,總住院醫(yī)師適當給予專業(yè)性建議或意見,培訓周期為5 d,培訓結束后,經由統(tǒng)一考核,成績達標者參與護理工作。護理人員根據患者自身接納護理干預的不同,將其進行不同居住病室的區(qū)別劃分,并囑患者及家屬,在交流與探討時,勿涉及此次護理干預相關內容。
1.2.2 參照組 實施常規(guī)康復護理干預措施。護理觀察周期14 d。①認知心理干預:護理人員將胃癌病理機制、臨床典型表現(xiàn)、并發(fā)癥、治療干預措施、根治手術操作流程、危害性、術后自我康復管理重要性等相關疾病健康知識,采用宣傳手冊、圖片等形式呈現(xiàn)。于患者入院1 d,至床旁對其進行面對面口頭講解,并在其翻閱健康宣傳手冊過程中,從旁加以指導解釋。護理人員在心理科醫(yī)生協(xié)助下,以熱情、親和的態(tài)度,主動與患者交流溝通,對患者心理狀態(tài)情況進行綜合評估,采用開放式提問技巧,引導患者將自身不安隱患及干擾因素加以闡述,護理人員耐心傾聽,適當給予心理安慰,告知患者可通過聽音樂、看視頻、讀書等娛樂活動宣泄負性情緒。②疼痛干預:護理人員主動詢問患者有無不適感,對自我感知疼痛且尚在承受范圍內者,告知其屬于正常現(xiàn)象,并采用積極正性言語引導患者積極面對疼痛感知,協(xié)助患者采取半坐臥位或端坐位;另外,護理人員以適宜力度,對患者腹部、背部及雙側肋部等肌肉進行放松按摩,1次/d,每次10~15 min。對疼痛超過自我承受范圍者,護理人員遵循醫(yī)囑給予鎮(zhèn)痛藥物,待患者疼痛明顯緩解后停止用藥。③胃腸干預:護理人員對患者創(chuàng)口周圍皮膚狀態(tài),引流液顏色、引流量、性質,引流管有無折疊、堵塞、脫落等情況進行動態(tài)觀察;詳細記錄患者術后首次肛門排氣、排便時間。在進行胃腸減壓留置胃管前,將其目的、必要性、不適感等相關內容詳細告知患者及家屬,操作時動作保持輕柔、流暢,置管成功確認胃管在胃內部后妥善固定,定期進行導管沖洗與口腔清潔護理。患者病情逐步好轉后,適當進行胃管夾閉2~3 d,若無腹脹、惡心等不適感,即可遵醫(yī)囑拔除胃管。協(xié)助患者早期坐起,觀察其有無惡心、頭暈等不良反應,并在護理人員或家屬攙扶下,逐漸進行床邊坐立、床下活動、室內走廊慢步等康復活動,活動強度與時間遵循循序漸進原則,由10 min逐漸增加至20~25 min。④營養(yǎng)支持:術后早期給予腸外營養(yǎng)支持,詳細記錄患者24 h出入量,維持機體酸堿平衡。護理人員在營養(yǎng)師協(xié)助下,指導患者口服少量溫開水,若腹部不存在疼痛、脹氣情況可適當增加飲水量,并逐步過渡至流質飲食,每隔2 h進食1次,每次進食100~150 ml。待患者胃腸功能逐漸好轉,由流質飲食逐步過渡至半流質飲食、普通飲食,進食頻次由4~6餐/d,逐步轉變?yōu)?~5餐/d。嚴禁食用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告知患者進食結束后,維持30~40 min半坐臥位后,再臥床休息。
1.2.3 干預組 實施早期精細化康復護理干預措施。在常規(guī)康復護理干預的基礎上,聯(lián)合采用早期精細化康復護理,觀察周期為14 d。①加強早期康復護理意識。在小組內部護理人員實施常規(guī)培訓的同時,增加早期康復原理、目的、操作流程及意義等相關內容的學習培訓,并在普外科權威專家的指導下,結合患者及科室實際情況,制訂可行性價值較高的康復干預措施。②早期精細化康復內容。a.入院1 d:護理人員創(chuàng)建科室公眾號,指導患者掃碼關注,并根據入院時詢問的患者既往疾病史、居住地、姓名、用藥史等一般資料,建立個人電子信息檔案,并根據患者院內檢查、手術治療等,將其檢查結果與治療情況實時同步更新,告知患者在公眾號個人檔案信息欄準確輸入病歷號與姓名,即可隨時查看自我檔案。挑選1名專業(yè)人員,于每天10:00上傳胃癌、根治手術相關圖片、視頻以及文字信息,并督促患者瀏覽。在常規(guī)心理放松疏導干預基礎上,護理人員挑選10~15首節(jié)奏舒緩、旋律輕快的音頻,告知患者根據自身喜好選出3~5首作為心理放松的背景音頻,于手術前60 min、術后麻醉清醒、睡前60 min播放,每次20~25 min。b.術后6 h:護理人員協(xié)助患者取半坐臥位,給予溫開水漱口保持口腔濕潤清潔。c.術后10 h:協(xié)助患者飲用10 ml溫開水后,每2 h飲水1次,每次飲水量控制在20~30 ml。d.術后12 h:指導患者進食米湯、芝麻糊等流質飲食。e.術后24 h:觀察患者有無嘔吐、惡心等不良反應,詳細記錄出入量、動態(tài)監(jiān)測病情及機體變化的同時,若無特殊情況,拔除胃管及導尿管。根據患者自我疼痛感知情況,給予相應改善措施。協(xié)助患者取低坡半臥式體位,告知其通過咀嚼口香糖刺激口腔唾液分泌。f.術后48 h:觀察患者創(chuàng)口出血及恢復情況,鼓勵患者進行床上四肢肌肉放松、坐起、關節(jié)屈曲伸直等輕微康復活動,指導患者在活動過程中,對創(chuàng)口進行輕微施壓,避免拉伸。同時,保持患者每日攝取總熱能15~25 kcal/kg,在靜脈液體輸注的基礎上,適當添加面湯、清粥等流質飲食,每隔4 h進食1次,每次進食量控制在60~80 ml。g.術后3~5 d:食物選擇逐步過渡至全量流質飲食,攝入高纖維素、高蛋白質、高脂肪等食物,遵循少量多餐原則,4~6餐/d。h.術后6~8 d:隨著機體胃腸蠕動、消化功能恢復,正常飲食攝入,食物選取以清淡、易消化為主,告知患者禁辛辣、油炸、生冷等食物,3~5餐/d。護理人員配合營養(yǎng)師,結合患者自身機體狀態(tài)、飲食習慣及愛好,在取得患者同意后,將其進食種類、時間、頻率、每次進食量等飲食內容進行科學規(guī)劃,并告知患者嚴格遵守飲食計劃,避免患者進食過多或營養(yǎng)不足等情況發(fā)生。
1.3 觀察指標 ①心理應激:入院1 d、干預14 d,借助心理復原力量表(CD-RISC)評估患者心理復原能力,量表主要包括接收變化、能力、精神影響、忍受消極情感、控制5個維度,共25項條目,每項條目滿分4分,總分0~100分,分值與心理復原能力呈正相關,量表Cronbach′s α為0.912,內部一致性系數(shù)為0.928[5]。②營養(yǎng)指標:入院1 d、干預14 d,采取靜脈血檢測,觀察患者體質量指數(shù)(BMI,正常范圍:18.5~23.9),血漿白蛋白(ALB,正常范圍:35~55 g/L)、總蛋白(TP,正常范圍:60~80 g/L)等營養(yǎng)指標。③胃腸功能:統(tǒng)計患者術后腹脹改善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及胃管拔除時間。
2.1 兩組干預前后心理復原能力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心理復原能力比較(分,
2.2 兩組干預前后營養(yǎng)指標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營養(yǎng)指標比較
2.3 兩組胃腸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胃腸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胃癌作為病發(fā)率、病死率均相對偏高的惡性腫瘤疾病之一,多以上腹部脹痛、消化不良、厭食等癥狀為典型表現(xiàn),如病情持續(xù)惡化,還可能誘發(fā)大量嘔血、惡病質等并發(fā)癥,為延長患者生命,采取積極有效治療手段至關重要[6]。達芬奇手術機器人應用于臨床外科手術治療領域很好地彌補了傳統(tǒng)腹腔鏡手術過程中存在的視野局限、創(chuàng)傷大等不足,精準鎖定局部癌腫及周圍組織,為操作者提供了清晰、直觀的手術視野,成為胃癌首選治療手段[7]。手術雖然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但是受多種因素影響,患者容易發(fā)生不同程度心理障礙與營養(yǎng)失衡等,導致術后康復時間延長。因此,聯(lián)合采取精細化、高效率康復護理干預尤為重要。
本研究發(fā)現(xiàn),干預組心理復原能力水平高于參照組(P<0.05)。護理人員通過創(chuàng)建科室信息公眾平臺,患者及家屬可實時查閱相關內容,方便其了解相關健康知識及自身病情變化等,充分調動自我護理配合度與主觀能動性,有助于緩解不良情緒,強化患者心理對外界不良干擾因素的耐受與抵抗能力[8]。本研究發(fā)現(xiàn),干預組胃腸功能改善情況優(yōu)于參照組(P<0.05)。護理人員于手術結束后,指導患者飲用溫開水、咀嚼口香糖及早期下床康復活動等,有利于刺激胃腸內部黏膜消化酶分泌,加速胃腸蠕動,促使胃腸功能的改善與恢復。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干預組營養(yǎng)指標改善情況優(yōu)于參照組(P<0.05)。護理人員術后早期給予患者腸外、腸內營養(yǎng)支持,減少術后機體炎性反應,保證患者營養(yǎng)攝入維持正常均衡狀態(tài)[9]。
綜上所述,對采取達芬奇機器人胃癌根治術的患者采取早期精細化康復護理干預,能提高患者心理復原能力,促進胃腸功能恢復,改善營養(yǎng)指標,在臨床中起到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