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桂雅
(河南工程學院圖書館,河南 鄭州 451191)
當前在高校,無論是科研工作還是教學工作均呈現明顯的學科融合特征,跨學科已成為目前高校知識活動的一種重要發(fā)展趨勢。跨學科研究需要高校圖書館解決跨學科知識的存取問題,輔助用戶發(fā)現各種學科知識之間的有效聯系,進一步拓展研究視野,由此可以看出,跨學科知識服務正是當下用戶亟須滿足的一種知識服務模式。同時,數據驅動下的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技術的日益發(fā)展與普及應用,為用戶獲取不同知識資源提供了更為寬廣的渠道,傳統(tǒng)高校圖書館“資源為王”的功能定位已與時代發(fā)展不相匹配。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發(fā)展,使各類用戶群體對跨學科溝通的需求有了很大提升,高校圖書館的功能定位開始從“資源為王”轉變?yōu)椤坝脩魹橄取?其功能不再局限于提供文獻資源,而是同時在促進知識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交流共享,推動學術組織深入交流,強化社會參與度等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怎樣在數據驅動環(huán)境下為用戶學習、工作與科研等提供跨學科知識組織與智慧服務,有效發(fā)揮高校圖書館在教育、工作等方面的支撐作用,是高校圖書館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辭海》從科學研究的角度將“學科”定義為“特定的科學領域或一門科學的知識分支”,從傳遞知識角度將“學科”定義為“教學科目的簡稱”,而《學科與知識分類代碼》也提出,學科是相對獨立的知識體系。以上觀點都體現了學科的概念基礎是具有一定的知識內容。而“跨學科”的概念是建立在學科的基礎之上,它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相對獨立的學科之間的交流共享,只要是超過一個特定學科界限而進行的涉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學科的實踐活動都屬于“跨學科活動”[1]。
目前,知識組織獲得了廣大學者的重視與關注。有的學者認為,知識組織是知識資源的序化,即揭示事物本質及事物之間關系的有序結構;有的學者認為,知識組織是對知識資源的一系列處理過程與方法,即以知識為對象進行的收集整理、優(yōu)化整合、存儲應用等一系列組織化過程及其方法;還有的學者認為,知識組織就是實現知識資源的整序存儲與資源應用。綜合以上觀點,筆者認為知識組織就是依據一定的規(guī)則,運用一定的語言、文字等手段,以知識為對象實施有序化的過程[2]。而跨學科知識組織就是利用文獻計量、知識挖掘等方法,突破不同學科的知識壁壘,整合不同學科知識,有效挖掘學科概念間的跨學科關聯,構建跨學科知識組織系統(tǒng)的過程。
關于智慧服務的概念,從“知識理論”的角度出發(fā),可以認為智慧服務是一種“轉知成慧”,即利用各種技術手段對信息資源進行收集整理、優(yōu)化整合、應用創(chuàng)新,實現二次建構甚至是多次建構,形成知識增值產品并實現生產力轉化,最終實現知識的可持續(xù)價值。從“信息技術”角度出發(fā),就是在數據驅動環(huán)境下,采用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技術,利用智能設備和軟件算法,實現“服務時空泛在化、服務手段智能化、服務方式智慧化”的知識服務模式[3]??鐚W科智慧服務是一項以高校圖書館提供的智慧服務為基礎的獨具創(chuàng)新的服務內容,其核心任務是創(chuàng)新整合多學科知識,輔助用戶的跨學科創(chuàng)新,專門處理用戶在跨學科活動中所面臨的與多學科知識相關的各種問題。
知識關聯組織法使本來無序的知識變?yōu)橛行虿⒁子诳刂?把本來孤立、松散的不同學科知識數據形成有機邏輯關聯,通過一定的組織結構實現這種邏輯關聯,為提供跨學科智慧服務奠定基礎??鐚W科知識關聯就是建立不同學科知識之間存在的鏈接,重點關注不同學科知識之間的關系性質或類別??鐚W科知識關聯組織就是把不同學科知識及相互聯系關系有效存儲于數據庫之中。因此,跨學科知識關聯組織方法就是對不同學科數據、信息、知識關系的建立、揭示和組織所采取的一系列技術方法和組織過程。筆者從領域知識組織角度出發(fā),把跨學科知識關聯組織方法分為以下3種。
分類關聯作為領域大數據的重要特征,可以呈現領域大數據中不同概念之間的層次結構。不同的層級結構與網絡分布為不同學科用戶從不同學科的海量知識數據中精準選擇自身所需要的知識數據條目奠定了基礎。分類關聯組織法可以分為聚集關系和拓展關系。前者是由人物、事件、領域的行為活動、組織等構建的聚集關系,如以高等教育領域為例,高校教師、高校學生等因教育活動歸屬于聚集關系;后者是由歸屬于不同類別知識但由事件驅動而關聯,不同類型知識歸屬的聚集關系導致形成關聯傳播拓展關系,如以科學研究領域為例,相當一部分高校教師也承擔著科研工作,因科研工作將高等教育領域與科學研究領域相關聯(見圖1)。
圖1 跨學科知識分類關聯示意圖(以高等教育領域、科學研究領域為例)
時空關聯從知識的時間和空間二維特征出發(fā),將領域知識準確描繪事物結構和狀態(tài)的密切聯系與轉化過程。例如,以旅游管理領域為例,旅游管理領域知識呈現出明顯的時間和空間二維特征。從時間維度看,旅游管理領域知識在時間上具備記憶性和延續(xù)性,通過追溯歷史信息可以回顧旅游管理全過程,依據旅游管理相關知識在時間序列的演變規(guī)律預測領域知識所描述旅游事件的可能趨勢。從空間維度看,旅游管理領域知識描述了旅游管理領域空間特征的有關信息,由物理空間維度如地質地貌、交通位置等和人文空間維度如法律政策、經濟環(huán)境、風土人情等構成(見圖2)。旅游管理領域大數據所蘊含的知識時空關聯性,有效描述了知識數據的動態(tài)演變,如針對某一地區(qū)的旅游管理,就需要密切結合政策變化如新冠肺炎疫情前期、中期、后期,旅游時間如旅游淡旺季,景區(qū)特色如山區(qū)、湖泊等時空關聯性因素,選擇適當的管理措施。
圖2 跨學科知識時空關聯示意圖(以旅游管理領域為例)
不同領域的知識集合都有其不同規(guī)律,以應急救援領域為例,其知識來源于常識、經驗與推理等,而應急事件防控大多直接與醫(yī)療救治相關聯,因此,應急救援領域與醫(yī)療系統(tǒng)領域關聯,醫(yī)療系統(tǒng)領域所需要的知識來源于經驗案例、技術規(guī)范等。因而,應急救援領域所需要的知識服務一般要求具備學科融合、領域交叉等特點,這些知識集合基于領域的不同事件構建密切關聯,呈現明顯的學科融合性和領域交叉性,實現事件發(fā)展動態(tài)關聯。例如,用戶在獲取應急常識的基礎上,會產生獲取相關系統(tǒng)案例描述的知識需求,而應急救援須在具備一定應急救援經驗,掌握施救位置的地形地貌、風土人情、醫(yī)療資源分布、物資匹配信息等知識的背景下開展[4]。
高校圖書館的跨學科知識服務基于數據驅動背景下的數據挖掘與分析進行。“數據就是服務”“分析就是服務”將成為當前高校圖書館的服務趨勢之一,這是一種系統(tǒng)性、多元性、綜合性的集成服務創(chuàng)新,高校圖書館的服務內涵、服務模式、服務結構等都將出現較大轉變。高校圖書館以本館資源為基礎,利用AI、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技術,為用戶提供跨學科知識智慧服務,是對高校圖書館傳統(tǒng)服務模式的繼承和發(fā)展。
基于概念視角的跨學科知識智慧服務,是通過情景感知、創(chuàng)客、協(xié)同等特定理論,指導跨學科知識智慧服務構建的全過程。情境感知理念是指利用可穿戴設備的傳感器感知用戶目前所處的現實情境,提前預測用戶的行為動機,并通過計算機實現用戶基礎數據搜集,進而滿足用戶的跨學科知識需求;創(chuàng)客理念是指依據用戶自身的創(chuàng)意想法,通過動手實踐創(chuàng)造為現實產品的跨學科知識智慧服務;協(xié)同理念是把本來相對獨立的系統(tǒng)或流程,通過優(yōu)化整合實現統(tǒng)一管理,進而滿足用戶的跨學科知識服務[5]。
以用戶為中心,把被動服務轉化為主動服務,是高校圖書館智慧服務的重要發(fā)展趨勢。高校圖書館使用大數據技術動態(tài)串聯文獻資源數據、用戶行為數據及業(yè)務流程數據,通過數據挖掘、聚類分析、用戶畫像等技術,全方位、立體化掌握用戶的跨學科知識需求,深入挖掘數據之間的隱性價值,獲取用戶的隱性需求,預測分析與用戶需求相關的知識領域,從而構建精準的跨學科知識智慧服務,實現資源、空間與用戶之間的有效融合[6]。高校圖書館還能夠利用相關系統(tǒng)對用戶的信息行為實施持續(xù)跟蹤,重視用戶獲取知識的主動需求,構建針對用戶知識需求的預測模型,通過提高用戶知識建設精準度,進一步揭示知識的內在關聯,為用戶提供精準的跨學科知識智慧服務。
構建跨學科知識智慧服務需要先進技術為其提供強有力的技術保障?;诩夹g視角的跨學科智慧服務模式,一定要緊跟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發(fā)展的步伐,實現先進技術、智能設備與高校圖書館資源的深度融合,構建一站式跨學科知識智慧服務平臺,滿足用戶的跨學科知識需求。利用各種信息技術,有效整合高校圖書館各種類型的學科數據資源,深度挖掘不同數據庫中不同學科數據信息間的有效關聯,制訂統(tǒng)一的數據標準,構建不同學科數據間對應的關聯關系,建設數字化資源庫,實現海量數據的統(tǒng)一管理,為高校圖書館跨學科知識智慧服務提供技術支持[7]。高校圖書館要依據用戶的實際需求,利用服務平臺為用戶提供跨數據庫、跨平臺的一站式檢索服務,把不同學科知識資源與智慧服務有效統(tǒng)一,方便用戶獲取所需的跨學科知識資源。
跨學科是目前高校知識活動的一大特征,基于數據驅動背景,面對日益變化的技術環(huán)境與個性鮮明的用戶需求,高校圖書館作為服務高校師生和校外用戶的綜合性學術中心,應特別重視用戶跨學科知識的特殊之處,尤其是在跨學科知識組織與智慧服務方面要作出適應性改變。
高校圖書館作為高校的資源存儲中心,存儲有各種類型、不同學科的知識資源,具備天然的跨學科服務優(yōu)勢,是實現跨學科知識組織與智慧服務的基礎條件。高校圖書館要想真正發(fā)揮支持與促進功能,打破不同學科之間交流的資源藩籬,為用戶提供虛實資源流動的有效條件和機制保障,就一定要進一步強化知識資源的整合力度,建立資源流通渠道,有效推動館藏資源數字化進程,同時還要根據本館需求購買學術、科研價值高的數據庫資源,從而實現學科資源數量和質量的均衡發(fā)展和有效提升[8]。高校圖書館在資源建設時,既要考慮知識資源的廣泛性,也要考慮知識資源的學科特色和專業(yè)性,還可以借鑒國外高校圖書館學科資源建設與管理經驗,構建學科資源數據庫,有效發(fā)揮高校圖書館、資源服務平臺和知識智慧服務的協(xié)同作用。
高校圖書館跨學科知識共享平臺建設主要包括學科服務平臺、技術支撐和新媒體平臺建設三大部分?,F在,學科服務平臺建設模式主要有商業(yè)模式、學科博客模式、本館自建模式等,并在大部分高校圖書館中普及推廣。在技術支撐方面,高校圖書館通過利用不同的信息推送技術和即時通信技術如新聞聚合器、郵件、標簽等,尤其是利用目前使用群體龐大和使用頻率較高的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臺,創(chuàng)建不同用戶的個性化服務入口,為跨學科知識服務提供更為堅實的平臺保障。除了使用常規(guī)知識資源共享方式如資源傳遞、館際互借、區(qū)域聯盟等,還要重視知識資源共享空間的質量建設和功能優(yōu)化,從而進一步強化跨學科知識資源的應用價值[9]。
數據驅動的高校圖書館跨學科知識組織與智慧服務,就是通過協(xié)調技術、資源與人三者之間的關系,輔助創(chuàng)建一個能有效激發(fā)用戶創(chuàng)造力的智慧生態(tài)環(huán)境,吸引潛在的用戶群體,把高校圖書館建設成為一個匯聚知識、分享智慧的智慧服務空間。因此,高校圖書館要在外部拓展與政府部門、企業(yè)公司、公共領域以及其他社會組織、文化組織的環(huán)境融合,推動微觀層面知識資源的跨界、跨學科、跨領域的融合和轉化,促進宏觀層面高校圖書館與智慧城市等各種智慧項目的對接,還要在內部強化智能感知體系等方面的軟硬件應用,進一步完善用戶行為基礎數據,精準掌握用戶的跨學科知識需求,為高校圖書館跨學科知識組織與智慧服務提供全面、系統(tǒng)的設施支撐,為高校圖書館創(chuàng)建一個技術、資源與人三者協(xié)調,內外環(huán)境深度融合,提供虛實結合智慧服務的智慧生態(tài)環(huán)境[10]。
目前,我國高校圖書館在跨學科知識組織與智慧服務方面已取得了較好成績,但依然存在不足,如缺乏對智慧館員的培訓與教育,智慧服務質量不高;缺乏系統(tǒng)化的用戶需求分析工作,使高校圖書館所提供的智慧服務內容與用戶知識需求不相匹配等問題,不利于高校圖書館的長遠發(fā)展。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高校圖書館必須針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研究,不斷發(fā)展,逐步完善,以期能夠更好地為用戶提供優(yōu)質的跨學科知識組織與智慧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