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珠
兩漢選拔人才、任用官吏的途徑很多,如軍功、任子、貲選等,察舉制與征辟制在兩漢選官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以察舉制為主體,征辟制作為察舉制的重要補充。
征辟是由皇帝或官府直接聘請名士任官,這些名士均是所謂志行高潔、博學多才或某一方面技藝卓絕超群的學者、私學大師,也有的是學富五車卻淡泊名利隱居民間的名士,他們一經(jīng)征辟,無須考核即被授予高官,被征辟的人數(shù)量極有限,無法滿足社會的需求。
察舉制則是由公、卿、列侯、刺史、郡守、國相經(jīng)過考察,將一些符合朝廷要求的人才推薦出來,供朝廷直接任用或經(jīng)過一定形式的考核再加以任用。
漢代察舉的科目,是由少到多不斷增加的,增加科目尤以特科為多,是根據(jù)對專門人才的需要而設立。按照舉期分類,察舉的科目可分為??疲q科)與特科兩大類。??朴行⒘⒚牛ㄐ悴牛?、察廉(廉吏)、光祿四行;特科則以“賢良方正”為重。
在漢代察舉??浦?,“孝廉”是最重要的一科。起初舉孝廉以郡國為單位,名額相同,但因各郡國人口懸殊,實則并不公平。東漢和帝永元年間,改以人口為標準:率二十萬人歲舉孝廉一人;不滿二十萬,二歲一人;不滿十萬,三歲一人。后又對邊郡少數(shù)民族雜居地區(qū)適當放寬。就被舉者來看,多為州郡屬吏或通達經(jīng)學的儒生,而任用多從中央的郎署或地方的令、長、丞起步,升遷較快,前程遠大。漢代名公巨卿,多有出身孝廉者,此科政治影響之大,可見一斑。
作為較完備的選官制度,察舉并非孤立而行,而是多與考試相輔相用,以求得人。無論是郡國歲舉的孝廉,還是詔令特舉的賢良、文學,到朝廷后,均須考試。考試的辦法有對策和射策兩種。對策多用于考試舉士,射策用于考試博士弟子。凡屬詔令推舉之士一般是由天子策試;郡國歲舉之孝廉、秀才則由三公府考試。儒生考經(jīng)學,官吏考舉奏,通過考試選出優(yōu)等生,報皇帝錄用。以考試接續(xù)察舉,令選官制度更加嚴密??荚囍贫缺旧斫?jīng)過不斷完善充實,至隋唐發(fā)展為“科舉制”,延續(xù)1300余年,對中國社會影響深遠。
當然,察舉制還存在許多問題和漏洞。因選舉大權掌握在少數(shù)高官手中,在政治清明時,尚能得法,吏治腐敗時,就流于形式。而且,察舉制為封疆官僚結黨營私開了方便之門。被舉薦者往往成為舉薦者的門生,出現(xiàn)了大大小小帶有壟斷性的私人政治集團。而正是這些政治集團,形成了東漢末年以來的世家門閥地主和封建割據(jù)勢力,危害社會達數(shù)百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