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允漷
一問結果:期望學生從需要教的內容中學會什么
一般而言,確立教學目標首先需要教師閱讀教材目錄,了解該學期所涉及的單元主題或知識內容,然后依此進行對標,從課程標準的對應要素中明晰本學期課程的育人要求,因此確定新目標的“第一問”便指向學生的學習結果。新課標堅持育人導向,聚焦每門課程要培育的核心素養(yǎng),建構了素養(yǎng)導向的“目標一族”(即課程/學段目標、內容/學業(yè)要求、學業(yè)質量),這為教師樹立“課標意識”、確定不同層級的教學目標提供了重要依托和抓手。譬如,確立學期目標往往要參照課程/學段目標與學業(yè)質量,并通過對標教材目錄加以明確;單元目標介于學期目標與課時目標之間,需要統(tǒng)籌考量課程標準中的學段目標、內容要求/學業(yè)要求以及學業(yè)質量,從而思考該主題或知識內容到底期望學生學會什么,借由對學期目標的進一步分解形成;課時目標作為教學實踐的最小單位,建構在單元目標之下,通常要參照內容要求/學業(yè)要求,通過對單元目標的分解進一步確定。
以確立單元目標為例,“對標”并非與課程標準機械地一一對應,而是需要教師掌握專業(yè)策略、做出專業(yè)判斷。依托課程標準將其轉化為具體的單元目標大致有三種情形:一對一關系,意指一條課程標準比較具體、明確,可以直接作為一個學習目標;一對多關系,意指一個課程標準有一定的概括性,需要分解成多條學習目標;多對一關系,意指將多條課程標準或其中相關的目標要素組合、聚焦或聯結在一起而成為一條學習目標。根據這三種情形,教師可分別用到替換、拆解、聚焦或聯結策略,立足教學實踐確定具體的新目標。從學習結果出發(fā)刻畫教學目標,本身也體現了一種“自上而下”的目標導向的演繹思路,即由上位的課程標準,結合對教材與學情的把握轉化為下位的教學目標。
二問過程:達成學習結果需要經歷什么樣的過程與方法
目標不只是結果性的,還要體現過程性,因此,確定新目標的“第二問”便指向學生的學習過程,即系統(tǒng)思考達成上述學習結果需要經歷什么樣的過程與方法。新課標強調課程內容組織的結構化,其實課程內容結構化的本質便是學生學習經驗的結構化,既包括學什么,也包括為什么學、怎么學。這就要求教師在思考新目標中的“過程與方法”時,需要考慮指向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學習方式變革,強化學科實踐,推進綜合學習,如此方能以終為始地思考學生究竟需要“做什么事”才能達成期待的學習結果和相應的素養(yǎng)目標。
思考學生的學習過程除考量前述所強調的素養(yǎng)指向的學習結果外,還可參照課程標準中的“教學提示”“教學建議”等,明確達成核心素養(yǎng)表現的策略。當然,確定學生的學習過程還應立足于對教材本身進行分析,確保相應“教學提示”所建議的學習過程、方法與教材內容貼合。同時,還要進行具體的學情分析,考量不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生活經驗、能力基礎以及興趣動機等。其實,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本身也體現了一種“自下而上”的歸納思路,即思考在真實的教學與學習情境中,如何立足于知識內容單位,引導學生經由適切的過程和方法生成核心素養(yǎng),到達課程標準所要求的“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