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效榮,劉鏡軍
1.單縣中心醫(yī)院內分泌科,山東單縣 274300;2.單縣中心醫(yī)院藥劑科,山東單縣 274300
2 型糖尿病是一種代謝性疾病,在臨床較為常見,隨著病情不斷進展,患者極易有一系列并發(fā)癥發(fā)生,其中周圍神經病變最為常見。有研究表明,我國2 型糖尿病患者有61.8%的周圍神經病變發(fā)生率,無力、刺激感等是其主要臨床表現,如未及時有效治療可能會誘發(fā)糖尿病足,增加截肢風險[1]。因此,臨床應該積極采取合適的治療方案控制患者病情,對其癥狀進行改善[2]。胰激肽原酶是一種血管擴張劑,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微循環(huán)。依帕司他是一種醛糖還原酶抑制劑,能夠抑制醛糖的降解,改善患者神經功能[3]。本研究回顧性選取2021 年1月—2022 年12 月單縣中心醫(yī)院收治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200 例,分析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治療中胰激肽原酶與依帕司他聯合用藥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回顧性選取本院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200例,依據用藥方法分為聯合用藥組(聯合胰激肽原酶與依帕司他治療)、單獨用藥組(單獨應用胰激肽原酶治療),各100 例。聯合用藥組:男57 例,女43例;年齡41~81 歲,平均(61.66±10.20)歲;體質指數:19~23 kg/m245 例,24~31 kg/m255 例;糖尿病病程:2~7 年47 例,8~13 年53 例;周圍神經病變病程:1~2 年58 例,3~4 年42 例。單獨用藥組:男56 例,女44 例;年齡42~82 歲,平均(62.36±10.42)歲;體質指數:19~23 kg/m246 例,24~31 kg/m254 例;糖尿病病程:2~7 年48 例,8~13 年52 例;周圍神經病變病程:1~2 年57 例,3~4 年43 例。兩組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具有平穩(wěn)的生命體征者;②符合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診斷標準[4]者;③經肌電圖檢查確診者。排除標準:①其他原因引發(fā)的神經病變者;②合并免疫系統(tǒng)疾病者;③有藥物過敏史者。
1.3.1 單獨用藥組 讓患者飯前用溫水吞服240 U 胰激肽原酶腸溶片(國藥準字H19993610,規(guī)格:120 U),3 次/d,1 周為1 個療程,共治療4 個療程。
1.3.2 聯合用藥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讓患者飯前用溫水吞服50 mg 依帕司他(國藥準字H20040012,規(guī)格:50 mg),3 次/d,1 周為1 個療程,共治療4 個療程。
隨訪1 個月。①肌電圖指標:包括腓總神經、正中神經的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SCV)與運動神經傳導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MCV)。②神經功能:采用多倫多臨床評分系統(tǒng)(Toronto Clinical Scoring System,TCSS),包括感覺功能、神經癥狀、神經反射3 項,分別為0~5 分、0~10 分、0~4 分,分值越低越好[5]。③臨床療效。顯效:用藥后患者的癥狀顯著較輕、膝腱反射顯著改善或正常,SCV 與MCV 提升幅度>5 m/s;有效:用藥后患者的癥狀較輕、膝腱反射較好,SCV 與MCV 提升2~5 m/s;無效:用藥后患者的癥狀沒有減輕或加重,膝腱反射沒有改善或惡化,SCV 與MCV 提升幅度<2 m/s 或降低[6]。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④炎性因子水平:包括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降鈣素原(calcitonin, PCT)、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⑤氧化應激反應: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谷胱甘肽過氧化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 GSH-Px)、過氧化氫酶(catalase, CAT)、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⑥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包括頭痛、腸胃不適、肝腎功能損傷。
采用SPSS 21.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據,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n)和率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進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用藥前,兩組患者的腓總神經、正中神經的SCV 與MCV,感覺功能、神經癥狀、神經反射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用藥后,兩組患者的腓總神經、正中神經SCV 與MCV 均高于用藥前,感覺功能、神經癥狀、神經反射評分均低于用藥前,且聯合用藥組上述指標水平優(yōu)于單獨用藥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表2。
表1 兩組患者肌電圖指標比較[(±s),m/s]
表1 兩組患者肌電圖指標比較[(±s),m/s]
注:與同組用藥前比較,#P<0.05;與單獨用藥組比較,*P<0.05。
?
表2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比較[(±s),分]
注:與同組用藥前比較,#P<0.05;與單獨用藥組比較,*P<0.05。
?
聯合用藥組總有效率高于單獨用藥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用藥前,兩組患者的CRP、PCT、IL-6、SOD、GSH-Px、CAT、MDA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用藥后,兩組CRP、PCT、IL-6、MDA 水平均低于用藥前,SOD、GSH-Px、CAT 水平均高于用藥前,且上述指標水平聯合用藥組優(yōu)于單獨用藥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表5。
表4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s)
表4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s)
注:與同組用藥前比較,#P<0.05;與單獨用藥組比較,*P<0.05。
?
表5 兩組患者氧化應激反應比較(±s)
表5 兩組患者氧化應激反應比較(±s)
注:與同組用藥前比較,#P<0.05;與單獨用藥組比較,*P<0.05。
?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6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胰激肽原酶是蛋白水解酶,進入機體分解后會擴張患者血管,提升組織血流量,降低血液黏稠度,進而糾正細胞長期缺氧缺血狀態(tài),對神經營養(yǎng)進行改善,修復受損神經,從而實現治療目的。但是,單一用藥缺乏理想的療效,需要與其他藥物聯合治療,從而提升臨床療效。依帕司他能夠可逆性、非競爭性抑制醛糖還原酶活性,減少山梨醇形成與積蓄。有研究表明,在2 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治療中,胰激肽原酶與依帕司他聯合用藥具有確切的臨床效果,能夠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改善神經傳導速度,具有較高的可靠性與安全性[7]。
本研究結果表明,聯合用藥組患者的腓總神經、正中神經的SCV 與MCV 均高于單獨用藥組,感覺功能、神經癥狀、神經反射評分均低于單獨用藥組(P<0.05)。聯合用藥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3.00%(93/100),高于單獨用藥組的73.00%(73/100)(P<0.05),原因為:胰激肽原酶能夠抑制磷脂酶Az,阻斷血小板聚集,有效預防血栓形成,進而增加神經血流量,從而改善缺氧缺血狀態(tài),提升神經傳導速度[8]。依帕司他能夠抑制多元醇通路,減少神經阻滯中肌醇與山梨醇蓄積,對MCV 進行改善。同時,依帕司他通過抑制蛋白激酶信號通路,增加內皮細胞內一氧化氮生成,對高糖介導的中性粒細胞內皮黏附及因子表達進行抑制,改善神經反射速度[9]。兩者聯合用藥能夠發(fā)揮協(xié)同作用,改善神經功能,具有更理想的療效[10]。
本研究結果還表明,聯合用藥組患者的CRP、PCT、IL-6、MDA 水平均低于單獨用藥組,SOD、GSH-Px、CAT 水平均高于單獨用藥組(P<0.05),原因為:在醛糖還原酶作用于多元醇通路中葡萄糖的情況下,患者體內山梨醇表達向山梨醇轉化而增多,誘發(fā)應激反應,從而提升CRP、PCT、IL-6 等炎性因子水平,而依帕司他能夠抑制機體醛糖還原酶釋放,減少葡萄糖向山梨醇轉化,從而有效降低體內CRP、PCT、IL-6 等炎性因子水平。同時,依帕司他抑制機體醛糖還原酶釋放,減少葡萄糖轉化為山梨醇,從而減輕機體應激[11]。聯合胰激肽原酶能夠優(yōu)勢互補,更好地減輕氧化應激反應[12]。本研究結果還表明,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聯合用藥不會增加患者的不良反應,安全性有保證。
綜上所述,DPN 治療中胰激肽原酶與依帕司他聯合用藥的效果較胰激肽原酶單獨用藥更佳,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