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香菊
語文課堂教學改革方興未艾,“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合作學習,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潛能和挖掘教材的豐富內(nèi)涵。
散文意蘊豐厚,語言含蓄雋永。散文中各種手法的運用與分析并不難,但有限的小組合作時間里做到披文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卻并非易事。在講授新課的時候我認識到,只能轉變思路,推陳出新,才能實現(xiàn)深入文本與合作探究的共贏。作家王鼎鈞的《那樹》這篇文章講述了一棵樹的早期、中期、現(xiàn)在的不同境遇,通過一棵樹的悲慘遭遇,引起人們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深重思考和感嘆。那么,該如何讓學生領悟那樹用生命綠一方土地,歷經(jīng)滄桑卻遭人砍伐的悲劇感呢?
我按照以往的課堂設計在一個班授課之后,發(fā)現(xiàn)學生感悟甚淺。圍繞主問題“分析那棵樹在各個時期的不同遭遇,說出大樹悲慘遭遇的根源”,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總結文章通過描寫一棵大樹長年造福于人類又最終被人類伐倒的故事,表達作者對大樹命運的痛惜。一篇寄予著深厚情感,充滿詩意的散文,在這種講解方式下毫無感染力可言。在第二個班級上課的時候,我就在黑板上寫下了樹的三個時期,并要求學生在認真研讀課本的基礎上,小組合作探究,選擇并展示出樹的三個時期中的任意一個片段。
學生的積極性被點燃,以小組為單位,根據(jù)自己的知識積累,紛紛在黑板上寫下了他們想到并即將展示的內(nèi)容。黑板上,樹的早期后面有小組寫道:大樹下的嬉戲、孩童的歌舞;樹的中期后寫了:那樹與上帝的對話、那樹的獨白;有的小組選擇展示大樹現(xiàn)在的境況,他們從課文出發(fā),以螞蟻的口吻為大樹寫了一篇哀悼詞。被學生們的積極性所感染,我也加入了這場立足文本的“創(chuàng)作”。根據(jù)自己先前讀過的《城里城外》等文章,將課文再創(chuàng)作的片段加以串聯(lián):一個羈旅在外的游子,回到了自己的故鄉(xiāng),目睹村頭的老樹被砍,從而回憶樹的早期、中期、現(xiàn)在的境況,悲傷并感慨。
為了切實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情感,我借助多媒體,添加了圖片和背景音樂。茂盛的古樹、被砍的場面,都讓學生感到震撼。早期歡快的音樂與學生念哀悼詞時的悲傷二胡形成鮮明的對比,真正做到了入境、入情。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們表情凝重,他們對大樹的悲慘遭遇深有感觸,課堂教學取得了成功。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在教材講解的過程中,只有深入文本,突破傳統(tǒng)的教學設計和課堂思路,才能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高,使學生受到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