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
識字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學生從運用口頭語言過度到書面語言的橋梁。所以,識字教學質量關系到小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的發(fā)展,我認為一、二年級的識字教學應從培養(yǎng)學生的識字興趣入手,改進課堂教學方法,在課內打好識字基礎;采用多種方法,進行課外鞏固,注重提高學生自主識字的能力,這樣才有利于學生盡快完成課標提出的識字任務。
一、在識字教學中運用微課能變抽象為直觀
識字本身是枯燥的,如果學生們一味地被動識字,不僅識字的效率低,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思維的發(fā)展。因此,作為教師可以利用微課在學生的起步階段為學生營造了一種識字教學的良好氛圍,充分調動起學生們識字的興趣,不斷激發(fā)學生去體驗識字的樂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樂于識字、主動識字。如教學《口耳目》一課時,“口、耳、目、羊、鳥、兔“等漢字,都是象形字,但學生從現(xiàn)在的文字上已經(jīng)無法感受它們的“形”,學生們學起來是非常抽象的。作為教師的我,如果沒有認真?zhèn)湔n,對這些字的演變也是很陌生的。更何況年齡還小的學生們。要讓學生了解象形字演變成漢字的過程,務必讓學生看到真實的物體,再結合象形字和現(xiàn)在的漢字才可以進行學習。于是我借用了《口耳目》的微課視頻,就可以生動地向學生展示象形字的形成過程,學生終于體會到了象形字演變的奇妙,對漢字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又如在學習《日月明》時,我制作了微視頻,向學生展示了“人木休,一火滅”學生通過生動、直觀的視頻,很輕松地明白了會意字的組成:原來“休”就是一個人靠在一棵樹旁休息,“滅”就是火燒起來了,上面用一根棍子把火打熄。讓學生感受到原來我們中國的漢字這么有趣。因此在學習本課其它生字時,學生們紛紛猜測每個字是什么意思,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這種形象的造字方法,不但讓學生們樂于識字,同時也對學習祖國的文字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二、在識字教學中運用微課能讓學生走進生活
小學低段的識字量比較大,因此我們還應當讓學生們走進生活識字,生活中到處都是識字的課堂,如超市、路標、廣告牌……等等。我在教學《菜園里》時,就利用微視頻,制作了一個幾個小朋友到農(nóng)場玩,來菜園摘菜的場景,讓學生們模擬生活場景,出示“辣椒、西紅柿、蘿卜、卷心菜”等蔬菜,生動形象地讓學生加深對蔬菜的印象。結合課文分析蔬菜的特點,讓學生明白不同的蔬菜有不同特征,這樣可以把學生被動認識蔬菜變化為主動認識。同時,也巧妙地把識字用于生活中。
總之,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運用微課,充分開發(fā)和利用微課教學,能更好地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有效吸收和感受課文要求認識的字,讓學生真正受到學習漢字的樂趣,從而促進語文課堂教學的優(yōu)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