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麗華
(湖北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北武漢 430062)
近年來,我國綜合國力大幅提升,國際地位顯著提高,國際影響力明顯增強。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也不斷加快,來華留學研究生人數(shù)日益增加。 然而,來華留學生具有學習者、交流者、旅居者等多重身份,是典型的文化“陌生人”,持續(xù)面對文化沖擊與跨文化適應的多重壓力[1]。隨著來華留學研究生規(guī)模的日益擴大, 因跨文化因素產生的適應性問題也日漸凸顯。如何認識和處理這一問題,是對中國高校來華留學研究生教育提出的重要課題, 關系到來華留學研究生的培養(yǎng)質量。因此,在我國來華留學研究生教育事業(yè)蓬勃發(fā)展的跨文化背景下, 探討與研究來華留學研究生跨文化適應問題十分必要。 本文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 對來華留學研究生在中國的跨文化適應現(xiàn)狀進行分析,探討影響他們跨文化適應的因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本研究調查對象為地方高校H 大學的來華留學研究生。 他們來自不同的專業(yè)、不同的國家。 本文采用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相結合的方法。 問卷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學生的基本信息,包括學生的性別、年齡、國籍、專業(yè)、來華時間長短、漢語水平情況等;第二部分包含3 個方面的調查,即社會生活和文化適應、學習適應及心理適應。為了讓不同漢語水平的學生都能準確地理解調查問題, 問卷語言采用中英文對照的方式。 調查問卷共發(fā)放66 份,回收有效問卷66 份。
筆者對調查問卷和訪談情況進行分析, 結果如下。
1.2.1 社會生活和文化適應情況
該部分內容旨在調查來華留學研究生在中國的社會生活和文化適應情況。 問卷選項的設計采用李克特五點量表,如圖1 所示(1=沒有困難;2=有一點困難;3=中等;4=很困難;5=太困難了),圖1 中A 為“飲食文化適應”、B 為 “天氣適應”、C 為 “購物適應”、D 為“交通工具”、E 為“生活節(jié)奏”、 F 為“適應當?shù)匾?guī)章制度”、G 為“適應中國問候和其他禮節(jié)”、H 為“和中國人交朋友”、I 為“理解中國人的幽默或笑話”、J 為“讓自己被別人理解”。
圖1 H 大學來華留學研究生社會生活適應情況
從圖1 可以看出, 學生適應程度最高的一項是“交通工具”,超過一半的學生都選擇“沒有困難”。很多訪談者都表示中國的交通很便利,地鐵、公交車、共享單車等能夠滿足他們不同的出行需求。 其次是“購物”“中國問候和其它禮節(jié)”及“和中國人交朋友”,這3 項中選擇“沒有困難”的學生占比均在40%—50%之間。因為學校附近有大大小小的超市和商場,他們能夠便利地買到自己所需的用品。而且,中國的網購也非常方便。 大多數(shù)來華留學研究生在來中國之前就已經了解和學習過中國的交往方式和習慣,所以比較適應中國的問候和禮節(jié)。 同時他們表示中國人很熱情友善,很好相處,因而很適應和中國人交朋友。 而對于來華留學研究生來說, 比較困難的是“天氣” 和“理解中國人的幽默或笑話”。 兩項中約40%的同學都選擇了“很困難”或“太困難了”。 在訪談中,大部分留學生認為所在城市夏天太熱,冬天太冷,不太習慣。對于“中國人的幽默或笑話”理解起來很困難,原因之一是很多學生的漢語水平不高,另外一個原因是中國文化豐富多彩, 它們對中國的某些文化了解不深。調查還顯示,“讓自己被別人理解”也比較困難。 一名訪談者說“自己中文不是很好,因而有時候別人不能夠準確地理解自己想要表達的內容”。 另外一名訪談者認為“自己國家和中國的文化差異比較大, 剛開始到中國的一段時間適應起來有些困難”。
1.2.2 學習適應情況
該部分內容旨在調查來華留學研究生在校學習的適應情況。問卷選項的設計采用李克特五點量表,如圖2 所示(l=完全同意;2=有點同意;3=不確定;4=不太同意;5=完全不同意)。 圖2 中A 為“我覺得教學方法和教材是有效的”、B 為“我在課堂上能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C 為 “我適應在中國的課程時間安排”、D 為“遵守大學的制度很容易”、E 為“科研實施情況很好”、F 為“我適應學校的考試制度”。
圖2 來華留學研究生在校學習的適應情況
從圖2 來看,各項中選擇“完全同意”的學生占比都在45%—58%之間。在訪談中,多數(shù)學生表示對教材、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授課模式感到滿意。在課堂上,教師鼓勵學生積極發(fā)言和討論,課堂氛圍很好,學生能夠在課堂上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此外,學校的相關制度比較健全,容易適應。 多數(shù)同學表示,學校的科研儀器設備完善,導師的學術水平較高,能夠較好地開展科研工作。 但約1/4 的學生在“我適應中國的課程時間安排”選項上選擇了“不太同意”或“完全不同意”。 在訪談中,有的學生表示“在自己國家,晚上很少有課程。但在中國,有時晚上的課程上得比較晚,不是很適應”。本項調查結果總體來說,地方高校的來華留學研究生在學習方面比較適應。
1.2.3 心理適應情況
該部分內容旨在調查來華留學研究生的心理適應情況。問卷選項的設計采用李克特五點量表(l=完全同意;2=有點同意;3=不確定;4=不太同意;5=完全不同意)。 圖3 中A 為“在中國時,我情緒低落,感到沮喪和焦慮”、B 為“一個人的時候,我總是感到孤獨寂寞”、C 為“我在中國找不到歸屬感”、D 為“中國人喜歡和我們外國人交流溝通”、E 為“我感受到了中國人對外國人熱情、友好的態(tài)度”、F 為“我對在中國的留學生活很滿意”。
圖3 來華留學研究生的心理適應情況
從圖3 中可以看出,54.54%的來華留學研究生并不認為“在中國時,情緒低落,感到沮喪和焦慮”。60.60%的學生在中國不感到孤獨。 66.66%的學生認為在中國有歸屬感。在“中國人喜歡和我們外國人交流溝通”一項上,45.45%的學生選擇了“完全同意”或“有點同意”。 在“我感受到了中國人對外國人熱情、友好的態(tài)度”一項上,69.69%的學生選擇了“完全同意”或“有點同意”。超過一半的學生完全滿意在中國的留學生活。在訪談中,大部分學生認為中國人友好熱情, 很容易交到朋友, 在中國容易找到歸屬感,對留學生活很滿意。 然而,仍然有20%左右的學生在中國感到情緒低落、沮喪和焦慮。 約25%的學生“在一個人的時候感到孤獨寂寞”。 這些學生中有的覺得遠離家鄉(xiāng)和親人,常常有思鄉(xiāng)的情緒,特別是在自己國家的節(jié)日期間。有的學生覺得身邊沒有來自自己國家的同伴,而且來華的時間比較短,不熟悉周邊環(huán)境和交往方式, 所以有時會產生孤立于群體之外的感覺。還有的學生因為自己中文水平不高,與中國人交流難度大,因而在社會交往上感到有些困難。
基于調查問卷和訪談的數(shù)據(jù)分析, 筆者認為影響來華留學研究生跨文化適應的影響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語言作為溝通工具, 與留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息息相關,它既是留學時應掌握的能力,也是學習時的中介手段,具有明顯的雙重價值[2]。在調查中,筆者發(fā)現(xiàn),漢語水平較高的同學能夠很好地與老師、同學及社會人員進行溝通交流。然而,很多漢語言水不高的同學認為語言障礙使得他們不能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思想,無法讓別人清楚地理解自己的意圖和觀點。這阻礙了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與他人的有效溝通。 因而,他們在學習和生活方面都有些費力,容易沮喪,自信心不足。
文化差異是影響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的主要因素之一。不同國家的人有著不同的思維方式、文化習俗和生活習慣。他們在對價值觀的認知、交往的禮儀和溝通的方式上都存在差異。每個來華留學生都攜帶著本國的民族文化與風俗習慣,不同的語言、不同的生活方式都給他們的新生活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3]。例如,在中國,人們習慣使用間接表達方式和暗示,而在某些西方國家, 人們更注重直接和明確的表達方式。 這種差異可能會導致留學生在溝通中出現(xiàn)理解上的困難或誤解。 有的學生對中國的某些文化了解不深,因而對于一些特定的表達難以理解。
時間是影響跨文化適應的重要因素[4]。來華時間的長短影響著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的程度。通過訪談筆者發(fā)現(xiàn), 時間對很多留學生在華的跨文化適應影響較大。學生在中國停留的時間越長,他們適應中國的環(huán)境和文化的能力就越強,對中國文化的熟悉程度也就越高,從而能夠更好地融入社會交往。 而許多來中國時間較短的留學生則會產生陌生感、孤獨感。
語言能力在社會文化適應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只有語言的提升才能更好地了解、理解一個國家的文化,才能夠融入社會[5]。因而,學??梢詾閬砣A留學研究生提供語言支持, 加強對來華留學研究生的語言培訓。 例如,提供不同學習階段的中文課程,讓留學生系統(tǒng)地學習中文。 通過舉辦一些語言交流活動等,幫助來華留學研究生提高中文水平,更好地融入中國社會。
留學生教育就是為了增進我國與世界各國人民之間的了解和友誼, 促進高等學校的國際交流與合作[6]。 學校可以加強來華留學研究生跨文化教育,為他們提供更多有關文化背景和文化差異方面的知識, 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中國文化和社會習慣。 例如,設置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課程、組織相關知識講座、開展各種文化體驗活動, 讓留學生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化和社會,從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國際處等管理組織在為留學生設置課程安排時, 一方面應較密集安排漢語課程, 另一方面可增設學生感興趣的實踐課程,如中國舞蹈、書法、武術等[7]。
Kalvero Oberg 提出文化休克理論[8]。文化休克大體經歷4 個階段:蜜月階段、沮喪階段、恢復調整階段和適應階段。留學生在離開本國文化圈,進入異國文化圈初期,在經歷蜜月期后,興奮感和新奇感會消失,困難和挑戰(zhàn)接踵而至,隨之出現(xiàn)思鄉(xiāng)、孤獨等情緒,嚴重缺乏安全感[9]。 學??梢越砣A留學研究生支持系統(tǒng),例如,建立留學生心理咨詢服務中心,選派具有專業(yè)素質的人員, 對留學生進行心理上的疏導,幫助他們建立積極的心態(tài)適應留學生活。學校可以成立留學生幫扶社團, 讓中國學生對留學生提供語言、學習、生活等方面的幫助。 這有利于留學生盡快克服語言、文化障礙,融入當?shù)厣頪10]。 還可以建立留學生交流平臺,如社交網絡、留學生協(xié)會等,讓留學生之間互相交流、分享經驗和資源,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中國文化和生活。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跨文化適應能力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能力。 來華留學研究生在跨文化適應方面面臨著復雜和嚴峻的挑戰(zhàn)。因此,學??梢詾閬砣A留學研究生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幫助, 包括提供語言支持、加強跨文化教育、建立支持系統(tǒng)等,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中國文化和生活。同時,來華留學研究學生也需要積極適應和調整,深入了解中國文化,不斷提高自己的跨文化適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