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秀 李博宇
委婉語是指在交際中運用的一種特別的言語形式,具有地域性、時代性、民族性、習語化和模糊性等特點。委婉語是利用不同的發(fā)音技巧以及有方向地選擇不同的詞匯來進行搭配,在巧妙運用語法的加持下,有效避免粗鄙詞匯和句子的使用,最終實現(xiàn)禮貌表達忌諱或粗俗話語的目的。對于委婉語的準確定義,社會各界都有不同的觀點。其中李軍華在其著作《關于委婉語的定義》中明確闡述:委婉語是在不便于直接交流的場所或不能違背的某種社會道德規(guī)范標準下而產生的一種特殊語言現(xiàn)象,主要作用是采取意思相近的詞語來委婉闡述講述者本身想要表達的真正意思。[1]因此,我們可以知道委婉語是人們?yōu)榱擞行У剡M行交流而使用的語言表達。
“委婉語”(euphemism)與大部分英文詞匯相同,都是起源于希臘。其前綴eu-在英語中的主要含義為well,good,pleasant;-pheme- 意 為 speech,language,甚至可以解釋為talk,say,speak 等與‘說’有關的行為。[2]委婉語其實是一種間接性的語言表達,通過說將其展示出來。委婉語在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中逐漸形成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它能夠反映不同民族的思想、社會心理、風俗習慣、文化背景和民族文化傳統(tǒng)等。正確使用委婉語對人們的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義。
生、老、病、死是人類必然會經歷的自然過程。人人都希望自己健康長壽,遠離疾病和死亡。當談到生、老、病、死時,人們時常會感到不安并有忌諱,所以常常需要用委婉語來表達。漢英語中皆有關于“死”的委婉語。英語通常避免使用die,而是用一些委婉語來替代,如“be in heaven, be asleep in the Arms of God, be with God, leave the world”。同樣,漢語用“駕崩、薨、仙逝、離世、走了、上天堂、沒了”等表達“死亡”之意。這些相對柔和的詞匯可以緩解死亡給人帶來的不安情緒。
懷孕、生育在中國人的表述中都存在一定的避諱。中國自古以來就重視家族香火的延續(xù)。在中華文化中,“性”是一個禁忌,日常生活中人們會避免直接使用與“性”有關的詞語,在漢語中“性生活”一般用“同房”或“夫妻生活”來代替。古代中國的道德家認為“性”是骯臟的,而懷孕又是性生活所導致的后果,一般的婦人懷孕會用“有喜”“有身孕”等委婉詞代替。而在西方文化中,懷孕一詞常常用“have a bun in the oven, in the family way”等詞來代替 pregnant。
在西方文化中,人們崇尚年輕、活力,通常用“the elderly,senior citizen ”等詞來形容老年人。盡管對方年齡已經到了60 歲,但是相較于“the elderly”而言,西方更崇尚于用boy,girl 等詞匯作為對方的稱謂。而在漢語里,很多與“老”相關的詞語大多含有褒義。如對老人的贊揚可以用“老當益壯、老馬識途、姜還是老的辣、‘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等詞;對德高望重的知識分子可以用“張老、王老”等詞;對自己熟悉的好友可以用“老李、老張”等詞表示關系親近。
中西方人談到疾病都比較忌諱,疾病屬于個人隱私,人們生病時常常會感到痛苦不堪,因此人們往往都不愿意提及自己生了什么病。在漢語中,人們經常會描述為身體不適、不太舒服等。在英美國家,人們向對方詢問是否患有某種疾病時,不會說“Are you ill?(你生病了嗎?)”,而是用“Are you feeling good?”來代替。對于一些重大疾病,人們往往用“terminally ill”或是“the big C”等詞來代替“癌(cancer)”一詞。
人在想象到死亡時,總會下意識地產生恐懼心理。死亡這個詞匯無論在中華文化還是西方文化中都較為忌諱。因此,委婉語在這樣的情況下便應運而生,西方人有著多種對于死亡的表達方式,如depart,pass away,lose ones life,go to meet one Maker, be gone 等。在中國古代封建制度的層層制約下,不同的人去世也有不同的說法,如皇帝去世叫“駕崩”,臣子去世叫“卒”。在漢語中,受到道教和佛教的影響,死也含有不同的色彩意義,受人尊敬、頗有地位的人去世可以用百年之后、駕鶴西游、駕鶴成仙、壽終正寢、撒手人寰、歸去極樂等詞,而對于一些不被世人看好的人去世則用死不足惜、死有余辜等詞。
眾所周知,顏色詞在每個民族中都是存在的,由于不同民族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思維方式及原始圖騰崇拜等不同,所以人們對使顏色詞的聯(lián)想意義和象征意義也有較大的文化差異。
在眾多顏色中,最受中國人喜歡的顏色當屬紅色,紅色在中國意味著好兆頭,是代表快樂、安康的顏色。逢年過節(jié),家家戶戶會貼上紅對聯(lián),掛上紅燈籠,親友結婚生子時會包紅包送祝福;京劇中的臉譜,紅色代表忠誠;古代的“紅榜”等紅色文化都沿用至今。但在西方國家中,紅色象征著熱情、危險和暴力。美國作家阿恩海姆曾在其著作《色彩論》中這樣描述:紅色給人帶來的首要體驗是亢奮,在討論到與紅色相關的場景時,腦海中最初浮現(xiàn)的場景是火、革命以及鮮血。
在研究中華文化背景時,可以明確查閱到白色與中國喪事相關的習俗。普通人在處理喪事時,一般情況下都是全身縞素;京劇中白色臉譜象征著奸詐狡猾;在電影中出現(xiàn)的鬼魂也是身著白色衣服;在漢語中,還有“白軍”“白色恐怖”等說法,常用來表示反革命;人們會稱忘恩負義的人為“白眼狼”;把帶來壞運氣的女人稱為“白虎星”。因此,“白色”在中國代表著死亡、鬼魂或不吉利的事情,但是在西方文化中白色代表著圣潔與純粹,如在盛大的婚禮中新娘經常身著白色婚紗。
中國自古以來一直就是禮儀之邦。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豐富多彩、兼容并蓄、和諧統(tǒng)一,其中禮儀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除此之外,中國古代還將三綱五常作為社會倫理道德體系的重要架構,對于人的氣節(jié)、品德等方面有著積極影響。在這些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熏陶和影響下,中國人形成了獨特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中國人彬彬有禮、溫婉含蓄、謙遜內斂的特點都集中表現(xiàn)在漢語的委婉語上。
姓名與稱謂對人的交際具有重要影響。古代中國的等級制度嚴格,對于帝王及圣人的名字人們要比較避諱,大多會用同音及同義字來代替,如東漢時期,為避諱光武帝劉秀的名諱,特將“秀才”改為“茂才”;唐高宗登基以后,為了表達對于先皇唐太宗的孝心以及尊敬,下令將民部改為戶部,吏、民、禮、兵、刑、工就變成了吏、戶、禮、兵、刑、工;人們還講究長幼有序,尊卑有別。晚輩的名字不能與長輩有同音的字,否則會被視為目無尊長,不注重家庭和諧。姓名是父母賜予的具有代表性的符號,人們認為名字是親情和血緣關系的延續(xù)。在交際原則中,出于尊重他人與自我保護,人們多會遵循避免直呼其名這個原則。受集體主義文化的影響,家庭關系顯得尤為重要。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提倡“禮”,中國向來尊崇謙卑有禮。一般情況下,在與無血緣關系的人打招呼時,為了表示尊敬和禮貌,也會根據(jù)年齡用哥哥、姐姐、爺爺、奶奶等親屬稱謂;對于受過良好教育的精英人士稱呼其為“先生”和“小姐”顯得正式有禮,對于一些技術工人稱呼其為“師傅”則顯得較為親切。
西方是一個崇尚自由的國度,受個體主義文化的影響,人們大多尊崇“人人生而平等”,不太注重地位尊卑與輩分高低,追求自由平等、友好相處的方式。西方人直呼父母姓名是十分常見的事情,并且西方人很樂意用長輩的名字為孩子取名,有些老人還以此為傲,這與中國是截然相反的。西方國家在交流場所一般不會使用過于等級化的稱呼,子女在稱呼父母的朋友時,多采用“Uncle+名”或者“Aunt+名”的方式,不過這樣的稱謂僅限于相識的人之間。由于西方追求年輕、自由,對于老這個詞匯較為忌諱,在稱呼老年人的時候,一般不會用爺爺、奶奶的稱呼。
語言與文化密切相關,在遠古時期,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的知識量匱乏,對自然界中常見的現(xiàn)象大多無法解釋,人們認為大自然充滿了神秘力量,能給自己帶來禍福,并把這種情感融入語言中。在漢語中,如果表示某人很胖,不同的人會選擇不同的表達方式。對于自己的朋友或值得尊敬的人,人們通常會用“發(fā)?!边@個詞語,對于自己較為厭惡的人則會直接使用“肥胖”一詞。顯而易見,前者比后者的表達要更加委婉、含蓄,也會讓人較容易接受。在英語中,“老”是人們較為避諱的一個詞,一些德高望重并具有一定社會地位的老人,人們一般會用“the elderly”或者更正式的“senior citizen”來稱呼;對于一些不受人尊敬、不遵守社會道德的老人,人們常會用“old person”一詞;雖然兩者都指代老人,但情感意義卻完全不同。
文化對人的影響是全方位的,文化具有國家或地域屬性,不同國家存在不同的文化。思維需要語言這個中介來表達,不同的思維認知同樣影響著語言表達方式。西方注重邏輯和分析,理性認識較強。仁、義、禮、智、信是中國儒家傳統(tǒng)文化的內容。中國人感性認識較強,交際時常“以己度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中國人思考問題的出發(fā)點,而且這種觀念已形成思維定式。儒家文化一般強調“以和為貴、天人合一”,中國人長期受到這種文化的影響,待人接物較為客氣,會有“貶己尊人”的一些表達。“家庭”這個概念在中國人的觀念中比西方人強,西方人的“家庭”主要指夫妻雙方及未婚子女;而中國人的“家庭”則指父母、已婚子女及外祖父母和已婚的兄弟姐妹等,并且大多數(shù)中國家庭都會經常聚會來維系親情關系。同時,中國人具有曲線思維,說話喜歡拐彎抹角來表達自己的意思,讓別人猜他們想表達的意思。然而,西方人與中國人恰恰相反,他們的思維模式是典型的直線型,喜歡直接表達自己的想法,這也影響著西方人使用委婉語時,除了一些禁忌會用委婉語來表達,其他時候都會直接說,不怎么顧及別人的想法及感受。
集體主義是中國一直推崇的觀念,強調人們之間以及人和自然之間要和平共處。集體主義指的是人們在思考、合作或者分享時將集體的利益放在首位,認為自己是集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個人利益無條件地服從集體利益,他們愿意幫助集體中的每個人。中國人重視群體,重視家庭,認為“國是大家,家是小國。”“謙謙君子”是重要的道德規(guī)范。人們推崇平安和睦,追求“隨遇而安”。而在西方文化中個人主義備受推崇,“隨遇而安”是不求上進、無能的表現(xiàn)?!洞蟛涣蓄嵃倏迫珪分性缫褜€人主義做出詮釋:強調人的個性以及自由化發(fā)展,追求自我意識的高度統(tǒng)一,將個人價值放在首位。通過個人奮斗、個人能力獲得個人利益,這是天經地義且不可侵犯的。中國人在表達的時候,通常都是先說自己的國家、家鄉(xiāng),之后才介紹自己的一些情況,更多時候都是用我們、大家等詞。中國的敬謙詞表達就體現(xiàn)了中國人的集體主義觀念,都奉行“尊老愛幼”這個傳統(tǒng)美德。在英語委婉語表達中,西方人崇尚的是個體主義,自由、平等,不會因為年齡、職位、資歷、輩分等使用不同的稱謂,而是直呼其名。因此,在西方社會,個體主義比集體主義更受重視。
委婉語是人際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人們?yōu)榱诉_到不同目的而使用的一種表達技巧。它可以避免交談中的沖突,從而使交談變得和諧、順暢。綜上所述,委婉語是很多國家都會使用的交際方法。其中漢英委婉語存在一定的差異,從委婉語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可以看出,不管是中國人還是西方人,都想在交談過程中使語言更加優(yōu)雅含蓄;但受到不同的宗教文化、思維模式、價值觀的影響,漢英委婉語的使用存在差異,同時,這些因素在人們的思想觀念中已經根深蒂固,想要立即改變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們只有不斷地了解其他國家的文化、風俗習慣以及價值觀等,才能夠避免交際時產生不快,也才能更深入地了解漢英委婉語的差異,促進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