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艷 于安軍 劉 婕
大蒜是我國主要的經濟作物,多年來大蒜種植基本都是散戶,種植密度多樣化較為嚴重,再加上多年來大蒜種植機械化程度較低,農戶大多自己隨意種植,行距和株距的標準不一,影響蒜薹和鱗莖的產量。合理進行密度種植對于提高大蒜整體產量是非常重要的,為明確最佳種植密度,本試驗采用隨機區(qū)組設計,以不同行距和株距設置為處理,分析了不同處理對大蒜蒜薹和鱗莖產量的影響以及植株農藝性狀與鱗莖重的相關性,力求找出可以有效提高大蒜產量的最優(yōu)處理,以期為提高大蒜經濟效益提供理論依據與技術支撐。
試驗地點位于山東省成武縣張樓鎮(zhèn)大蒜試驗田。供試品種選用本地主栽大蒜品種紫皮大蒜。
本試驗采取隨機區(qū)組設計,試驗各處理小區(qū)面積約80m2, 試驗于2022 年進行,于10 月初開始開溝播種,播種深度2.3cm 左右,播種以后即進行覆膜,本田管理方法同當地常規(guī)生產方法進行?;蔬x用大蒜專用復合混肥料氮磷鉀含量13∶10∶20 的復合肥,基施用量為120kg/畝,基肥于整地時一次性施入。試驗以不同群體設置為處理,共分為6 個處理,處理1:行距15cm,株距6cm;處理2:行距17cm,株距7cm;處理3:行距19cm,株距8cm;處理4:行距21cm,株距9cm;處理5:行距23cm,株距10cm。各處理田間管理方法均一致。
在蒜薹成熟期,連續(xù)選取長勢均勻的植株,每處理取單位面積的植株進行取樣,注意不允許損壞植株的莖、葉,再分別測量每株的蒜薹長、蒜薹粗、蒜薹重、花苞長、綠葉總面積、綠葉重量,再分別測定單位面積蒜薹的重量。
在大蒜收獲期,連續(xù)選取長勢均勻的植株,每處理取單位面積的植株進行取樣,注意不允許損壞植株的莖、葉,每株測量株高、假莖高、假莖粗、假莖重、鱗莖橫徑、鱗莖高、蒜皮重、產量等指標,待鱗莖部分自然陰干后,再分別測定各處理單位面積的鱗莖重量,記錄產量數據。
試驗所測的數據均采用DPS數據處理系統(tǒng)以及EXCEL 進行數據處理分析。
大蒜鱗莖產量主要是指大蒜植株成熟后測得的單位面積鱗莖的總重量。不同群體對大蒜蒜薹和鱗莖產量的影響如下所示。
通過表1分析可知,各處理的蒜薹重量以處理2 數值最高,其次為處理3,二者相差不大。處理1低于處理2和處理3,且處理1和處理2、3的差異均達到了顯著水平。處理4略低于處理1,且二者之間的差異不顯著。各處理的蒜薹重以處理5 最低,顯著低于其他處理。說明處理2 和處理3的群體設置較適合,可以明顯提高大蒜蒜薹的產量。由大蒜鱗莖重量數據分析可知,各處理產量值以處理2 和處理3 較高,二者之間的差異不顯著,且處理2 和處理3 和其他處理均達到了顯著水平,各處理以處理5最低,顯著低于其他處理,處理1 和處理4 的數值相差不大,且二者之間的差異未達到顯著水平。由此可知,處理2和處理3的大蒜群體較為符合當地種植條件,在該密度下可以提高大蒜的蒜薹和鱗莖產量。另外,通過分析還可以得出,大蒜適當低密度種植模式優(yōu)于高密度。
表1 不同群體對大蒜蒜薹和鱗莖產量的影響
對大蒜各農藝性狀和產量做相關性分析,結果如下表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植株總綠葉面積與鱗莖橫徑、假莖粗、假莖重、內瓣數均呈正相關,與鱗莖高、外瓣數呈負相關,且與假莖粗、假莖重的相關性達到了顯著水平。假莖重與假莖粗呈極顯著正相關,鱗莖高與鱗莖橫徑之間呈顯著正相關。產量與鱗莖橫徑、鱗莖高、假莖粗、假莖重、植株總綠葉面積均呈正相關,且產量與鱗莖橫徑、假莖粗、假莖重、植株總綠葉面積的相關性均達到了顯著水平。
表2 各農藝性狀和產量的相關性分析
對產量與各農藝性狀指標進行通徑分析,分析結果見表3。
表3 不同農藝性狀指標與產量的通徑分析
通過以上通徑分析結果可知,綠葉鮮重、蒜薹長、蒜薹粗、鱗莖高、假莖粗對產量的直接作用均為正效應,其中以蒜薹長、蒜薹粗的作用系數值較高。從間接作用看,綠葉鮮重、假莖粗對產量的間接作用均為正效應,但作用不明顯,其他因子對產量的間接作用也均不明顯。說明生產中采取相關措施提高蒜薹長、蒜薹粗可以直接提高大蒜鱗莖的產量。
通過以上綜合分析可知,行距17cm、株距7cm處理與行距19cm、株距8cm 處理的大蒜群體較為符合當地種植條件,在該密度下可以提高大蒜的蒜薹和鱗莖產量。另外,通過分析還可以得出,大蒜適當低密度種植模式優(yōu)于高密度。由相關性分析結果可知,產量與鱗莖橫徑、鱗莖高、假莖粗、假莖重、植株總綠葉面積均呈正相關,且產量與鱗莖橫徑、假莖粗、假莖重、植株總綠葉面積的相關性均達到了顯著水平。通徑分析結果也表明,綠葉鮮重、蒜薹長、蒜薹粗、鱗莖高、假莖粗對產量的直接作用均為正效應,其中以蒜薹長、蒜薹粗的作用系數值較高。說明生產中采取相關措施提高蒜薹長、蒜薹粗可以直接提高大蒜鱗莖的產量。
由本試驗可知,適當低密度種植可以提高蒜薹和鱗莖的總產量,但是對于植株單株的農藝性狀和鱗莖大小并未進行研究和分析,且對于植株內作用機理缺乏深入的探討。另一方面,本試驗設置的行距與株距組合較少,不能大范圍地體現最優(yōu)種植模式,要想精確地找到本地區(qū)適宜的種植模式,應更多地設置不同行距和株距加以對比和分析,因此,要想深入了解大蒜群體對于產量的影響,還應做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