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振波,王肖肖,陳慶忠
(1.山東省調水工程運行維護中心濱州分中心,山東濱州 256600;2.山東省調水工程運行維護中心博興管理站,山東博興 256500;3.水發(fā)卓恒工程管理有限公司,山東濟南 250100)
山東省膠東調水工程自1989 年10 月建成通水,至今運行30 余年,發(fā)揮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huán)境效益,也為我國長距離跨流域調水工程的建設和管理提供了寶貴經驗。由于近年來黃河河床下切,造成小浪底以下河道引黃困難,因此普遍在引黃口規(guī)劃建設了提水泵站。
打漁張泵站位于山東省膠東調水工程渠首,主要包括:泵站進口閘、攔污柵、泵站主副廠房及泵站出口閘等。打漁張泵站設計流量36.0 m3/s,校核流量39.6 m3/s,站前設計水位10.55 m,站后設計水位13.57 m,沉沙池蓋淤設計水位16.97 m,泵站揚程為3.02~6.42 m,共安裝5 臺1700ZLQ-6型軸流泵,其中4 用1 備,水泵按全調節(jié)設計,電動機功率900 kW,泵站總裝機容量4 500 kW。5 臺機組作一字型排列,安裝間布置在主廠房左(東)端,機組間距為5.75 m。主泵出水管中心高程11.56 m,直徑2.6 m。水泵安裝高程(葉輪中心線)為7.55 m,水泵進水采用吸水室型式。
打漁張泵站建設完成后自2020 年4 月10 日開始運行,至2020 年7 月22 日累計運行103 d,累計運行4 916 臺時,累計引水量1.63 億m3。
打漁張泵站第一個運行季結束后,對泵站工程進行全面檢查,發(fā)現泵站前池及進水流道淤積嚴重。其中進水池淤積高程為10.9 m,前池進口閘底板高程8.05 m,流道底板設計高程5.23 m,淤積最大處高度達2.50 m,平均淤積高度為2.00 m。1#、5#進水流道淤積高程為6.03 m,流道底板設計高程5.23 m,淤積高度0.80 m;2#進水流道淤積量較少,淤積高程為6.13 m,淤積高度0.90 m;3#進水流道現淤積高程為6.70 m,淤積高度1.47 m;4#進水流道淤積高程為8.71 m,淤積高度3.48 m,進水流道全部淤滿。
經過第一個運行季,泵站前池及進水流道的泥沙淤積比較嚴重。淤積最嚴重的4#機組進水流道,甚至將整個水泵喇叭口全部淹沒,給機組運行帶來困難,給泵站安全運行帶來隱患。
打漁張泵站自黃河取水,黃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年均含沙量達35 kg/m3。膠東調水工程選取黃河水含沙量相對較低的季節(jié)引水,以減少引沙量。但在泵站進水閘后對黃河水取樣,含沙量仍在2~10 kg/m3之間。黃河水含沙量高是造成泵站前池及進水流道泥沙淤積的最根本原因。
打漁張泵站5 臺機組,4 用1 備。打漁張泵站自建成運行以來,長期小流量運行,通常是3 臺或2 臺機組運行,甚至是1 臺機組運行。由于引水流量較設計工況小,達不到設計運行工況,水流在進水池擴散,導致水流流速降低。當水流流速低于泥沙不淤積流速時,造成泥沙在前池淤積。通過泥沙沉降試驗,發(fā)現泥沙的起動現象是具有隨機性的動態(tài)過程,起動初期底板產生小附底渦卷起泥沙,隨著流速增加,水流開始間歇性沖刷并帶走泥沙;當流速較大時,底部產生回流,將泥沙朝反方向沖起,此時水流開始變渾濁,泥沙幾乎全被裹挾沖走。不同工況和開機組合的泥沙起動試驗表明,打漁張泵站泥沙起動的水流平均流速約為15 cm/s。泵站前池的水流流速高于15 cm/s 時,基本上不會產生泥沙淤積。
通過對2020 年的運行觀察,發(fā)現最關鍵的問題是打漁張泵站前池沒有分隔進水流道。作為引黃泵站,泵站前池不分隔流道,缺陷較大。當泵站機組不能全部運行或小流量運行時,不能關閉不運行的機組進水流道,導致不運行的進水流道淤積加劇。此時泥沙淤積最高可達4 m,水泵喇叭口整個或部分被泥沙淹沒,機組啟動困難或無法啟動,此情況對泵站安全運行非常不利。
引黃灌溉或城市供水,在泵站前設置沉沙池是沉積水中泥沙的常規(guī)做法,是解決泥沙淤積問題的最經濟有效的方式。但打漁張泵站距離上游引黃閘只有不到1 000 m,達不到沉沙的條件,不具備設置沉沙池的可能性。
打漁張泵站前池泥沙淤積問題,影響泵站的高效、安全運行,制約了工程效益的發(fā)揮,成為泵站安全運行的一大隱患,人為調控措施是治理泵站前池泥沙淤積最直接的手段。
在不具備建設沉沙池條件的情況下,對打漁張泵站前池進行改造,通過增大前池水流流速的方式,是改善泵站前池泥沙淤積的有效途徑。打漁張泵站有5 臺機組,將泵站前池分隔為5 個流道,是最為徹底的解決方式,對機組運行來說最為安全可靠。但在打漁張泵站原工程設計建設中,泵站進口閘由3 孔閘門組成,進口閘后設3臺攔污柵。如果將泵站前池分為5 個流道,需要對泵站進口閘、閘門啟閉機及攔污柵全部拆除重建,工程投資大,施工周期長,施工工期超出調水運行的停水允許期限。
因受原工程設計建設及改造施工工期的限制,將泵站前池分隔為3 個流道,是目前最為實際可行的方案。在泵站前池新增2 道隔墩,將泵站前池分為3 條進水流道,邊側機組2 臺泵共用一條進水流道,中間機組1 臺泵單獨用一條進水流道。進水道型式采用U 型槽,U 型槽頂部設聯系梁,隔墩首端與泵站進口閘中墩銜接,末端與泵站工作橋中墩銜接,見圖1。
圖1 三條進水流道改造工程布置
現狀打漁張泵站進水池設計水位10.35 m,校核水位10.60 m。根據《水閘設計規(guī)范》(SL265-2016)附錄A,對平底閘而言,當堰流處于高淹沒度(hs/H0≥0.9)時,過閘流量按相應公式進行復核計算。
在接近設計及校核流量的工況下,泵站進口閘設計指標(改造前)當設計流量36.0 m3/s,校核流量39.6 m3/s,當設計流量為10.55 m3/s,校核流量10.80 m3/s,閘底板頂高程8.05 m,閘室孔數3孔,每孔凈寬6 m。泵站進口閘現狀過流能力復核見表1。對前池改造前泵站進口閘現狀過流能力復核,設計及校核工況上下游水頭差均為0.035 m。
表1 泵站進口閘現狀過流能力復核(改造前)
泵站進口閘在前池分隔為3 條進水道進行工程改造后,對進口閘邊孔過流能力進行計算,其結果:1)邊孔兩臺機組運行時,設計流量為18.00 m3/s,校核流量為19.80 m3/s,上下游水頭差均為0.082 m,大于改造前的水頭損失。2)邊孔單臺機組運行時,設計流量為9.00 m3/s,校核流量為9.90 m3/s,上下游水頭差均為0.019 m,小于改造前的水頭損失,詳見表2。
表2 泵站進口閘邊孔過流能力計算成果(改造后2 臺機組運行)
泵站進口閘在前池分隔為3 條進水道工程改造后,中孔計算結果:中孔過流要求為單臺泵的流量,設計流量為9.00 m3/s,校核流量為9.90 m3/s,通過過流能力計算,上下游水頭差均為0.019 m,小于改造前的水頭損失,詳見表2。
進口閘邊孔過流要求為2 臺泵運行時,現狀水頭損失不滿足過流要求,比改造前增加0.047 m損失才能滿足過流要求。經水機專業(yè)復核,進水池水位降低0.047 m,不會對泵站運行產生不利影響。進口閘邊孔過流要求為1 臺泵運行及中孔運行時,水頭損失均為0.019 m,均低于改造前過閘水頭損失,不會對泵站運行產生影響。
打漁張泵站前池分隔流道改造完成后,2021年11 月30 日至2022 年6 月30 日第一次運行。在運行期間及運行結束后,檢查測量泵站的泥沙淤積情況,詳見表3。
表3 不同運行工況下的泵站各流道淤積測量結果
從統(tǒng)計資料可看出,泵站前池分隔流道后,當雙機組運行時,東流道、西流道基本沒有泥沙淤積。東流道、西流道單機組運行時,會有少量泥沙淤積,這是因為雙機組流道在單泵運行時,通過泵站引水閘控制進水水位基本不變的情況下,出水量減少50%,相應水流流速也降低了50%,流速降低引起泥沙淤積。同時,進水流道邊角區(qū)域存在水流死區(qū),也造成泥沙迅速沉積。中流道屬單機組運行,只有少量淤積。通過測算,泵站前池分隔流道后,前池各流道淤積量減少60%~70%,防泥沙淤積的效果非常明顯。
引黃泵站的泥沙淤積問題是不可避免的,可以通過人為調控措施盡量減少泥沙淤積。除了將泵站前池進行流道分隔外,還可以通過引黃進水閘、泵站進口閘控制進水流道水位,使機組工作在最佳性能區(qū),提高機組的工作性能;泵站長期在小流量運行工況下,還可以通過機組工況比較,調整機組的葉片角度,降低機組的振動、擺度等參數,選出最佳的機組工況組合,減輕泵站的泥沙淤積。泵站后期運行,結合其它的工程管理措施、技術措施,防泥沙淤積效果更好。
打漁張泵站是膠東調水工程的源頭,作為引黃泵站,其運行與工程沿線其它清水泵站具有本質區(qū)別。實際運行中,由于泥沙淤積對機組的影響,要根據實際情況及時對工程進行改造,及時對機組運行工況組合進行調整,采取綜合措施盡量減少泥沙在流道內的淤積,減輕泥沙對泵站機組運行的影響,保證機組高效、安全運行,使泵站發(fā)揮出最大的工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