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法根
語文學習任務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2022年版課標”)中的一個關鍵詞,也是撬動語文課程與教學改革的一個“杠桿”。由于2022年版課標對語文學習任務及相關的任務、學習任務、語文學習任務群等熱詞,未作明確的概念界定,導致在實踐中的眾說紛紜與誤用。有的理解為學習主題,有的當成了學習目標,有的混同于討論問題,甚至將一般的學習活動與課后習題等,統(tǒng)稱為學習任務。從教學一線的實際需要出發(fā),以課程與教學的實踐視角,對語文學習任務進行內涵解讀,厘清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等基本問題,才能助力一線教師以語文學習任務這個“杠桿”,撬動家常課的深層變革,促進學生在真實的任務解決中形成與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
一、內涵解讀:從內容載體到專業(yè)實踐
任務是日常生活、學習、工作中的常用語,通常指承擔的事務或責任。學習任務、語文學習任務以及語文學習任務群,則是教育教學領域的專用語,具有特定的內涵,唯有從課程與教學的專業(yè)視角解讀,才能達成理解共識。就語文學習任務而言,可以結合課程標準中的相關表述,從三個視角進行內涵解讀。
1.從課程視角看,語文學習任務可以理解為“情境化的內容”。2022年版課標在課程理念部分作了這樣一段表述:“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結構遵循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核心素養(yǎng)形成的內在邏輯,以生活為基礎,以語文實踐活動為主線,以學習主題為引領,以學習任務為載體,整合學習內容、情境、方法和資源等要素,設計語文學習任務群?!闭Z文學習任務群是結構化的語文課程內容,設置了三個層面六個任務群;語文學習任務則是語文課程內容的載體,相互關聯的系列學習任務組成語文學習任務群。事實上,語文課程內容的核心是語文知識,載體既有代表性的文章作品,也有關鍵性的重大事件,還有跨媒介的各類活動等,而學習任務這種載體是將抽象的語文知識融入到特定的問題情境中,呈現為情境化的課程內容,猶如鹽溶于水。比如“思維方法”是抽象的學習內容,憑空講思維方法,無異于直接吃鹽,而以“聰明人的思維帽”這個學習任務來呈現,則變得生動有趣。學生在閱讀《田忌賽馬》的過程中,找原因、找優(yōu)勢、找辦法、找漏洞,最終找到了孫臏出奇制勝的四頂思維帽,學到了思維方法。學習任務讓冰冷的思維方法,有了故事情境的依托,變得具體可感、強而有力。
2.從教學視角看,語文學習任務可以理解為“主題化的活動”。2022年版課標在課程內容部分作了這樣一段表述:“設計語文學習任務,要圍繞特定學習主題,確定具有內在邏輯關聯的語文實踐活動?!闭Z文學習任務是指向核心素養(yǎng)的系列語文實踐活動,實質是在真實情境中運用語言文字解決問題,包括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語文學習任務中的實踐活動,不同于以往的知識點講解與技能項訓練,而是以學習主題統(tǒng)領的結構化學習,是學生必須經歷的學科實踐。比如圍繞“偉大的力量”這個學習主題,設計“將《清貧》這篇文章改編成課本劇”這個學習任務,學生以編劇的角色經歷了學習活動:一是解讀文本,朗讀人物對話,梳理故事情節(jié),描述人物形象;二是擬定劇名,討論“清貧”的含義,從方志敏的話語中提取關鍵詞作為劇名;三是創(chuàng)作劇本,編寫人物臺詞,設計舞臺提示,補寫一段劇終的畫外音。從解讀文本、擬定劇名到創(chuàng)作劇本,三項語文實踐活動在“偉大的力量”這個主題的統(tǒng)整下,成為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的有機整體,具有教學的增值效應。
3.從學習視角看,語文學習任務可以理解為“專業(yè)化的做事”。2022年版課標在課程目標部分作了這樣一段表述:“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在崔允漷教授看來,核心素養(yǎng)就是“能做事”,關鍵能力指“能做成事”,必備品格指“習慣做正確的事”,價值觀念指“堅持把事做正確”。對學生來說,語文學習任務就是“用語文來做事”,在“做成事”的過程中,形成與發(fā)展自身的核心素養(yǎng)。俗話說,專業(yè)的人做專業(yè)的事。“用語文來做事”是一項專業(yè)的事,要有專業(yè)眼光和專家思維。比如,同樣是給人講道理,“給驕傲的弟弟講謙虛做人的道理”這個學習任務就是一件專業(yè)化的事情。學生在閱讀與探究中,發(fā)現《落花生》中父親借物說理的秘訣:先“物與物比”,以蘋果、石榴襯托花生的可貴之處;再“人與物比”,以花生的可貴之處隱喻做人的必備品格;最后“人與人比”,從正反兩個方面闡明要做什么樣的人。三次比較,由物及人,由人及理,這就是“借物說理”的專家思維。學生在這樣的學習活動中,才能學會借身邊的竹子等事物,像專家一樣深入淺出地給弟弟講謙虛做人的道理。
二、價值指向:從知識傳遞到知識建構
語文課程內容的核心是語文知識,如何把語文知識裝進學生的腦袋里呢?一般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知識傳遞,采用教師直接講授的方式;一種是知識建構,采用學生自主探究的方式。知識傳遞的課程組織形態(tài)是學科知識,而知識建構的課程組織形態(tài)是學科實踐,包括學習任務、學習項目、主題活動等。語文學習任務旨在讓學生在真實情境的問題解決中,主動探究知識,積極運用知識,實現了從知識傳遞到知識建構的學習變革,解決了學習中的三個老大難問題。
1.從被動學到主動學,激活學習的內在動力。馬斯洛的需要層級論表明,知識傳遞型的教學,學生吃的是“現成飯”,沒有強烈的求知需要,缺乏足夠的學習動力,陷入被動學習的狀態(tài)。語文學習任務讓學生置身于真實的問題情境,將生活需要與知識學習關聯起來,激發(fā)了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千方百計“找食吃”,呈現出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tài)。比如學生犯了錯,要寫一份檢討書。怎么寫才能得到別人的諒解?有了這樣切身的實際需要,學生就會主動去學習關于檢討書的格式與寫法,研究怎么如實敘述、怎么分析錯誤、怎么請求諒解這些關鍵問題,甚至主動請教別人。如果寫成的檢討書最終獲得了別人的諒解,就會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從記中學到做中學,倒逼學習方式的變革。要讓學生學得主動、學得生動,關鍵在于學習方式的變革。碎片化的知識只需“記中學”,無需自主、合作、探究。布魯納認為,唯有結構化的知識,才需要發(fā)現式的學習。語文學習任務群下的系列學習任務,就是結構化的課程內容,倒逼學生采用“做中學”的探究式學習,在問題解決中發(fā)現與建構知識。比如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學生要完成“創(chuàng)編一個關于‘國王、黃昏、廚房的童話”這個具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任務,就必須深入閱讀與研究單元中的四篇童話,通過比較、討論、歸納,才能發(fā)現童話的不同類型:愿望類、朋友類、選擇類等,并在創(chuàng)編中積累童話寫作的實踐經驗,總結出不同的構思方法和結構模式,實現了童話類讀寫知識的自主建構。
3.從學會了到會學了,實現核心素養(yǎng)的落地。俗話說,在游泳中學會游泳,在做事中學會做事。知識傳遞型的教學,學生只是聽懂了、記住了,而不一定是理解了、學會了;知識建構型的教學,學生在真實的問題解決中,不但理解了、學會了,而且會學了。前者就像交給學生一個導航儀,學生憑借導航儀可以順利到達目的地,一旦沒了導航儀,就找不到方向和路徑了;后者就像讓學生在城市里闖蕩,學生在行走中形成了一張屬于自己的腦地圖,即使變換了目的地,依然可以找到正確的方向和路徑。語文學習任務就是讓學生在學習做事的過程中,建構一張屬于自己的知識地圖,豐富與完善自己的認知結構,改善與更新自己的心智模式,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轉化為核心素養(yǎng)。比如學生在創(chuàng)編童話的任務化學習中,熟練地掌握了童話的結構模式和構思方法,就會形成自己的童話認知地圖,自覺運用于童話乃至神話的讀寫實踐中,實現自主閱讀與自能寫作,從“學會”跨越到“會學”。
三、設計要義:從始于文本到始于問題
我們習慣于從教材的文本出發(fā)設計教學活動,先解讀文本,再分析學情,后設計活動,遵循的是知識傳遞的教學邏輯,突出知識的逐點講解與技能的逐項訓練,折射的是“教人做題”的設計理念。語文學習任務是從學生的真實問題出發(fā)設計學習活動,先分析需要,再創(chuàng)設情境,后設計任務,確定具有內在邏輯關聯的語文實踐活動,遵循的是知識建構的學習邏輯,體現的是“教人做事”的設計理念。設計語文學習任務,要以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從單元整體的視角,準確把握單篇任務設計的三個要義。
1.內容整合。教材以選文為課程內容的載體,單篇選文包含多方面的學習內容,字詞句篇、語修邏文、聽說讀寫,缺乏整合意識容易導致學習的碎片化。從語文學習任務群的視角看,單篇選文包含不同類型學習任務群的學習內容。比如三年級上冊《大自然的聲音》,從語言角度看,文中描寫聲音的詞句生動形象,擬聲詞、形容詞、比喻句、擬人句、排比句等,對應“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學習任務群;從文體角度看,這是一篇描寫大自然聲音的散文,適合“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學習任務群;從實用角度看,這是一篇介紹自然界不同聲音的說明文,可以作
為“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設計的糾結之處,就在于如何取舍與定位。2022年版課標在課程實施部分作了這樣的表述:“綜合考慮教材內容和學生情況,設計不同類型的學習任務……”在教材編寫建議部分又作了這樣的表述:“要根據六個學習任務群的特點,……可設置關聯性的學習內容,實現同一學段不同學習任務群內容的整合?!庇纱丝梢?,無論是單元選文還是單篇課文,在精準把握選文的任務群類型與教學功能的基礎上,都要從學生的學習需要出發(fā),設計關聯性的學習任務,實現不同任務群內容與功能的整合。就《大自然的聲音》來說,積累與梳理生動的語言設為基礎型內容,傾聽與表達美妙的聲音設為發(fā)展型內容,以“用生動的語言表達美妙的聲音”為學習任務,就可以實現兩個類型任務群內容的有機整合。需要強調的是,基礎型內容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剛需”。
2.主題引領。語文學習任務不是若干學習活動的拼盤,而是圍繞特定學習主題的關聯性學習活動,共同指向核心素養(yǎng)。2022年版課標在教學提示中列舉的“我愛我家”“童心天真”等學習主題偏向于人文性,而從學習任務群的目標定位來看,學習主題似乎更應聚焦學生在任務學習中遇到的本質性問題。比如“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在內涵闡釋中,以“旨在……”的句式,明確了所要達成的任務群目標,也對應地揭示了所要解決的本質性問題:掌握哪些思維方法?如何辯證思考問題?怎樣有理有據、負責任地表達觀點?如何養(yǎng)成勤學好問的習慣?由這些任務群的本質性問題,來確定單元的學習主題,似乎更能貼近學生的學習需要,更能定準任務設計的靶心。比如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編排了《小蝌蚪找媽媽》《我是什么》《植物媽媽有辦法》三篇科普性詩文,學生在真實的學習情境中,遇到了這樣一個本質性問題:如何透過變化的現象看到事物的真相?據此,我們以“奇妙的變化”為單元學習主題,切準了學習的真問題,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引入質疑、比較、歸納等思維方法,突顯了任務的思辨性。圍繞單元的學習主題,再來設計單篇的學習任務,就有了“主心骨”:《小蝌蚪找媽媽》以“不一樣的名字”為學習任務,探究動植物的“變態(tài)生長”;《我是什么》以“不一樣的樣子”為學習任務,探究水的變與不變規(guī)律;《植物媽媽有辦法》以“不一樣的旅行”為學習任務,探究植物傳播種子的辦法。由此可見,單篇的任務設計要從單元整體著眼,以單元學習主題引領單篇任務設計,才能更好地實現單篇的任務化教學。
3.逆向設計。以往的教學設計,依序為教學目標、教學活動及教學評價,評價后置的結果是缺少了學習的過程性評價,教師常常借助單元檢測或單篇作業(yè)獲得教學反饋,而后再進行補償性教學,類似于亡羊補牢。語文學習任務的設計,采用“以終為始”的逆向設計:先確定學習目標,再對照學習目標設定評價要求,最后設計學生必須經歷的學習活動與活動步驟,為學生規(guī)劃一條做事的路線圖。完整的學習任務包括情境與任務、目標與評價、活動與步驟三個部分的設計。
第一步,設定情境與任務。在單元學習主題的引領下,創(chuàng)設真實的情境與任務。真實的情境任務有三種類型:一是現實的真實,用的是真人、真事、真場景,比如學生以當事人的身份寫一份尋物啟事,做的是一件實實在在的事,這是物理的真實;二是可能的真實,用的是學生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事情,比如學習《西門豹治鄴》中,學生以“老大爺”的角色將逃到外地的“鄰居”勸回來,人物和場景是假的,勸解卻是每個人都可能遇到的真事,這是功能的真實;三是虛擬的真實,用童話《寶葫蘆的秘密》中虛構的情節(jié),讓學生以角色代入的方式,表演或者重構故事,故事是假的,體驗卻是真的,這是心理的真實。根據“教人做事”的設計理念,真實的情境任務要圍繞五個關鍵問題來設計:做什么事?以什么角色做?和誰一起做?用什么做?做成什么樣?比如學習《為人民服務》,可以設計這樣一個具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任務:學校要開展“光盤行動”,請你代表少先隊大隊部,在周一的升旗儀式上,做一個關于“光盤行動”的5分鐘演講。其中的“角色”至關重要,學生以不同的角色做事,就會以角色的專家思維來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也會在任務解決中更新自我認知。
第二步,確定目標與評價。根據設定的情境與任務,遵照“任務群目標→單元整體目標→單篇任務目標”逐級分解的思路,確定具體的學習目標;而后對照學習目標,確定合適的評估證據,以學生的關鍵性表現和代表性作品實證學習目標的達成度,具體描述可操作、可觀測、可評判的評價要求。比如二年級上冊的《狐假虎威》,學習任務是“猜猜寓言這個‘謎”,學習目標是“角色朗讀和探究寓理”,據此設計了相應的評價要求:(見表1)
第三步,設計活動與步驟。語文學習任務下的學習活動設計,應體現三個特征:一是結構化。圍繞學習任務,設計前后關聯的活動鏈,促使學生經歷完整的學習過程。比如《狐假虎威》中的“角色朗讀”與“猜謎活動”,前者重在再現狐貍和老虎的形象,后者重在思辨探究狐貍和老虎的對錯,契合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學習邏輯,實現了結構化學習。二是實踐性。任務驅動的學習活動,既要動腦筋,也要動身體,還要借助多種學習工具進行操作實踐,比如角色表演、模型制作、方案設計等。三是充分性。以階梯式的活動步驟,逐層展開學習過程。每個步驟都要設置學習的規(guī)定動作及成果形式,與學習評價相對應,有效地實現學習目標。比如“角色朗讀”活動,設置了四個活動步驟:(1)比一比,賽一賽:根據提示語及標點符號,讀出狐貍和老虎的不同語氣。(2)畫一畫,做一做:畫出文中描寫狐貍和老虎動作和神態(tài)的詞語,分一分類,做一做動作,演一演神態(tài)。(3)同桌合作,演一演:把狐貍和老虎的故事表演出來。(4)演一演,評一評:推薦一對同桌上臺表演,全班同學當評委,對照“語氣、神態(tài)、動作和熟練、連貫、有創(chuàng)意”等標準進行評議。這樣的具體步驟可操作、可觀測、可評價。
學習任務撬動的語文課堂,實現了從“教為中心”到“學為中心”的教學轉型,學生在課堂上擁有了整塊的學習時間,真正動起來了、做起來了、忙起來了;學習任務主導的語文學習,實現了從多記多練到少教多學的實踐變革,學生在任務解決中經歷了知識的建構過程,活化了知識;學習任務創(chuàng)造的語文生活,實現了從“記中學”到“做中學”的方式變革,學生在用語文做事的過程中達成了知行合一,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作者單位:江蘇蘇州市吳江區(qū)程開甲小學)
責任編輯? ?郝? ?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