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小千
“茶子花派”①的代表作家周立波創(chuàng)作的《山鄉(xiāng)巨變》(正篇、續(xù)篇),以20世紀50年代(1955年至1956年)我國農業(yè)合作化高潮為背景,描寫了湖南某個山村(清溪鄉(xiāng))從建立初級社到轉入高級社的過程和由此帶來的由于進行了農村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所發(fā)生的巨大變化(當然,也不可避免地留有一些“寫政策”②的痕跡)。和絕大多數農村題材的小說一樣,周立波在作品中,著力反映了作家是如何把一場嚴峻、急切的政治運動放在了民間日常生活的舞臺上去演出因而取得了出人意料的好效果:作品回避了思想的深刻性,卻換來了人情的自然、醇美與和諧;作品回避了人物矛盾沖突的尖銳表達,卻散淡地寫出了幾個活靈活現的農民的性格③。它所揭示的,與其說是在合作化過程中所有制的巨大變革,不如說是在這場變革中廣大農民心靈上的激蕩。這些內容,無論是在思想上還是藝術上,在周立波的《山鄉(xiāng)巨變》中都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反映,其成功之處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作品塑造了一系列個性鮮明、性格豐富而復雜的人物形象。
在嚴峻急切的合作化運動的背景下,《山鄉(xiāng)巨變》既要寫從建立初級社到轉入高級社的過程和由此帶來的由于進行了農村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所發(fā)生的巨大變化,又要刻畫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農民和農村干部形象;既要“寫政策”,也要寫“人間性”④:因而只能對合作化運動中的新人,進行某種程度的“祛魅化”⑤書寫,既要寫出他們不同于一般農民的新質,又要寫出他們的“人間性”特征。
譬如,犯過“右傾錯誤”的清溪鄉(xiāng)黨支部書記兼農會主席李月輝,就是一個全鄉(xiāng)男女老少都喜歡的“婆婆子”式的基層干部。他關心群眾,隨和寬厚,沉著求實,風趣幽默;不隨風倒,不人云亦云。針對當時合作化運動中“左”傾冒進的做法,他說:“社會主義是好路,也是長路,中央規(guī)定十五年,急什么呢?還有十二年。從容干好事,性急出岔子?!币蚨I導的合作社能朝著健康的軌道扎實地向前發(fā)展。在當時的政治氣候下,像李月輝這樣的“小腳女人”,不是被當作右傾保守的典型而是當作正面人物來塑造,對作家周立波來說,是難能可貴的,也是真實可信的。在今天看來,雖經時光的磨洗仍不失其光輝(包括人情味),他們才是最能生動反映這場社會變革的典型形象。
再如,“中間人物”貧農盛佑亭和陳晉先。作為生活在閉塞山鄉(xiāng)、歷經千百年傳統(tǒng)文化熏陶的農民,他們剛剛經歷過土改之后的喜悅,還沒緩過神來,卻遭遇了一場嚴峻急切的“由外而內、由上而下”的突如其來的合作化運動,他們?yōu)榇嘶炭植话?、困惑不解,產生了本能的抵觸。他們有著中國農民依靠土地發(fā)家致富的勤勞務實的傳統(tǒng)觀念,對土地入社的做法表示猶豫、無奈,表現出在強大政治話語下生存的固執(zhí)與尷尬,也深刻地表現了老一代農民痛苦而艱難的精神蛻變過程和這場社會變革是如何深刻地觸及他們的靈魂。盛佑亭,綽號“亭面糊”,糊涂中透著聰明,聰明中不失糊涂。他對黨和新社會有深厚的感情,“沒有黨,就沒有我盛佑亭”;但他又好面子,好吹牛,善良膽小,有私心又怕被人揭破。他是個熱心卻常常辦砸事的人。陳晉先是個莊稼老把式,農活做得漂亮,農具在他手里不管用了多少年都是嶄新锃亮的。土改分到了田,他“喜得幾夜沒有睡”。而當合作化運動到來、需要土地歸公時,他卻十分抵觸,十分留戀舊社會靠私有制發(fā)家致富的老路,因此在“入社”的問題上搖擺不定。最后,大勢所趨、無可奈何時,他一大早跑到祖?zhèn)髦厝ゴ罂抟粓觯闶菍ν恋刈隽俗詈蟮南e。陳晉先的形象,承載著中國傳統(tǒng)農民身上沉重的精神負擔,尤其是在邁向新的體制和生活方式時,他的情感是無法用“后進”來加以道德判斷的。這些人物身上,既有人性的弱點,又體現了中國農民對土地獨有的情感和智慧。作家“總是力求透過一些看來很平凡的日常生活事件,來顯示出它所蘊含的深刻的社會意義。透過個人的生活遭遇和日常言行,來挖掘人物性格中的社會內容”,寫出他們“人間性”的特征(指的是他們身上的“落后性”與時代新人所體現的時代風氣之間的差距)。
其次,作品描繪了嚴峻、急切的史詩性的社會題材融入明凈、樸素鄉(xiāng)村日常生活的風俗畫。
《山鄉(xiāng)巨變》在藝術構思上,并沒有把筆力重點放在怎樣辦合作社的過程上,也不像《暴風驟雨》那樣做大量的群眾場面鋪陳描寫,而是從自然、明凈、樸素的民間日常生活中,開辟出一個與嚴峻、急切的政治空間完全不同的藝術審美空間:作家將溫婉細膩的筆觸伸入農民的家庭,寫愛情糾葛,寫家庭風波,從細微而敏感的地方入手,取得一種從容恬靜、意近旨遠的藝術效果,以單純優(yōu)美的筆致勾勒波瀾壯闊的時代。
作家把重大的社會運動融入日常生活的豐富細節(jié)中,描繪出一幅幅掩卷難忘的風俗畫。作品中的江南山鄉(xiāng)世界,楠竹青翠挺拔,茶子花飄香,春雨在芭蕉葉、枇杷葉和藤蔓上發(fā)出淅淅瀝瀝的聲響。在這個世界中,一個個人物帶著鄉(xiāng)土氣息,演繹著他們遭遇社會運動后的日常生活和鄉(xiāng)村生活的世俗圖。前者如“亭面糊”路遇吃了毒草的謝占元,他想到的解毒方法,竟然是“從堂客曬小衣的竹竿下過過身”“用女腳盆洗澡”等民間風俗故事中的偏方。每年的大年三十,陳晉先總要把一塊松木柴攔腰箍張紅紙,送到大門外,放一掛爆竹后把門封了,他叫它封財門,這生動地表現了鄉(xiāng)村世界農民的發(fā)家愿望。后者如,盛淑君因愛情而產生的甜蜜和痛苦,桂滿姑娘因嫉妒而與丈夫大打出手。這些描寫,展現出可嘆而又韻味深長的民間世俗圖。
最后,作家對特定的地域文化、民情風俗和方言的化用,體現出語言洗練自然、清麗流暢、幽默傳神的藝術特點。
周立波對“延安文藝座談會”所倡導的精神身體力行,在熟悉群眾、深入生活的實踐中,虛心地向鄉(xiāng)親們學習,不僅思想上有了極大的收獲,而且克服了前期作品里“歐化”語言的不足,努力學習和吸收生動活潑的人民群眾的語言。也許是寫自己家鄉(xiāng)的緣故,他在作品中,成功地顯現了他作為“茶子花派”作家獨特的藝術語言和創(chuàng)作個性。
洞庭湖的秀美山水,蓊蓊郁郁的竹林和澄明如鏡的水田,農家古樸生活、勞動經驗和養(yǎng)牛經,青年男女的愛情憧憬和夫妻間的矛盾沖突等,這些形成了作品濃郁的生活情趣。大量的民間傳說、鄉(xiāng)村風俗、自然風光都恰到好處地穿插在故事情節(jié)中,它們既開闊了小說的意境,又稀釋了合作化的政治主題。如第一章“入鄉(xiāng)”就是范例。女干部鄧秀梅乘小船隨流水進入清溪鄉(xiāng),隱含著外來政治風雨將席卷民間社會的征兆。小說敘事時將兩副筆墨重疊起來,政治是一景,鄉(xiāng)情也是一景,而且是更加美好和本色的景致。其他如,那個深深墜入情網的胖姑娘盛淑君,對愛人火辣辣的熱戀和復雜細膩的心理;如桂滿姑因吃醋與丈夫大鬧,鬧到丈夫服毒自殺,她還在一旁亂發(fā)脾氣的蠢相等的描寫,這些對人生眾相的描寫,真是千姿百態(tài)??梢哉f,即使沒有合作化的穿針引線,它們也同樣展現了民間生活的豐富意蘊。
作品還運用了大量的帶有民俗味的方言和諺語,它們既揭示了眾多人物的不同性格和心理活動,也營造了一種鄉(xiāng)村世界的詩意。如“少吃咸魚少口干”“不上當,不成相”(指處世哲學的)“龍多旱,人多亂”“艄公多了打亂船”(指不愿走集體化道路的)。
還有一些自然景物的描寫,具有古典詩歌的韻味。如盛淑君與陳大春的星夜約會,初訴衷情,作家描寫他們相見的那個月夜美景的片段,就有“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優(yōu)美意境:
晚上的月亮非常好,它掛在中天,雖說還只有半邊,離團圓還遠,但它一樣把柔和清澈的光輝灑滿了人間。清溪鄉(xiāng)的山峰、竹林、田塍、屋宇、籬笆和草垛,通通蒙在一望無涯的潔白朦朧的輕紗薄綃里,顯得縹緲、神秘而綺麗。這時節(jié),在一個小小的橫村里,有個黑幽幽的人影移上了一座小小的瓦屋跟前的塘基上,狗叫著。另一個人影從屋里出來,兩人接近了,又雙雙走下了塘基,轉入了橫著山樹的陰影,又插花地斜映著寒月清輝的山邊小路。
這樣充滿詩情畫意、具有古典詩詞意蘊、帶有南國地域風情的描寫比比皆是、不勝枚舉,形成了作家語言洗練自然、清麗流暢、幽默傳神的藝術特色。
總之,周立波的《山鄉(xiāng)巨變》雖然在當時的政治背景下,留有一些“寫政策”的痕跡;但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對“政策”有著自己獨到的理解。因此,相對于同時期的同類作品而言,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空洞的說教,包含了更多真實而深刻的生活內容,消解或稀釋了政治運動的思想性和尖銳性,換來了人情的自然、醇美與和諧,卻散淡地寫出了幾個活靈活現的農民的性格。這些是值得肯定的。他所描繪和向往的鄉(xiāng)村美景及其醇美樸實的風土人情,在幾十年后的今天,得到了加強。如今“鄉(xiāng)村振興”的號角已經吹響,藍圖已經描繪,措施已經制定,新的合作形式已經形成:國家“鼓勵通過投工投勞、捐款捐物、志愿服務等多種方式參與鄉(xiāng)村建設”;“引導農民參與村莊規(guī)劃”;“帶動農民實施建設”;支持農民參與管護;“強化農民參與保障”⑥。更加切實的改變鄉(xiāng)村面貌的措施正在尊重農民的意愿、符合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軌道上健康地向前推進和發(fā)展,周立波的家鄉(xiāng)已經在這方面率先垂范,取得了初步的良好效果。
【注釋】
①王慶生.王又平.中國當代文學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2第一版.P27
②③陳思和主編.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第二版).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09.P38
④⑤曹萬生.中國現當代文學史(1989~2015)(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09.第一版.P418
⑥國鄉(xiāng)振發(fā)〔2023〕2號《農民參與鄉(xiāng)村建設(試行)》的指南
(作者單位:重慶市開州區(qū)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