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慧 傅少鵬
內容摘要:在儒學興盛的江戶時代,隨著大量漢詩書籍傳入日本,日本的漢文學發(fā)展逐漸打破了一直以來的滯后性,進入了日本漢詩發(fā)展的鼎盛時期。江戶中期,日本學者荻生徂徠在接受了以王世貞、李攀龍為代表的明七子的詩學思想后,建立了以復古為基調的古文辭學派。然而,當時大多數的江戶學者對于王世貞及明七子的認識并不全面。本論文以大阪學者菅沼父子編撰的王世貞和刻本《弇園詩集》為中心,對王世貞在日本的受容情況進行了調查分析。由此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闡明當時日本漢詩壇對王世貞的主流認識,也反映了大阪漢詩壇兼容并包的文學氛圍。
關鍵詞:王世貞 漢詩 江戶時代 復古派
王世貞(1526-1590),字元美,號鳳州,明代文學家。他和李攀龍作為“后七子”的領袖,在當時的明詩壇引領了一股“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復古風潮。王世貞所獨特鮮明的思想風格及文學思想不僅在文學理論方面為后七子,乃至后人起到了導其先路的作用,他具體的文學創(chuàng)作也成為了人們爭相學習的典范。在儒學興盛的江戶時代,王世貞的文學思想經由以荻生徂徠的傳播,在日本也刮起復古風潮。然而,日本近世對于王世貞接受的相關研究較稀少。故本文擬通過對日本萱園學派學者菅沼西陵編撰的和刻本王世貞詩集《弇園詩集》中心,研究江戶時期大阪漢詩壇對于王世貞的受容情況。
一.王世貞的個人思想
相較于“后七子”的另一領袖——李攀龍拘泥于仿古的文學態(tài)度,王世貞的思想是不斷進步,兼容并包的。早年的王世貞,其文學創(chuàng)作中不乏現實感強烈、政治性鮮明的詩篇;萬歷五年(1577)起,長年隱居于弇山園,遠離官場,隱逸淡泊,同時也因此發(fā)生了文學思想上的變化:雖然作為明七子的代表人物,在《藝苑卮言》中,王世貞表示自己的文學觀念繼承自“前七子”,明確地倡導復古的文學主張,但同時,也可以在他的身上看到追求古樸自然的人文主義精神。
二.《弇園詩集》編撰的時代背景
在對和刻本《弇園詩集》進行分析前,首先,筆者對江戶前期王世貞作品受容情況進行了調查。根據《林羅山書目》的內容記載,王世貞的文集最早開始在日本傳播可以推定至慶長九年(1604)之前①。也就是說,在王世貞去世不久后,他的文集就已經流傳到了日本;其它稍晚一些的關于王世貞作品流入日本的一些情況如下:寬永十二年——有《弇洲山人四部稿選》(其中詩部四卷)②;寬永十六年前后——《藝苑卮言》《弇洲四部稿選》《七子詩集》《王元美先生讀書》《鳳洲通鑒》等③。
根據神田喜一郎在《江戶時代的漢文學》(1956)的時代劃分,王世貞的文集初次傳入日本前后,江戶詩壇的文學思想逐漸開始轉變。在這之后的幾十年中,儒學開始得到重視,隨著紅葉山文庫建立,大量漢籍涌入日本,日本漢文學發(fā)展參與到東亞漢文化的共同創(chuàng)作中,逐步進入了日本漢詩發(fā)展的鼎盛時期。在江戶漢詩壇的這三個發(fā)展階段中,有兩個重要的轉折點:萱園派主導接受明七子復古詩學觀念,公安派主張發(fā)展尊重個性創(chuàng)意的性靈說。而王世貞所推崇的復古思想,便對第一個轉折點產生了重要影響。
在江戶中期,荻生徂徠受王世貞、李攀龍為首的“后七子”影響主張復古,創(chuàng)立“古文辭學派”。在《徂徠集》中記載“中年得李于鱗、王元美集以讀之,率多古語,不可得而讀之,于是發(fā)憤以讀古書,其誓目不涉東漢以下,亦如于鱗氏之教者耳?!雹茚迯圃谖斩说乃枷牒?,又結合自己的經歷寫下了《辯道》等著作,其思想對日本國內乃至中國清代經學、理學方面皆產生了影響。和刻本《弇園詩集》,便是在如此背景下編撰。
三.和刻本《弇園詩集》的內容分析
《弇園詩集》,王世貞著,源攀髯校,其父菅沼東郭對成書提供了很大幫助。源攀髯,即菅沼西陵,大阪人,菅沼東郭之子,名攀髯,字子登,通稱文次郎,江戶中期儒學者,思想受其父影響,所著有《王屋集》等。菅沼東郭,大阪人,名大簡,字子行,通稱文藏,儒學者。東郭傾心徂徠之學,曾于大阪講學,所著有《論語征疏義》《東郭文集》等?!稄m園詩集》于延享五年(1784)序刊本,關西大學圖書館藏。卷首有序文三篇,卷末序文一篇。首先,通過這四篇序文,我們可以對編撰者的編撰意圖,及在當時時代背景下,進一步了解江戶詩壇對王世貞的受容。
1.序文分析
卷首序一《弇州詩集序》:
麟之出也,孔子而知其為麟矣。(略)物子一唱,而后我大東之人糜然稱王、李。我生于東都,初厭飫于宋儒理窟之中十年焉。而詩尚盛唐,文宗漢魏,一日幡然志古學,終成其學。夫物子之有功于天下后世,雖比之孔子,何讓哉!噫!微物子,後死者不得與斯文焉!而物子得之者,以其階梯王、李,知古文辭通于古經之故也。夫元美者,博而古矣,于鱗古之又古者也。顧元美似班固,于鱗似馬遷,能得于鱗,則又能得元美矣。能得元美,而又古之,則于鱗亦可得焉。剞劂家請梓王、李,而《滄溟集》京板將行,故欲梓《弇州稿》。(略)延享戊辰春,東都源大簡子行題。⑤
在此篇序文中,物子,即為荻生徂徠。菅沼東郭認為,明朝的文學成就,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荻生徂徠的思想在江戶詩壇一呼百應,人們紛紛開始研究古文辭學。東郭稱,對日本而言,徂徠的對后世得到功績不亞于孔子,同時高度稱贊王、李二人,認為如果日本接受他們的思想,便能振興江戶詩壇。同時,這篇序文中重要的一點,提及了日本學者對于王、李二人的不同評價。他還將二人比作班固、司馬遷,“于鱗古之又古者也。顧元美似班固,于鱗似馬遷,能得于鱗,則又能得元美矣。能得元美,而又古之,則于鱗亦可得焉?!币簿褪钦f,李攀龍(即于鱗)在文學思想上是“古之又古”,即拘泥于古的,這也于公安派攻擊復古理論的基本點相通。另一方面,這也側面認可了王世貞文學思想的發(fā)展性和獨特性。在《欽定四庫全書》中,《弇州四部稿》的編撰者也在序文中寫道:“世貞與李攀龍齊名而才實過之”,“世貞初時議論太高,聲名太早,盛氣奔涌不暇深自檢點……”也反映了王世貞作為復古領袖,自省之后進行了思想革新的事實。
國內的很多研究者都提到了江戶各個時期儒學家對于明七子的不同認識。江戶前中期的學者在閱讀過王、李二人的作品后,有人肯定其創(chuàng)作風格表,也有人批判其刻意模仿盛唐詩歌、拘泥于古。但可發(fā)現,當時的江戶學者對明七子的了解也基本浮于表面,僅在擴充知識時的泛泛接受,并沒有明顯的主動接受的意識。但在這篇序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在江戶中期,古文辭學派的學者在對明七子思想的學習過程中,已經開始認識到了“擬古”的弊端,并加以反思。
序二《弇州詩集序》:
揚子雲有言曰:“無是父,無是子;無是子,無是父?!蔽覗|郭先生父子之謂與?先生自幼好學,壯而有志于復古之學,三河氏既唱之,先生一聞其説,如決江河。比其強,而生一男,名攀髯,字子登,號王屋,聰敏穎悟。髫齓而屬文善書,足以成一家焉,何啻謝家鳳毛哉!先生教人以文辭,以欲各成其才,面李、王二集幾希矣。我社盟之徒欲見之者不少矣,故欲為刻之。李集將出,于是乎欲梓王。然卷冊頗多,非一旦之力所能成也,仍命子登子錄其未載他選者一二,名曰《弇州詩集》,庶幾使二三兄弟為帳中之珍耳。竊顧與先生之宗者,非是子則誰能乎?《易》曰‘子克家,亦是子哉!有是父而有是子,可以觀積善之家有余慶矣。⑥
此篇序文介紹了菅沼父子編撰本詩集的原因,“先生”仍表示荻生徂徠,即徂徠思想反響甚高,受之影響眾學者紛紛欲讀王、李二人之作,而此時李攀龍的和刻板詩集即將出版,于是東郭讓兒子子登編撰王世貞詩集。同時,結合其對其子的評價,菅沼西陵自幼聰慧,其文學造詣足以自成一家。東郭在序文中也對這本書的出版抱以厚望,可見這部詩集在當時是具有一定需求度。王世貞的兩本原詩集共有七千余首詩,根據這篇序文可知,當時王世貞的詩歌及文學作品已經大量流入日本,僅僅將其作品重新編集成冊的工作量就極大,于是本集“錄其未載他選者一二”。即《弇園詩集》是在參考了其他在日本流傳的王世貞詩集的基礎上編撰的“精選版”,可見兩位學者及江戶詩壇對其作品的重視程度。同時,序首引用西漢辭賦家揚雄的句子,也能反映出日本當時復古風潮下,學者的涉獵之廣,更加說明了該詩集的重要性和較高的需求度。
序三《題弇州詩集首》:
西周盛時,列國陳詩,用之房中,用之邦國,玉灼煌煌,四時得其和,萬物得其育,天地運昌,君民風美。嗚呼,斯文之為文也,大成至哉!及東周之衰,風教弛頹,而仲尼稱刪《詩》《書》,筆削《春秋》,其于詩也,未曾不與游、夏相咨矣。仲尼沒後,孟軻徒出自其口,荀卿強舉乎其糟。至漢室,文運起也,雨司馬、董、揚之徒出,以錦繡之,金玉之,而贅旒于齊、梁、陳、隋之間焉,而李唐復起,終沙礫於宋元焉。明之與也,王、李之徒勃然出,一洗海內,以追游、夏之業(yè),污穢惟新,鏗戛泉涌,金相玉振,莫出其右者。噫嘻,美哉!壯哉!我東郭先生深造斯文,左右逢原,欲丘明其徒,司馬斯民,于是乎命男子登秀才訂《弇州詩稿》。
這篇序文中看出,編者認為西周是文化氣運隆盛的大成之時,而東周開始走向衰敗,但此時還有孔子一派積極傳播著優(yōu)秀的詩歌文化;但待孟子、荀子的年代,漢詩僅剩糟粕。至東漢,司馬相如、揚雄等辭賦家的出現,扭轉了詩壇的頹勢,并在唐朝時重新興盛,又在宋元兩朝走向沒落。而到了明朝,王李二人使文壇重回孔家盛世,達到了新的高度。東郭表示能夠編撰他們的詩集,對江戶漢詩壇產生積極影響是千載不朽之舉,即使自己沒有文章傳世亦無妨。
此外,卷尾還刻有:“《王弇州詩部》后編次出《助聲解》,東郭先生著,近日出來?!蓖ㄟ^此補注我們可以了解到,在該詩集出版不久后,菅沼東郭還出版了幫助日本學者朗讀詩文的聲解,側面反映出了該書在當時大阪詩壇的需求度。在尾序中,源攀髯再次高度贊揚王、李二人,同時,也抒發(fā)了更深層面的認識。他認為,明朝能達到如此高的文化成就,是時勢所趨,明文化的成功之處不在于一味仿古,而在于兼容并包,上下吸收。如果一味仿古不求創(chuàng)新,那么明也只能成為第二個漢魏,所以江戶詩壇也要做到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對于明的文化,取精華,去糟粕,創(chuàng)造一個全新的盛況。而從中我們也能看到日本學者對王世貞詩歌內涵尤其是其不同于李于鱗的傳統復古,兼容并包的特點之肯定。
2.收錄詩歌內容分析
《弇園詩集》據王世貞作《弇州四部稿》及《弇州山人續(xù)稿》中詩部內容編刻,但收錄順序稍有不同,例如卷二《金壇王叟六十壽之》至《為林子騰茂才題桃花圖壽》出自《續(xù)稿》卷十、卷十一,而其后《寶刀歌》至《金吾行贈戴錦衣》出自《四部稿》卷十六至卷十九,其后《金蓮花草之賤者也產錢翁懸磬室前遂獲圖之而余戲題焉》和《公瑕為余書道德經戲謝》又出自《續(xù)稿》卷九。至于為何編撰者要如此編排,正是應對了序二中“録其未載他選者一二”的解釋。
根據饒龍隼的《明代隆慶、萬歷間文學思想轉變研究》(1995)中的統計⑦,《弇州四部稿》有詩五十二卷(含擬古樂府三卷、詞一卷),古體詩1321首,其中古詩835首,古樂府386首;近體詩3143首,其中律詩1940首,絕句1041首,排律189首,合計總詩篇4557首?!稄m州山人續(xù)稿》有詩二十四卷(含擬古樂府一卷),古體詩628首,其中古詩570首,古樂府58首;近體詩1827首,其中律詩790首,絕句965首,排律72首,合計總詩篇2455首。而和刻版《弇園詩集》全書共八卷,詩318首,詩歌按詩歌體裁分類,卷一為古五言13首(其中有一篇為古七言錯誤收錄至此),卷二為古七言17首,卷三為五言律詩23首,卷四為五言排律18首,卷五為七言律詩56首,卷六為七言排律5首,卷七為五言絕句76首,卷八七言絕句110首。首先根據和刻版《弇園詩集》的分卷方式,該詩集基本囊括了原稿中除了詞和小令之外的所有體裁,對于絕句的收錄量較大,占據了整個詩集的58%;而相比下,古體詩的收錄相對較少,而排律的本身創(chuàng)作量就不多,基本與原稿比重一致。
關于王世貞自身的詩風,晚年時的變化可以說是比較大的。早年的王世貞,詩風重格調,題材廣泛且不乏辛辣諷喻的詩篇,同時也可以從其詩歌中看出個人的文學及政治抱負。卷二中還收錄了一首其十八歲時所作的《寶刀歌》,可見其少年之時便顯露出極高的文學造詣和源自家族的使命感。而在父親被殺,多次出仕最終再次歸隱之后,王世貞的思想發(fā)生了很大轉變,在創(chuàng)作上以絕句、律詩為主,詩歌內容主打個人生活中的游山玩水、閑適想樂,不乏與山人、友人間酬和所作詩篇。同時,晚年的王世貞,即便是在年輕時創(chuàng)作頗多的古樂府詩上,也達成了個人的新高度。王世貞于《藝苑卮言》中,對李攀龍的古樂府詩做出過這樣的評價:“于鱗擬古樂府無一字一句不精美,然不堪與古樂府并看,看則似臨摹帖耳?!雹嘣凇稄m園詩集》的第八卷中,收錄了《古樂府雜題二十絕》中的15首,這些詩篇出自《弇州山人續(xù)稿》詩部第二卷。可以看出,王世貞早年所作的這首詩,仿古傾向明顯,引用典故頗多,有鮮明的古樂府詩敘事風格;而《秦女卷衣》這首詩,會將讀者引入詩中秦女的視角,情感娓娓道來,回味悠長,雖然仍可以看出古樂府閨怨詩的取材,但是可以感受到其晚年時傾向于小詩的創(chuàng)作風格。這一風格,在該和刻本的其他收錄內容中,也可以窺見一二,如第七卷收錄的《為胡元瑞題綠蘿館二十詠》、《和張肖甫司馬題王陽德使君陽湖別墅十詠》《弇園雜詠》等,在占了全書一半體量的后兩卷中,編者一共收錄或部分收錄了王世貞于晚年與人應和交游所作的系列小詩共77首,占后兩卷內容的41%??梢姰敃r江戶詩壇對于王世貞晚年詩篇及思想所抱有的學習態(tài)度。
除此之外,王世貞晚年的晚年創(chuàng)作中,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內容:性靈詩。參禪禮佛的隱逸生活讓王世貞可以避開復雜的官場斗爭,在平淡自然中重新反思自己的文學傾向。他在一定程度上認識到了復古之流弊,在自己的詩歌創(chuàng)作加入了清新自然的生活情趣及禪道思想。在《弇園詩集》收錄的律詩及絕句中,有很多透露著隱逸志趣的作品,這些詩歌基本都源自于詩人在田園生活中和友人的酬贈、應和,以及游山玩水時信手拈來的詠物小詩,同時也有很多和佛、道有關的詩歌。僅僅用詩集的最后兩卷舉例,具有很明顯的清新詩風或禪意氛圍的詩歌創(chuàng)作就有近60首,這與王世貞早年的創(chuàng)作是截然不同的。在這些詩歌中,我們挑出兩首具體賞析一下:
不愛天上游,不愛人間住。愛此半峰間,臥看云來去。(《半峰亭》)
這首絕句可以說是王世貞晚年清新詩的代表之作,風格清新灑脫,透露著隱逸志趣,透出的性靈志趣自然純粹,而用詞又飄逸奇巧,回味悠長。
絲竹由來非我心,未論山水有清音??樟盅缱纳钐?,難道無弦不是琴。
《長夏無事避暑山園景事所會即成微吟得二十絕句(其四)》
音不出于本心,而出于自然,曲徑通幽,靜坐林中,美妙便自發(fā)而生。在無所事事的夏日,卻能品出自然的韻律,悟出萬物有靈,清新而富有禪意。而且,在以上為例的兩首詩中,我們還能品出頗似蘇軾、白居易的風骨,這也反映了王世貞自身思想上古色與自然的碰撞。他的文學思想,雖然是以“格調”為根基的,但是由于其兼容并包的文學態(tài)度,個人的思想境界依然得到了升華。
通過本文我們能看到在江戶中期的大阪,王世貞被接受的不同側面。大阪的文化氛圍更加開放、包容。菅沼父子在兼顧王世貞各個時期的詩歌創(chuàng)作的同時,響應當時詩壇的需求,懷著錄他人未錄的使命感,傾注兩代人的心血,完成這本《弇園詩集》屬實難能可貴。同時反過來看,編者更加偏好王世貞且在該詩集中大量收錄其偏向于性靈、隱逸、禪意題材的詩歌,在某種程度上也能讓我們看到大阪漢詩壇對詩風的寬容和兼收。雖然該詩集較參考原稿來說收錄內容不多,但其相對較大比重地收錄了王世貞晚年的創(chuàng)作內容,基于當時的江戶詩壇對于王世貞的主流認識來說,它對王世貞一生的詩風及思想變化做了很好的補充,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孫學堂.《王世貞與性靈文學思想》[J].蘇州大學學報,2002(04):50-53+87.
[2]李迥.《略論王世貞“晚年之定論”》[J].保定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3(01):18-20.
[3]酈波.《王世貞文學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3.
[4]劉芳亮.《日本江戶漢詩與晚明公安派文學》[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7(02):33-38.
[5]段慧冬.《公安派“性靈”文學思想研究》[D].青島大學,2007.
[6]陳廣宏.《明代文學東傳與江戶漢詩的唐宋之爭》[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會科學版),2010,39(06):66-74.
[7]嚴明.《明清詩風之變對江戶漢詩的影響》[J].中國比較文學,2013(04):45-56.
注 釋
①劉芳亮.《江戶前期明七子派文學在日本的傳播與接受》[J].許昌學院學報,2013,32(04):38-45.
②名古屋市蓬左文庫.《名古屋市蓬左文庫漢籍分類目録》[M].名古屋:名古屋市教育委員會,1987.
③大庭脩《東北大學狩野文庫の御文庫目録》[J].西大學東西學術研究所紀要,1970,(3):9-90.
④荻生徂徠.《徂徠集》[M].江蘇大學出版社,2018:第28卷,第7頁.
⑤(明)王世貞著,(日)源攀髯校.《弇園詩集8巻》[M].江戸:西村源六,大阪心斎橋南誥角,丹波屋半兵衛(wèi),延享五年(1748)[刊].
⑥(明)王世貞著,(日)源攀髯校.《弇園詩集8巻》[M].江戸:西村源六,大阪心斎橋南誥角,丹波屋半兵衛(wèi),延享五年(1748)
⑦饒龍隼.《明代隆慶、萬歷間文學思想轉變研究》[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259.
⑧王世貞.《藝苑卮言(七)》[M].卷一五〇.
2021年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青年項目,《浙江學術對17-20世紀日本社會的影響研究》;項目編號:22NDQN264Y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