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奕霖 陳錦豪
摘 要:自北京冬季奧會以來,我國諸多體育類紀錄片的審美表達不斷提高。創(chuàng)作者利用技術驅動挖掘體育熱點、體育記錄以及提升紀錄片視覺沖擊力的同時,豐富了體育紀錄片的觀賞性[A1],真正做到了在后現代語境下,技術推動藝術、藝術融合技術的具身審美呈現。本文以具身美學的研究、技術進步推動影視創(chuàng)作的具身體驗為依據,從審美認知下體育紀錄片的“具身化”因素、具身美學視角下體育紀錄片的影像表達等方面,發(fā)現了體育紀錄片更多的研究可能性[A2],旨在拓展、延伸技術具身-藝術審美的研究領域。
關鍵詞:后現代語境;體育紀錄片;具身美學;沉浸感
中圖分類號:J9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3)08-0062-04
基金項目:河北省研究生創(chuàng)新項目-省級課題:河北省教育廳在讀研究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資助項目“后現代語境下我國體育紀錄片具身性美學表達”(CXZZSS2023174)。
后現代語境下,創(chuàng)作者通過數字技術讓視聽真實與視聽虛擬之間的界限越來越弱化,也使體育類紀錄片的視聽語言和呈現方式有了越來越多的可能性。隨著對具身認知的不斷深入了解,越來越多的創(chuàng)作者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注意到了具身認知下的影像表達和審美體現,可以在人-技術-人的呈現過程中形成一種閉環(huán)式的融合。在技術具身被推向高潮之際,體育紀錄片的審美表達不能僅停留在技術進步推動影像進步,而是應該站在技術角度去研究如何通過技術來提升觀眾的視覺體驗,從而給觀眾帶來新的沉浸式體驗與關聯性觀感。在未來的發(fā)展中,創(chuàng)作者如何突破技術推動藝術的影像呈現,延伸人與傳播之間的交互轉換,讓體育紀錄片具身美學影像表達更加深刻,需要體育紀錄片創(chuàng)作者認真研究。
一、審美認知下體育紀錄片的“具身化”因素
具身認知并非是一個功能個體,而是通過大腦-心智-身體與環(huán)境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在傳統(tǒng)體育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大部分創(chuàng)作者都沒有將具身認知放在首位,忽視了身體與環(huán)境、身體與運動在創(chuàng)作審美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他們僅僅將身體作為一種影像表達介質,在影片中片面地呈現出來。與之截然不同的具身認知,是一種審美方式,它強調審美開始于知覺、美感源自認知,是身體、心理、環(huán)境三者的協同作用[1]。具身認知更加強調身體在審美活動中的重要作用,是觀眾在觀看影片時,神經接收到信息通過大腦轉向身體沉浸當中的完整過程,這種視聽感受是動態(tài)的、交互的、沉浸的,不是靜態(tài)的、表面的。
(一)心智的重要性
心智之所以從根本上是具身的,并非只是因為心智的所有活動過程必須以神經活動為基礎,而是因為我們的知覺和運動系統(tǒng)在概念形成和理性推理中扮演了一種基礎性的角色[2]。顧名思義,心智是心理和智力綜合作用的結果,它強調大腦在接收事物和認知事物中的重要作用。與傳統(tǒng)體育紀錄片相比,具身認知的外化是通過創(chuàng)作者在鏡頭設計、演員表演和主觀表達中綜合呈現的。觀眾在觀看影片時,從視覺接收的第一時間傳輸給大腦,由大腦發(fā)散給各部門的神經系統(tǒng),從而使觀眾能夠進行全身心的沉浸體驗。
觀眾在觀看體育紀錄片時,往往會通過大腦信號的支配潛移默化地將紀錄影像中的肢體語言進行全方位的沉浸感受。與此同時,身體通過接收到的信號形成一種真實的認知影像體系,從而達到身臨其境的真實建構。觀眾在這樣真實且沉浸的認知影像體系中得到身心體驗和心理滿足,這就是體育紀錄片影像內容通過大腦加工后的認知結果。
(二)情景構建
認知的過程就是大腦通過信息的刺激對信息進行加工并釋放,再通過大腦的中樞神經進行集體信號輸出而結束的閉環(huán)系統(tǒng)。在這個過程中,大腦是重要且唯一的信息集成地,它在接收信息和輸出信息時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身體僅僅被視為一種通過大腦信號被支配的信息輸出思維工具,它對認知起不到直接性的作用。然而,在具身認知理論中,身體-大腦-環(huán)境是形成美感認知的閉環(huán)結構,它拓展了認知的傳統(tǒng)概念,將身體、環(huán)境的方方面面包含在認知加工中[3]。因為環(huán)境的不同,身體才會有不同體驗,從而影響大腦中樞系統(tǒng)的認知以及認知的反饋。
例如,在體育紀錄片《冰雪道路》中,創(chuàng)作者采用情景先入的預知影像手法,使每一個主人公在情景構建的襯托下均以第一人稱的形式來呈現。影片用第一視角將觀眾帶入,并通過不同賽場的多方位場景展現,讓觀眾第一時間沉浸在運動員真實的訓練情景中,同時,結合非常規(guī)拍攝視角和CG技術的創(chuàng)新構建影像沉浸化場景,在不同運動項目的主觀視角下讓觀眾身臨其境般體驗運動的魅力。可見,在具身呈現的過程中,環(huán)境的干預是具身認知的重要因素。
(三)技術呈現
“具身性”作為一個“舊”命題,早在20世紀中期就已經被提出了。創(chuàng)作者在具身性理論中研究技術,能夠使具身化延伸至人本身,將技術與人的關系更加融合且辯證地顯現,從而讓觀眾在技術的加持下轉換身份、轉變視角。隨著3D、CG、VR以及AI等新技術在體育紀錄片中的應用,紀錄片的視聽呈現越來越多元。例如,2022年熱播的體育紀錄片《零度之下》《冰雪道路》和《大約在冬季》,攝影師使用最新的技術設備,向觀眾們全方位、多樣化地展現出冬奧場地的奧秘,為觀眾帶來了奇觀般的畫面效果,引發(fā)了社會的熱議,奠定了體育紀錄片在紀錄片行業(yè)里程碑式的意義和價值?!读愣戎隆窋z制組在展現冰雪場地和賽道時,為了追求更高的畫面質量,用電影級別的鏡頭配合拍攝,并加入了CG畫面的全方位透視化講解,大幅度提升了影像的表現力,更好地呈現了運動員的動作細節(jié)和運動項目的變化,這樣的影像填補了攝影機捕捉畫面時的缺陷。
二、體育紀錄片的具身化呈現方法
(一)高新技術支撐
科技的發(fā)展使得越來越多的高新技術被運用到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中,不僅使紀錄片的影像質量、表現形式和創(chuàng)作手法有了更多的選擇和突破,同時,也降低了人力成本。
在創(chuàng)作體育紀錄片時,如果僅僅用攝像機直接捕捉的畫面來完成影片創(chuàng)作會有一些弊端,例如,奧運場館中瞬息變幻的可能性、運動員轉瞬即逝的表現以及各個場館的構造都很難被精準捕捉或呈現。對此,借助于高新技術,創(chuàng)作者可以向觀眾展現更加多元、真實、鮮活的畫面,使影像風格更加突出。CG技術具備精度高、靈活性強以及效果逼真的優(yōu)勢,可以表現那些轉瞬即逝的畫面,提高視聽影像的藝術化程度。
(二)多元化視聽呈現
在技術的推動下,體育紀錄片的視聽語言已經從單一的客觀真實記錄逐步豐富為多元化的具身呈現。在紀錄片創(chuàng)作中,多元化視聽語言不僅豐富了影像的視聽表達、節(jié)約了人力的現實成本,更為體育紀錄片的具身表達拓展了創(chuàng)作空間。
體育紀錄片中,捕捉運動員優(yōu)美的動作、華麗的身姿對動感鏡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飛躍冰雪線》《大約在冬季》中,攝影機近距離、高速度、多視角的拍攝,不斷加劇著具身化影像的沉浸體驗,使運動員在動感鏡頭中盡顯力量美學的魅力———攝影師依托高新技術的攝影機將冰刀快速劃過冰面的瞬間、單板迅速刮起的雪花、大跳臺上酷炫的技巧等精彩畫面記錄并呈現。這些貼切真實的創(chuàng)意性構思和藝術化影像,展現的不僅僅是運動員身姿的美,更是體育運動的視覺美和奧運精神的展現。
(三)多維敘事加持
紀錄片的敘事結構分為內部結構和外部結構,內部結構包含思路、情感、邏輯等,關乎影像敘事和內核;外部結構指外部形式,如層次、照應、片頭片尾,強調整體層次的分布和關系[4]。體育紀錄片在敘事層面更加注重多維表達與呈現?!讹w躍冰雪線》《大約在冬季》均采用了跨越時空的橫向與縱向相互交織的敘事結構,并在時間敘事中大多采用敘事者的第一視角講述和外視角解說共同呈現,這樣的多維敘事能夠讓觀眾在第一時間“親臨”主人公的世界。
敘事學家熱拉爾·熱奈特從敘述者角度出發(fā),將文本的敘事視角分為零視角、內視角、外視角三種[5]。融合了多維敘事方法的體育紀錄片不僅能夠展現大開大合的宏觀視角,也能夠兼顧以小見大的微觀視角?!洞蠹s在冬季》的創(chuàng)作者在影片中采訪了形形色色的運動員,通過第一人稱的主觀視角講述了運動員在訓練和比賽中的經歷,將觀眾帶入故事中,使觀眾感同身受,了解到運動員們成長的辛酸與頑強,了解到我國冰雪運動發(fā)展的艱辛歷程。
三、具身美學視角下體育紀錄片的影像表達
“美從哪里來”,一直是美學研究者追尋的問題。一件事物之所以是美的,不僅僅是因為它具備美的特質,也是緣于它凸顯了美的屬性。影像的美就是讓觀眾在觀看影像的過程中,能夠隨著影像同喜同悲。在經典美學理論中,有關于美學的研究多發(fā)于形而上的邏輯推演,并非真正注意到美學發(fā)展的根本需求,也沒有將其用科學實驗進行佐證,因此,審美認知表現出了“離身化”“內省化”以及“靜觀”的效果[6]。在影像呈現過程中,藝術創(chuàng)作與觀眾的審美接收一般存在較大的時空差異,但在技術和人們認知逐步完善的情況下,創(chuàng)作者的審美表達與觀眾的審美接收逐漸在跨時空、跨屏幕的鴻溝中產生了具身認知和審美的共鳴。
(一)具身化認知
黑格爾曾言,世界是無限變化和發(fā)展的。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對于審美的定義和認知也在不斷豐富。具身化認知是人們在美學基底上突破大腦內在認知的感受,是由心智到生理聯動的超體驗。后現代語境下,技術的進步使得認知美學不斷突破與融合,在大腦-身體-環(huán)境的傳遞過程中,技術與藝術、身體與媒介突破次元壁的交互,不斷向外延伸后又回到具身認知審美中,這是哲學與心理學、人文學與傳播學交叉滲透與融合的結果。
具身化審美表達是在審美認知的主導下聯動大腦-身體-環(huán)境的沉浸式交互體驗。具身認知突破了傳統(tǒng)的美學研究以及形而上的視聽效果,通過技術或身體的交互鏈接融合視、聽、嗅、觸等感知?!读愣戎隆方柚鷶底旨夹g將影像的沉浸體驗傳遞給觀眾,使觀眾不斷感受外界力量帶來的自身體驗。這不僅僅是大腦-身體的突破,更是虛擬與現實的感官融合,打破了單一化的二元視聽體驗。觀眾的身份轉換使他們體驗到了紀錄片創(chuàng)作的整個過程,這是后現代語境中心智-身體的聯覺效應。
(二)具身化視覺
視覺是人知覺感官的一種,視覺指認是具身視覺的表征[7]。通常情況下,視覺的接收結果帶給觀眾的是接受事物中最初級的單一感受,而身體知覺是由大腦到身體多維度綜合認知的結果,它是在視覺接收的基礎上進行了多向度的延伸。觀眾單從視覺的顯性因素來把握或判斷事物,是無法進行多維立體化感知體驗的,因此,單一的視覺體驗是形而上的。在格式塔心理學的構建領域中,觀眾必須在視、知覺的基礎上進行全方位、多維度的融合,填補單一視覺空缺。具身化視覺是在單一視覺的基礎上,借助感官突破媒介綜合作用的結果,從而在影像審美體驗的過程中不斷增強審美的逼真性和聯動性,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我國體育紀錄片在影像呈現中大多采用多角度的拍攝方式,炫酷的拍攝手法豐富了體育紀錄片的畫面。在高新技術和創(chuàng)新視角下,《大約在冬季》通過全方位的拍攝方式,捕捉運動員腳上的冰刀快速劃過冰面、冰球飛速運動的瞬間,用豐富的視覺體驗讓觀眾沉浸在冰雪運動的速度與激情之中,通過影片使觀眾完成了具身化視覺體驗。
(三)具身化體驗
簡單來說,具身化體驗就是觀眾在認知接收-視覺體驗的過程中,將自己的情感與影像情感進行有效連接,再將身體感受進行審美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體育紀錄片的具身化體驗更多地體現在觀眾對運動員肢體向度的感同身受,具身認知推動具身視覺形成多維度具身聯合,加之影像美學特征中的融合性與沉浸性,使觀眾實現了去身化的自我滿足。
體育紀錄片影像建構的具身效應,在審美知覺單一化的呈現基礎上,將觀眾的身體感知、心理感受與審美向度進行融匯性呈現,使觀眾轉換了主客體身份,模糊了虛擬場景與現實場景的界限,突破了媒介的真實場域。在數字技術飛速發(fā)展的今天,體育紀錄片的具身性審美表達將觀眾帶入影片之中,讓“具身化”的接收者轉變成“去身化”的參與者,拓展了空間,形成了深度的沉浸式審美體驗。
四、結 語
如今,體育紀錄片不僅僅向觀眾傳遞著體育精神,展現著運動的魅力,而且更加注重觀眾視聽接收和審美體驗過程中的沉浸性與具身性。在此背景下我國體育紀錄片的具身美學研究要更深層次地討論技術-身體之間的關系,適應數字技術時代下影視發(fā)展的進步以及數字技術下具身美學的表達方式,從而不斷推動我國體育紀錄片的產業(yè)化發(fā)展。
參考文獻:
[1][2][6] 郭東穎.具身認知視域下虛擬現實影像的亞審美化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21.
[3] 葉浩生.具身認知的原理與應用[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28.
[4] 蔡之國.論電視紀錄片的敘事結構[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08,15(6):8-10.
[5] 熱拉爾.熱奈特.熱奈特論文選.批評譯文選[M].史忠義,譯.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9:101.
[7] 孫強.視覺意向維度下虛擬現實技術具身關系研究[J].東南傳播,2021(2):6-10.
[責任編輯:李慕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