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導引】本文作者亞瑟的研究開始于一個悲傷的經歷:亞瑟博士的親弟弟大衛(wèi)因吸毒、犯罪被全國通緝,潛逃到阿姆斯特丹走投無路時,他自信可以勸弟弟找回生活的正確方向。但不幸的是,數次溝通和開導后,就在約好的回國日期的前一天,弟弟注射過量海洛因,并自殺身亡。這給亞瑟博士帶來強烈震撼,他幾近崩潰,沉痛反思:弟弟在最絕望時,最需要的是什么?自此,亞瑟用全部精力研究共情的力量,他積極傳播共情的重要性,并將自己的人性反思和研究發(fā)現(xiàn)用于臨床咨詢。
共情,就是到他人的內心去感受痛苦或體驗情緒,它是親密關系的基石。缺乏這種能力,我們就難以建立真正讓人感覺到幸福的親情、友情或愛情。表達共情,是一切人際交往的基礎。然而,我們經常會遭遇“錯誤”的共情:“有什么好難過的?我比你慘多了!”“別哭了,沒什么大不了的!”這種“比慘式”“否定式”的安慰,看似做到了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其實轉移了問題的重點,不但起不到撫慰的作用,甚至可能雪上加霜。真正的傾聽,應該是一起感受,讓對方說出自己的痛苦。而真正做到共情需要8個方面:寬容,感恩,謙遜,誠實,接納,信念,希望,寬恕。實際上,情感上的被理解絕對更能給人安慰,它比任何語言都有用。
【作者簡介】亞瑟·喬拉米卡利,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曾任職于哈佛大學醫(yī)學院。
【附文】
共情是通往愛和寬恕的道路
[美]亞瑟·喬拉米卡利
所有關于喪失和悲傷的心理學理論都無法回答那些真正難以回答的問題:人們?yōu)槭裁磿晕移茐哪??心理學家真的有可能幫助他人改變他們生活的方向嗎?如何才能打破人與人之間的壁壘,實現(xiàn)心與心的溝通呢?
是“抑郁癥”“人格障礙”“成癮性人格”“自戀危機”或者是“未解決的俄狄浦斯情結”?
實際上,這些人喪失希望是因為他們感覺到跟他們所愛的人失去了連接。
他們以為這些關系都被徹底切斷而不可恢復,這對他們就像一個人沒有了氧氣,呼吸不暢。而共情深知人們精神之強韌。用在善意助人上時,共情絕不會使用“敗局已定”或“沒有希望”之類的詞語。共情提醒我:生活是有意義、有目的、有方向的。
不管多大的孩子,如果他哭的時候能得到安撫,笑的時候能聽到他人的笑聲,他就會相信外界,會用安撫的方式來回應自己的情緒。
與有愛心與專注的人之間的早期互動經驗,能溫柔地呵護并加強產生共情的神經回路,這樣能防止我們的情緒劇烈波動。相反,跟憤怒、暴力或忽視型養(yǎng)育者之間的重復互動會讓一個人發(fā)出或接收共情的神經回路發(fā)生短路。
這種解讀他人沒有表達出來的想法和感受的能力是共情中遺傳屬性的一部分,是我們從敢于自我犧牲的黏菌、喜歡螞蟻的毛毛蟲、救小犀牛的大象和深愛人類的大猩猩身上傳承下來的。所有的生物都需要共情。如果沒有共情,我們就無法相互理解,也無法相互尋求支持、鼓勵、溫存和愛。
如果希望改變、成長,做真實的自己,我們就必須學會在人際關系中實踐共情。事實上,能夠表達共情是感受共情的關鍵。因為,如同愛、寬恕、誠實,在我們想要收獲前,應該先懂得怎樣給予。
生物與生物之間,甚至跨物種之間,都可能產生共情。萬物有靈,只要人類懷著一顆謙卑的心,就可以做到相互的交流和理解。哪怕是沒有生命的物件,如一張椅子、一件衣服,它們雖然沒有生命,但是它們是有壽命的,我們如果能夠愛惜地使用、細心地照料,它們必將歷久彌新。
同情是為了安慰他人,共情則是理解他人。共情需要在情緒上保持一定的距離。共情需要把偏見放在一邊,并控制住那些自動進行評判和譴責的沖動。
共情的核心是理解,只有在理解之后才能給出解釋。共情最有力量的說法之一就是“我不知道”。既要能準確地理解他人的情緒,還要能帶著對每個人和每個情境獨特性的尊重來給出回應。學會如何出于助人而非害人的初衷,以積極的方式表達共情。不把感受轉化為行動,就沒有真正理解共情。
共情付諸行動是一門需要實踐的藝術,能給出共情的回應需要耐心、決心和靈活性。只有理解了過去和現(xiàn)在痛苦的強度,才能找出救命繩索。如果能做到既深切地關心生活全局,又關心自己當下的體驗,那即使身處最險惡的境遇,我們也能知道如何找到脫身之路。必勝信念是實現(xiàn)目標所需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之一。共情要保持謹慎,要專心、好奇和警覺。因為共情最持久的特征就是集中注意力,關注焦點。
表達共情的7個關鍵步驟,就是把你的想法和感受轉化為能夠直擊他人內心和靈魂的言語——需要自我覺察、細心反思和大量實踐。
1.使用開放式問題。問開放式問題可以傳達出對每個人獨有的反應和回復的尊重。你先交出控制權,允許他人把你引領到他想要或者希望你去的地方,而不是你努力把談話帶到一個指定的方向上。封閉式問題就像是把他人關在門外。當我們能夠把偏見和預判都放在一邊,敞開大門迎接新的體驗時,開放式問題就能幫我們看到無限的可能。
2.放緩節(jié)奏。熾烈的情緒是無法讓人表達出共情的。情緒爆發(fā)的時候,花點時間來思考、回想一下是很有幫助的。往產生情緒的情境中加入一些鎮(zhèn)靜和歸因。有意識地努力把節(jié)奏慢下來,共情就開始擴展開來。對情緒進行遠觀,我們就能夠重獲平衡,可以對我們的想法和感受產生更準確的理解。
3.不要匆忙做出評判。共情是避免當人們感到挫敗的時候,容易看不到事件的特殊性,而認定事件具有普遍規(guī)律,進而導致自己做出不寬容或很苛刻的評判,這樣我們不僅否認了發(fā)生改變的可能性,還阻礙了個人的轉變。真正的生活是流動的,人們一直都在適應環(huán)境。環(huán)境發(fā)生改變時,人們都是能讓步和彎腰的。
4.關注你的身體感受。共情也含有明確的軀體成分,中樞神經系統(tǒng)和自主神經系統(tǒng)之間的相互作用就可以叫作共情神經系統(tǒng)。當我想要弄清楚一個人他當下的想法是什么的時候,我就讓我的面部表情盡量精準地模仿他的表情。然后,等著我的頭腦或內心為了呼應這個表情會出現(xiàn)什么樣的想法或情感。
5.向過去學習。當我們學會把過去和現(xiàn)在分開來看時,我們才能客觀地看待事情。他人強烈的情緒不一定跟現(xiàn)在發(fā)生著的事情相關,卻總是源于過去未處理的沖突或是艱難的生活環(huán)境。也要注意我們自己的過去,了解自己并發(fā)展對過去沖突的覺察是培養(yǎng)對他人產生共情能力的必經之路。
6.讓故事充分展開。每個人都有他特有的故事可講,每個故事也都以它自己的速度發(fā)展。我們表達共情的方式就是讓自己完全參與到故事中去,盡自己所能去幫忙,并感恩自己也能成為這段經歷的一部分。
7.設定邊界。真正的信任來自當下這個時刻共情的互動。設定邊界是為了能給對方客觀的回應,為此,我們有必要保持自己的抽離狀態(tài)。設定邊界是一種能讓共情發(fā)揮作用、讓注意力一直關注當下這個話題的方法。
(來源:亞瑟·喬拉米卡利著,王春光譯,《共情的力量》,中國致公出版社,2018年12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