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頌昀 龔向和
學位
博士學位論文盲審制度的法治審視:正當性研判與優(yōu)化路徑
張頌昀 龔向和
博士學位論文評審是關乎博士生能否獲得博士學位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既關乎公民受教育權又涉及高校自主管理權。我國20世紀90年代引入與確立博士學位論文盲審制度,在加強博士學位論文質量管理、保障和提升博士學位論文質量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從首批42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的規(guī)范性文件中發(fā)現(xiàn),我國博士學位論文盲審制度存在合法性與合理性兩個方面的正當性問題,為此從主體、行為、程序、救濟四個層面提出了優(yōu)化路徑。
學位論文盲審制度;博士學位論文;受教育權;學位授予
成功獲得學位是公民受教育權完整形態(tài)的體現(xiàn),也是其他基本權利如工作權、生存權等權利實現(xiàn)的前提。對于博士生而言,獲得博士學位面臨兩大難關:一是滿足設定的學位授予前置條件,如修滿課程學分、發(fā)表期刊論文、通過英語四六級考試等;二是通過博士學位論文盲審。由于以上兩個環(huán)節(jié)占據(jù)了博士生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這也導致了學位授予制度的其他環(huán)節(jié),如選題開題、中期考核、論文答辯等流于形式。近些年來,學位授予的學術研究焦點及法律糾紛矛盾主要集中在學位授予標準上,鮮有人將博士學位論文盲審制度納入法治思維范疇,但是由博士學位論文盲審制度引發(fā)的學位授予現(xiàn)實問題也不在少數(shù),最常見的莫過于博士學位論文盲審未通過,致使博士生學業(yè)延期,甚至無法獲得學位。
博士學位論文盲審制度是目前我國博士生培養(yǎng)單位普遍采用的用以保障博士學位論文質量的重要措施。該制度通過外部評價倒逼學位授予單位加強對學位論文質量的把控。不可否認,博士學位論文盲審制度對于保障我國博士學位論文質量具有重要意義,但是法律法規(guī)對此制度的表述十分籠統(tǒng)和模糊,《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暫行實施辦法》(以下簡稱“《暫行實施辦法》”)以及202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法草案(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學位法草案》”)僅規(guī)定對博士學位論文進行同行評議,《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以下簡稱“《學位條例》”)甚至未在條文表述中提及博士學位論文評閱問題。法律法規(guī)的含糊性在一定程度上給予了各個博士生培養(yǎng)單位不同的解讀空間,因此博士學位論文盲審制度自產(chǎn)生后爭議不斷。表面上看是高校與學生之間對學位管理的爭論,實際上是學位論文盲審制度背后的學位授予的價值之爭,是選擇辦學自主還是依法治教,是選擇保障高校學術自由還是保障公民受教育權成為爭議核心。隨著高等教育發(fā)展進入普及化階段、我國教育改革步入縱深階段,解決這一問題是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實現(xiàn)我國高等教育高質量發(fā)展必須直面的關鍵點。
目前理論界關于博士學位論文盲審制度的探討集中于教育學、管理學領域,內容主要涉及學位論文盲審制度實施效果、盲審評價結果的實證化分析、學位論文盲審制度現(xiàn)代化、信息化技術升級對學位評價體系的影響等[1-3]。事實上,完成學位論文是學位授予的基本條件,學位論文盲審制度是學位授予的必經(jīng)環(huán)節(jié),學界理應對該制度涉及的法律問題進行分析討論并給出相應的法律建議。
實施同行評議、提高學位論文質量是博士學位論文盲審制度建立的主要目的,隨著時代變遷,制度目的演變?yōu)槭侄?,而保障公民受教育權成為了博士學位論文盲審制度的法治核心。依據(jù)《暫行實施辦法》第13條、《學位法草案》第22條規(guī)定,“學位授予單位應當在答辯前,組織同行專家評閱申請人的學位論文”。圍繞同行評議法律文本而設計產(chǎn)生的學位論文盲審制度,其制度功能定位以及后續(xù)的發(fā)展情況是討論制度合法性、合理性的基礎。
學位論文評審大致可以分為公開評審、單向匿名評審和雙向匿名評審三種模式[4],本文所稱的博士學位論文盲審特指現(xiàn)階段各高校普遍采用的雙向匿名評審模式。我國博士學位論文評審初期是采用了明審模式(評審人和被評審人均公開可知)。20世紀90年代有部分高校開始對學位論文評議制度進行探索,嘗試過單向匿名評審模式和雙向匿名評審模式,借鑒了西方學術期刊的匿名評審模式,并進一步改進為現(xiàn)行的雙盲評審模式,目的是排除一切非學術性因素尤其是人情因素對博士學位論文評審的干擾,提高評審質量和學位論文質量。清華大學1995年開始探索實施博士學位論文雙盲評審制度后,博士學位論文盲審制度在我國博士生培養(yǎng)單位中逐漸擴散開來[5]。事實上,這一制度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博士生教育質量保障措施,它的興起一是源于我國博士生招生規(guī)模擴張引發(fā)的質量危機;二是因為原來的評審方式容易受到非學術因素的影響。有學者比較分析了某省2016年至2019年學術型碩士學位論文抽檢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強化抽檢政策和加大抽檢實施力度后,學位論文質量持續(xù)提升[6]。這一分析結果很好地揭示了原來的評審制度存在形式主義、走過場等問題,也說明了博士學位論文盲審制度對提升學位論文質量效果顯著。在此階段,博士學位論文盲審制度的價值功能主要還是定位在保障學位授予質量的管理之法。
對于博士學位論文盲審制度的爭議核心直接指向學位評定權。高校行使著來自不同權力源的復合型學位授予權[7],其權力的復雜性也影響著子權利學位評定權。在博士學位論文盲審制度的具體實踐過程中極易產(chǎn)生復雜的學位糾紛與問題。而且國家在法律法規(guī)層面對學位論文盲審僅有籠統(tǒng)性的規(guī)定,具體的盲審制度制定與實施均由高校直接完成。學位論文盲審糾紛可以歸結為高校自主權與學生權利之間的博弈。在高校自主權與學生權利的博弈中各國司法的主場大約經(jīng)歷了向高校自主權傾斜、中立以及向學生權利傾斜三個階段的發(fā)展。受社會文化根基以及時代背景的影響,教育訴訟案件增多,學生權利意識高漲,使得目前我國司法立場出現(xiàn)松動,合法性審查轉向合理性審查,審查標準與審查密度開始提高,其標志性案件為柴麗杰訴上海大學案。這種立場的傾斜與轉變實際上代表著司法重心更加偏向保障學生的受教育權。隨著司法保障受教育權的立場顯現(xiàn),提高學位論文質量逐漸由目的演變?yōu)槭侄?,因此,博士學位論文盲審制度的功能定位并不是單純是學校自治性的管理制度,還是保障學生受教育權而設立的制度。
1981年《暫行實施辦法》規(guī)定博士學位論文須經(jīng)過同行評議。2014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與教育部聯(lián)合印發(fā)了《關于加強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質量保證和監(jiān)督體系建設的意見》,要求“健全學位論文開題及評閱制度”“加強匿名評閱等適合本單位實際的論文評閱制度建設”[8]。同時,為保障該制度的有效實施,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fā)展中心搭建了學位論文評審平臺,建立了多領域、多學科、多層次、覆蓋面最廣的論文評審專家學者庫,提供了一個有技術有條件的第三方平臺[9]。按照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與教育部的文件指示,各大高校開始進一步加強博士學位論文盲審制度建設,嚴格履行學位論文質量的監(jiān)督職責,紛紛制定了符合本校實際的學位論文盲審規(guī)章制度。各大高校的學位論文評審制度將博士學位論文盲審管理權限由二級學院回收至校一級,成立了專門的學位論文評審管理部門,如校學位辦、學位管理處等等,負責具體實施博士學位論文盲審制度。
通過分析我國首批42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官網(wǎng)上公開的有關博士學位授予和論文評審的制度文本,發(fā)現(xiàn)各高校的博士學位論文盲審制度在具體的制度安排上差異明顯,但又存在一定的共性問題,如剝奪部分學生申訴權、限制學位論文送審次數(shù)、過度重視評審意見尤其是其中的否定性意見、缺少專家回避機制等。無論是站在公正的學術評價立場還是維護學生權利的立場,博士生培養(yǎng)單位都應該進一步完善博士學位論文盲審制度。
人類社會在有限的資源和復雜的內部人際關系之下,往往通過制度設計滿足不同群體的不同利益訴求,以實現(xiàn)基本權利的效力最大化[10]。博士學位論文盲審制度設計初始目標是為了實現(xiàn)受教育權的效能最大化,那么通過對博士學位論文盲審制度進行正當性研究來判斷學生受教育權的實現(xiàn)程度是否充分,或者通過學生受教育權實現(xiàn)程度反推博士學位論文盲審制度是否合法與合理,對于促進這一學術共同體內部行為規(guī)范化、科學化、法治化,最終實現(xiàn)我國高等教育高質量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相對于外界社會,高校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學術研究機構。相對于學生,高校是一個相對強勢的教育行政主體。高校作為一個“公”主體理應受到行政法治的規(guī)制與約束,高校的教育行政行為同樣也要遵循基本的法治原則與規(guī)范。由于學位授予權的復雜性,各大高校的博士學位論文盲審制度存在不同程度的瑕疵。
1.匿名性掩蓋責任
博士學位論文盲審制度帶來的評審結果真實性和可靠性的提升得益于論文評審專家可以匿名對學位論文進行評價,不受人情關系的影響。但同時該制度也放松了對評審專家的監(jiān)管,匿名評價就意味著不用對自己的評價負責。特別是人文社會科學學科,評價標準更加模糊,評價結果更具主觀性,也更容易偏離評價標準。上海某大學教授曾在網(wǎng)上公開發(fā)表博文《博士論文的盲審專家不要當成了磚家》,文中揭露了現(xiàn)實中他遇到的盲審專家“瞎審”論文的幾種情形,例如論文評價頗高但盲審結果卻不通過,或者論文盲審意見“牛頭不對馬嘴”等[11]。在法律法規(guī)層面,《學位條例》《暫行實施辦法》都沒有關于評審專家應當承擔何種評價責任的有關規(guī)定,只是在《博士碩士學位論文抽檢辦法》中原則性地提示“參與評議工作的專家要公正公平,獨立客觀地完成評議工作”。在校內規(guī)章制度層面,首批42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的學位論文盲審制度也并沒有相關規(guī)定。此時,決定學生能否獲得學位的權利完全暴露在不受管轄和控制的真空地帶。權力與責任作為一對法學范疇,既然給予了匿名評審專家對學位論文評價的權力,那么相應地,匿名評審專家也要承擔對評價結果負責且保證評價權沒有被濫用的責任風險。
2.盲審主體不平等
就學術期刊的雙向匿名評審制度而言,期刊編輯部作為中立方邀請學者專家對投稿人的稿件進行匿名評價,無論是外審專家還是投稿人相對期刊而言都是平等主體,并且學術期刊作為中立方對外審結果可以做出一個相對中立的裁決結果[12]。但是當這一制度引入博士學位論文評審之時,在學位論文盲審涉及的學校、導師、盲審專家、學生這幾方主體中,學生天然處于弱勢地位,制度設計也并沒有將學校放在中立的位置之上,學校也將學生學位論文盲審結果的最終裁判權部分讓渡給外審專家,學位論文評審制度重心發(fā)生偏移。而且從各高校的制度文本可以看出部分高校缺少專家回避規(guī)定,造成學生地位的不平等性更加突出。主體地位的不平等導致學位論文盲審結果無法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公平公正。
3.評審標準不一致
學位論文評審標準的不一致性體現(xiàn)在博士學位論文盲審過程的方方面面。在學位論文送審前,部分高校就預設評價立場,得出延期畢業(yè)的博士學位論文質量較按時畢業(yè)博士學位論文質量差的結論,增加延期博士學位論文盲審義務,該項規(guī)定涉嫌歧視,既不合法也不合規(guī)。例如,某高校規(guī)定“在校學習時間達到6年以上的博士生,其博士學位論文一律參加盲審”,其余則是按不低于25%的比例在提交答辯申請的博士生中隨機抽取“盲審”名單[13]。還有部分高校提出二次評審的學位論文只有全部評審結果都是優(yōu)秀或者良好才可以申請答辯,其要求高于首次申請答辯的學位論文,這項規(guī)定同樣存在不合法嫌疑。在學位論文盲審中,各人才培養(yǎng)單位的盲審標準形式上似乎保持了統(tǒng)一。根據(jù)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發(fā)布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yǎng)學科目錄》《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基本要求》《專業(yè)學位類別(領域)博士、碩士學位基本要求》等系列文件,對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應該達到的基本標準有四個方面的要求,包括選題、創(chuàng)新性及論文價值、基礎知識及科研能力、規(guī)范性。但學科特性不同,決定了學位論文評審標準也不一樣,應針對不同學科制定不同的評審標準。同時,不同盲審專家對評審標準的理解不同,評判尺度不一。這些都嚴重影響學位論文盲審結果的客觀性。
4.救濟途徑的缺失
博士學位論文盲審制度救濟途徑缺失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部分學生無法救濟,二是部分學生救濟困難。法理學家梅因曾說:“英國法是在程序的縫隙中滲透出來的?!盵14]這句話可以解讀為,人們通過救濟確認了法律條文中規(guī)定的權利,再通過救濟程序創(chuàng)造了權利體系。救濟被看作是決定權利(determining right)的工具,權利與救濟兩者密不可分,提到權利保障必然要求救濟途徑的存在。有不在少數(shù)的高校在制定學位論文盲審制度之初就剝奪了部分學生的申訴權,譬如某高校大學規(guī)定“如三位匿名評閱專家中有兩位及以上專家的論文評閱結論為‘C’或‘D’,論文作者或導師不能提出申訴”[15],某高校規(guī)定“有2份評閱書中存在異議時,申請人不得提出申訴”[16]。由于學位論文盲審制度是學校的內部學術性事務,必須優(yōu)先適用內部救濟途徑,因此剝奪這部分學生的申訴權就造成了這部分學生群體的救濟途徑先天性缺失,學生的學位授予權、教育成功權的權格無法完整展現(xiàn)。此外,權利救濟的實現(xiàn)程度是公平價值的評判依據(jù)。目前的學位論文盲審制度的救濟實現(xiàn)程度較低,作為主要救濟途徑的申訴機制存有兩大問題,一是申請申訴的限制較多,手續(xù)繁雜,例如某高校要求學生申請申訴需導師簽字,且由所在學院學位評定分委員會指定相關學科三位專家組成專家組給出書面意見,且申訴內容僅涉及學術爭議[17]。二是耗時比較久,學生走完復雜的申訴流程后往往錯過了預定的答辯時間,造成延期畢業(yè)。
高校在博士學位論文盲審這一學術事務上行使自由裁量權時,要想獲得行為正當性就必須遵循行政法中自由裁量權的基本原則。然而,多數(shù)高校的博士學位論文盲審制度文本缺乏綜合全面考慮裁量適用規(guī)則的相關因素,在實體上、程序上、質效上的不合理性。
1.實體上重否定性評價
不同高校對博士學位論文的評閱等級劃分不一,但一般而言,無論有幾位評審專家,只要有一份評審結論是不合格、不同意答辯、修改后再次評閱等否定性意見,這位申請者便難以順利答辯。比如,某高校規(guī)定,“匿名評閱專家不少于五人,如有一名評閱人持否定意見,應增聘一名評閱人進行評閱”[18]。某高校規(guī)定,“5—7位評閱意見中有1份‘修改后重審’或‘不同意答辯’的,暫停答辯申請程序至少3個月”[19]。培養(yǎng)單位重視博士學位論文質量是無可厚非的,但為什么一份否定的意見權重大于幾份肯定的意見?另外幾個專家的意見難道不重要么?這不符合基本的同行評議規(guī)則。這否定性的一票也許是出于純粹學術觀點上爭議,也許是因為不同學派或者導師之間的一些矛盾或者評閱者對該論文涉及的領域并不熟悉。我們無法保證一位持否定意見的評審者比多位持肯定意見的評審者對論文質量的要求更高或更加客觀。但是,這一票對學生的影響往往是巨大的,無論是修改后再次送審還是申訴之后再次送審,花費的時間都比較長,學生往往因此難以按時畢業(yè)。誠然,此類情況是少數(shù),但是,少數(shù)者的利益也不應該被忽視。因此,博士生培養(yǎng)單位應該謹慎對待“否定性的一票”。
2.程序上輕答辯重盲審
博士學位論文實際上會歷經(jīng)三次評價,第一次是以導師為主要評價主體的傳統(tǒng)意義上的學術同行評價,是學位論文質量保障的第一道屏障;第二次是在第一次學位論文評價基礎之上,由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fā)展中心聘請專家學者對學位論文進行的學術水平判斷,這次評價構成了學位論文質量保障的第二道屏障;第三次是基于前兩次評價結果,以論文答辯委員會與學校學位評定委員會從實質與形式兩個維度給予學位論文最終的評價結果,共同構成了學位論文質量保障的第三道屏障。從博士學位論文的評價過程來看,第一次評價與第三次評價才是學位論文評審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最容易實現(xiàn)大專業(yè)小同行評價。導師與答辯委員會成員是博士學位論文最適合的評價人,他們的公開評價是用自身的學術聲譽為博士學位論文提供了最高的擔保,是學位論文評價質量最直接的責任人。然而現(xiàn)實中各校學位論文盲審制度通過提升第二次外部評價結果的重要性,導致了學位論文評價程序上輕答辯重盲審,評價權力重心發(fā)生了偏移。
3.質效上兩者難以兼顧
根據(jù)羅斯柯?龐德的法社會控制理論,利益平衡是法律控制的價值目標[20],也即所有制度的達成都是建立在多方利益形成微妙平衡的支撐點上。我國實行國家學位制度,高校學位論文盲審制度自然要平衡學術自由和學生的受教育權,兼顧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國家利益指向學位論文質量提高后,人才培養(yǎng)水平提高,滿足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需要;個人利益則指向學位論文質量提高后,學生受教育權益得以實現(xiàn)。然而,部分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對于博士學位論文送審作出了嚴格的規(guī)定,包括送審次數(shù)、送審時間、送審范圍方面的各種限制,造成質量和效率難以兼顧,質量上的過度嚴格要求使得效率大打折扣。42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中至少有4所高校存在限制學位論文送審次數(shù)的問題。例如,某高校規(guī)定博士學位論文盲審累計送審次數(shù)不得超過3次[21],某高校規(guī)定“重審仍未通過者,不得再次申請學位論文答辯”“校外一般應聘請設有研究生院或國家重點學科的專家進行評審”[22]。博士學位論文評價屬于合格評價,而非優(yōu)秀論文評選,達到基本學術要求和規(guī)范的都應該具備申請的資格,不應人為提高論文送審門檻,在保障學位論文基本要求達標同時應盡可能提高送審效率。
博士學位論文盲審制度作為我國高校學位管理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存在正當性方面的問題,但其對學位論文質量和博士生教育質量的保障和提升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應探尋該制度的法治化路徑,在發(fā)揮其保障和提升質量的作用的同時,切實保障博士生的合法權益。
為推進我國高等教育高質量發(fā)展應強化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明確培養(yǎng)單位評價權與外審專家評價權的邊界,構建符合教育法治理念的責任機制,努力構建權責統(tǒng)一、權責明晰的學位論文盲審模式。國家應補齊規(guī)范性依據(jù)的短板,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規(guī)范性文件。教育行政部門要做好學位論文盲審的管理與監(jiān)督,如加大學位論文抽檢、學位點定期審核工作力度,并為學位論文盲審提供切實有效的服務工作,如繼續(xù)加強對全國性學位論文盲審平臺的建設。明確培養(yǎng)單位與外審專家的權力邊界,培養(yǎng)單位擁有博士學位論文的評價決定權,而外審專家僅有評價建議權。搭建外審專家數(shù)據(jù)庫,提高外審專家匹配精確度,建立針對外審專家評價質量的反向評價和獎懲機制,探索“小同行”半公開評議機制[23]。導師對博士學位論文質量的影響最為顯著[24],因此,還需要重點明確導師的論文指導責任,將導師的評價權融入學位論文選題、開題、中期考核、送審、答辯各個階段。
當前高等教育法律體系已然落后于我國教育的發(fā)展現(xiàn)實,無論是學位授予標準的爭議還是“非升即走”糾紛,其實都折射出高等教育自身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后所面臨的法治障礙。將高等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理會在學位論文盲審制度中落地,離不開法治思維和法治方法的運用。其一,做好校規(guī)與法律法規(guī)及規(guī)范性文件的銜接,將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精神貫穿制度建設始終,遵循教育行政法基本原則,包括合法性原則、合理性原則、程序正當原則、比例原則、權責統(tǒng)一原則等,根據(jù)不同學科的特性制定符合學科發(fā)展規(guī)律的論文評審標準。其二,立足保障公民受教育權的立場,確定學位論文盲審合格性評價的定位,堅定不移地執(zhí)行高質量人才培養(yǎng)戰(zhàn)略。
根據(jù)羅爾斯正義理論,公平的實現(xiàn)離不開程序和效率兩個要素。要保證博士學位論文盲審制度的程序正當性和高效率,首先要做到信息公開,博士學位論文盲審制度的有關規(guī)定要公開,送審流程要公開,盲審結果要公開。其次,要保障多元主體參與,傾聽多方評價和建議,尤其是要建立弱勢學生群體的發(fā)聲渠道。再次,要減少盲審中不必要的環(huán)節(jié),不盲目增加二次評價學生的義務,如首次盲審未通過者要修改數(shù)月后才能送審的規(guī)定。最后,慎重對待盲審結果。即使做到了程序正當,但盲審結果未必是最公正的評價[25]。因此,高校不能盲從外審意見,要充分發(fā)揮制度的工具作用,讓盲審結果服務于學位授予過程,不斷改進論文質量,提升人才培養(yǎng)水平。
完善內部申訴通道,賦予所有在校學生同等的申訴權利,取消學位論文盲審制度為申訴設立的各項限制,對申訴主體、條件、程序和處理方式進行詳細規(guī)定[26]。目前的申訴機制最大的問題就是耗時比較久,申訴完成后往往錯過了預期的答辯時間,因此,高校應構建綠色申訴通道,縮短二次評審時間,提高申訴效率,并建立申訴幫扶機制,從導師、學院、學校各個層面為學生救濟提供包括物質幫助、制度供給、學術支持、人員配置、心理輔導在內的實質性幫扶。
建立外部監(jiān)督渠道,通過學術共同體對外展示出群體性共同性的價值認知來保障學位論文得到公平公正客觀的評價。科學社會學家默頓曾將科學共同體內部的行為規(guī)范概括為“普遍主義、公有主義、無私利性和有條理的懷疑精神”,博士學位論文的評價也應受到學術共同體的規(guī)范。具體可以參考適用由《急診醫(yī)學的學術生活》(academic life in emergency medicine)期刊創(chuàng)造的將外審專家評議內容嵌入論文中一同公開發(fā)表的監(jiān)督方式[27]。不同于媒體監(jiān)督、群眾監(jiān)督,在相對封閉的學術圈公開專家評審意見,可以借助學術共同體的力量實現(xiàn)對學位論文評價質量的監(jiān)督。
[1] 馬玲. 博士學位論文評審實施效果的調查分析[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2013(7): 11-15.
[2] 吳曉晶, 袁熙賢. 博士生學位論文雙向隱名評審的實證分析——基于浙江大學農(nóng)學盲評結果的統(tǒng)計分析[J]. 高等農(nóng)業(yè)教育, 2016(5): 87-91.
[3] 郭嘉, 張俐, 于曉舟. 博士學位論文雙盲評審信息化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 現(xiàn)代教育技術, 2009(9): 108-111.
[4] 劉輝, 于程名, 吳海平. “雙一流”建設下的高校研究生學位論文評審辦法改革探討[J]. 高教論壇, 2019(11): 83-85.
[5] 孫炘, 高虹, 劉穎, 等. 談博士學位論文評審方式改革[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2003(7): 23-26.
[6] 占茜, 趙金敏. 政策悖論框架下學位論文抽檢政策的效能分析[J]. 江蘇高教, 2021(2): 28-37.
[7] 張頌昀. 學位授予標準設定權: 基本內涵、核心爭議與制度構設[J]. 中國高教研究, 2021(6): 90-96.
[8]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 教育部. 關于加強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質量保證和監(jiān)督體系建設的意見: 學位[2010] 49號[EB/OL]. (2014-02-12) [2022-09-09]. http://www.moe.gov.cn/srcsite/ A22/s7065/201402/t20140212_165554.html.
[9] 郭海燕, 劉春榮, 張志斌, 等. 博士學位論文評審制度改革及其成效分析[J]. 中國高等教育, 2019(5): 28-31.
[10] 張翔. 學術自由的組織保障——德國的實踐與理論[J]. 環(huán)球法律評論, 2012(4): 105-115.
[11] 趙廣立. 盲審未過, 985博士生痛失學位: 論文外審太過死板?[EB/OL]. (2022-07-10) [2022-10-10]. https://baijiahao. baidu.com/s?id=1737931209062526219&wfr=spider&for=pc.
[12] 王笛. 談談西方學術雜志的匿名評審制度——作為一個作者、評審者和雜志主編的觀察[J]. 近代史研究, 2018(5): 10-12.
[13] 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抽檢盲審暫行辦法[EB/OL]. (2019-03-20) [2022-10-10]. https://grawww.nju.edu.cn/53/ca/ c2709a545738/page.htm.
[14] 梅因. 早期法律與習俗[M]. 冷霞, 譯.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172.
[15] 北京理工大學關于博士學位論文匿名評閱的規(guī)定[EB/OL]. (2018-03-23) [2022-10-10]. https://grd.bit.edu.cn/xwgz/xwg z2/gzzd_xwgz/b118958.htm.
[16] 復旦大學博士、碩士學位論文雙盲評審辦法[EB/OL]. (2020-05-13) [2022-10-10]. http://faet.fudan.edu.cn/55/33/c23 964a415027/page.htm.
[17] 重慶大學博士、碩士學位論文評閱管理辦法[EB/OL]. (2020-09-10) [2022-10-10]. http://gongkai.cqu.edu.cn/info/12 47/3274.htm.
[18] 北京大學學位授予工作細則[EB/OL]. (2018-03-21) [2022-10-10]. http://grs.pku.edu.cn/docs/2018-04/20180417100420217610.pdf.
[19] 電子科技大學研究生學位授予實施細則[EB/OL]. (2022-04-06) [2022-10-10]. http://csj.uestc.edu.cn/info/1019/1346.htm.
[20] 龐德. 通過法律的社會控制[M]. 沈宗靈, 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0: 46.
[21] 東南大學研究生學位論文盲審條例[EB/OL]. (2022-01-17) [2022-10-10]. https://seugs.seu.edu.cn/2022/0117/c26669a397 769/page.htm.
[22] 西安交通大學研究生院. 博士學位論文評審實施細則[EB/OL]. (2013-05-30) [2022-10-10]. http://gs.xjtu.edu.cn/ info/1221/6067.htm.
[23] 陳鵬. 如何提高畢業(yè)論文評審質量[N]. 光明日報, 2022-03-17(8).
[24] 李艷, 馬陸亭. 博士生培養(yǎng)質量與導師相關性的實證研 究[J].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 2015(4): 78-84.
[25] 杜學領. 研究生學位論文盲審分歧及評審改進研究[J]. 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 2021(2): 110-120.
[26] 羅澤勝. 碩士學位論文雙盲評審意見異議機制研究[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8(1): 44-48.
[27]秦衛(wèi)波.我國學術期刊同行評議的運行困境及改革趨向[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0(3):178-183.
10.16750/j.adge.2023.07.006
張頌昀,東南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東南大學人權研究院特聘研究人員,南京 211189;龔向和,東南大學人權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東南大學教育立法基地副主任,教授,南京 211189。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教育法法典化視野下的公民受教育權保障研究”(編號:21JJD820010)
(責任編輯 劉俊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