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翠
(蚌山區(qū)教育體育局教研室 安徽蚌埠 233000)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中明確指出:“深化關鍵領域改革,為提高教育質量創(chuàng)造條件,要發(fā)揮教研支撐作用?!痹谛抡n程改革向縱深發(fā)展的今天,區(qū)域教研面臨著諸多問題,如急功近利,教研風氣不正;教研方式老套,實效性不強;面對區(qū)內重點工作,往往束手無策等。
教研不是圣地,也會受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為營造風清氣正的教研環(huán)境,蚌埠市蚌山區(qū)傾力打造教研文化——“竹文化”。因竹的自然天性和獨特品格合乎教研的精神,所以把“竹子”作為教研文化物化的一種形式。根據竹子的特征和古往今來對竹子的贊美文字,提煉出竹文化的內涵:正直、虛懷、堅韌、創(chuàng)新、善群、擔當。
(一)正直
竹以直為美,象征正直。正直兩個字可以分開來理解:“正”,即正氣,教研需要正氣,特別是各級各類的評選都需要正氣,需要做到公平公正;“直”,可以理解為“直來直去”,說話不拐彎抹角。教研員和教師談課時,要毫無保留地把自己所思、所想和老師們交流。教學研討需要“直”,學術交流需要“直”,教學管理者和教師在教學中也要真誠地“交心”。
(二)虛懷
著名畫家李苦禪在畫竹的同時寫詩贊竹道:“未出土時便有節(jié),及凌云處尚虛心?!辈还芙萄袉T還是分管校長、教導主任,在教學研討時和教師都是平等的,不要摻雜任何世俗的東西,也不是誰是領導誰說得就對,教研需要平等的交流和對話。
(三)堅韌
有些薄弱學校的領導經常這樣說:“我們學校硬件沒有人家好,教師沒有人家多,我憑什么超越?”教研才是真正的王道,只有教研才會有真正的出路。在這一點上,應該像竹子學習,鄭板橋有詩云:“畫根竹枝插塊石,石比竹枝高一尺。雖然一尺讓他高,來年看我掀天力?!备锩攘曳街久舻?“雪壓竹頭低,低下欲沾泥。一輪紅日升,依舊與天齊?!备叨荣潛P竹子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秉性。
(四)創(chuàng)新
人們常用成語“雨后春筍”來比喻新事物蓬勃涌現,既形象生動,又是再貼切不過的。一夜春雨過后,竹林中濕潤的地面裂開了一道道縫隙,縫隙中鉆出來一只只筍尖,要不了多久,它們便將換一身青翠的披掛,亭亭玉立,把片片竹林裝點得更加郁郁蒼蒼。鄭板橋有詩云:“新竹高于舊竹枝,全憑老干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龍孫繞鳳池?!苯萄行枰獎?chuàng)新,沒有創(chuàng)新,教學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五)善群
我們常??吹揭黄窳?很少看到一根竹子。不管是教研室、教導處還是教研組,都是一個集體,要像竹子一樣互相提攜,共同提高。比如上海在評特級校長時,看的不是你這個人做了些什么,關鍵是看你的團隊做了些什么,你在團隊中做了什么。而不像有的課題組在結題的時候,資料匯編成了某個人的專著,這是不對的,試問:你有沒有帶動你這個團隊共同進步?所以,課題組的負責人指導、協調、督促的作用不是一個教師所能代替的。
(六)擔當
竹可做成竹簡,由于竹簡的利用,使中國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上溯到殷商時代,為中國文化的發(fā)展及歷史文獻的傳承立下了汗馬功勞。竹載文傳世,任勞任怨,是曰擔當。對于教師來說,對自己所教的學生負責任,是為學生的未來設身處地考慮,不能因為外部的因素干擾而放棄了責任;對于教學管理者來說,要對自己分管的學科負責任,當好學科帶頭人,是對學校的責任擔當,讓這所學校因為自己而與眾不同;對于所有教育工作者來說,無論是寫論文、案例,要真實,做到不抄襲、不下載,是對教育事業(yè)的責任擔當,教育呼喚真實的教研。
(一)參與式教研,做教研活動的主人
弗朗西斯·培根說過:“學問本身并不教人如何運用它們,學問的運用之道乃是一種在學問之外,又高于學問的智慧,必須通過體驗,通過觀察,才能得到?!币虼?讓教師做教研活動的主人是提高教研活動有效性的關鍵。我們策劃的小學數學“輕負高效,智慧課堂”研討活動,先安排兩位教師上觀摩課,然后按校分組討論,形成評議意見,接著各個學校抽簽決定一名代表上臺評課。這種形式的教研活動發(fā)揮了每個人的主動性,因為參會的每個教師都要認真聽,認真記,積極參與討論。
再如“高效課堂體驗式培訓走進中心?!被顒?先由參加全國教學觀摩活動的兩位教師分別做學習匯報,然后通過現場“獨立設計教學片段→分組交流,集體備課→教學展示”幾個環(huán)節(jié)讓老師們現場體驗高效課堂的理念。這樣多次的教研活動形成了參與式的教研模式,老師們養(yǎng)成了只要參加教研活動就會積極參加研討的好習慣。老師們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非常高,分組討論讓每個人都敢說、愿意說,大家平等地交流、對話,互相碰撞各自的想法,充分體現了教師是教研活動的主人,改變了以往教研員“一言堂”的傳統(tǒng)模式。
(二)變換活動形式,突出亮點
教研活動年復一年地開展,基本上也就這么幾種形式,如果沒有創(chuàng)新,教師難免有厭倦情緒。如果精心策劃,可以收到“年年歲歲花相似,教研活動今不同”的驚喜。比如同樣是復習研討活動,既可以邀請專家對試卷命題的原則、方向和設想進行解讀,也可以對復習階段的幾種課型(單元復習課、總復習課、試卷分析課)進行觀摩研討,還可以以模擬檢測為載體撰寫質量分析報告,召開研討會。
(三)系列教研活動,重磅出擊
對于難點問題,一次教研活動可能起不了多大的作用,此時就可以開展系列教研活動。就縱向而言,可以分階段就本學科同一個內容開展不同形式的教研活動。比如許多數學教師上公開課時很少選計算課,認為計算課教學內容簡單,很難出彩。就可以圍繞“數與計算”專題,開展系列研討活動,如“數與計算”的專題研討課、“數與計算”教學案例評選、計算教學案例展示等。從課堂實踐到課后反思,一系列的研討活動中有方法的探討、有思想的感悟、有理念的提升,不僅讓老師們樹立了上好計算課的信心,更使老師們明白:計算課不能僅僅停留在讓學生會算的層面上,它承載著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yǎng)口語表達能力、激發(fā)學習興趣、培養(yǎng)思維能力等重要任務和豐富的內涵。計算課和其他課一樣也能上得多姿多彩!
就橫向而言,可以多學科齊頭并進,比如復習課研討、基本功競賽等活動,單學科開展沒有氛圍,如果是多學科一起組織,就容易形成“比學趕幫超”的競爭機制,活動的效果往往會出人意料。
(四)打磨精品課堂,典型引路
有位學者曾經說過:“備課是一種策略研究,上課是一種臨床研究,聽課是一種比較研究,評課是一種診斷式研究,反思是一種經驗研究。”換一個角度說,所有的教研活動都是圍繞“課堂教學”來開展的,論文、案例評選是在“寫課堂”,觀摩課是在“觀察課堂”,研討活動是在“議課堂”,教材培訓、基本功競賽都是“為了課堂”。因此,磨出精品課,抓典型引路是最有效的教研方式之一。
(五)激活學校教研,事半功倍
“沙丁魚效應”給教學教研工作的啟示是:如果教師所面對的學生、工作、環(huán)境長期不變,猶如一潭死水,學校缺乏競爭力,教師就會缺乏新鮮感和活力,容易養(yǎng)成惰性。因此,有針對性地組織一些教學互動交流活動,有利于激發(fā)教研活力。例如,蚌山區(qū)每年組織的“城鄉(xiāng)互動教學交流”活動,選派城區(qū)的優(yōu)秀教師到農村學校進行一對一交流:第一節(jié)課,中心校的教師上課,選派的教師聽課。第二節(jié)課,選派教師上課,中心校的教師聽課。第三節(jié)課,一對一交流上課、備課、作業(yè)批改、輔導學困生等方面的經驗。第四節(jié)課,集中座談,分享收獲?;顒娱_始前,選派教師擔心自己上的課不如農村教師,就會發(fā)動本校教研組的力量,選教材、聽試教、找問題等。農村教師也不甘示弱,他們拼命地鉆研教材,反復磨課請教高手。這種教研活動不僅給參與教師帶來了鉆研教材的動力,也給雙方的學校帶來了教研的活力。有動力,教師才會有壓力,才能激發(fā)進取心,學校的教研新鮮而活力。參與學校和教師在此項活動中實現了共贏。
(六)抓住關鍵人員,增長效益
“二八法則”要求管理者在工作中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而是要抓關鍵人員、關鍵環(huán)節(jié)、關鍵用戶、關鍵項目、關鍵崗位。在教學、教研中,抓住關鍵人員,就能贏得80%的勝利。
教研員的力量畢竟有限,如果學校的校本教研不啟動起來,那么教研室再怎么努力也無濟于事。因此,抓好教學管理者隊伍建設,往往會事半功倍。比如蚌山區(qū)開展的教學管理者教學技能展示活動,讓分管領導上展示課,組織大家就“新時期如何做好一個教學管理者”進行討論,教研室對分管領導提出“內強素質,外塑形象”等要求。通過展示、研討,引領教學管理人員做一個敬業(yè)、精明、務實、有人格魅力的管理者。
(七)提升教研成果,增強信心
一線教師做教研,研究的是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可以直接作用于學生。他們的研究開的也許只是一朵朵不起眼的小花,如教學反思、教育日志、教育敘事、教學案例等。它沒有教學論文那般嚴謹,但是一朵小花雖不起眼,而一樹的小花、漫山遍野的小花、鋪天蓋地的小花成就了花團錦簇、落英繽紛。而教研員就是把散落在每個角落的一朵朵小花采擷出來,編成花環(huán),展示出它最炫彩的一面。比如蚌山區(qū)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成果總結:在調研、指導階段,教研室全體成員一所學校一所學校地去實地調研,幫助學校挖掘課改亮點,提煉實驗特色,和學校的領導商量展示方案;在校級課改實驗成果展示階段,各校均竭盡所能地展示了課改實驗工作最具特色的一面;在區(qū)級課改實驗總結表彰階段匯總推出了“教壇新星展示課”“課改工作經驗匯報”,編輯了《拔節(jié)聲聲——蚌山區(qū)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成果資料匯編》,充分展示了課改實驗過程中全區(qū)各校取得的累累碩果。因此,不斷地總結、提升教研成果,能夠激發(fā)教師的教研熱情,獲得成就感,增強信心。
近年來,教育教學改革日新月異,遇到的新問題層出不窮,對于主要問題、重點問題或難點問題可以進行項目化運作。比如課程改革實驗工作、教學過程管理工作、教育信息化推進工作等,步步深入,聚沙成塔,問題終能解決。比如蚌山區(qū)在各?!鞍喟嗤ā苯虒W設備安裝到位以后,如何促進“信息技術與教學教研深度融合”是必須面對的一個課題。教研室創(chuàng)新工作思路,走出了一條“堅持教研跟進,走向深度融合”的成功之路。具體步驟如下:
(一)突出應用,培訓先行。多次委托高校培訓中心舉行“信息技術與教學教研深度融合研修班”等高品質培訓,開闊教師視野,打開工作思路。
(二)典型引路,示范帶動。開展優(yōu)質課觀摩研討活動,讓教師親身體驗“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融合”的魅力,樹立典型,以先進帶動后進。
(三)以賽促學,提升技能。每年舉行一次課堂教學觀摩評比活動,線下組織教師現場觀摩,線上在網絡教研群里交流討論,混合式教研加快教師成長的進程。
(四)及時總結,鞏固提高。以“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為主題開展各學科教學論文、案例評選,促進教師及時總結成功經驗。
(五)表彰激勵,增強動力。開展“班班通”資源應用評比展示等活動,引導學校充分挖掘自身優(yōu)勢,提煉亮點,通過表彰增強持續(xù)發(fā)展的動力。
(六)用活平臺,教學教研更精彩。多次召開“資源平臺使用推進會”,使用數據排行榜并每周公布,教研員開展線上教研,帶動教師活用資源平臺。
總之,教研工作從環(huán)境到方式再到內容都需要教研部門用心思考、精心謀劃、巧妙布局,通過文化浸潤、方式創(chuàng)新、立項突破提升區(qū)域教研的工作品質,才能真正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發(fā)揮教研的支撐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