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晶晶
【關鍵詞】課程育人;統(tǒng)編教材;寫人習作;價值分析;實踐策略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新課程標準”)在“課程理念”中提出,要“立足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充分發(fā)揮語文課程育人功能”[1]。這要求語文教學回歸教育的本真,突出以育人為中心的理念。首先,價值觀是導向。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在以文育人中“充分發(fā)揮其獨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2]。其次,生活觀是需求。以生活為基礎,以語文實踐活動為主線,讓語文學習與現實生活相結合,真正服務于生活的需要。最后,知識觀是過程。素養(yǎng)型語文課程體系,要基于不同學生的學習特點和不同學段的素養(yǎng)目標,指向知識、能力的整體提升,同時又有特定的目標指向,實現整體推進與重點發(fā)展相結合的認知迭代,逐漸促成知識系統(tǒng)的結構化,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
如何落實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最主要的是用好教材?!敖滩氖侵R的載體,是中小學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課程資源,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對象,教材學習是學生學習的主體任務,引導學生學好教材用好教材是教師的基本職責,學生學好教材用好教材是教育教學質量的根本依托和保障。”[3]教師要觀察并挖掘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教材要素,明確教材“培養(yǎng)人的意義,讓語文學習的過程成為積極健康的培養(yǎng)人的過程”[4]。筆者以現行統(tǒng)編教材中寫人習作序列為研究對象,通盤分析教材主題、內容、知識工具等方面的育人理念與實用功能,以期通過發(fā)現、用好、學好教材,更好地實現立言、賦能、樹人的教育目標,詳見圖1。
一、寫人習作主題,體現人的價值觀
溫儒敏教授曾就統(tǒng)編教材的編寫作過說明:“統(tǒng)編語文教材編寫理念中最重要的一條,是‘立德樹人……這是很高的目標,也是必須貫穿到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要求……教材對‘立德樹人的體現是頗為用心的,有一個通盤的構思,以期做到‘整體滲透,潤物無聲?!保?]
筆者立足挖掘教材寫人習作體系中的育人主題,希望能以此觀照、滋養(yǎng)學生,從實質上促進學生的人格發(fā)展和精神成長。我們發(fā)現,三至六年級共編排了八次寫人習作及十次小練筆,聚焦學生個體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和自我發(fā)展的需求,將兒童與自我、同伴、社會聯(lián)系起來,即寫人主題與“我”的成長有著密切的關系。教材有意引導學生在寫人習作中不斷深化對自我的認識,逐步擴大交際范圍,識別與協(xié)調交往關系,潤物無聲地培養(yǎng)具有正確價值觀、交往觀與社群觀的現代社會小公民。從這一“育人主題”切入,可構建以“我”為中心的寫人價值主題一覽表,如表1 所示。
1. 兒童與自我
教材共安排了三次寫“我”的訓練,分別為一年級下冊《我的心情》、四年級上冊《我的心兒怦怦跳》、四年級下冊《我的“自畫像”》。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教材編排的首次寫話內容就是“我”。習作教學要重視“原點”——回歸到“我”的真實生活需求?!段业男那椤芬庠谡f明每個人都有各種情緒(包括正面、負面的),學生要了解觸發(fā)情緒的理由,以初步了解自我、悅納自我?!段业男膬衡疋裉芬蟆斑x一件令你心兒怦怦跳的事情寫下來”,引導學生感受不同類型的事情對心理產生的影響?!段业摹白援嬒瘛薄芬蟆皬牟煌矫娼榻B自己”,幫助學生從多個角度觀察自己、肯定自己。如此訓練,引導學生逐漸發(fā)現“我”的生活有意思、有意義,更有向未來發(fā)展的可能。
2. 兒童與伙伴
“群體社會化理論認為同伴群體是兒童社會化發(fā)展的主要環(huán)境動因。”[6]教材引導學生逐步與同伴建立良好的關系。例如,《我的好朋友》的習作要求是“向大家介紹一下:他是誰?長什么樣子?你們經常一起做什么?”將“好朋友”蘊含在寫話中,讓學生明白“好朋友”與自己在性格、興趣、愛好等方面有相似之處?!恫虏滤钦l》的習作要求是“他有哪些地方(樣子、愛好、性格、品質等)讓你印象深刻?選擇一兩點寫下來。”提醒學生把“猜”的對象聚焦在班級范圍內,只有共同關注、互相了解,才能“猜得出他是誰”。
3. 兒童與社群
兒童在社會中交往的范圍越來越廣,育人的重要性也日益凸顯。在交往范圍方面,從三年級下冊《身邊那些有特點的人》,到四年級上冊《小小“動物園”》,到五年級上冊《“漫畫”老師》《我想對您說》、五年級下冊《他了》《形形色色的人》,再到六年級上冊《有你,真好》——觀察視角從同伴,轉向家庭、他人、社會,將寫人邏輯與交往規(guī)律統(tǒng)一起來,逐步引領學生形成良性的公民意識。為“我身邊有特點的人”起雅號,啟發(fā)學生主動發(fā)現他人的閃光點;關心“他了”,不但要發(fā)現寫作對象的表情、動作,更要推理其心事,從而體察其內心,及時鼓勵或者關心幫扶;《有你,真好》要求采用第二人稱的寫法,通過具體事例向“你”直接表達“真好”,從而“看見優(yōu)點”“關心幫助”“表達感恩”,不斷激發(fā)正能量,引領學生成長為獨立健康、精神奮發(fā)向上的“我”。
二、寫人習作內容,落實學的生活觀
毋庸置疑,學習“寫人”的目的之一是服務生活。關聯(lián)學生的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才能充分發(fā)揮語文學科的交際功能,最終增強其當好小公民的能力。此為學習寫人的必然需求,也是教材編排寫人習作內容應凸顯的實用性意義與價值所在。
1. 情境的創(chuàng)設基于真實生活
“情境是一種‘事境,事因人而起。情境是人行動的動力學根源……所謂真實情境,是指任務中的知識和技能學習蘊含了其在現實生活中應用的方式。”[7]新課程標準進一步說明了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的關鍵:一要“源于生活中語言文字運用的真實需求”;二要“服務于解決現實生活的真實問題”,來“建立語文學習、社會生活和學生經驗之間的關聯(lián)”;三要“體現運用語文解決典型問題的過程和方法”。[8]
教材中創(chuàng)設的大多數“寫人”情境能夠基于真實生活,并采用了學生喜聞樂見的圖示或插畫輔助說明,能有效激發(fā)學生寫人的興趣。三年級下冊《身邊那些有特點的人》插圖設計了一個大大的氣球,里面不規(guī)則地排列著“雅號”:樂天派、運動健將、智多星、小問號、小書蟲……這些雅號來源于兒童的生活,能夠引發(fā)學生對“特點”的關注,啟發(fā)學生去發(fā)現“雅號”背后的故事。四年級上冊《我的心兒怦怦跳》列舉了能引發(fā)學生共鳴的特殊經歷:參加百米比賽、參加班干部競選、一個人走夜路、在出站口等待久別的爸爸歸來……以第二人稱的對話方式,打開學生的記憶之門,并利用生動的“心情”圖,聚焦心情變化。四年級上冊《生活萬花筒》雖然是寫事習作,但“人”“事”不分家,“事”圍繞人而發(fā)展。這一習作情境建立起了“人”與“事”之間的聯(lián)系。教材首先以陳述語氣,告訴學生“每天都會發(fā)生各種各樣的事情,有些是我們親身經歷的,有些是我們看到的,還有些是我們聽說的”;接著提出要求“選一件你印象深的事,按一定的順序把這件事情寫清楚”;最后給出可參考的題目《捉蚊趣事》《一件煩心事》《她收到了禮物》《爺爺戒煙了》,等等。習作內容來源于學生的生活情境,在特定的“人”與“事”之間搭建起了有話可說的橋梁,這樣的情境將轉化為學生習作的動力,也便于教師利用教材資源再現促進“經驗、教材、學習”之間發(fā)生關聯(lián)的情境。
2. 在交流對象上聯(lián)結真實訴求
新課程標準指出:“懂得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9]表達與交流,是體現人的社會屬性的基本需求。統(tǒng)編教材在編排方式上重視交流對象與主題、情境、內容之間的聯(lián)系,更重要的是交流對象的設計能引發(fā)學生交流上的“真實訴求”,為學生進行“表達與交流”助力。
大部分教材內容在交流對象的設計上滲透了交際意識,聯(lián)結真實生活情境,以實現“真需求”“真交流”。例如,三年級上冊《猜猜他是誰》、五年級上冊《我想對您說》、六年級上冊《有你,真好》,都是非常鮮明的交際語境寫作的例子?!恫虏滤钦l》的交流對象是同伴,以“他”讓你印象深刻的樣子、愛好、性格、品質等,作為“猜”(即交流)的內容,促進同學之間進一步了解?!段蚁雽δf》中以第二人稱直接對話、交流,通過觀察對方的行為和體察“我”的感受,向對方傾訴“我”的心聲。《有你,真好》在以第二人稱拉近距離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去發(fā)現“你”的“好”,自然流露出對“你”形象和人品的贊揚。
3. 在過程設計上推進真實學習
在新課程標準中,習作不單獨作為“學段要求”或者“內容組織”,而是以“閱讀與交流”或者“閱讀與表達”的組織形式呈現為“發(fā)展性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經歷完整的閱讀、思考、表達的過程……閱讀是認知輸入,形成有意義的積累;思考是認知加工,形成有意義的新知建構;表達是認知輸出,促進有意義的遷移融通?!皩W生只有經過這三個環(huán)節(jié)相對完整的學習,才能實現對知識的深加工,從而把知識轉化、內化為素養(yǎng)?!保?0]
習作單元正是以“過程性”編排方式呈現的。例如,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在整體布局上就很好地體現了過程性?!端恕返膶懭擞柧殗L試運用神態(tài)、動作、語言的描寫,表現人物的內心。整個單元的內容都圍繞人物內心來展開。教學《青山處處埋忠骨》《軍神》《清貧》,讀“內心”,思“內心”,進而嘗試寫“內心”,形成認知發(fā)展的過程,同時為下一個單元進一步“運用多種人物描寫的基本方法”做好準備。第五單元是單元整體推進,通過《人物描寫一組》《刷子李》,“學習人物描寫的基本方法”;通過“交流平臺”,結合習作例文,總結“人物描寫的基本方法”;通過“初試身手”,初步練習“人物描寫的基本方法”;學習選材,遷移寫《形形色色的人》。
三、寫人知識工具,發(fā)展作的思維觀
“寫作是寫思維的,思維調遣語言……思維到了哪里,語言才到哪里?!保?1]如何培養(yǎng)學生寫人的思維呢?葉圣陶先生有這么一段話:“要精于思想,應當有種種的經驗推斷;要富于情感,應當有種種培養(yǎng)陶冶;要工于表達,應當有種種的學習準備。爽直地說,這就包括了人生的一切活動,成了所謂正當地做人的事情了。”[12] “精于思想、富于情感、工于表達”是“正當地做人”的有機組成部分,這是通過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的積累自然而然達成的。在實踐中,我們發(fā)現統(tǒng)編教材能較好地支持寫人思維和心理的融通進階。
例如,四年級下冊《我的“自畫像”》提供了三項習作工具:
(1)目標工具。通過提問“你的外貌有什么特點?你的主要性格特點是什么?你最大的愛好和特長是什么?你還想介紹自己哪些情況?可以用什么事例來說明?”等五個問題,明確“寫人”能力目標:結合事例,從多個方面寫出人物的特點。
(2)方法工具。泡泡圖“我是個做事很認真的人,但偶爾也會馬虎”“我喜歡一個人靜靜地待著,所以我經常去圖書館看書……”指導了“寫什么”和“怎么寫”兩方面的方法。一是在選材上,既可以介紹自己的優(yōu)點,也可以讓老師了解不足。二是提供了兩種“寫人”方法。首先,可以根據“我是個做事很認真的人,但偶爾也會馬虎”這一中心句,指導學生通過完整的一件事把人的特點寫清楚。其次,可以在“我經常去圖書館看書……”中省略號的啟發(fā)下,把想到的內容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寫出來。這既是繼續(xù)發(fā)展了四年級上冊習作單元要求的“把一件事的經過寫清楚”的能力,又是鼓勵學生“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13]
(3)評價工具。教材中此課關于評價指導的描述為“寫完后,讀給家人聽,請他們說說哪些地方寫得像,哪些地方不像,再根據他們的建議改一改。”我們不難發(fā)現“ 像”為評價的標準。如何寫得“像”?就是要看事例能不能體現出人物多個方面的特點,從而使目標、方法、評價三方面的工具形成“教—學—評”一體化的閉環(huán)。
基于“教—學—評”一體化工具分析,可設計“嘗試寫—遞進寫—聯(lián)結寫—整體寫—多元寫”的基本模型,以期實現“結合事例,從多個方面寫出人物的特點”的能力目標。下面進行具體闡述:
(1)嘗試——基于表達基礎。首先,“外貌”是人物的外在特點,學生已經有過多次練寫經驗,可布置學生在課前完成寫“外貌”的任務,再基于學情進一步指導學生寫外貌、顯特點,并命名其為形象易懂的“特相貌”。其次,通過事例從“性格、愛好、興趣、品質”等多個方面寫人物的“內在特點”,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先自主習作,就“起因、經過、結果”把能表現人物“內在特點”的事情寫完整,再作教學指導。
(2)遞進——發(fā)展表達認知。四年級上冊《生活萬花筒》中“把事情的經過寫完整”更多的是側重“就事論事”。那么如何讓事例凸顯“內在特點”呢?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習作《我學會了》就是從“寫完整”遞進到“把過程寫清楚”的,在寫出人物心理變化的同時,更好地表達“內在特點”。教師須引導學生將兩次“寫事”方法貫穿起來,進一步發(fā)展“寫人”的認知與經驗——引導學生就“經過”寫出“變”、寫出“體會”,讓“特點”在事例中更真切可感。教師也可將這樣的寫法概括成“特事例”,以增強學生習作時的目標意識。
(3)聯(lián)結——擴展表達形式?!皩懭恕钡闹仉y點在于從“多個方面”寫。教師可依據教材來拓展學生“用事來表現人”的習作形式,統(tǒng)編教材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我們家的男子漢》就是適合學習的文本。作者列舉“盼著吃、花樣吃、吃不著”等一系列事例,說明了“男子漢”愛吃的特點。教師可將這樣的寫法概括成“事例串”,也使文章的表達不拘泥于只以寫好一件事來表現人物,更可以通過一系列事例來體現人物特點。
(4)整體——形成表達范式?!段业摹白援嬒瘛薄返膶嵱眯阅繕耸窍騽e人介紹自己,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既要不吝于介紹自己的優(yōu)點,又要大方地表達自己的不足。教師還要為學生添上有對象感的開頭和結尾,形成完整的寫“自畫像”的基本范式。
(5)多元——培養(yǎng)媒介素養(yǎng)。教師要鼓勵學生結合生活,充分運用多種媒介來呈現“我的‘自畫像”,向他人展示更豐富多彩的“我”,讓大家都來看看“像不像”。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結合習作內容,在海報上展示“我”的照片,可以編輯短視頻,還可以制作有聲明信片等,讓更多的人可以更直觀地從多個角度認識“我”、發(fā)現“我”,與“我”交朋友。需要說明的是,教學中也需要有過程性的干預,在教學一個知識點后,組織學生立刻練習,并即時組織表現性評價。如教師在教學如何把一件能表現特點的事例寫完整后,要馬上組織評價,檢驗學生是否能寫清楚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再推進“寫出變化和體會”等。因此,與目標工具、方法工具所匹配的評價工具,應嵌入教與學的每個過程,真正實現“教—學—評”一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