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其創(chuàng)作實踐深具當代特征,現(xiàn)為北京師范大學特聘教授。先后應邀赴全球五十多所大學及文學中心講學。已在中國內地(大陸)和香港、臺灣出版詩集十六部,有十一部詩集被翻譯成德語、英語、法語、阿拉伯語和西班牙語在國外出版。
頒獎辭
歐陽江河在長詩《海上得丘》中,用歷史循跡的手法,對時間與空間進行精密拆解、還原,將一個地方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緊密勾連起來,通過細致的層疊描摹,在浩瀚龐雜的歷史典故里,游刃有余地進行技術處理,打開了通往未來星際的隧道。他在自我生存與宇宙探秘式的空間轉換中,讓詩歌的領域無限擴張,有了更多的生命力,為新詩的藝術拓展提供了無盡的可能。鑒于此,我們將2021星星年度詩人獎授予歐陽江河先生。
獲獎感言
用詩的眼睛從星空,回看人間大地
感謝《星星》將2021年度詩歌獎授予我的長詩《海上得丘》。從1976年至1993年,我在成都這座迷人的城市居住了十七年之久,可以說,我最初的詩歌寫作始于此地。此次獲獎,是我生平第一次在成都獲得詩歌寫作的獎。此獎以“星星”命名,我的感覺是,從今往后,我也可以用詩的眼睛從星空回看人間大地。
這次獲獎的小型長詩《海上得丘》,寫的是上海一個文化創(chuàng)意園區(qū),它是一個“去處”(或“在處”),一個集當代藝術與當代詩歌、傳統(tǒng)書法與新派陶藝、公眾休閑與個人空想于一體的網(wǎng)紅之地。作為詩的一個當代文本,《海上得丘》試圖將當下城市人的境況種種,疊放在古人、現(xiàn)代人、未來人交互建構的關于語言、觀念、物象、時空、靈魂、日常性等不同向度之上,看看能否呼喚與叩問、能否生發(fā)出我稱之為生命共同體的某種原文性質的東西。這或許是個執(zhí)念,是個修遠。我的寫作極少處理現(xiàn)代性層面的建設主題,但《海上得丘》這個文本,正是將“修遠”這一屈原式的古層地緣詩學,注入“當代建設”之內驅力的寫作實踐。
而且,更進一步的深究,會觸及《海上得丘》暗含的一個文本動機:對歌德的暗中致敬。歌德的不朽巨作《浮士德》第二部,創(chuàng)世般處理了資本初創(chuàng)時期的開發(fā)與建設主題,歌德之問(建設之余的詩思之問)是:建設之上,生活其中的人會是誰呢?他們“配得上”建設嗎?我想,《海上得丘》一詩,部分回應了歌德之問:誰在生活,誰在建設,誰在寫?我已經(jīng)記不得多少回在上海閔行得丘園散步、暫坐、走神,與成千上萬的匿名游人在現(xiàn)實中相遇、交錯,又因寫作此詩,而在文本中恍惚遇見孔丘、屈原、孟姜女(按地方志記載,得丘原址系孟姜女去長城尋夫所經(jīng)之地)。當我借建設主題向歌德致敬時,我比身邊的當代得丘人老了兩百歲。但是,當我在詩作里寫下趙之謙這個名字時,我卻不確定他是兩者(一個趙之謙是清代大書法家,另一個是得丘園第二代園主)中的哪一個,一半的主體性在這個文本中被懸置了:無論是古代的或當下的主體性,還是建設的或生活的主體性,更不必提文本寫作的主體性。
簡而言之,我所理解的當代是:不同時代的同時代。就當代寫作所包蘊的永恒的創(chuàng)造性沖動而言,此中包含了多少新的隱去和涌現(xiàn),多少新的和舊的可能(或不可能),多少孤獨與難言。我深知我近十年來、接下去十年二十年的寫作(尤其是長詩寫作),注定是孤獨的。我不得不堅持此一執(zhí)念:它一意孤行,且彌散于寫作與前寫作之間。
在此時此刻,在我視為第二故鄉(xiāng)的四川成都,我要特別感謝星星詩歌獎對我的寫作執(zhí)念的包容、理解、肯定、鞭策!謝謝成都,謝謝成都文理學院,謝謝《星星》,謝謝詩歌!
2021星星年度詩人獎獲獎篇目
歐陽江河 組詩《海上得丘》(原載《上海文學》2021年第8期)
四川巴中恩陽人,文學博士,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西南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西南大學出版社副社長,兼任重慶市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主要從事中國現(xiàn)代詩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出版新詩研究著作近二十種,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兩項,教育部及省部級項目多項,多次獲得重慶市社科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重慶文學獎、重慶藝術獎等獎項。
頒獎辭
蔣登科以學者、詩人的雙重身份在中國當代詩壇筆耕不輟,其詩歌理論專著《文體意識與精神疆域》收錄中國當代詩歌三十年間的階段性景觀,以鮮活的在場感與當下意識剝去了詩歌研究中理論高蹈的光環(huán),使之更接地氣,在理論上探討全新歷史語境下詩歌的精神向度與藝術姿態(tài)。他在現(xiàn)象中探路,在文本中尋美,通過透視詩歌現(xiàn)場的筆法,呈現(xiàn)給我們豐富的景觀,對當下的詩歌研究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鑒于此,我們將2021星星年度詩評家獎授予蔣登科先生。
獲獎感言
堅持是最深情的熱愛
幾十年來,我得獎不多,很少寫答謝詞,真不知道應該如何表達我心中的謝意。我只能說,當我得知2021星星年度詩歌獎·詩評家獎頒發(fā)給我的時候,我是很高興的。高興的理由主要有兩點,一是這個獎項來自我的家鄉(xiāng)四川,家鄉(xiāng)有童年的記憶,是我的生命發(fā)芽拔節(jié)的地方,大多數(shù)人對于來自家鄉(xiāng)的肯定與認可都會發(fā)自內心地高興;二是這個獎項來自中國當代第一家專門的詩歌刊物《星星》,這個“第一”已經(jīng)定格為歷史,成為不可替代的存在,成為權威、信譽的象征。在這里,我要感謝溫暖的家鄉(xiāng),感謝《星星》詩刊的各位朋友,也要感謝隱身在背后的評委們。
回想起來,我學習詩歌評論已接近四十年。四十年來,我們的時代、社會和詩歌藝術都發(fā)生了巨大變化,我們的人生也隨著歲月的流逝而發(fā)生了很多不曾預期的變化。在這個過程中,我和詩歌界、詩學界的諸多朋友一樣,面臨過壓力、迷茫和誘惑,但是,我自己比較滿意的是,有一點沒有變化,那就是無論面對陽光還是風雨,面對春暖還是冬寒,面對希望還是無望,我沒有在壓力和誘惑面前離開詩歌和詩歌評論,而是一直堅守在詩歌現(xiàn)場,觀察詩歌藝術發(fā)生的各種變化,關注詩歌發(fā)展中的各種討論、爭鳴、欣喜、困惑、無奈,指導了一批又一批專門學習新詩研究的碩士生、博士生,并結識了很多老中青詩人、詩歌評論家??鋸堃稽c說,我在一定程度上是新時期以來新詩發(fā)展的親歷者、見證者,甚至是參與者。沒有離開,沒有放棄,沒有厭倦,是我面對詩歌時最感自豪的選擇。
我經(jīng)常講,面對復雜的世界,面對豐富的詩歌,我只是一個小人物,只能做一些小事情,但是和很多人不同的是,我堅持做小事情。至少到現(xiàn)在為止,這種堅持依然沒有發(fā)生變化,我也一定會努力堅持下去。在我看來,在網(wǎng)絡時代、數(shù)字時代,只要和詩歌搭上了一點關系,誰都可以成為詩歌創(chuàng)作和研究的票友,誰都可以自我標榜為詩人、評論家,但只有堅持才是對詩歌最深情的熱愛,只有優(yōu)秀的文本才能體現(xiàn)出對詩歌的真正敬畏。
幾十年來,我從《星星》的讀者,逐漸成長為《星星》的作者,未來仍然是《星星》的讀者與作者。《星星》詩刊大氣、包容,但她有自己的堅守,她的作品、評論和獨立的編輯品格給了我鼓勵和滋養(yǎng),給了我方向和力量。我相信,很多熱愛《星星》的讀者都會有這樣的感受。在這里,我要以一個家鄉(xiāng)人和詩歌愛好者的名義,祝愿《星星》堅守推動新詩藝術發(fā)展的初心,牢記刊發(fā)優(yōu)秀作品的使命,始終成為新詩發(fā)展中無可替代的陣地,為新詩藝術的發(fā)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與詩有關的事情,都是美好的;與詩相伴的人生,都是幸福的。
祝福詩歌,祝福成都文理學院,祝?!缎切恰?,祝福所有熱愛詩歌的人們!
2021星星年度詩評家獎獲獎篇目
蔣登科 詩歌理論專著《文體意識與精神疆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1年出版)
2000年出生,河北石家莊人,現(xiàn)為劍橋大學藝術創(chuàng)意與教育專業(yè)研究生。有作品散見于《人民文學》《詩刊》《星星》等,曾獲2021 年東蕩子詩歌獎·高校獎。
頒獎辭
張雪萌的組詩《練習曲》,截取生活中的片段,以意識流的方式把情感收縮、凝結起來,其語言的內指性與阻拒性,構成了獨特的審美世界,呈現(xiàn)出詩意的童話。她從生活的理性中捕捉詩意的純粹,遵循著情感的邏輯,以暗示的方式寄寓現(xiàn)實審美的意蘊;通過味覺、觸覺的多重觸感,豐富了作品的抒情方式,在微妙的相互關系中,獲得強烈的藝術效果。鑒于此,我們將2021星星年度大學生詩人獎授予張雪萌同學。
獲獎感言
另一重目光
得知《星星》詩刊授予我獎項的消息時,仿佛那個站在慶典中,突然接到一束捧花拋來的姑娘:驚訝、欣喜,又有面對幸運的羞赧與感激。
自從來到英國求學后,因為時差的原因,每天早上醒來,總要收到來自國內的幾十條微信消息:寒暄敘舊、問候祝福、請柬邀約和牢騷意外,它們夾雜在手機振動聲中,如時造訪。故鄉(xiāng)的新聞,在親昵的母語中,不斷帶給我切實的撫慰感、鏈接感。收到《星星》詩刊老師們發(fā)來的消息,像是在異國的航程中,辨認出來自遠方海面亮起的燈塔訊號,是嶄新一天的活力源泉,更是寫詩五六年以來對我的鼓勵與嘉勉。
因為徐志摩的原因,步入劍橋校園后,總能聽到新同學、新朋友們的發(fā)問:“什么是詩歌?什么又是詩人?”在這些詢問中,有真實的好奇、困惑,也有夾帶的玩笑、調侃意味。要為詩歌下一個妥帖的定義,其難度不亞于詮釋什么是真正的愛情。在寫詩這一場寂靜的幫派戰(zhàn)爭中,每個詩人終究也只能走回自己堅定選擇的道路。
誠然,當“詩人”的標簽被張貼到一個初來乍到的年輕寫作者身上時,那種復雜的感受往往難以言表。我一度相信,作品是一個詩人最好的在場證明——寫,即是身處場域之中,無關乎外界嘉獎和社交維系。然而,當我在過去五六年,偶有中斷、未曾寫詩的幾個月中,我發(fā)覺作品對于寫作者本身而言的重要性正在慢慢隱退,更令我觸動的,反而是詩的目光,已然融合為我視力的一部分。
每一次下筆都是一次分娩?;驖M意或遺憾,脫離母體的作品,在大眾和評論家的注視下成長為它自己,非能由作者的意圖把控。那么,留下的是什么?是另一重目光。這種目光是如此直接而鮮明,它成為一個近視患者日常所必需的鏡片,成為我感知世界的方式。當攜帶著這樣的目光漫步在任何環(huán)境中,空間不僅作為空間存在,更為一個詩人暴露出它絲毫的纖維與紋理、觸感與記憶。樓臺上的風信雞,緩緩旋轉而落的秋葉,聚會中女孩眼神的躲閃——被這樣的目光捕捉、攝入,并即將在未來的一首詩歌中被印刻、留存。
去年夏天在長春參加《星星》大學生詩歌夏令營的幾日,是青春歲月里難得的聚首。閉幕式當晚,大家又是歡笑,又是伴著音樂歌唱。在勾肩搭背走回住處的那條小路上,我突然抬起頭——高緯度的天際,那些如此明亮閃耀的星辰,像璀璨的、匯聚的目光,播撒在夏日的夜晚——我從來沒有見過那樣密布又耀眼的星空。然而,要想獲得這種最自然的饋贈,唯一需要的,僅僅是轉換并抬高我們的目光,用新異又童真的視角重新觀察我們所處的世界,僅此而已。
在高緯度的異國,我時常還會在夜晚抬起頭,接受這些來自光年以外最魅惑的注視。我的視力是最貼身的行囊,而我也一直堅信,我將帶著這樣的目光,不斷在日漸令人疲憊、麻木的當代世界中,獲得全新的鏈接與感知。
感謝成都文理學院,感謝《星星》,感謝詩歌。我希望我也能在未來的一日,繼續(xù)以詩歌,傳遞給更多人如今我所獲得的祝福。
2021星星年度大學生詩人獎獲獎篇目
張雪萌 組詩《練習曲》(原載《星星》詩刊2021年第9期)
王學芯,生于北京,長在無錫。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理事。參加詩刊社第十屆青春詩會。曾獲《中國作家》郭沫若詩歌獎,江蘇紫金山文學獎,第三屆《作家》詩歌獎,《萌芽》《詩歌月刊》《揚子江詩刊》《詩選刊》《文學港》等年度、雙年度詩人獎;部分作品譯介國外。出版詩集《雙唇》《文字的舞蹈》《間歇》《飛塵》《塵緣》《遷變》《老人院》《藍光》等十三部。
頒獎辭
王學芯的組詩《內部源》,以新工業(yè)風構建新的詩歌美學,快速而精確地傳輸出詩意,在嚴謹單調的科技與工業(yè)現(xiàn)場融入詩的柔韌與細膩,鍛造出的想象力讓新工業(yè)元素釋放出無限的意象價值。他在以科技與智慧為代表的新工業(yè)時代,打破語言冰冷呆板的同質化書寫,拓展了審美的空間,在詩歌的情感邊界和美學意象中進行創(chuàng)新性探索,迸發(fā)出漢語詩歌經(jīng)驗新的火花,為新詩的審美方式帶來多重觸感與質感。鑒于此,我們將2022星星年度詩人獎授予王學芯先生。
獲獎感言
一個詩人永遠只有現(xiàn)在
我知道在這個領獎的位子上已有歷年的獲獎詩人發(fā)表過許多充滿智慧的感言,所有的感言體現(xiàn)出了他們對詩歌的理解、理念以及想象力的創(chuàng)造性運作奧秘,也突顯出了《星星》詩歌獎的分量、榮譽、魅力和影響。我覺得我跟他們一樣,都在星星之下,在星光的照耀下,完成了一首首詩歌的寫作,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是星星給了我原創(chuàng)世界,是星光的引導才使獨特的世界浮現(xiàn)在了我的內心。
我在年輕時候就闖進了詩歌,在1980年代初就把詩歌當成一種事業(yè),為此,我對不可想象的密集的詩意從沒間斷過探索,其間充滿了密碼和力量,并在有力而有節(jié)制的碰撞中千方百計尋找自己個體的存在,使我保持了一種持續(xù)的讓人吃驚的狀態(tài)。在這么長的時間里,我從當年的“青年詩人”走到了現(xiàn)在被稱為“中老年詩人”的年齡階段,成了一個在如此多變背景下的成熟之人?;叵肫?,我在《星星》詩刊上發(fā)表作品有近四十年了。哪怕在工作十分繁重的情況下,我都會把一切反過來滋養(yǎng)詩歌,從而在《星星》詩刊上不斷留下蹤影,表達自己對詩歌的不變敬重。我一直覺得《星星》詩刊是20世紀和21世紀最重要的刊物之一,這也成為我在《星星》上發(fā)表作品的一種自豪感,因為《星星》非凡的范圍,以及它的廣闊和精確。這種視野,使我跟《星星》詩刊有了密切的詩歌聯(lián)系,并有一種與《星星》一起經(jīng)歷過去的感覺,在受到的感染中,發(fā)出了靈異的色彩。
我一直知道一個詩人必須經(jīng)歷一次次姿勢和姿態(tài)的轉換與跨越,必須每年有自己新的維度改變寫作的固有思維、習慣和習性,從而保持源源不斷的動力和活力。
我一直確信只要能寫,那寫作生命越長越好。這里所說的“能寫”,就是在現(xiàn)代語感和詩歌中重建現(xiàn)實的能力,因此,一個詩人永遠只有現(xiàn)在。
我一直停不下來,精彩還在繼續(xù)。深信唯有繼續(xù)精彩,才能獲得永恒的修養(yǎng)和美,而不去拼貼所謂的屹立或倒下。
我依然在星星之下,依然置身在星光之中,依然生氣勃勃。
最后,我要為我這個年齡獲得如此重要的星星詩歌獎,感謝四川省作家協(xié)會和成都文理學院,感謝《星星》詩刊,感謝所有的評委,由衷地向你們說一句:謝謝!
2022星星年度詩人獎獲獎篇目
王學芯 組詩《內部源》(原載《星星》詩刊2022年第5期)
1978年出生,湖北荊門人,三峽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南方文壇》《當代作家評論》等刊發(fā)表評論文章多篇,出版《“第三代”詩歌研究》《當代詩壇“刀鋒”透視》《詩人在他自己的時代》等專著七部。曾獲得中國當代文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湖北省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揚子江詩學獎·評論獎等。
頒獎辭
在《介入寫作、現(xiàn)實主義精神和難度意識——兼論新時代詩歌的審美話語尺度》一文中,劉波以“啄木鳥”精神,全景式掃描剖析新時代詩歌面臨的困境與難度,對現(xiàn)象的研究帶有鮮明的問題意識與責任意識,既勾勒了新時代詩歌審美話語尺度的基本軌跡,又凸顯切入現(xiàn)實的語境特征,豐富了新時代詩歌理論的維度。他的研究層層推敲、博聞強識,具備思考的深度和視野的廣度,為解決當下詩歌發(fā)展面臨的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鑒于此,我們將2022星星年度詩評家獎授予劉波先生。
獲獎感言
詩歌批評的探索意識與未來可能性
在詩歌批評這條道路上走過了十多年,我至今仍在堅持。感謝《星星》詩刊頒發(fā)給我的這份榮譽,于我而言,這既是一次認可與褒獎,也是一個重要的提醒:真正意義上的詩歌批評,不僅要關注個體詩人的創(chuàng)作,而且還要充分介入更大的時代現(xiàn)場,讓“詩與思”指向某種探索性、未來性和可能性。
最開始從事詩歌批評時,我一方面關注詩歌寫作的當下境遇,另一方面也嘗試回到詩歌的歷史場域,并力圖把握歷史和當下之間的精神關聯(lián)。就是在這種堅守與回返中,我曾摸索到了一條批評的準則,那就是誠實、入心和求真意志。當然,我也是以這樣的標準來審視當代詩歌的,無論是為人生的寫作,還是為藝術的寫作,首先都必須面對語言。由此衍生出來的詩歌批評,我將其當作獨立的詩學創(chuàng)造,它可能是某種理論對接作品的思想演繹,更應該是通向內心的理性審美范式。
我雖然一直保持現(xiàn)場批評的狀態(tài),但仍舊困惑多多。尤其是面對高??蒲性u價體系,批評有愈來愈變成史料爬梳和知識生產(chǎn)的趨勢。當批評完全依附于詩歌或成為闡釋文本的工具時,批評會離詩歌越來越遠。雖然批評無法對詩人的寫作產(chǎn)生多么大影響,但我的寫作同樣也應該是有著現(xiàn)代主體意識的語言創(chuàng)造,這不僅是心智學識作用于我的一種慣性,更重要的是,它就是詩歌批評的一種內在動力,源于我的生命感受和創(chuàng)造的精神自覺。隨著詩歌批評的套路化和同質化,改變有時顯得異常困難,如何打破固化的批評模式,怎樣克服自己的惰性,以避免陷入自我重復的封閉循環(huán),確實是莫大的考驗和挑戰(zhàn)。
正是在困惑和疑難、考驗與挑戰(zhàn)中,我持守于相對恒定的詩歌價值觀,也適時地調整自己。雖然還保有一點過去的野性與冒險,但更多開始回到理性的體悟,在閱讀、體驗、感受和思考中力圖靠近詩的精神內核。無論詩歌寫作怎樣變化,我始終感同身受地信任陳超先生提出的“個人化歷史想象力”創(chuàng)造的那一部分。也是以此為基礎,我嘗試著讓每一篇詩歌批評文章都盡量落地,它不一定通向某種知識體系,但還是要和詩人們的寫作保持在一個平等對話交流的維度上,以“同時代人”的立場去作總體性的審美判斷。
星星年度詩歌獎評選已經(jīng)堅持了十多年,有很多優(yōu)秀的詩人、詩評家獲得了這個獎,我能與他們一起進入到獲獎者的行列,也倍感榮幸。這個獎已構成了一個人文傳統(tǒng),對于我卻是一個新的起點。再次感謝主辦方和成都文理學院,感謝星星年度詩歌獎評委會!
2022星星年度詩評家獎獲獎篇目
劉波 詩歌理論作品《介入寫作、現(xiàn)實主義精神和難度意識——兼論新時代詩歌的審美話語尺度》(原載《文藝論壇》2022年第3期)
祖籍長安,生于隴西。有詩歌、隨筆、翻譯發(fā)表于《人民文學》《詩刊》《星星》《揚子江詩刊》《青年文學》《中國校園文學》《文藝報》《北京文學》《湖南文學》《散文詩》等刊物;曾獲“人民文學·紫金之星”詩歌獎,現(xiàn)就讀于首都師范大學。
頒獎辭
師飛的組詩《在我的窗口》,既有火熱的浪漫主義人文關懷,又有冷靜的抽象主義哲理思考,以向內聚焦的視角,通過行云流水的文字,整合了詩歌舒展而含蓄的精致美學。他將生活的經(jīng)驗沉入意識的底層,去蕪存菁,以自然的意象浮現(xiàn)于意識之中,形成具有個人暗示力的文學經(jīng)驗;作品幽婉舒展,瀟灑空靈的言語之美豐富了詩意的審美表達。鑒于此,我們將2022星星年度大學生詩人獎授予師飛同學。
獲獎感言
通過寫詩來刷新“詩”這個字
尊敬的諸位老師,同學,朋友:
大家好!我是師飛,最近兩年一直忙于作業(yè),難得有機會出門,有時候去操場打一趟球都是奢侈,所以能來到成都真是意外之喜;能接受《星星》授予的年度大學生詩人獎,更是意外之喜。
對于詩歌,我能說的少之又少。在意義與無意義之間,在令人感動的詩歌和教人成長的詩歌之間,在頭腦的詩歌和心臟的詩歌之間,我來回折騰,至今不得要領;就此而言,我的每一首詩都處于未完成狀態(tài)。但未完成不正是世界的真相嗎?難道我們不是一邊寫詩一邊修改詩的定義嗎?難道我們不是一邊生活一邊開拓生活的邊界嗎?
維特根斯坦說:“想象一種語言,就是想象一種生活方式?!蔽业纳罹褪菨h語給的,我很感激它給我的溫暖、疼痛和信念;我想,它一定也給過李白和杜甫同樣的東西。然而,母語也是一種外語,精神分析學家拉康曾開玩笑地說,“mother”之中包含著一個“other”,所以“mother language”也是“other language”;這意味著,我們必須學會在漢語中發(fā)現(xiàn)他者、發(fā)現(xiàn)世界——我的意思是,我們借助漢語也可以抵達漢語之外的世界,并且,借助這種抵達,我們能豐富我們的漢語。
沃爾科特說過另一句話:“要改變語言,必須首先改變你的生活。”生活如此之迷人以至于幾乎所有問題的答案都在日常之中,可惜語言永遠追不上生活。究竟什么樣的生活才算完美呢?中世紀思想家圣維克多的休有一個觀點——“發(fā)現(xiàn)自己家鄉(xiāng)很甜美的人還只是一個嫩仔;而把所有土地都當作故土的人已然是強大的;但是,把全世界都視作異鄉(xiāng)的人方才完美?!蔽蚁胝f,只有視全世界為異鄉(xiāng),你才可能理解“詩”這個字。
無論是對于詩歌還是對于生活,我們都需要真誠和耐心。所謂“修辭立其誠”,不就是通過使用漢語來讓漢語永遠年輕嗎?不就是通過寫詩來刷新“詩”這個字嗎?不就是通過熱愛和體諒來尋找那個新鮮生動的寫作者嗎?歸根結底,寫詩和生活是一回事兒,就像流水一樣——流水不管大海而只是隨岸賦形,流水不爭先而爭滔滔不絕。
最后,我想再一次向主辦方四川省作家協(xié)會和成都文理學院致謝,向《星星》致敬,向在座的諸位師長、朋輩致以一個詩歌學徒天真的友愛。謝謝大家。
2022星星年度大學生詩人獎獲獎篇目
師飛 組詩《在我的窗口》(原載《詩刊》2022年2月下半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