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武
(六安市裕安區(qū)大別山路學校 安徽六安 237000)
自2022年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頒布以來,大單元教學的研究逐步展開,研究者試圖改變過往單篇教學、逐篇教學的方式,通過大單元教學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大單元教學更具立體性、整合性、豐富性,教學內(nèi)容以系列的“塊狀”形式呈現(xiàn),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需要教師努力打通各種關聯(lián),自主開發(fā)關聯(lián)路徑,有意識地踐行新課程標準理念,在實際教學中力爭達到理想的效果。
統(tǒng)編版教材采用雙線組元的方式編排,設置了精讀篇目和略讀篇目。精讀教學在于學習閱讀策略,提升閱讀能力;略讀教學在于應用。從以前的教材解讀方式來看,教師更多地聚焦于單篇解讀,缺少聯(lián)系、整合的意識與方法,更很少將一個單元的內(nèi)部進行統(tǒng)整,當作一個立體的骨架去分析。在新課標背景下,應加強教材單元立體化的解讀訓練,發(fā)現(xiàn)單元內(nèi)部之間的聯(lián)系、呼應與差異,努力挖掘能力訓練點、核心素養(yǎng)生成點。例如,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是散文單元,由朱自清的《背影》、茅盾的《白楊禮贊》、嚴文井的《永久的生命》、羅素的《我為什么而活著》、汪曾祺的《昆明的雨》等五篇文章構成。教學時應關注單元的人文主題“獨特的情感體驗和深刻的人生感悟”,同時關注語文閱讀要素“要反復品味、欣賞語言,體會、理解作者對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并了解不同類型散文的特點”。如何在教學中將人文主題和語文閱讀要素加以落實,實現(xiàn)編者意圖呢?通過細讀文本,并進行整合提煉,就會發(fā)現(xiàn)五篇文章都在抒發(fā)作者的內(nèi)心感受,著力寫“自我”,寫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寫自己的思緒和情感,表現(xiàn)散文極具個性化的表達特點。
教學時,可以安排學生勾畫并朗讀一組句子,引導其自主發(fā)現(xiàn)。
通過反復朗讀、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文本關鍵語句中都含有一個“我”字,可以體會散文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表達作者個人的情感和思緒。教師帶領學生體悟散文的語言、意象背后的情味,進而把握散文表達的藝術特色。
再請學生比較:
課題抒情媒介核心不同點《背影》人、事《白楊禮贊》物《永久的生命》物《我為什么而活著》物《昆明的雨》人、事、物、景情借助“背影”借助“白楊”借助自我感受借助自我感受借助人、事、物、景
當我們把這些元素整合之后,教學的思路就打開了,選擇的角度可以多樣,教學的空間也更大。我們可以這樣進行教學設計:
課時內(nèi)容第一課時讀散文中的“我”———“我”在散文現(xiàn)場第二課時讀散文的日?!钐幪幗陨⑽牡谌?、四課時讀散文的情意———我的情感表達第五課時讀散文的自由、自然———自由的表達第六、七課時讀散文的深沉感悟———人、事、物、景背后的沉思第八課時散文的類型———散文的多樣面孔
單元內(nèi)部要素的挖掘和提煉,不僅僅是文體層面,還有主題層面、語言層面、寫法層面、構思層面等。文本有著豐富的寶藏,需要教師善于去發(fā)現(xiàn)、去設計,在鮮活的課堂上去呈示,從而構建豐富而立體的大單元教學圖景。
新課標的落地給我們一線教師教學提供了更大的自主發(fā)揮的空間。大單元教學可以較為自由地切割、延伸、拓展,而不僅僅局限于教材本身。我們甚至可以將一個單元與另一個單元進行重組教學,或是進行教材之內(nèi)與教材之外的整合,這樣拓展學習更加鮮活、生動,豐富大單元教學的內(nèi)涵。例如特級教師王君,將魯迅的《孔乙己》、吳敬梓的《范進中舉》和林海音的《竊讀記》進行整合教學,深入挖掘文本,敏銳地發(fā)現(xiàn)三篇文章語言形式的特質:都有“暴力語言”。基于此,教師帶領學生深入把握“暴力語言”的特點,結合文本具體分析“暴力語言”的種種表現(xiàn),最后體悟作者的深度思考。這種教師自主開發(fā)的跨單元實施的大單元教學,是語文拓展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能給我們一線教師許多啟發(fā)和思考。
我們也可以比較朱自清的《春》、莫懷戚的《散步》和汪曾祺《昆明的雨》三篇文章,帶領學生體會散文選材的角度。
課題選材《春》景《散步》人、事、景《昆明的雨》人、事、物、景
上表非常直觀地呈現(xiàn)了散文選材的自由度,可以單純地寫景,表達作者的情思,也可以人、景、事、物相組合,借此表達作者的情感。而自由選擇材料的背后,是作者的審美情趣、情感印記和表達方式的不同。
也可以進行跨單元比較,例如同是寫人的回憶性散文,比較其語言風格的同中之異:
課題語言特質差異朱自清《背影》樸素典雅、簡凈細致細致入微朱德《回憶我的母親》樸素無華有許多議論和抒情
教師帶領學生反復閱讀文本,思考造成語言風格細微差異的原因。朱自清是文學家,有著很深的文學修養(yǎng),散文語言典雅有味。他喜歡借助一些細節(jié)去表現(xiàn)情感,對于事物的描摹非常細膩。而朱德是軍事家,更愿意直接表達自己的情感,借助議論和抒情的語句表達對母親的懷念之情。但二者都選擇極樸實的語言,這種語言恰恰更能傳遞作者深切的情感,更能夠打動讀者。這種立足比較的思維方式,尤其是細微之處的比較,有助于學生語言運用能力、閱讀能力的提升和思維的發(fā)展。單篇與單篇的聯(lián)系教學空間很大,教師需要深入研讀教材,把握教材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找到契合點,然后有目的地拓展,進而實施靈動的大單元教學。
在2022年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整本書閱讀被納入“拓展性任務群”,進一步凸顯了整本書閱讀的價值。由此可見,教師要加強對整本書閱讀指導的研究,深入推進整本書閱讀,以期達到更好的閱讀效果。其實,整本書閱讀可以與大單元教學有所融合。例如,七年級上冊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本學期整本書閱讀任務為閱讀《朝花夕拾》,而整個初中語文教材還編選了《藤野先生》(八年級上冊)、《阿長與〈山海經(jīng)〉》(八年級下冊)。我們可以作這樣的整合設計:在一兩周內(nèi),集中教學魯迅的散文,開設《朝花夕拾》系列閱讀課。
課時課題閱讀要點閱讀策略第一、二課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兩個場景精讀第三、四課時《藤野先生》讀明線和暗線精讀第五、六課時《阿長與<山海經(jīng)>》讀人物形象和情感變化精讀第七、八課時《朝花夕拾》自讀自悟或比較閱讀略讀第九、十課時《朝花夕拾》自讀自悟或比較閱讀略讀
如此,就完成了教材單元與整本書閱讀的聯(lián)系,實現(xiàn)了大單元組元,很好地推進了整本書閱讀,有利于學生深入把握和體悟文本內(nèi)容,掌握整本書閱讀策略,習得言語經(jīng)驗。這比在七年級完成《朝花夕拾》整本書閱讀之后,到八年級再來教學其中的兩篇散文更有效果,也不會讓學生有“炒冷飯”之感。這樣的集中教學、組合教學更有價值,也更有意義,實現(xiàn)了單篇文章閱讀與整本書閱讀的聯(lián)系與呼應,完成了課內(nèi)閱讀與課外閱讀的融合。像這樣的整本書閱讀活動開展方式,學生也更容易接受。尤其是節(jié)選類型的文章,更適宜于采取這樣的教學方式,如九年級上冊的《孤獨之旅》《智取生辰綱》《范進中舉》《三顧茅廬》《劉姥姥進大觀園》等,可以關聯(lián)整本書的內(nèi)容??身槃蓍_展整本書閱讀活動,圍繞某個話題帶動整本書的閱讀。當然,如果九年級教學時間較為緊張,可以適當下移至八年級開展閱讀活動。如此方式更能凸顯大單元教學的價值,對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大有益處。
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單元教學的課堂應更開放、更多元。八年級上冊教材第一單元主題是“活動·探究”,安排了三個任務。任務一:新聞閱讀。任務二:新聞采訪。任務三:新聞寫作。教材如此編排,逐步深入:先進行有目的的閱讀,接著進行采訪實踐,最后完成新聞采訪和新聞寫作任務。我們應該將這個單元的學習任務進行聯(lián)系,溝通讀與寫,學生帶著任務去學習、去活動。教師可以結合教材的編排特點設計大單元教學,開展豐富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掌握新聞文體的特點,并真正掌握新聞的寫法。但現(xiàn)實的教學中,很少有教師這樣安排,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教師應該真正地理解教材,立足大單元教學理念,多做些嘗試,這樣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在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中,我們可以開展各種語文實踐活動。列表如下:
課文活動一活動二《中國石拱橋》探訪家鄉(xiāng)的老橋寫寫家鄉(xiāng)的橋《蘇州園林》參觀蘇州園林給蘇州園林寫廣告詞《人民英雄紀念碑》實地參觀人民英雄紀念碑做一回導游《蟬》觀察小動物寫觀察日記《夢回繁華》請美術老師介紹一幅名畫大家都來說名畫
教師可根據(jù)具體的情況,因地制宜地開展語文活動,將聽、說、讀、寫融合起來,突破課堂環(huán)境的局限,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其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感受語言、學習語言,提升語言能力,了解語言的形式特征和內(nèi)在規(guī)律,把握文章的體式特征,掌握在特定情境下語言表達的技巧與方法,彰顯大單元教學的價值。
綜上所述,我們應深入研究新課標的精髓,大力推進語文教學的變革,在教學實踐中多加嘗試,通過聯(lián)系單元內(nèi)部要素、拓展性學習、整本書閱讀、實踐活動等,讓大單元教學活起來、動起來、立體起來、豐富起來,真正實現(xiàn)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發(fā)揮語文教育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