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蘭
(白銀市會寧縣黨家峴鄉(xiāng)中心小學 甘肅 白銀 730700)
小學語文是小學時期的核心課程,對于學生今后的學習具有深遠的影響。語文課堂的價值在于承載知識和傳播文化知識,師生需要借助課堂完成一系列有意識的學習活動,達成相應的教學目標。課堂提問本身就是課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高效的課堂提問是推動課堂教學的關鍵步驟,有利于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等。課堂提問是教師和學生通過師生互問互答等方式,基于課堂真實反饋調整教學模式,訓練學生思維的一類教學模式,具有深刻的教學應用價值[1]。因此,課堂提問應該屬于語文教師們必須掌握的一項教學技能。新課標中對于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習興趣和合作學習能力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故語文教師要能夠在課堂提問環(huán)節(jié)挖掘學生的主動提問能力,展現學生的深度思考能力。
由于教師主觀上認為小學生的思考能力不足,也不愿意動腦,因此在提問內容的設置上出現了兩極分化現象。要不就是將提問內容設置得特別簡單,學生們根本不愿意回答這種“無腦問題”;要不就是問題太難,超出學生們的認知水平,教師只能自問自答。提問內容不合理還體現為教師未能將提問問題表述準確,導致提問內容令學生形成一種假象,很難把握教師想要提問的問題是什么,還容易造成學生的理解水平下降[2]。
部分教師受到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的影響,雖然在意識層面上知道要多給予學生們回答的機會,但還是會因為慣性,直接將答案公布?;蛘呤翘釂枌W生們:是不是?對不對?這種單一形式的提問模式使得學生們的思維受到了極大的影響。提問是為了讓學生產生思考,固定答案的提問模式,其實根本不需要過多思考,學生只需要盡量去滿足教師的想法,失去了很多自我思考的機會,也容易喪失思維發(fā)展的機會。
教師進行提問的時候忽視了學生們的學習水平差異,未能做到因人而異地進行提問,同時也不利于學生們的自主思考。不同學生看待問題的角度是不同的,回答本身就是一項極具個性化的行為,教師是基于學生個體的差異設計提問,還是基于提問內容設計提問,都會直接導致最終的結果出現明顯差異。
當前的語文課堂教學氛圍沉悶是非常普遍的教學問題。因為當前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角色的定位還是非常嚴肅的,認為教師就是課堂的主導者,學生都必須聽教師的才可以,小學生心中本就對教師存在敬畏感,因此他們會在課堂上表現得很拘謹,如不敢回答教師的問題,不愿意和教師交流等。
良好的語文課堂提問是需要教師經過精心設計的,只有經過良好的設計,才能做到有備無患,不至于出現浪費課堂時間,降低課堂效率的現象。部分教師經常會出現想到哪說到哪,想提問就提問的教學情況,給學生形成語文課堂好像就是教師在胡侃亂談的感覺,這是大部分學生對語文課堂的錯誤認知。故教師應該更加科學地對語文提問課堂時機進行設計,有助于提升課堂效率。
教材始終是教學的主要載體,教師在設計提問內容的時候,要能夠深入把握教學大綱的具體要求,對于教學內容能夠形成深刻的理解。依照教學內容設計提問,能夠起到幫助學生深化對語文知識的理解,也能夠促進學生對課文的掌握深度。
如在學習完《金色的魚鉤》之后,教師可以提供學生們兩種選題:一是金錢高于道德;二是道德高于金錢。學生們可以自己選擇一個觀點回答,然后其他同學可以基于學生們的回答不斷進行深度多維提問,因為學生們對于同伴的回答更樂于產生探討樂趣,那么自然而然地就會進行主動提問。如學生回答:道德高于金錢,因為金錢沒了可以再掙,道德沒了人們活在世上就會遭人唾棄,于是一分錢也掙不到了。其他學生提問:如果道德沒了,但是其他人不知道,該怎么辦?雖然學生們的問題不夠合理,但是過程是很值得肯定的。
以往的課堂提問都是體現為二選一的模式,學生們只能回答有還是無,但是教師完全可以轉變當前的課堂提問形式,多設計一些開放問題,讓學生們能夠擁有更廣闊的空間進行思考,也能回答出更加多元化的答案,這對于學生們的思維發(fā)展也是極為有利的。開放性問題的最大特點就是答案不存在固有化特點,完全依照學生們自己的認知和思考構建答案[3]。
例如在學習《北京的春節(jié)》的相關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在學習完相關的內容之后,讓學生們互相提問不同地區(qū)的春節(jié)的特色是什么樣的?這是學生們非常感興趣的內容,學生們或是出于獵奇心理,或是抱著和小伙伴玩耍的心情,開始天馬行空的問答,如有的學生問:你覺得上海的春節(jié)要吃什么?你覺得陜西的春節(jié)人們會干什么?等等,千奇百怪的提問內容都允許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出現,整個課堂的教學提問氛圍也被很好地帶動起來了。然后教師參與到整個課堂提問環(huán)節(jié),組建2-3 分鐘左右的快問快答的語文小游戲,讓學生們能夠通過這種方式豐富拓展自己的知識面,如春節(jié)的來歷是什么?春節(jié)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張貼的是什么?你知道哪些與春節(jié)有關的古詩詩句?雖然相對于學生們自主提問的內容難度較大,但是有利于促進學生們的思維發(fā)展。
討論式教學法弱化了教師的主導地位,強調師生平等互動的模式,其能夠充分發(fā)揮學生們的學習主體地位,教師則只要引導學生們進行討論、分析,過程中的提問能力也能夠得到充分的培養(yǎng)。教師則需要選擇好教學內容,然后將其設計為討論方案,合理構建小組,設計問題、整合問題就能讓學生感知到問題的存在,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提問欲望。
例如在進行口語交際活動《制定班級公約》的時候,總體目標是為了讓學生能夠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讓學生制定班級公約,營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建設團結友愛的班集體,核心在于協調不同的意見和聲音。教師可以對整個活動進行設計,如在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負責講述導入語,并書寫黑板板書,如這樣描述: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班級是我們共同的家,那么我們不妨為這個溫暖的大家庭制定一個公約,讓大家一起遵守吧!然后就是開展分組活動,建議8 人為一個小組,由教師負責引導學生進行第一環(huán)節(jié)小組討論三個基本的問題:你心目中的優(yōu)秀的班集體是什么樣的?你能夠找到班級中存在的問題嗎?在班集體中需要共同遵守哪些規(guī)則?等到學生基本在組內進行了一輪討論之后,就可以進入任務布置環(huán)節(jié)。如教師布置任務:希望每個小組懷抱著對班集體的熱愛,制定出最優(yōu)的班級公約。每個小組需要分別制定學習公約5 條、紀律公約5 條、衛(wèi)生紀律5 條,要求要能夠符合班級實際情況。然后每個小組成員共同討論,將自己提出的公約都寫在紙上,然后小組依次上臺展示演說。
生動的學習氛圍是有利于刺激學生產生思考和提問的欲望[4]。教師可以結合小學生們的心理認知特點,充分考慮學生們的現有認知能力,確保問題的創(chuàng)設能夠喚醒他們的情感共鳴,能夠讓學生們在自己的知識經驗范圍內進行思考,還要產生一種迫切想要探索的欲望,從而形成主動提問意識。
例如在學習《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相關內容的時候,這篇課文就是利用了多個事例論證了人們只有不斷地探索和發(fā)現,才能獲得真理,要能敏銳地發(fā)現問題,才能夠深入地思考問題,要具備“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設計生活問題情境,如教材中有一部分內容是講一位奧地利醫(yī)生無形中發(fā)現兒子的眼珠在睡覺的時候轉動了起來,由此產生疑問,最終論證人們眼珠轉動的次數和人們做夢的次數有關。教師此時創(chuàng)設情境:同學們每日都要上課,那有沒有想過為什么咱們的課堂時間都要設置40 分鐘?其背后的含義是什么?學生們一下子想起來,是啊,為什么?或許他們就會開始提問教師,為什么要將不同的課程安排在一天,但是課堂時間卻都一樣?熟悉的生活內容,經過思考也能讓學生們產生認知失衡,產生提問欲望。
教師要想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進行有效思考,就要能夠為學生設計出合適的問題。因為難度較大的問題會對學生的心理造成相應的壓力,也非常不利于其思考和學習,也不利于實現高效的傳遞情感和素質目標。教師在設計問題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學生的接受程度和思維思考模式,對于其情感和思維的影響是存在一定影響的。因此,教師在設計閱讀問題的時候,要能夠把控問題的有效性,盡量對提問內容進行精準化設計,避免學生產生理解誤差[5]。
例如在學習《雪地里的小畫家》的時候,主要是為了讓學生能夠通過課文學習,培養(yǎng)對動物的喜愛之情。因為課文本身就具有比較明顯的邏輯關系,教師可以延續(xù)該基礎展開教學,整個欣賞教學方面就是為了幫助學生正確區(qū)分小雞、小鴨、小狗和小馬的腳印。教師可以將閱讀欣賞文本導學案設計發(fā)放給小學生,然后將學生能夠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都可以擁有一份導學案,導學案上的問題還是比較在小學生的理解范圍之內的,如1.通過課文閱讀,你能夠找到課文中幾種腳?。?.你能否結合自己的想象和課文內容提示,畫出對應的腳???每個小組的學生都需要進行充足的討論,然后能夠對導學案中的問題做出合理回答。最后,由教師負責整合導學案問題,進行深度欣賞和拓展閱讀教學。又如在教學《精衛(wèi)填?!返臅r候,在課堂正式教學環(huán)節(jié),則可以通過合理設置精準的課堂問題,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1.主人公是誰?2.主人公的身份和角色如何?3.主人公是如何進行填海的?3.如果你能夠穿越到當時的情景中,你想對主人公說點什么?最后,可以讓學生進行課本劇演繹,教師會輔助學生對課文進行改寫,改成幾個簡單的小片段。然后讓學生以小組形式參與到其中分組演繹。
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能夠做到真正明確教學的重點問題和主要問題,并圍繞主要問題設計次級問題,以主問題引領整個閱讀課堂的開展。因為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通常都會提出很多問題,這些問題是以某種邏輯關系組合在一起的,但是前提是教學對于這些問題進行過邏輯梳理。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具備提煉重點問題的能力,然后基于重點問題進行延伸和拓展。
例如在學習《十六年前的回憶》的相關內容的時候,課文是記錄李大釗同志大無畏精神的革命精神的相關內容,作者是李星華,該文是作者紀念父親的真情實感之流露,感人肺腑,內容真實懇切,也能夠帶給學生非常直觀的感受體驗。教師在設計問題之前,需要先對課文進行深度研讀,然后考慮一些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主問題必須是體現中心思想的輔助性問題。文章的中心內容可以概括為:李星華回憶了十六年前的春天,父親在危險的處境中燒掉文件和書籍,堅決不離開北京,4 月6 日全家被捕;十多天后,在法庭上家人和父親見了最后一面,父親沉著冷靜。4 月28 日,父親被害,全家悲痛無比。由此可以明確主要問題:十六年前的回憶是什么?次級問題:1.回憶中的主人公是誰?主人公有什么特征?外貌如何?性格如何?2.作者為什么要選取十六年前的該事件作為主事件?2.十六年前的回憶對于作者來說意味著什么?
優(yōu)質的語文課堂教學是需要經過精心設計的,包括課前導入、課中教學以及課程如何收尾等。經過科學設計的語文課堂是包含了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以及教學反思諸多環(huán)節(jié)的,高效的語文課堂在課程內容的講解、教學節(jié)奏的把控等方面都需要教師好好把握。教師在設計語文課堂提問環(huán)節(jié)的時候,也需要與整體的語文課堂教學相融,設置相關問題用于推動課堂教學進程[6]。
如以《大青樹下的小學》的教學為例:首先要考慮到三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性格特征,他們的生活經歷比較匱乏,對于老師和父母都比較依賴,但是他們對上學這個生活場景還是比較熟悉的。故教師在具體教學中應該在課前導入環(huán)節(jié),可以調動小學生們的生活經驗片段,如給學生們播放一段兒歌:“太陽當空照,花兒對我笑……”,達到吸引學生們注意力的作用,然后讓學生們舉手回答自己每天從家到學校上學的生活片段是怎么樣的?有的學生會回答說:“爸爸媽媽給我做好早餐,讓我吃完早餐,然后一起送我來上學的?!庇械膶W生會回答:“我自己走來的。然后教師開始引導學生進入正式的課堂教學,如說:“在離我們很遠的一個地方,有一群和我們穿著不同,生活習慣不同的小朋友,每天也都堅持認真上課學習的,大家想不想認識一下他們?”
關于課堂的正式教學,則給學生5 分鐘左右的時間瀏覽課文,教師帶領學生們朗讀課文,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可以感知到學生們的生字、生詞掌握情況,然后后續(xù)予以指導。在針對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從人物分析角度,分別對學生衣著、語言來分析課文中不同民族學生的特征,并借助多媒體技術展示傣族、景頗族、阿昌族和德昂族的民族服飾,教師介紹相關民族知識,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學習完全文內容之后,教師對于課堂結尾部分,應該鼓勵學生們引發(fā)思考,如其他民族的學生上學方式為什么會和我們有這么不同呢?如果是“你”,你會怎么改進這些教學情況呢?啟發(fā)的課堂結尾,好過單一的教學模式,更利于學生今后的思維發(fā)展。
課堂提問屬于整個語文課堂教學中重要的互動環(huán)節(jié),也是促進學生們思維發(fā)展的重要舉措。但是當前的小學語文課堂提問還是存在一些值得正視的問題,如提問內容不合理、提問形式不夠引起學生們的共鳴和認同等,故教師可以通過優(yōu)化教學手段的方式展開教學,如營造問題情境、轉換提問形式或者采用討論式學習等,都非常有利于語文課堂提問效率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