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后全球化時代,身份認同逐漸成為個體和集體訴求的新焦點。后全球化下的懷舊情愫及衍生的“鄉(xiāng)愁話語”變得更加抽象,著重于“對自己過去的體認”和“對傳統流逝的憂患和反思”。以數字檔案為代表的電子媒介日益成為進入鄉(xiāng)愁的重要入口,承擔著尋求社會群體感、傳統感、身份感和歸屬感等懷舊情愫的重擔。但與此同時,檔案在“鄉(xiāng)愁話語”中生產身份認同的同時也一定程度上生產隔閡,值得學界進一步審思。
關鍵詞:檔案價值 身份認同 電子媒介 鄉(xiāng)愁話語
Abstract:In the post- globalization era, identity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new focus of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demands. The post-globalization nos? talgia and the derived "nostalgia discourse" have be? come more abstract, focusing on "recognizing ones own past" and "worrying and reflecting on the pass? ing of tradition". Electronic media represented by digi? tal archives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n important en? trance to nostalgia, bearing the burden of seeking nostalgic sentiments such as a sense of social group, tradition, identity and belonging. While ar? chives produce identity in the "discourse of nostal? gia", it also produce estrangement to a certain ex? tent, which is worthy of further consideration by the academic community.
Keywords:Archival value; Identity; Digital media; Nostalgia discourse
作為一股后現代主義潮流,后全球化伴隨著技術革命興起而悄然來臨。后全球化的流動不居使得身處其中的人們其身份不再固化不變,原本堅固的身份認同開始出現裂隙,個體身份認同與社會身份認同也隨著跨國和跨文化運動的加劇而變得日益難以確認。在后全球化時代,“集體認同強烈表達的漫天烽火”宣誓了“為捍衛(wèi)文化的特殊性,為保證人們對自己的生活和環(huán)境加以控制”[1]的強烈意愿開始成為與全球化相對立的趨勢而存在。身份認同成為后全球化時代下個人與集體訴求的新焦點,而在捍衛(wèi)身份認同的過程中,檔案日益表現出其獨特的價值,成為捍衛(wèi)身份認同的一件利器。但與此同時,檔案在捍衛(wèi)身份認同中的價值限度也面臨一定的挑戰(zhàn),值得學界進一步審思。
后全球化時代下,個體的快速流動加速了其在空間上和時間上與過去的背離,這種背離與高速前進的現狀相背而馳,并衍生出多種多樣的情緒和表達欲望,鄉(xiāng)愁與懷舊即是其中之一。一般而言,鄉(xiāng)愁和懷舊指向同義。而在后現代語境中,懷舊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屬活動和心理狀態(tài),更日益成為社會中的每一個體在當下情境中感到空虛和焦慮時最容易產生的情感波動。懷舊并非百無聊賴中無病呻吟的主觀情感宣泄,而是更具有意義建構的深遠內涵。通過懷舊,我們更容易追思過去的我們,并與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產生關聯,從而指導未來我們將歸向何處。從這點意義來看,懷舊更是一種自我意識覺醒和身份意義產生的心靈療傷。弗雷德·戴維斯在《懷舊與認同》中闡述了懷舊與認同二者之間的關聯:“懷舊是我們用來不斷地建構、維系和重建我們的認同的手段之一,或者說,是一種毫不費力即可獲得的心理透鏡。把這個光學隱喻再往前推進一步,我們可以把懷舊想象成生活的一種遠距鏡頭:當它放大或美化了我們過去的某些部分時,同時也使另外的部分變得模糊和暗淡,特別是那些和當下的我們更接近的部分?!盵2]懷舊的過程也是一個記憶選擇和恢復的過程,有關過去的、混沌的、無序的事實成為懷舊時挑選的對象,這些過去的事實有時需要物質的承載,有時僅僅存儲在頭腦溝壑之中。挑選的過程無形地完成了個人的認同建構過程,從雜亂的過去中拯救出來的自我就是個人潛意識中認同的那個自我。在此種意義的懷舊中,鄉(xiāng)愁也變得更加抽象,成為一種流行的表達方式,即本文所稱的“鄉(xiāng)愁話語”。在后全球化時代下,“鄉(xiāng)愁話語”逐漸從具象的“思鄉(xiāng)情更切”轉變?yōu)槌橄蟮摹皩ψ约哼^去的體認”和“對傳統流逝的憂患和反思”[3]。
既然“鄉(xiāng)愁話語”變成了“對過去的體認”和“對傳統的反思”,那么如何追憶過去和再現傳統就成為守望鄉(xiāng)愁的重要前提。然而,“過去”和“傳統”已經隨著時間的流逝消失不見了,在時光的放映機里變成了觸不可及的虛擬影像。那個再也回不去的過去就如同已被拆遷的老房子和街巷,物理上的虛無感對抗著心理上想要尋求的強烈的歸屬感,這種撕裂在后全球化技術革命的裹挾下試圖尋找一個嶄新的出口。伴隨技術革命而來的,社會的網絡化、身份的虛擬化、交流的去中心化使得我們每個人的身份在電子媒介時代變成了一個個符碼,這種變化有時會讓我們變得手足無措。但也“正是在這些社會的后巷,即在另類的電子網絡或者在共同體抗拒的基層網絡”,我們才能看到“一個由認同的力量在歷史的戰(zhàn)場所贏得的新社會,開始嶄露頭角”[4]。換言之,“鄉(xiāng)愁話語”中“對自己過去的體認”和“對傳統流逝的憂患和反思”并非回到過去的“此情此景”之中去“重新發(fā)現身份”,而更像是霍爾所言的“生產身份”,“不是根植于考古學中而是根植于對過去的重述中的一種身份”[5]。電子媒介恰逢承擔起了這一角色,日益成為進入鄉(xiāng)愁的重要入口,正如戴維·莫利和凱文·羅賓斯所認為的那樣:“滿足各種——尋求社會群體感、傳統感、身份感和歸屬感的——‘懷舊情愫的重擔日益落到電子媒介的身上?!盵6]
檔案是“鄉(xiāng)愁話語”的記錄與發(fā)聲渠道之一?!班l(xiāng)愁話語”中的“懷舊情愫”需要一定的載體和發(fā)聲渠道,數字化時代的檔案就一定程度上充當了這種記錄和發(fā)聲渠道,加之數字傳播技術的輔助,檔案日益成為承載“鄉(xiāng)愁話語”的“記憶之場”。百年舊物聲音檔案館(Conserve The Sound)[7]是一個收集一百多年來一些老物件的聲音網站,凡是能夠發(fā)聲的科技類設備都屬于其虛擬館藏檔案,比如老式固定電話的撥號盤聲音、磁帶機裝卡帶的聲音、打字機敲打鍵盤的聲音、照相機撥膠卷然后按快門的聲音等都是該網絡檔案館[8]收藏的聲音檔案。這些聲音不僅能喚起人們童年甚至久遠的回憶,也能使懷舊的人們暫且忘掉身邊的喧囂和車水馬龍。與此同時,網站中播放的短則幾秒鐘的一聲快門、一聲電話響動,在開啟記憶大門的同時,也使更多人進入了屬于自我的回憶空間。從此種意義上說,這些聲音檔案就成為某些帶有懷舊情愫的個人和群體尋找久違的自我與過去的重要渠道。
與此相類似的案例是近年來方興未艾的地方方言的數字化建檔行動?!霸谏鐣枌W中,語言是一個社會群體用以標記其身份特征和社會關系的符號……方言不僅是一種語言形態(tài)和表達載體,更是族群身份認同的標志和集體記憶建構的橋梁……方言語音建檔可在實踐層面上將這種身份認同的情感訴求轉化為深刻的文化建構?!盵9]由此,語言這一族群文化的外在表征不僅關涉一個族群或一個區(qū)域的文化認同與文化權利,而且也充當著群體內部的個體之間拉近距離、個體自身彰顯“我從哪里來”與追憶鄉(xiāng)愁的工具。方言的數字化建檔正是基于數字檔案這一電子媒介,將方言中所蘊含的光陰的故事和所折射的生活時代的變遷濃縮在方言檔案數據庫、語音資料庫等數字化存儲平臺上,如“臺灣南島語數位典藏計劃”建立的11種方言語料庫、地理資訊系統(GIS)和書目資料庫,浙江方言語音檔案建設工程建立的“浙江方言語音資料庫”,天津方言語音檔案建設工程建立的“傳統天津方言語音資料庫”,等等。傳播的穩(wěn)定性與直接性、聯通的即時性與便捷性、展示的形象性與生動性等優(yōu)勢,賦予了地域方言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更多的文化意義——幫助現代人守護族群記憶、守護地方文脈、追尋身份認同。因為“地域方言在現代化浪潮沖擊下的式微不僅是一種交流方式的消失,更是依附于此的身份認同和族群記憶的消失……方言建檔正是從文化權利的理念高度,借助科技與人文的力量,使族群得以再現自己、再現傳統”[10]。此外,方言建檔還借助更加傳統的廣播、電視等電子媒介延展了鄉(xiāng)音的傳播范圍、擴大了鄉(xiāng)音的傳播力度,讓“鄉(xiāng)愁話語”的共鳴在更廣泛的人群中回響。
檔案項目是“鄉(xiāng)愁話語”的表達途徑之一??v觀近年來國內外開展的諸多檔案項目不難發(fā)現,“尋求社會群體感、傳統感、身份感和歸屬感”的“鄉(xiāng)愁話語”這一目標無形之中貫穿于各類檔案項目的初衷和始終。如自20世紀末期開始蔓延的檔案城市記憶項目、近年來檔案界持續(xù)開展的檔案數字人文項目和社群檔案項目等,實質上都旨在以檔案為媒介,通過懷舊來實現歷史、現在和未來的對話。下面將以如火如荼的檔案數字人文項目為例,剖析其中所體現出來的“鄉(xiāng)愁話語”,以及在檔案數字人文項目中是如何通過“對自己過去的體認”和“對傳統流逝的憂患和反思”來到達身份認同的彼岸的。
數字人文最初著眼于文本資料的數字化和計算語言學領域,隨后逐漸演變?yōu)閷F代計算機和網絡技術應用于人文學科的跨學科研究領域。數字人文發(fā)展到今天,更多的學者愿意擁抱其所倡導的“人本”“以人為中心”“保護個人空間”的理念,試圖實現人文學和數字時代高科技的真正匯流與融合,將數字人文視作一種“更大愿景下的策略考量”,而非技術至上主義“為了改頭換面的強行圈地”[11],從而順應數字時代的發(fā)展趨勢。檔案與數字人文的相遇得益于“數據與文本”相結合的數據庫或資料庫建設,發(fā)展于檔案記憶資源的整合與開發(fā)。檔案數字人文項目作為數字技術與人文學科張力性結合與雙向聯動的產物,旨在通過技術與人文的合流、技術邏輯與人文邏輯的耦合,實現檔案價值的深度開發(fā)和社會延展,并以檔案的歷史屬性和文化意蘊賦予當代數字化人工制品和信息化技術工具更多的價值理性。
目前,據歐洲數字人文協會(The European Asso? ciation for Digital Humanities,EADH)網站[12]所公布的數字人文項目多達200余個,多涉及歷史檔案、手稿、古籍、經籍等的數字化工作。而按照歐共體(歐盟前身)1991年公布的歐洲一般分類方案(Common European Research Classification Scheme,CERCS)劃分,EADH研究平臺所收錄的數字人文項目學科分布居榜首的二級學科是“文獻、信息、圖書館學、檔案學”,項目數量高達85個[13]。這其中,享譽中外的威尼斯時光機(The Venice Time Machine)即檔案數字人文項目的典型代表。該項目以威尼斯國家檔案館現存館藏檔案數字化資源為基礎,通過數據分析、數據建模等數字人文方式為城市歷史建立一個“時光機”,以期構建一個跨越數千年的歐洲歷史地圖,徹底改變人們感知歐洲歷史和文化的方式。[14]該項目聚焦復原歷史,其實就是還原傳統,使我們在了解過去之中更好地理解現在和未來,使我們通過電子媒介撥動時光的倒帶,從而更好地了解我們共同的歷史和文化。而只有真正地了解了歷史和傳統,群體及群體中的個體才能獲得心靈上的收獲并更好地理解人類自身的未來。
縱觀國內,目前圖情檔界主持的數字人文項目也多則數十項,這些項目也多基于歷史檔案、古籍、方志等文獻資源的數字化工作,深入闡釋與展現其中的知識關聯并予以可視化呈現,如國家圖書館(古籍保護中心)主持的“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知識庫”“中國記憶實驗網站”,上海圖書館(歷史人文大數據平臺)主持的“中文古籍聯合目錄及循證平臺”“中國家譜數據庫”“中國近代文獻圖庫”,浙江大學圖書館主持的“中國歷代墓志銘數據庫”,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主持的“北京記憶數字資源平臺”“中國古文書樣本數據庫”“高遷數字記憶項目”,等等。這些數字人文項目的文獻資源都或多或少帶有檔案的身影。以其中的“中國家譜數據庫”和“高遷數字記憶項目”為例,我們可以明顯地感覺到項目中的人文關懷——蘊含著社會群體感、傳統感、身份感和歸屬感的追尋?;凇爸袊易V數據庫”建成的“中國家譜知識服務平臺”[15],秉承“踏上尋根問祖的文化之旅”理念,旨在通過家譜檔案的呈現實現“血緣親疏的辨析,族群世系的認同”[16]這一家譜留存的最原始目的。該網站通過“家譜文化”“家規(guī)家訓”和“在線修譜”等欄目,通過“姓氏瀏覽”和“時空瀏覽”等方式,讓每一位對自己的先祖、血統、家族起源等信息感興趣并欲求尋找家族歸屬感的個體在時空中探究“我是誰”“我來自哪里”“我將向往何處”等關乎個人身份感、認同感和歸屬感、社會群體感的問題,從而實現對個人身份的體認。“高遷數字記憶項目”則聚焦村落歷史文化的多維敘事,利用數字化技術手段助力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的連續(xù)性、整體性和系統性,將仙居縣高遷村這一浙江臺州古村落的歷史與現在、傳統與當代的光影立體化地呈現出來。該項目基于古村落檔案資源的主動建設和深度開發(fā),結合電子媒介方法、數字技術和數字藝術進行檔案資源記錄、數字文化敘事,將古村落的歷史檔案和口述檔案、照片檔案、文獻等內容進行語義化組織,最終建設成“記憶高遷·愛得我所”[17]門戶網站,將“鄉(xiāng)愁”具體呈現在鄉(xiāng)土文化之中,呈現在“前站后庫”的古村落數字檔案資源之中。此外,該項目還衍生出了吳氏家訓誦讀、《天上北斗·人間高遷》專題片、高遷古村全景漫游、高遷精神空間數字創(chuàng)意呈現、慎德堂3D建模、譜系精英人物可視化展示、吳氏家族十大紀事等數字文化產品,將古村落的人、事、物、歷史、現在和未來通過電子媒介創(chuàng)意性聯動起來,不僅使當地人可以追根溯源、緬懷先輩、探尋身份、感受認同,也使當代每一個中國人在數字媒介中探尋中國傳統社會的根基、撥動“鄉(xiāng)愁”的心弦,正如項目組在宣介該項目時所言:“古村落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和連綿不絕的鄉(xiāng)愁,用數字方法活態(tài)保護古村落、留存古村落文化記憶,意義重大,任重道遠?!盵18]
如果從二元辯證的角度延續(xù)這一議題的探討,檔案在喚起鄉(xiāng)愁和懷舊情緒的同時,是否會導致新的隔閡?正如有學者所擔憂的那樣,在后全球化愈演愈烈和社會日趨多元的今天,認同的積極意義何在?認同的張揚是否有助于世界的和諧?這里我們必須明確,任何形式的認同都意味著對其他人的排斥。[19]如此,檔案在“鄉(xiāng)愁話語”中生產身份認同的同時是否也生產隔閡?這一問題也契合了后全球化身份認同議題對傳統“積極建構說”的反思。
其一,正如傳播學家所言媒介即信息,當數字化達到一定程度,數字媒介就構成了體外信息,而檔案機構就是體外信息存儲的主體。雅克·德里達認為,檔案產生于口頭記憶發(fā)生崩潰的地方,檔案本身蘊含著損失、衰退、遺忘和無序。[20]而不斷發(fā)展的數字媒介技術擴大了檔案機構的資源體量,使其在某種程度上成為混亂的、非人類處理的歷史數據的積累,可供高效率地檢索和瀏覽。但矛盾之處在于,檔案的物質性特征使得信息固化在羊皮紙、紙張、雕塑、光盤等模擬態(tài)、數字態(tài)載體上,才能得以傳遞、交流而不被遺忘,而為了延續(xù)避免遺忘的沖動,在數字媒體技術得以發(fā)展之后,檔案機構開始努力引進大數據、云計算、區(qū)塊鏈和內容管理等技術,從管理上使資源更加結構化、有序化、完整化,致力于使固化的記憶不發(fā)生混亂。但這樣一來,如果仍僅延續(xù)傳統的目錄、檢索和分類等思路,即輸出信息而非記憶,則檔案的數字化始終無法還原記憶所特有的“情感聯想的秩序”[21]。換言之,從一開始的以物化為起點,到技術使得館藏進一步有序化,檔案資源始終都是信息的,而非記憶的甚至是情感的。如此一來,電子媒介時代下檔案在“鄉(xiāng)愁話語”中所生產出的身份認同也會因缺少記憶和情感的聯想而在不同群體中加深隔閡,甚至走向反認同。如根據徐擁軍和王露露等人于2017年對我國103個城鄉(xiāng)記憶工程的調研結果來看,目前的項目建設還主要依賴網站、視頻制作等數字媒體形式,內容多停留在記錄城鄉(xiāng)地理面貌和發(fā)展變遷等表層記憶層面,未能深入到城市和鄉(xiāng)村的深層記憶,重內容收集與保管,輕內容開發(fā)與利用,[22]更不用提進行二次藝術創(chuàng)作。再者,人類的情感是任何時候都不能被忽視的,數字媒體技術在對檔案進行數字化管理與傳播的過程中,實際上可以看作二次的藝術創(chuàng)作,而一些檔案項目在利用數字媒體技術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本質上不僅僅在于審美的丟失,更在于對符號解釋趣味的忽略、對人類記憶與情感的背離。[23]
其二,社會學家戴維斯發(fā)現,鄉(xiāng)愁的興盛基于轉變,基于引發(fā)我們懷念連續(xù)性的那種主體性的斷裂體驗。[24]但有時對于某一部分群體而言,這種“主體性的斷裂體驗”并非是他們所愿意懷念的,正如某些身份一樣,是一些群體在日常生活中不想提及甚至意欲隱去的,那么檔案在發(fā)揮懷舊功能的同時,也需要適當地隱匿和留白。如比較典型的農民工問題,檔案界呼吁的給農民工建檔以期為這部分群體建構身份認同本無可厚非,但對于一些新生代農民工而言,可能“農民工”“農二代”這一身份是他們所不愿繼續(xù)提及的,在他們看來這一身份也許是成為他們真正融入城市圈的阻礙之一。那么,為這部分人群建檔并將這一身份及他們的歷史通過檔案固化下來,是否又加深了他們身份認同的隔閡呢?甚至是與他們所要建構的“新”身份認同背道而馳呢?胡曉紅在《社會記憶中的新生代農民工自我身份認同困境》一文中就提出了相關問題,該文認為:“鄉(xiāng)土記憶影響著新生代農民工的身份認同,鄉(xiāng)土記憶會導致農民工的城市認同陷入困境,即鄉(xiāng)土社會記憶干擾以及模糊了農民工的城市融入?!盵25]鄭欣、趙呈晨在《鄉(xiāng)愁的守望:新生代農民工集體記憶與城市適應研究》一文[26]中也闡釋了相關現象,盡管該文提出了基于鄉(xiāng)土記憶和城市文化融合的“雙重認同”可能模式,但也不否認“鄉(xiāng)土”二字似乎已經將農民隔絕于城市之外,而對于進城務工的農民工尤其是新生代農民工而言,“去鄉(xiāng)土化”是他們在融入城市的過程中不斷努力的方向。類似情況下,檔案在“鄉(xiāng)愁話語”中的強行介入也許會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和作用。
檔案學家吉利蘭和卡斯韋爾曾提出:“無論是在檔案理論還是實踐中,都應明確承認個人檔案和集體檔案的缺失,以及任何無法獲得的檔案,都有其必然的作用?!盵27]這一觀點并非針對檔案完整性與結構性的反對意見,只是二位檔案學家感知到缺失、無序、混亂對于檔案解釋空間的重要意義,無論是不可抗的自然缺失還是人為設計的考量,都可以被賦予符號表達的意義。歷史上本身也有一些檔案出現了遺失與混亂,沒有辦法滿足社會上不同群體的需求。盡管很多因素造成了這些歷史信息片段的缺失,吉利蘭和卡斯韋爾卻認為,即便這些信息無法物質化,但是作為影響的表現、作為集體悲傷和愿望的象征、作為具有證據力的文件,其所具備的想象不可能的未來的能力,是不可估量的,甚至個人、社區(qū)乃至整個社會,對真相感知可能內化在了情感(或記憶)中,而不必作為事實直接存在。[28]同時,身份是流動的、多元的和變化的,檔案在身份認同建構中的介入還需根據當事人的主觀感受和意愿,否則或許會造成檔案在生產身份認同的同時也生產隔閡這一局面。
不管后全球化是否真正到來,或者是否已然過時,不管檔案在身份認同中的價值及其限度是否被更清晰、更明確地認知,希望在檔案理論與實踐的探索中能夠將個體和群體的特定期望以一種記錄的形式固化下來(至少不要隨時間的流逝而飄散),將之變?yōu)樗茉煺J同中的重要力量。每個社會中的個體和群體在依附他者并保持獨立的過程中,如朗曼所暢想的那般“追求承認和尊嚴;感受到自我的能動性和增權;逃避恐懼和焦慮”[29]。
*本文系2019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后現代語境中的檔案與身份認同研究”(批準號:19CTQ034)的階段性成果。
注釋及參考文獻:
[1][4]卡斯特.認同的力量[M].曹榮湘,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2,419.
[2]戴維斯.懷舊和認同[M]//周憲.文學與認同:跨學科的反思.北京:中華書局,2008:105-119.
[3]周憲.全球本土化中的認同危機與重建[M]//周憲.文學與認同:跨學科的反思.北京:中華書局,2008:225-238.
[5]霍爾.文化身份與族裔散居[M]//羅鋼,劉象愚.文化研究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210.
[6]莫利,羅賓斯.認同的空間:全球媒介、電子世界景觀與文化邊界[M].司艷,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6.
[7]該檔案館網站的網址是:https://www.conser? vethesound.de/。
[8]因與現有的數字檔案館有所區(qū)別,姑且在這里將百年舊物聲音檔案館稱為網絡檔案館。
[9][10]閆靜.鄉(xiāng)音的守望:地域方言的數字化保護[J].中國檔案,2016(8):38-40.
[11]徐立恒,陳靜.我們?yōu)槭裁葱枰獢底秩宋腫N].社會科學報,2017-08-24(005).
[12]該協會的網站是:https://eadh.org/。
[13]數據來自上海大學王麗華的統計。具體參見《中國GLAM公開課》第99講:數字人文:學科交叉融合的海上繁花,時間為2022年5月14日。
[14]數字人文本體知識庫.“時光機項目”(Time Ma? chine Project)[EB/OL].[2022- 05- 28]. http://dh.cooo. com.cn/digital-humanities/bdbed67783/.
[15]該平臺的網址是:https://jiapu.library.sh.cn/#/。
[16]中國家譜知識服務平臺.家譜的起源[EB/OL].[2022- 05- 28]. https://jiapu.library.sh.cn/#/GenealogyC? ultureDetails:14137731777705802.
[17]網址是:http://gqjy.bjjy.cn。
[18]梁繼紅,馬林青,陳潔,等.古今碰撞:高遷古村落數字記憶建設經驗[EB/OL].[2022-05-28]. http://dh. cooo.com.cn/application/bfc3ee7d1b/.
[19]范可.全球化語境中的文化認同與文化自覺[M]//何成洲.跨學科視野下的文化身份認同:批評與探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228-240.
[20] DERRIDA J. Archive Fever: A Freudian Impres? sion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6:15.
[21]KIM J. The archive with a virtual museum: The(im) possibility of the digital archive in Chris Markers Ou? vroir [J]. Memory Studies, 2020,13(1):90-106.
[22]徐擁軍,王露露,洪澤文.我國城鄉(xiāng)記憶工程建設研究[J].山西檔案,2017(4):18-26.
[23]王露露,閆靜,周延.數字媒體與檔案藝術的記憶問題反思[J].檔案學研究,2021(4):80-86.
[24]DAVIS F.Yearning for Yesterday:Sociology of Nostalgia[M].New York:Free Press,1979:49.
[25]胡曉紅.社會記憶中的新生代農民工自我身份認同困境——以S村若干新生代農民工為例[J].中國青年研究,2008(9):42-46.
[26]鄭欣,趙呈晨.鄉(xiāng)愁的守望:新生代農民工集體記憶與城市適應研究[J].河南社會科學,2015(9):12-19.
[27] [28]GILLILAND A J, CASWELL M. Records and their imaginaries:imagining the impossible, making possible the imagined [J].Archival Science,2016,16(1):53-75.
[29] LANGMAN L. Identity, hegemony, and social reproduction[J].Current perspectives in social theory,1998,18:185-226.
作者單位: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