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洪
內(nèi)容摘要:中國古詩詞是一種特殊的文學(xué)體裁,具有獨特的音韻結(jié)構(gòu),其語言精煉,蘊含豐富的哲理和智慧。本文以唐詩、宋詞英譯本為例,以許淵沖的“三美”原則為翻譯理論,從“音美、意美、行美”三個角度對所選的古詩詞譯文進行深入賞析,探究古詩詞譯文美感的再現(xiàn)。
關(guān)鍵詞:古詩詞翻譯 “三美原則” 許淵沖 音美 意美 行美
中國古詩詞是中華民族經(jīng)典文學(xué)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種文學(xué)體裁,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古詩詞,作為中國文學(xué)經(jīng)典的瑰寶,其獨特的魅力已經(jīng)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發(fā)現(xiàn)。隨著對外文化交流的日益加強,大量古詩詞被翻譯成多種語言,由于中國古詩詞有著獨特的藝術(shù)美學(xué),其語言特點言簡意豐,意境含蓄,蘊含著豐富的哲理和智慧,近些年,在許多重大的國際會議上,常出現(xiàn)經(jīng)典的古詩詞詩句的譯文,這些詩句精妙廣博,意境深遠,借用古人的智慧,適當(dāng)引經(jīng)據(jù)典,闡明透徹的思想,不僅擴大中國古詩詞在世界上的影響力,還增強了中國人民的文化自信,中國古詩詞的對外翻譯,對于傳播東方智慧及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起著重要作用。
中國古詩詞,寄托了詩人的情感思想和意志,形象生動,詩畫合一,如:大家非常熟悉的詩句“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描繪了寂靜的山谷中,只有桂花在無聲飄落;靜寧的夜色中,春山一片空寂,該詩句描寫的是山間春色,幽靜而美麗的景色,以動寫靜,“花落”“人閑”“夜靜”心也靜的意境,體現(xiàn)出盛唐時期和平安定的社會氣氛。再如李白的“野竹分青藹,飛泉掛碧峰”,詩人用“分”字,描繪出野竹和青藹這兩種相似的色調(diào)融合在一起的綠色;用“掛”字勾勒出了白色的飛泉與綠色山峰二者相映成趣的景色。“青箬笠,綠蓑衣,斜風(fēng)細雨不須歸”,該句語言明麗,簡潔,生動的表現(xiàn)了漁夫悠閑自在的愉快心情,反映了悠然脫俗的意境,全詩用文字勾勒出了一副山水畫,讀者通過自己的想象,完全可以融入到詩詞所勾勒的意境之中。所以說,中國古詩詞具有美的一切特征,中國古詩詞寄托了古代詩人不同的思想情感、追求與境界,體現(xiàn)了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蘊藏濃郁獨特的文化信息,是對外弘揚中國文化的絕佳方式。
中國古詩詞在內(nèi)容上是復(fù)雜、微妙的,有些內(nèi)容是帶有特定的中國文化痕跡的,較難被西方文化所理解,因此,譯者需要傳遞的不僅是語言的表面意象,更應(yīng)該傳遞詩詞意象所承擔(dān)的深層含義。在翻譯過程中,不是簡單的語言之間的轉(zhuǎn)換,要是要結(jié)合古詩詞的時代背景和文化背景來進行語言的轉(zhuǎn)換,從而傳遞古詩詞所特有的神韻,做到“音美、意美、行美”,從而達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一.古詩詞翻譯理論
古詩詞的翻譯要追求“信”與“美”,“信”指的是忠于古詩詞的語言形式,如格律一致、句式相對、語意相符;“美”指的是譯文要傳遞出原詩句的獨特美感與神韻。然而,中國的古詩詞具有無法比擬的藝術(shù)價值,其語言精煉、押韻嚴格、意蘊高妙,很難做到“信”與“美”統(tǒng)一。呂叔湘先生在《中詩英譯比錄》序中指出,詩體翻譯,“即令達意,風(fēng)格已殊,稍一不慎,流弊叢生”[1]??梢妼τ诠旁娫~的翻譯,要十分考究,勉強翻譯會失去原作的美感和意境。因此,“中國古詩詞的英譯,不必執(zhí)著于統(tǒng)一的翻譯標準,只要譯者譯出作品能夠傳遞出本國的文化精髓之美,便可以說翻譯實現(xiàn)了傳介的目的”[2]。
著名的翻譯理論家、實踐家許淵沖先生翻譯了大量的詩詞,為中國文化在全球的傳播做出了杰出的貢獻,許淵沖先生概括他的詩歌翻譯理論為“美化之藝術(shù),創(chuàng)優(yōu)似競賽”[1]。“美”取自魯迅的三美論;“化”取自錢鐘書的化境說;“之”取自孔子的知之,好之,樂之;“藝術(shù)”取自朱光潛的藝術(shù)論;“創(chuàng)”取自郭沫若的創(chuàng)作論;“優(yōu)”指翻譯時要發(fā)揮譯語的優(yōu)勢,也就是用最好的譯語表達;“似”取自傅雷的神似說;“競賽”選自葉君健的競爭輪[3]。許先生在翻譯實踐過程中,善于總結(jié)和反思,在吸收了前人翻譯的思想基礎(chǔ)上和大量的翻譯實踐上,總結(jié)出古詩詞翻譯的“三美論”,并在多部論著及文章中,進行完善及發(fā)展,優(yōu)化其翻譯理論,形成了較系統(tǒng)且有中國特色的古詩詞翻譯思想體系。
二.古詩詞翻譯在“三美”理論下的賞析
許淵沖先生的“三美”理論是中國古詩詞翻譯的里程碑?!叭馈奔匆饷?、音美、行美。意美就是譯詩要和原詩一樣能感動讀者的心;音美要做到和原詩一樣有動聽悅耳的韻律;形美要求譯文盡可能保持原詩的形式。三美之間的關(guān)系是:“最重要的是‘意美,其次是‘音美,再其次是‘形美。”[3]“意美”即再現(xiàn)原詩的神韻,也就是要傳遞出原詩的意境之美;“音美”指譯詩要押韻;“形美”則要講究譯詩詩行的長短等。
(一)“意美”的傳遞
“意美”是詩人、詩詞、讀者共同參與的過程,詩人通過文字賦予詩歌以意境,讓讀者讀后有身臨其境之感。意美的傳遞首先要再現(xiàn)原詩的意境,其次傳遞情感,再次反映所蘊含的思想、志向等,使譯文讀者讀后獲得與原文讀者相似的情感。以唐代詩人崔護的《題都城南莊》為例:
原詩:
《題都城南莊》
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fēng)。
譯文(許淵沖):
Written in a Village South of the Capital
This very day last year, oh, at this very place.
A pretty face outshone the flowers of peach trees.
I do not know today where shines the pretty face.
Only the pretty flowers still smile in vernal breeze.
這首詩語言流暢自然,意境優(yōu)美,結(jié)構(gòu)精巧,詩人運用對比的手法,舒發(fā)自己惆悵的心緒。中國古詩詞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有很多傳統(tǒng)的意向,它們所蘊含的意義基本的固定的,如“月亮”表達思鄉(xiāng)之愁;“楊柳”表意依依惜別之情;該詩中的“桃花”則用來形容少女的容顏,因此,在對“人面”的翻譯上,許淵沖直接采用“pretty face”,讓譯文讀者能直接體會“人面”的含義。第二句“人面桃花相映紅”,譯文中“outshine”一詞選用的十分巧妙,桃花燦爛絢麗,outshine一詞突出了人比花美,人面的美麗更勝桃花,讓譯文讀者獲得意境體驗。第一句的last year和第三句的today,在時間上形成對比,感嘆物是人非的境遇,最后一句中,only 一詞傳遞出情感的變化,飽含深情,傳遞出淡淡的惆悵之情。
再以唐代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靜夜思》為例,這首詩歌也是流傳廣泛,詩人用凝練的語言,勾勒出了寧靜的秋夜,用“疑”“舉”“望”“思”幾個動作,形象的傳遞出了詩人內(nèi)心活動,勾勒出月夜思念故鄉(xiāng)的畫面。
原文:
《靜夜思》
窗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xiāng)。
許淵沖譯:
A Tranquil Night
Before my bed, a pool of light,
I wonder if its frost around.
Looking up, I find the moon bright;
Bowing, 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
在西方的傳統(tǒng)文化中,月亮并沒有“思鄉(xiāng)”這個含義的,而在中國,月亮的陰晴圓缺具有特定的含義,圓代表團圓,“望明月”代表“思故鄉(xiāng)”,這是中國人能夠心領(lǐng)神回的文化意向;而西方世界對月亮沒有相關(guān)的文化概念,如果直譯,不免會讓西方讀者產(chǎn)生疑惑,如何將原詩中月亮的意境傳遞出來,許淵沖先生選用“水”這一西方人常用來表達思鄉(xiāng)之情的意向來做替換,在譯文開頭用“a pool”將月光比喻為流水,與下文的“drowned”沉浸在思鄉(xiāng)之情中埋下伏筆,將水光和鄉(xiāng)愁巧妙的連接在一起,讓譯文讀者感覺到詩人沉浸在思鄉(xiāng)的情緒之中,在忠于原文的基礎(chǔ)上,同時達到意境的美感,給譯文讀者傳遞和原文同等層次的審美意境。
又如蘇軾《臨江仙。一別都門三改火》中“人生如旅途,我亦是行人”一句譯文:Life is like a journey; I too am on my way.
這首詞是蘇軾任杭州知府期間,為其摯友錢穆父而作的一首送別詞,我們可以讀出詩人的那種胸懷開朗,品行高潔,將個人得失,人間聚散看的超然的心境,真正到了“物我兩忘”的境界。原詞同時流露出淡淡的人生哲理,即每人的一生都是匆匆過客,人只能不停的行走,無法停留片刻,原詩句讀起來有種動態(tài)美。許淵沖在翻譯過程中,選用“journey”一詞,與后文中的“on my way”交相呼應(yīng),從整體上掌握了原詩的內(nèi)涵。
中國古詩詞重視意境美,詩人常常借景抒情,寄情于景來表達自己的情感,許淵沖認為,在翻譯時,如遇到文化差異,首先要往深處想,要往中國文化的內(nèi)涵和優(yōu)勢上想。我們在欣賞譯文的同時,也要結(jié)合不同的文化背景,仔細體會譯文傳遞出的意境美。
(二)“音美”的再現(xiàn)
韻律是詩歌的音樂特征,是詩歌區(qū)別于其他文學(xué)作品的一個重要特征。優(yōu)秀的古詩詞作品朗讀起來抑揚頓挫,傳達動人的情思,其國內(nèi)外的古詩詞翻譯名家,如許淵沖,許忠杰,外國如翟理斯等,都提倡“韻體譯詩”,使譯文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古詩詞獨有的音韻之美。詩詞的英譯中,音韻美的傳達也是評判譯詩的因素。許先生堅定的認為,中國的經(jīng)典古詩詞不能翻譯成現(xiàn)代自由體詩的形式,一定要考慮到古詩詞的韻律與節(jié)奏,否則就不能傳遞原詩的意境。這這方面,許淵沖給我們做出了很多好的典范,讓譯文富有韻律美和節(jié)奏感。我們以元稹《行宮》的兩種譯文來分別進行賞析:
原文:
行宮
寥落古行宮,
宮花寂寞紅。
白頭宮女在,
閑坐說玄宗。
許淵沖譯
At an old Palace
Deserted now the Imperial bowers
From whom still redden palace flowers?
Some white-haired chambermaids at leisure
Talk of the late Emperors pleasure.
原詩的“宮”“紅”“宗”押“ong”韻,韻腳為“aaba”,平仄交錯、韻味十足。許淵沖的譯文中,“bowers”“flowers”“l(fā)eisure”“pleasure”依循“aabb”的韻式,同樣讀起來朗朗上口,句式整齊,意境貼切,在譯文中盡力保持與原文相似的節(jié)奏。
翟理斯譯:
At an old Palace
Deserted now the Imperial bowers
Save by some few poor lonely flowers-
One white-haired dame,
An emperors flame.
Sit down and tells of bygone hours.
翟理斯將原詩的形式做了改動,由四句變五句,雖然在“行”上有所出入,但在韻律上還是較為考究,句尾的“bowers”“flowers”“dame”“flame”“hours”呈現(xiàn)出“aabba”的韻律,讀起來舒緩?fù)褶D(zhuǎn),富有節(jié)奏感,體現(xiàn)出了詩歌的“音美”。
與唐詩比起來,宋詞的音樂性更強,更豐富。以李清照《聲聲慢》中“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為例,原詞由七組疊字組成,文字看似平淡樸素,無一愁字,但卻如泣如訴的傳遞出詞人的凄涼心境。 兩字一頓的二節(jié)拍以及先重后輕的抑揚格使得全詩的音韻效果一氣呵成,烘托出來凄苦悲涼的氣氛,許多名家都翻譯過這首詞,我們選用兩個翻譯版本來分別賞析:
許淵沖譯:
I look for what I miss,
I know now what it is,
I feel so sad, so drear,
So lonely, without cheer.
這首詞,是描寫了秋天的自然景色和心情,表達了主人公對國家和民族的悲哀,整首詞描繪了一種悲傷的氛圍。譯文全篇押韻,許淵沖先生忠于原文加入主語“I”,作為每句的句首,既做到了押頭韻,又點明了行為主體。許先生指出“我并沒有機械地譯成迭字”[6],采用了押[i]或[i:]韻腳: miss, is; drear, cheer,“試看‘miss和‘覓,‘cheer和‘戚,不是巧合的‘音似嗎?”[6]看的出,許淵沖先生本人十分喜愛對這首詞的翻譯。后兩句用“so sad, so drear”,“so lonely”,三個形容詞,遞進的方式傳遞情緒,還原了原文中冷清、凄慘的意境之美。句尾用“miss”“is”“drear”“cheer”呈現(xiàn)出“aabb”的韻式,巧妙的韻律展現(xiàn)了原詩詞的音韻之美,抑揚頓挫,傳遞愁緒,將“凄凄慘慘”的情緒渲染的恰到好處,讀起來“壓抑低徊,余音縈繞,愁思不絕”[6],該譯文十分有助于譯文讀者理解詩詞本身的內(nèi)涵。
林語堂譯:
So dim, so dark,
So dense, so dull,
So damp, so dank,
So dead!
該譯本中林語堂先生運用了頭韻,巧妙的以七個d開頭的疊音形容詞,其中“dim、dark” 描繪了天色已晚;“dense、dull”表達了尋尋覓覓找不到東西時的失落;“damp、dank”寫出了愁苦的思緒,“dead”將整個情緒推向高潮,表達了主人公的無助。雙聲詞的使用與原文對等,七個“so”的連用,使得情感層層遞進,形式非常完美,既有孤獨寂寞,又有憂郁,還流露出了主人公的內(nèi)心動蕩不安,渲染了整首詞的無可奈何的孤獨氣氛和意境。在押韻上也十分考究,押頭韻和尾韻,詞意層層遞進,可讓譯文讀者讀后不覺產(chǎn)生出低沉落寞之美。
(三)“形美”的體現(xiàn)
中國古詩詞是內(nèi)容與外在形式高度融合的統(tǒng)一體,古詩詞分為律詩和絕句,形式上講究句式工整、對仗,在翻譯過程中,如果兼顧譯文的行數(shù)、長短和對仗,那么就可以達到“形美”的視覺效果?!洞簳浴芬彩潜缓?nèi)外讀者所熟知的一首唐詩:
原文:
春曉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以來風(fēng)雨聲,
花落知多少。
許淵沖譯
Spring Morning
This morn of spring in bed Im lying,
Not wake up till I hear birds crying.
After one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
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
不難看出,許先生的譯文每句都嚴格的有10個音節(jié)組成,對仗工整,做到“形美”,一二句,和三四句同時做到了“音美”,該譯文保持了原詩的韻律,講究對仗的特點,字數(shù)固定,短小精悍,簡單明了,保留了原詩的“形美”。從形式上接近原文,但有學(xué)者認為這個版本的譯文中,為了體現(xiàn)押韻,將把鳥的叫聲翻成crying,是否妥當(dāng)還值得商榷。
中國古詩詞承載了豐厚的文化底蘊,滲透了大量的思維方式、文化意識和價值取向,詩詞作為中國古典文學(xué)的精華,一種獨特的藝術(shù)形式,對培養(yǎng)學(xué)生的審美觀和情感觀起著重要的樞紐作用。本文從“三美”原則角度出發(fā),從“意美、音美、形美”三個視角賞析古詩詞譯文中的語言特點,感受譯文的美感。要想讓西方了解中國古詩詞的魅力,就必須用英譯的方式呈現(xiàn),通過語言這一交流紐帶,讓西方世界認識并領(lǐng)略中國古典文化的精髓之美。因此,在日益加強的對外文化交流的背景下,在中國文化傳播的戰(zhàn)略背景下,在英語教學(xué)的課堂上,教師通過對古典詩歌譯文的賞析,一方面可以豐富學(xué)生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審美能力,從而更好的欣賞中國古詩詞的譯文;另一方面,幫助學(xué)生增強文化自信,培養(yǎng)學(xué)生傳播中國文化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呂叔湘.中詩英譯比錄[M].北京:中華書局,2022:序.
2.陳菲菲.“天人合一”生態(tài)智慧星的唐詩宋詞英譯研究.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北京
3.許淵沖.中國學(xué)派的古典詩詞翻譯理論[J].外語與外語教學(xué),2005,(11):45-48.
4.許淵沖.文學(xué)與翻譯[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3
5.許淵沖.唐詩三百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7:378
6.馮菲菲.哲學(xué)闡釋學(xué)視角下漢詩英譯的“三美”原則研究——再現(xiàn)中國古典詩詞英譯意境美[J].東北農(nóng)業(yè)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3,11(04):61-65.
7.許淵沖.三談“意美、音美、形美”[J].深圳大學(xué)學(xué)報(人文社會科學(xué)版),1987,(02):70-77.
8.孟春楠.從“三美原則”下看許淵沖對中國古詩詞的翻譯[J].現(xiàn)代交際,2019,(04):82+81.
(作者單位:中國地質(zhì)大學(xué)(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