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燕
摘? 要:當下,各類課程都在積極地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大學英語作為高校普遍開設的通識課程,更應成為落實和創(chuàng)新課程思政的主陣地。大學英語在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等諸多方面都可以恰如其分地融入課程思政。在課程思政指導下的大學英語教學也能在教學創(chuàng)新之路上大放異彩。
關鍵詞:課程思政;大學英語;教學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3)S2-0040-04
Abstract: At present, all kinds of courses are actively going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College English, as a general course widely offered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become the main battle field for implementing and innovating the curriculum-based moral education. College English can be appropriately integrated into curriculum-based education in teaching concepts, teaching models,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organization,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under the guidance of curriculum-based education awareness can consequently shine brilliantly on the way of teaching innovation.
Keywords: curriculum-based moral education; college english; tecahing innovation; teaching idea; teaching method
大學英語課程,作為絕大多數高校普遍開設的通識課程,具有受眾面廣、影響力大的特點,所以經常被稱為全校公共基礎必修課。大學英語課程屬本科教育階段必修的公共基礎課程,亦可被視為鑄就學生家國情懷和融通中外能力的通識課程。
新時代國家對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是“德才兼?zhèn)洌缘聻橄取薄?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fā)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對于公共基礎課程提出了“堅定學生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yǎng)、增長知識見識、培養(yǎng)奮斗精神”的要求??梢姡髮W英語教學中強調師生的德行修養(yǎng)勢在必行;如何將德育教育和外語教學相結合、如何將課程思政“溶鹽入水”般融入語言教學是外語教育需要考慮的問題。
此外,課程思政是大學英語教學的應有之義,因為語言不僅是思維的表現,而且還表達思想、傳遞情感。因此,英語語言教學本身不僅傳遞語言知識,培養(yǎng)聽、說、讀、寫和譯等語言技能,在教學過程中、教材文字表達上無不呈現著價值觀、思想和情感。
當代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的英語學習的特點表現在:對于英語學習的動機不強、興趣不高、功利性比較強;語言學習中缺乏情感上的激勵和情緒上的引導;對于正確的價值觀念可能僅停留在文字的解讀、缺乏使用英語深入踐行的機會等。
因此,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可在課程思政理念和方法指引下進行。本文以大學英語課程體系中以提高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綜合英語課程為例,探討大學英語教學創(chuàng)新之路。
一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
作為公共基礎課的大學英語首要的目標是要為國家、社會和學校的人才培養(yǎng)培根鑄魂、需要為學生啟智增慧;就是在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提高他們的思維品質的基礎上,通過樹立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方式,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yǎng)和人文情懷。這就要求大學英語根據自身特點與優(yōu)勢,充分挖掘語篇教學中每篇文章的內涵,提取文章語言和情感精華,用文章傳播“道義”,做到“文以載道”;通過對文章主題的思考與實踐讓學生不僅知道學的是什么,而且知道學后要怎么做,做到“知行合一”。因此,大學英語應秉承“培根鑄魂、啟智增慧、文以載道、知行合一”的教學理念。也就是說,大學英語應以語言育人為抓手,充分發(fā)揮語言思想性和交流工具的特征,不僅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價值觀念和精神品格,還應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能力和思維品質;要發(fā)揮自身“文以載道”之優(yōu)勢,讓學生在語言操練和實踐的過程中“動手”“動腦”和“動心”,讓學生在大學英語學習的“心動”之旅中將“心動”轉化為“行動”,做到知行合一。
二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
大學英語在主題單元教學中可以采用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四步曲”。第一步,確立每個單元思政主題,構建單元思政主題指標體系;第二步,在單元整體教學設計下,通過項目實施讓學生在實踐中踐行主題價值觀;第三步,在單元教學過程初、中、末,針對學生對思政主題理解和踐行情況進行評價、分析、反饋;第四步,通過反思過程、匯總問題,找到差距,總結經驗,完善教學設計等,以便其持續(xù)改進。
比如,《全新版大學進階英語綜合教程》中Water Problems(水資源)單元,教師首先提前根據單元主題和內容規(guī)劃整個單元的課程思政脈絡體系,然后在教學設計過程中通過一系列教學環(huán)節(jié)和活動體現單元思政思路。之后,教師設計單元任務導航單,讓學生在清晰的任務指導下進行合作學習。就單元一次課堂教學而言,課前學生需查閱并觀看全球水資源與環(huán)境大會資料和視頻,并通過閱讀材料了解習近平生態(tài)文明思想,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撰寫節(jié)水理念總結報告,形成對水資源問題的初步認知;課上教師通過對語篇的深入剖析和互動設計讓學生明白節(jié)水的重要性、緊迫性,讓他們建立水資源的危機意識;然后課下通過多輪項目中的小組任務讓學生合作并踐行節(jié)水理念,并通過提交《節(jié)水:從我做起》這一短視頻宣傳片,讓學生身體力行,并以己及人,將節(jié)水與環(huán)保理念推廣開來。過程中,教師不斷收集學生表現和反饋,及時幫助學生踐行設計理念,并通過談話溝通或水資源單元自我監(jiān)督量表,對學生思想的改變、行為的傾向、情感的變化等進行監(jiān)督,并做出及時反饋。
三? 創(chuàng)新教學內容
在教學內容方面,大學英語可采取“主題重構、內容融合”的形式。大學英語教材多采用主題單元形式,教材原有的單元主題缺乏意義升華和行動指南,因此,我們可以對教學內容進行主題重構和思政點融入,深挖文章內容精髓,重構文章“道”義,實現“文以載道”。如單元主題Friendship(友情)可以通過提煉和升華并融入中華詩詞而成為“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再如,單元主題Conspicuous Consumption(炫耀性消費)可以成為具有倡議性的主題意義“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這樣,根據單元主題、文章主題、文內分主題等教材單元內容,我們將單元主題進行重構,形成單元思政主題指標體系。以外教社《大學進階英語》第一至第三冊為例,我們通過重構單元思政主題,形成一級指標14個、二級指標42個、三級指標78個,構建了本校大學英語課程的思政智慧指標體系(圖1)。
比如,Tales of True Love(真愛故事)單元,我們通過內容挖掘和思想提煉,將本單元思政主題的一級指標定位為:在天愿做比翼鳥,在地我把情感表。一方面我們把愛情放大為對家國的熱愛,教會學生珍惜愛情,珍惜生命,珍惜愛賦予的希望;另一方面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會他們如何通過用細致的語言表達來傳情達意,尤其提醒他們要及時應對、化解負面情緒,比如相思的情緒,比如沮喪失落的情緒等。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就通過本單元三篇文章的二級和三級思政指標實現。如,第一篇課文是二戰(zhàn)時期傾訴衷腸的幾封家書(英文翻譯為love letters,但可以不像傳統英語教學一樣會介紹二戰(zhàn)背景和書信寫作方式,而是將love放大為“愛家人、愛祖國”,所以教學中l(wèi)ove letters被翻譯為“家書”)。我們主要通過梳理家書細致和真摯的情感表達的方法讓學生學會如何宣泄個人情緒,尤其是化解負面情緒,如何用愛來支撐自己。其實學生不妨以書信、日記、電話、郵件、視頻和談話等方式將自己的情感表達出來,宣泄出來,把問題理清楚,找到矛盾的根源,然后化解矛盾形成融洽的人際關系;而文中由于家書作者在戰(zhàn)爭中犧牲了生命,因此我們強調“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的崇高愛國熱情和理想信仰,更是讓學生明白為了民族獨立和國家利益,犧牲個人愛情乃至生命都是值得的。
此外,教學內容還可以做到“四融合”。融中華傳統文化,如《詩經》《論語》《道德經》中的經典語句;融思想道德教育,如通過Determination(決心)單元中的文章概括學生需要培養(yǎng)的優(yōu)秀品格包括意志力、忍耐力和永不言敗的精神等,再如,Study Abroad(出國求學)單元文章中側重培養(yǎng)學生勤能補拙、獨立與自強的精神;融家國情懷,如Study Abroad(出國求學)單元引用復旦大學張維為教授的“一出國,就愛國”思想,再如Cultural Differences(文化差異)單元文章中強調的“家風”及“家和萬事興”;融培養(yǎng)良好的行為習慣,如節(jié)水(Water Problems)單元、綠色出行(Green Living)單元和不做“手機奴”(Mobile Phones)單元等,對學生實踐提出行動指南。
四? 創(chuàng)新教學組織形式
大學英語單元教學中,從單元預熱(單元第一次課的課前自主學習任務)開始,首先讓學生因單元主題而產生“心動”的感覺;然后教師通過幾次單元課堂教學,在課堂上賦能于學生,為學生搭建語言學習的腳手架,使學生逐漸在積累語言知識、鍛煉語言能力的同時,培養(yǎng)其積極的主題態(tài)度和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在情感方面加以引導,使學生在單元學習過程中做到真正的“動腦”“動心”;然后通過單元的項目實施過程,讓學生將“心動”轉化為“行動”,在項目實踐中嘗試單元主題觀念,做到“知行合一”(圖2)。
比如,Friendship(友情)單元。從單元預熱開始,教師設計的導航單中,指導學生自己查找中國智慧中的有關“友情真諦”的描述并作解析;并且讓學生通過訪談的形式談談同學之間對友情的看法,首先使學生“心動”; 然后通過這個單元的三次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在課堂上深刻理解不同層面的“友情”,并通過語言點“類比”修辭讓學生在“類比”中更加深刻體會“情誼”的意義,在學生積累語言知識、鍛煉語言能力的同時,隨著對主題的深入探討使學生深切感受到“情義無價”,并逐步形成對待朋友需“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的態(tài)度。課外的項目實施在思想情感方面加以提升,做到真正“動腦”“動心”;并在貫穿始終的項目(在本單元學習的兩周內,與你的一位朋友探討“友情長存之道”;實踐這種對待友情的方式并撰寫過程報告)實施過程中,做到知識與實踐的統一。
五? 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
項目式教學近些年來已廣泛應用于各學段的各門課程教學中。大學英語課程可以在單元教學過程中采用七個步驟進行項目式教學。第一步,項目預熱,完成預習(單元第一次課堂教學前)。學生通過合作學習、按照單元任務導航單要求對單元主題進行自主探索,形成對主題的初步印象;對教師提出的項目要求進行初步規(guī)劃并完成相關預習任務。第二步,課堂賦能——評價雛形、理解分析(單元第一次課堂教學)。學生通過教師對小組項目預熱表現的反饋,對項目雛形開始規(guī)劃完善;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對項目主題有深刻的理解、對項目的內容規(guī)劃有比較清晰的認識。第三步,完善項目(第一次課堂教學后)。學生通過第一次課堂所學,課下進行協商、查詢、學習、模仿、分析和撰寫等一系列活動,形成項目成果雛形并提交至學習平臺。第四步,課堂賦能——評價初稿、深度學習(單元第二次課堂教學)。教師對小組提交的項目初稿進行評價和反饋,并總結項目中語言表達出現的問題;從單元語篇中抽取語言知識點作為完成項目中語言表達方面的腳手架,通過課堂對語篇和知識點的深度學習使學生進一步完善完成項目所具備的語言知識能力、表達技能、情感高度。第五步,打磨項目 (第二次課堂教學后)。學生通過第二次課堂所學,課下進行合作學習、嘗試修改、分析、思考、整理和修繕,完成項目成果二稿并提交至學習平臺。第六步,課堂賦能——評價二稿、總結方法(單元第三次課堂教學)。教師對學生的項目二稿做出點評并總結共性問題,引導學生從單元語篇中挖掘較好的語言表達和思維表達方式,進一步升華單元主題,以期給學生的項目成果帶來語言和思維的創(chuàng)新。第七步,總結項目、提交成果(第三次課堂教學后)。學生通過課堂上對知識積累和情感引領,對項目成果繼續(xù)完善直到滿意為止,最后將成果提交至學習平臺。
單元課堂教學采用OPEAR設計思路。這里的O 代表Objectives+Outcome,是指單元教學應以目標、成果為導向;P 代表Preparation+Pre-role,是指學生的課前準備和提前融入;E代表Exploration+Explanation+Extension=Empowerment,指的是通過課堂探索、解析和拓展訓練賦能于學生;A代表Application+Assessment,是指知識技能的應用與評價;R代表Reflection+Reinforcement,是指對教學的反思和對知識技能的鞏固訓練。參照文秋芳教授產出導向法設計,單元課堂教學可分為三個階段:單元預熱、課文解析和成果評價,每階段都包含課前—課中—課后的循環(huán)設計(圖3)。
每單元首先基于學生需求和對學習的規(guī)化,設計教學目標和預期成果。從課前的任務驅動開始,讓學生在任務中學習和檢測語言知識,在任務中融入主題情境;課堂初始,以展示和評價學生的任務完成情況為突破口,師生共同探究學生的“痛點”問題所在,以問題為導向引導學生深度學習;課堂中,教師針對這些“痛點”問題,結合教材知識點為學生搭建腳手架,通過師生互動解析和拓展,讓課堂賦能于學生;學生利用新學知識與技能,解決“痛點”問題,改善任務成果,做到學以致用,最后,對其創(chuàng)新成果進行評價與反饋;課后,通過鞏固練習、單元反思和項目實施,促使學生內化知識、提升能力,最終提升成果質量,達成學習目標。
這樣,每堂課學生以語言輸入為起點,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理解掌握知識,然后課堂通過師生互動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度學習,以語言產出為目標進行語言和思維創(chuàng)新,再通過評價反饋對所學內容進行反思和鞏固,最后內化知識,提升能力和思想修養(yǎng),最終對其性格造成積極影響,做到立德樹人。
六? 創(chuàng)新教學評價
課程思政視域下的大學英語評價體系中,應該在過程性評價中增加對學生學習動機、學習態(tài)度、價值判斷,甚至行為選擇傾向方面的考量。一般過程性評價中仍以學生的語言能力測量為基礎,比如寫作、口語、小組作業(yè)和項目成果等,但學生在此過程中表現出的對該門課的學習動機、興趣、學習方法的改善或學習態(tài)度的轉變如何衡量?學生因這門課所帶來的價值觀的些許變化、思想態(tài)度的轉變乃至行為習慣發(fā)生的變化應不應該被納入過程性評價體系?這些觀測點的測量是需要教師通過制定量表、調查問卷或者通過課堂觀察、訪談和課下交流得以進行的。筆者通過《課堂教學目標達成度量表(學生版)》《大學英語單元反思自我監(jiān)督量表》將學習過程中一些隱性的、非能力范圍的維度納入過程性考察內容,但由于這些觀測點具有主觀性和隱蔽性,在納入評價體系后所占權重不大。
比如,在學習“Freshman Year”(大一新生)單元的過程中,筆者通過學生課堂表現和回答問題,發(fā)現有學生對大一剛剛獲得的獨立和自由認識不清,對接受大學教育的目標不明。筆者課下就找來某些同學談心,針對他們各自的問題進行引導,課內外對他們多加關注。很快,就有學生開始制訂學習計劃,課堂開始認真記錄,不再有之前懶散的狀態(tài)。這些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和思想認識方面的變化及動機強度的增加甚至對待大學教育這種價值觀念上的變化顯現出大學英語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的利好作用。
七? 結束語
筆者通過兩屆大一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的大學英語綜合課程改革實驗,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在學習成績、學習動機、學習方法和思想品質等方面都有提升:教學內容中時政鏈接、思政智慧版塊及學生優(yōu)秀成果被吸納入校本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資源庫;教師也在課程思政教育思想的指導下更加得心應手地進行大學英語教學并取得些許成績。課程思政教育理念可以體現在大學英語教學的方方面面,課程思政本是大學英語教學的應有之義。只有大學英語教師不斷學習、嘗試、創(chuàng)新,才能讓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走得更好、更遠。
參考文獻:
[1] Project-based learning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in Greek primary schools: from theory to practice[J].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2009,2(3):113-119.
[2] 教育部關于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教高〔2020〕3號)[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 6/t20200603_462437.html.
[3] 向明友.基于《大學外語課程思政教學指南》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設計[J].外語界,2022(3):20-27.
[4] 蔡基剛.課程思政與立德樹人內涵探索——以大學英語課程為例[J].外語研究,2021,38(3):52-57,112.
[5] 王駿.“教課文”抑或“用課文教”:“產出導向法”的課文觀[J].外語教育研究前沿,2022,5(1):65-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