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響
言語與思維并不是相互隔離、毫無關系的,而是緊密聯(lián)系、不可分離的。試圖將二者分離或者分開進行研究都存在一定的不科學性。思維與言語的關系并不僅僅是一件事情的結果那么簡單,而是一種過程,卻也不單單是一種由一點出發(fā)直至另一個點終止的過程,而是思維與言語間的連續(xù)往復運動。在二者關系中,思維是內(nèi)核,發(fā)生在言語之前,主導了言語的生成與表達;言語則成了思維的工具,同時促成了思維的發(fā)生與存在。
一、“言語思維+情感”:讓表達深情
(一)追“本”溯“情”,喚醒言語自覺
教材中的文本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資源,為開展語文教學提供支架,是訓練兒童言語思維、提升兒童言語輸出的重要媒介。語文教學中,通過語言教學將文本這樣的書面語言逆化成作者的內(nèi)部語言或是內(nèi)部動機,這就是文本解讀的過程。而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讀者只有走進作者、化身為作者,進而去感受作者,才能模仿出、甚至感受到作者的言語思維過程,體會他們是如何通過言語思維這樣的內(nèi)在心理活動,將內(nèi)部語言轉化成外部語言的。
例如,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是關于兒童童年生活的文章,非常接近兒童的生活。在教《童年的水墨畫》一課時,溪邊垂釣一幕的情境性特別強,可以引導學生順著作者、詩中釣魚的小朋友的思維去前行或者逆行。很多孩子都有垂釣的經(jīng)歷,順勢而為,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化身作者,進入詩中進行垂釣,這樣就能讓學生很好地體會作者當時的心理狀態(tài),感受他的喜悅與興奮。那么,此時的學生有了垂釣者的言語思維,將情感融入具體的情境中去,使其言語思維在無形中得到了訓練,那么言語表達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二)共“情”同“話”,生成言語表達
在教授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上冊《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共情”來達到訓練言語思維、提升言語輸出能力的效果。先問學生,在自己的生活中,有沒有和小女孩相同的愿望的時候,比如很餓的時候特別渴望吃烤鴨,很冷的時候特別想擁有火爐?然后再進行拓展,問學生還有其他什么愿望?夏天特別熱和渴的時候,有什么愿望?在你這些愿望都快要實現(xiàn)的時候,如烤鴨到了嘴邊卻長了翅膀飛走了;很冷的時候,燃著的火爐突然熄滅了;夏天特別渴的時候,剛拿出來的冰棍,突然掉進污水里了……你什么感受?那小女孩有著和你一樣的經(jīng)歷,如果小女孩此時此刻就在你面前,你會說什么、做什么呢?在這樣的環(huán)節(jié)中,讓學生和小女孩在感情的某個點上產(chǎn)生共鳴,那么在對話交流中,就顯得有效多了。
二、“言語思維+審美”:讓表達顯美
(一)感知意象美,增加言語表達的美感
意象,也就是客觀外物寄托了人的主觀情思。當一些物象經(jīng)過人的思維加工與運作、與人的情感有了萬般的聯(lián)系時,便成了意象,成了人表情達意的載體。這是一種特殊的言語思維,也是一種美的存在。教材中的文本包含著很多意象。此類文本中的意象是作者的審美思維與言語思維完美的結合。在教授這類文本的時候,透過意象臆測作者的思維,感知意象美,便可很好地鍛煉兒童的言語思維,增加言語表達的美感。
張繼樓的《童年的水墨畫》是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課文,通過多個意象的組合,將歡樂的童年時光再現(xiàn)于紙上,給讀者無窮的回憶和無盡的回味。以下是其中的一個場景——林中:
松樹剛洗過澡一身清清爽爽,
松針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
小蘑菇鉆出泥土戴一頂斗笠,
像一朵朵山花在樹下開放。
是誰一聲歡叫把雨珠抖落,
只見松林里一個個斗笠像蘑菇一樣。
詩歌結合“松樹”“小蘑菇”“斗笠”“雨珠”“山花”等意象,運用擬人、比喻等修辭,給我們勾勒出一幅優(yōu)美的雨后林中采蘑圖。教師可在教學中抓住這些意象,展開言語教學,使學生體會意象美,鍛煉言語思維,增加言語輸出的美感。請看教學片段:
師:“小朋友們,輕聲讀一讀,說說雨后林中出現(xiàn)了哪些景物,圈一圈。說說你找到的景物?!?/p>
生:“松樹,松針,雨珠,小蘑菇,還有斗笠?!?/p>
師:“你要補充,請說——”
生:“還有山花?!?/p>
……
教師利用文本中的意象,根據(jù)已有生活經(jīng)驗,充分喚醒學生的言語思維,感受意象帶來的畫面美。這樣的言語輸出是一種美的再現(xiàn)與創(chuàng)造,給聽者以美的享受。
(二)創(chuàng)設情境美,拓寬言語表達的美域
我們必須創(chuàng)造情境,更確切地說是在思想里想象情境。情境的創(chuàng)設對于言語思維的訓練、言語輸出的提升有重要作用。我國著名教育者李吉林提出的“情境教學”強調(diào):貼近兒童生活,設置情境,重視學生的學習興趣。雖然李老師沒有明確說這是言語教學情境,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這可以是言語教學環(huán)境。因此,創(chuàng)設美的情境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言語思維,還可以拓寬言語表達美的場域。
在教學中,特別是言語教學中,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一些優(yōu)美的、貼合學生生活經(jīng)驗的情境,讓學生置身其中,有近似真切的感受。這樣,他們的言語思維就不會受到客觀的制約,其言語輸出美的場域也得以拓寬。
三、“言語思維+想象”:讓表達創(chuàng)想
(一)情景想象,催生言語表達
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下冊《剃頭大師》一文中,“小沙每次都是被姑父押進理發(fā)店里,而且,姑父還得執(zhí)一把木尺在一旁監(jiān)督,否則,小沙準會奪門而逃?!边@句話形象地寫出了小沙被姑父押去剃頭的情景,語言形象風趣,充滿畫面感。在教學時,教師可以抓住這些有特色的言語和情景,引導學生進行復述,展開言語訓練,幫助學生想象當時的情境。當時,小沙是什么樣的表情?會帶著什么樣的語氣說什么樣的話?還會有哪些動作?在小沙奪門而逃時,臉上會有什么表情?
小王同學:“小沙被姑父押進了理發(fā)店,身體一邊不停地扭動、一邊不停地使勁向后縮,還一邊不停地喊:‘我不要理發(fā)!我不要理發(fā)!我要回家。(該生一邊說一邊做動作,同學大笑。)可惜,他的力氣再大也沒有姑父的力氣大,他只能被按在椅子上接受‘酷刑。小沙一邊哭、一邊不停地看向門口,準備快速溜掉。這時候,姑父看出了小沙的心思,拿著戒尺站在小沙身后。”
教師通過細致化的思維引導,將情景還原或者進行再加工,讓人物形象、情景變得更加具象化,這樣一來,學生在表述的時候就不會顯得陌生,反而更加自如,描繪得更加仔細,那么言語表達也將更加有趣、更加豐滿。
(二)情節(jié)想象,催生言語表達
語文教材中,故事性文本占據(jù)了大半壁江山。利用好故事文本的特質(zhì),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言語輸出。我們知道,故事是靠一個接著一個的情節(jié)推動的。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展開合理的情節(jié)想象,可以有效地鍛煉學生的言語思維、提升言語輸出的效能。針對故事的一些情節(jié)展開豐富的想象,本身就是一種思維的訓練過程。比如一位教師在教授《蜘蛛開店》一課時,就采用想象情節(jié)的手段,根據(jù)已知故事的內(nèi)容和情節(jié),續(xù)編故事情節(jié)。在以后的日子里,蜘蛛還會開什么店呢?還有怎樣的顧客來呢?會發(fā)生什么呢?
小毛同學:“蜘蛛決定開一家衣服編織店。有一天,店里來了一位大象顧客,他想買一件外套。這回,蜘蛛有了經(jīng)驗,他拿起皮尺,幾下就量好了。他和小蜘蛛把平時積攢下來的蜘蛛網(wǎng)抱出來,縫縫補補,拼拼接接,一件超級外套就做成啦!大象穿上外套后,往左轉三圈,又往右轉三圈,滿意極了!”
學生在前文學習的基礎上,展開豐富的情節(jié)想象,續(xù)編故事。在這個過程中,其言語思維得到鍛煉的同時,言語輸出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平日的教學中,關注言語教學,可利用“言語思維+”的思維模式,從情感、審美、想象三個方面著手,有意識地將言語思維的訓練貫穿語文教學始終,使學生的表達更具深情,感染聽者;使學生的言語表達更具美感,給人以美的享受;使學生的表達更具創(chuàng)想,開拓思維,給人以更深邃的遐想。當然,這是一個需要堅持的過程,學生言語思維的訓練不能一蹴而就,這一訓練應該滲透在平日教學的點點滴滴,在潛移默化中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