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哈葛德代表作《三千年艷尸記》屬于西方通俗文學,自出版以來廣受中國近代譯者們的推崇。以林紓為代表的翻譯家對哈氏小說進行譯介,林紓成就了哈葛德小說在中國的影響力(鄒瑞玥,2009)。對于《三千年艷尸記》,學者們大多從文學角度進行評論分析,潘紅(2012,2015,2017)從話語意義、話語方式等進行分析,都反映了19世紀西方現(xiàn)代思想意識和世界觀念秩序。張立友(2015,2016)從哈氏小說中國化角度進行探討,認為哈葛德小說有益于中英文學、文化交流的啟示。大多數(shù)學者都是從文學或是翻譯學角度探討哈葛德小說譯本所帶來的文學價值或翻譯策略啟示,很少有運用理論對文本進行分析評論,這便忽略了原來的文本。由此,本文從具體的語言文本出發(fā),對文本語言進行文本分析,探討哈葛德《三千年艷尸記》的女性身份是怎樣建構(gòu)的,以及對這樣的女性保持著什么樣的態(tài)度,最后建構(gòu)《三千年艷尸記》中女性身份具備傳播思想的價值。
【關鍵詞】哈葛德;《三千年艷尸記》;女性身份建構(gòu)
【中圖分類號】I561?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23-003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3.011
一、近十年哈葛德小說在中國的發(fā)展近況(以《三千年艷尸記》為例)
本文以“哈葛德”為關鍵詞,統(tǒng)計了中國知網(wǎng)(CNKI)自2012—2022年以來有關哈葛德小說的評價,其中近十年早期研究學者有潘紅(2012),張立友(2015),近兩年有彭紅艷、胡安江(2020),由此可見,學術(shù)界對哈葛德小說的研究頻次是由高到低再到高的,這也說明學術(shù)界認為哈葛德小說是具有研究價值的。前期學者們從話語意義,話語建構(gòu)等方面進行分析,得出哈氏小說通過冒險故事來發(fā)泄自己的“野心”,進行掠奪,是帝國主義的野蠻本性。林紓譯本正是體現(xiàn)了這一點,林紓對西洋文明始終懷有戒備,對西洋小說中所含的“征服”“侵凌”的一面十分警覺(潘紅,2012)。
早期主要從林紓譯本來探討哈氏小說如何在中國流行并掀起近代文學界學習西方的浪潮,后期哈葛德小說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直到近兩年對哈葛德小說的研究重新被拾起,從“喧嘩”到“沉寂”,其中的話語意義具有研究價值和意義。
二、維多利亞時期的女性形象分析(以淑女形象為例)
維多利亞時代除貴族女子外,一般女子身份低下。當時的英國發(fā)展工業(yè)革命,中產(chǎn)階級不斷發(fā)展同時啟蒙運動的發(fā)展帶來了自由主義精神。在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的大環(huán)境下,人們開始尋求更多的消遣方式來填補精神世界。
與此同時,貴族淑女教育也在該時期迅速發(fā)展起來。在上層階級中,淑女們在家里和學校都有著不同的學習任務。在家中,淑女們依靠保姆和家庭女教師完成繁重任務,在家里看書寫字,瀏覽家中的藏書;在學校,淑女們接收的教育以行為舉止、舞蹈、服裝、音樂禮儀為主,為的是能夠在上層社會活動中展現(xiàn)自我的魅力,吸引男性的注意。該時期貴族女性形象和實際遭遇境況是截然相反的,呈現(xiàn)出女性邊緣化的特點。
(一)女性話語權(quán)的喪失
劉欣懿在談及維多利亞時期女性社會地位時這樣寫道:維多利亞時期女性地位呈現(xiàn)邊緣化的特征表現(xiàn)之一為女性話語權(quán)的喪失,也就是女性失語。??碌臋?quán)力話語理論指出“話語是權(quán)力的表現(xiàn)形式,權(quán)力決定話語”,而女性不能有效地自主表達自己的意愿即女性失語。在《我的前公爵夫人》中,女性話語權(quán)的喪失體現(xiàn)較為明顯。僅有公爵一人的聲音出現(xiàn),公爵夫人處于失語狀態(tài),由此導致的單邊權(quán)力關系使得公爵夫人作為受害者無法為自己的行為辯白,僅可用無聲的凝視表達對男權(quán)社會的控訴。
(二)女性獨立人格的喪失
在維多利亞時期,女性不僅喪失了話語權(quán)還喪失了獨立人格。劉欣懿(2020)在詩歌《我的前公爵夫人》開頭公爵夫人由“她”變成了“它”。公爵在潛意識里把夫人物化,從“她”變成了“它”,由此可見,在這個時期,女性被物化,對公爵而言,他的夫人不是一個有著獨立人格的個體,而是一個需要被征服的動物(劉欣懿,2020)。
三、《三千年艷尸記》中的女性身份建構(gòu)
(以女王艾雅紗為例)
《三千年艷尸記》對女性身份的建構(gòu)主要體現(xiàn)在外貌和語言兩個方面。
(一)“洞穴女王”身份:不可違抗
《三千年艷尸記》(陳小穎)第十二章寫道:“猶豫之際,紗簾被完全拉開,一個苗條的身影映入眼前。女王全身上下,包括頭部,皆被白色輕軟的衣料所包裹著,乍一看,竟有點像往生者死前穿的壽衣。我不知道為什么會有這種失禮至極的想法,但這種衣料是如此輕薄,幾乎能透過它看到底下玲瓏的身段?!?①“女王身材高挑,面容姣好,全身上下散發(fā)出獨特優(yōu)雅的女性魅力。在明亮的燈光下,她的美貌一覽無遺,一頭如烏木般黑亮的長發(fā),打著小波浪披散在雪白的長袍上,垂順至腳踝?!?②從書里的描述性語句來看,我們可以想象到女王艾雅紗擁有絕世的容顏,她的著裝與維多利亞時期傳統(tǒng)女性有很多不同之處:艾雅紗著裝從覆蓋面積上看,相對比較暴露,也不講究什么蕾絲花邊,盡顯洛克族女王的豪放不羈。
艾雅紗的外貌和她所居住的環(huán)境是不匹配的,一方面艾雅莎的五官精致,身上也有少許的裝飾品:腰部的白色花邊和純金打造的雙頭蛇腰帶;另一方面,艾雅紗居住的環(huán)境:部落洞窟,石床相對于別的君王來說,這無疑是粗糙至極且上不了臺面的。這種精致而又粗糙的結(jié)合體塑造了一位蠻族女王的形象??梢坏┊斔麄兠鎸γ榔G的艾雅紗,卻都無法抗拒其魅力,甘心服從其意愿。以艾雅紗為象征的女性魅力成為激發(fā)男性欲望、誘惑男性走向毀滅的致命力量。
(二)身份地位:不可違抗
艾雅紗存于世間已然千年。兩千多年前,艾雅紗得到了大自然饋贈給她的圣火力量,被火吞滅后不但沒有消失,反而獲得了超自然的能力,這是一個女人能夠統(tǒng)領洛克族人的關鍵所在?!伴L老小聲補充道,這不是誰都能有的榮譽,希望我好自為之?!?③“畢長老做了個奇怪的舉動。他一反平日里的英武威嚴彎下腰,雙膝跪地,然后以雙手支撐上身,拖著他那把長長的胡子,爬行前進?!?④由此可見,艾雅紗女王的威嚴深深根植于洛克族人的基因里,見女王時必須要下跪行禮,以表對女王的尊敬。
語言也在書里有所體現(xiàn):在洛克族人對穆罕默德實行炮烙之刑后,女王對族人進行責問:“你倒是說說,是不是你的子民都不把我放在眼里了?” ⑤長老聽完后渾身發(fā)抖的反應也足以證實女王話語的權(quán)威。在對待長老和喜歡的人的態(tài)度上,艾雅莎也是矛盾的,可以說是雙重的人格。比如:在長老和隨從面前,女王向來都是雷厲風行,只要犯了事,必然會受到艾雅紗的制裁,長期以來,奴隸們只會聽令行事。長久以來,艾雅紗一直在等待愛人的輪回,她在洞穴—一線天里待了數(shù)千年,在喜歡的人面前,“洞穴女王”是無比脆弱的,她十分渴望與自己的愛人長相廝守,白頭到老,甚至不顧自己的女王身份和地位。
無論是從自身還是他人角度出發(fā),女王始終是不可違抗、矛盾的。正如鮑??谄洹睹缹W史》論述奧古斯丁的觀點:“奧古斯丁將古代形式美學中與統(tǒng)一相聯(lián)系的多樣性深刻地理解為矛盾雙方對立。他說,從本質(zhì)上看,宇宙的對稱中包含著矛盾雙方的對立,在一支美妙的樂曲中,在修辭學談論的對偶中,在一幅繪畫作品的明暗中,全都是這種情形。如果陰影安排得恰當,畫就不會變得很丑。這世界上,毒藥、猛獸都占有應有的地位,所以,他們也是構(gòu)成世界之美的因素?!睆膴W古斯丁的美學思想來看,“洞穴女王”形象是美的一種體現(xiàn),是構(gòu)成世界美的因素。
四、維多利亞時期淑女身份與女王身份建構(gòu)對比
英國歷史上女性的傳統(tǒng)角色是“家庭天使”(angel of the house),但工業(yè)革命改變了社會生產(chǎn)方式,女性開始獨立。面對女性的崛起,女權(quán)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維多利亞時期的男性帶著焦慮尋求自我身份,探求男女兩性新的社會秩序。從這兩個女性身份建構(gòu)本身而言,兩種身份建構(gòu)存在明顯差異。
奧古斯?。?54—430)是中世紀初期西方基督教神學的奠基者和主要代表,也是基督教美學和文藝觀的開創(chuàng)者。他的象征理論對后世學者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在《三千年艷尸記》中存在著許多象征性的人物:白人女王阿拉伯裔艾雅紗,養(yǎng)父路赫理的隨從黑人穆罕默德以及白人養(yǎng)子李維希都象征著不同的國家文化體系。這也符合奧古斯丁的象征理論:一切都是從象征的角度加以理解?!俺松系圩陨矶?,每一件事物都是一種象征—鴕鳥是正義的象征,鵜鶘是耶穌的象征,荊棘中盛開的紅玫瑰和白玫瑰象征著殉道與貞潔。其中紅色象征著鮮血,白色象征著圣潔,荊棘象征著迫害?!睆南笳骼碚摰慕嵌葋砜矗覀兛梢园咽缗蜗罂醋魇抢寺髁x的一種象征,把女王身份看作是權(quán)威的象征,兩種形象各有千秋,它們的美是作為一種象征而非自身獲得的,譬如對女王的欣賞與其說是欣賞女王的絕世容顏和超自然的能力,不如說是她象征著白人在黑人面前擁有至高無上的統(tǒng)治權(quán)。
從象征理論的角度來看,“洞穴女王”形象是殖民者的象征,淑女形象是上層貴族的象征,兩者的關系是交融的,互為關聯(lián)的。眾所周知,維多利亞時期,英國經(jīng)過工業(yè)革命后,經(jīng)濟迅猛發(fā)展,之后便開始了它的殖民擴張之路。非洲這塊“黑暗大陸”對殖民者們的吸引力是致命的,他們一方面對這片未被完全探索的土地充滿好奇,另一方面又畏懼非洲大陸的未知領土?!度昶G尸記》中,寫道:“四天前女王有旨:若遇白人,不可傷害,好生招待?!蓖瑸榘兹说呐醢偶喼贫诉@套規(guī)則,對于女王的這種行為,我們可以認為她是怕錯過自己的愛人,所以每次有其他白人進入到她的領地,她都會讓手下帶到她的面前。從殖民主義的角度來看,女王艾雅紗對洛克族人的統(tǒng)治相當于英國殖民者在非洲的殖民統(tǒng)治,哈葛德從英國殖民者的角度出發(fā),描述了在白人女王艾雅紗統(tǒng)治下的非洲大陸;在野蠻的洛克族人面前,來自英國的維希和養(yǎng)父路赫理初到非洲大陸,他們之前的生活環(huán)境是英國上層人民一個縮影,身為大學教授的路赫理和養(yǎng)子李維希與淑女形象相對應,都生活在民主文明的社會環(huán)境中,過著相對體面的生活。在殖民統(tǒng)治這個概念里,路赫理和養(yǎng)子維希都屬于一個陣營,他們和艾雅紗是有交集的,艾雅紗好比是英國殖民者伸向非洲大陸的一只手,進行殖民統(tǒng)治。
兩個女性形象的建構(gòu)對比還可以從自然文明角度進行分析。歌德(1749—1832)的文藝思想中詮釋了藝術(shù)與自然的關系,它是歌德的全部文藝思想的核心所在。歌德認為整個自然是至高無上的,它遵循自身的規(guī)律發(fā)展和演變,人生的使命和意義在于發(fā)現(xiàn)自然、遵循自然。在此,“自然”并不僅僅指自然界,也包括了人類的社會生活。
哈葛德在非洲游歷的經(jīng)歷,讓他有了創(chuàng)作冒險小說的素材。書中有關自然環(huán)境的描寫也十分豐富?!胺侵薹鶈T遼闊,就算存在過失落的文明也不稀奇?!痹谶@片沼澤里,可以看到一些小碎石,順著這些石頭的痕跡,仿佛古物文獻里遺落之城真的就掩埋在這荒涼的沼澤里。這邊的環(huán)境只能用荒涼兩個字來形容了:“放眼望去,這片沼澤像沒有盡頭似的,廣闊的嚇人?!边M去腹地后的環(huán)境描寫:“眼前是一座直徑約8千米,外形與羅馬劇場類似的杯狀建筑物。它的墻身由巖石建成,外面覆蓋著茂密的灌木叢。看起來郁郁蔥蔥,美不勝收。”試想在英國生活了數(shù)十年的英國現(xiàn)代人初來這塊神秘大陸的心情,就是在荒野里求生,從生活環(huán)境的層面來講,這是一種野蠻與文明的碰撞。在哈葛德筆下,“三個現(xiàn)代英國人”在非洲荒煙野蔓的原野上顯得“突?!薄案窀癫蝗搿?,隱含了哈葛德對殖民的質(zhì)疑和對人類文明交替更迭規(guī)律的悲觀闡釋——對殖民與文明的探討是貫穿哈葛德非洲系列傳奇小說的一個主題,正如哈葛德自述:“文明只是鍍了一層銀子的野蠻,文明如同從野蠻土壤里生長出來的一棵樹,遲早會重歸泥土,就像埃及文明、希臘文明、羅馬文明一樣,最終回歸土壤。”
兩個女性形象建構(gòu)的對比體現(xiàn)了兩種文明的交流碰撞,也表現(xiàn)出哈葛德對殖民統(tǒng)治時期非洲人民遭遇的同情。哈葛德通過創(chuàng)造艾雅紗這個一反常態(tài)的女性身份更是對英國殖民統(tǒng)治的控訴。
五、《三千年艷尸記》女性身份建構(gòu)的思考
《三千年艷尸記》建構(gòu)了一位能力超強的異域女王形象,女王能力非凡,容貌嬌艷,對于現(xiàn)代女性來說,女王是十分獨立的個體。她不需要依靠任何人來獲取資源,因為女王本身就是最強的存在,相反,只有別人依靠她的時候。
然而如此強大的女王最后卻葬身火海。在《悲劇藝術(shù)》一文中,席勒闡發(fā)了自己的悲劇觀念:“悲劇可以說是對一系列彼此聯(lián)系的事件(一個完整的行動)進行的詩意的模擬,這些事件把身在痛苦之中的人們顯示給我們,目的在于激起我們的同情?!卑偶喌膼矍槭潜瘎〉?,她本來是想與自己的愛人一起共浴圣火,長生不老,可是最后卻被圣火吞噬,與愛人陰陽兩隔。
當然,哈葛德的《三千年艷尸記》也不只是悲劇,更多的是通過創(chuàng)造的冒險故事,建構(gòu)“洞穴女王”艾雅紗這一女性形象,讓人們更直觀地認識到英國殖民統(tǒng)治時期的黑暗時代,小說的發(fā)展是伴隨著殖民統(tǒng)治的發(fā)展。
六、結(jié)語
本文運用文學理論從最原始的文本出發(fā)對《三千年艷尸記》中的女王身份進行建構(gòu),從而探究出集美貌與能力于一體的艾雅紗是獨立女性的象征,她獨立生存、獨立思考、獨立統(tǒng)領部下的魄力樹立了典范值得現(xiàn)代女性學習。淑女是時代發(fā)展的產(chǎn)物,女王為代表的獨立女性可以是任何時代的產(chǎn)物。因此,哈葛德建構(gòu)這一女性身份所帶來的價值是不可磨滅的,同時也給后代學者帶來了思考和借鑒。
注釋:
①②③④⑤(英)哈葛德著,陳小穎譯:《不可違抗的她》,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16年版,第173頁,第174頁,第169頁,第171頁,第175頁。
參考文獻:
[1]杜平.維多利亞時代小說中的異域書寫[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06).
[2]郝嵐.從《長生術(shù)》到《三千年艷尸記》——H.R.哈葛德小說She的中譯及其最初的冷遇[J].外國文學研究,2011,(04).
[3]郝嵐.“倫敦小姐之纏綿和非洲野蠻之古怪”——中國近代讀者眼中的“英國大小說家”H.R.哈葛德[J].書城, 2008,(05).
[4]劉欣懿.從《我的前公爵夫人》解析維多利亞時期女性社會地位[J].名作欣賞,2020,(21).
[5]潘紅.哈葛德《三千年艷尸記》中的非洲風景與帝國意識[J].外國文學評論,2017,(01).
[6]潘紅.跨越疆界的求索:《時務報》和哈葛德小說She[J].外國文學研究,2015,(01).
[7]潘紅.象征和權(quán)力——哈葛德小說She的性別話語關鍵詞分析[J].話語研究論叢,2015,(01).
[8]潘紅.哈葛德小說在中國:歷史吊詭和話語意義[J]. 中國比較文學,2012,(03).
[9]彭紅艷,胡安江.從“喧嘩”到“沉寂”:晚清至五四時期林譯哈葛德小說在中國的傳播與接受[J].外語教學, 2020,(03).
[10]申婷.林譯本《三千年艷尸記》“邊緣化”的文化探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8.
[11]王麗珊.維多利亞小說中的淑女形象[D].福建師范大學,2017.
[12]張立友.林譯哈葛德小說文化精神的中國本土化探究[J].雞西大學學報,2015,(11).
[13]張立友.文學他國化的典范:林譯哈葛德小說的中國化[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5,(05).
[14]張立友.文學“他國化”的典型個案:林譯哈葛德小說的近代中國化[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05).
作者簡介:
賈夢露,女,漢族,江蘇鹽城人,南京工業(yè)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話語分析、語料庫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