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秋蘭 孫建良
腫瘤相關性貧血(cancer related anemia,CRA)是腫瘤本身或放化療之后所引起的紅細胞數(shù)量下降或血紅蛋白(hemoglobin,Hb)含量低下,是腫瘤患者最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據(jù)相關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大約有50%的腫瘤患者或引發(fā)貧血癥狀,而對于晚期腫瘤及接受放化療的患者而言,貧血癥狀的發(fā)生率則高達90%[1-2]。輸血治療能夠快速糾正患者貧血癥狀,擴充循環(huán)血容量,避免低血容量休克的發(fā)生,其作用是顯而易見的。針對腫瘤相關性貧血,采用輸血治療很重要也很有必要,充足的血量不僅可以提高患者對腫瘤的耐受,也能提高患者對放化療、手術的耐受[3]。但輸血對于腫瘤患者而言,同樣存在較大的風險,如輸血可造成患者免疫功能低下,進而促使腫瘤細胞快速生長轉移或擴散;同時輸血過程中的過敏反應、輸血后的疾病傳播對腫瘤患者都會產(chǎn)生不良影響[4]。因此,如何對腫瘤患者輸血進行有效的評估,降低輸血對腫瘤患者產(chǎn)生的負面影響,是醫(yī)護人員需重點關注的問題。有臨床研究表明,血漿D-二聚體水平對腫瘤的診斷、療效判定及預后評估等方面有重要的臨床意義,該項檢測已在臨床得到廣泛應用[5]?;诖耍P者通過對48例腫瘤患者輸血前后血漿D-二聚體水平的測定進行分析,探究血漿D-二聚體含量對腫瘤患者輸血治療的評估價值,為臨床對于腫瘤患者進行輸血治療提供更多的可參考臨床數(shù)據(jù)資料。
擇取太倉市中醫(yī)醫(yī)院在2020年6月—2022年6月收治的惡性腫瘤伴CRA的住院患者進行研究,患者經(jīng)實驗室檢查,均存在貧血情況。研究對象共48例,其中男28例,女20例;年齡29~87歲,平均(61.73±12.40)歲;胃癌患者11例,食管癌患者3例,乳腺癌患者3例,結腸癌患者6例,肝癌患者6例,肺癌患者6例,胰腺癌5例,卵巢癌8例;病程2個月~8年,平均(4.52±1.02)年,Hb水平84~100 g/L,平均(93.11±3.14)g/L。所有患者均進行輸血治療,研究通過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納入標準:患者均在醫(yī)院通過病理學診斷確診為惡性腫瘤;伴CRA;可配合完成本次研究實驗室指標采集;患者及家屬對該研究均知情并自愿同意參加,全部簽署書面同意書。
排除標準:伴有心、腦、腎等臟器功能不全者;合并嚴重感染者;精神疾病或者精神病家族史;長期使用抗凝藥物者;不能堅持完成研究者。
1.2.1 檢測儀器
研究中使用的檢測儀器由日本Sysmex公司生產(chǎn),其型號為CA5100全自動血凝分析儀和XN1000血液分析儀。
1.2.2 檢測試劑
研究中使用的血漿D-二聚體水平及Hb水平的檢測試劑,由日本Sysmex公司提供的原裝試劑。
1.2.3 檢測方法
患者晨起空腹,采用含有0.2 mL的枸櫞酸鈉(3.8%)的抗凝管采集患者靜脈血2 mL,將血液與抗凝劑充分混勻后,對血液標本進行離心分離處理(離心15 min,離心轉速為2500 r/min)后對血漿標本進行檢測。進行血漿D-二聚體水平檢測時嚴格按照操作說明進行,并對其結果進行判定。D-二聚體正常值范圍為0~0.256 mg/L[6]。
(1)比較輸血前血漿D-二聚體水平正常與異?;颊咻斞昂笱獫{D-二聚體水平。(2)比較不同輸血次數(shù)、不同單次輸血量患者輸血前后的血漿D-二聚體水平變化情況。(3)輸血24 h后,對48例患者的Hb含量進行測定,評定患者輸血效果,其中Hb含量未達到預期值的85%,判為無效輸血[7]。比較輸血有效與無效患者的血漿D-二聚體水平。
對研究中的計量資料、計數(shù)資料采用SPSS 20.0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n(%)的形式描述,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的形式描述,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患者均通過輸血治療糾正貧血狀態(tài),輸血前7例患者血漿D-二聚體水平正常,41例患者血漿D-二聚體水平異常。輸血前后患者血漿D-二聚體指標均升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表1 輸血前血漿D-二聚體水平正常與異?;颊咻斞昂笱獫{D-二聚體水平比較(mg/L,±s)
表1 輸血前血漿D-二聚體水平正常與異?;颊咻斞昂笱獫{D-二聚體水平比較(mg/L,±s)
血漿D-二聚體水平例數(shù)輸血前輸血后t值P值正常71.01±0.521.72±0.452.7320.018異常416.98±1.7711.59±3.866.9510.002
48例患者中輸血治療有效的患者40例,無效患者8例,輸血后輸血治療有效與無效患者血漿D-二聚體水平均明顯高于輸血前,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2。
表2 輸血治療有效與無效患者輸血前后血漿D-二聚體水平比較(mg/L,±s)
表2 輸血治療有效與無效患者輸血前后血漿D-二聚體水平比較(mg/L,±s)
輸血治療效果例數(shù)輸血前輸血后t值P值有效402.62±1.974.32±2.573.2200.001無效814.62±9.1422.32±0.932.3710.033
單次輸血量<2 U的患者11例,輸血前后血漿D-二聚體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輸血量≥2 U的患者37例,輸血后血漿D-二聚體水平明顯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3。
表3 單次輸血量<2 U與輸血量≥2 U患者輸血前后血漿D-二聚體水平比較(mg/L,±s)
表3 單次輸血量<2 U與輸血量≥2 U患者輸血前后血漿D-二聚體水平比較(mg/L,±s)
單次輸血量(U)例數(shù)輸血前輸血后t值P值<2111.34±0.411.69±1.011.0650.300≥2375.59±6.548.35±2.432.4060.019
本研究中共有13例患者輸血3 U,其中1例為1次進行,11例為2次及以上進行,不同輸血次數(shù)患者輸血后血漿D-二聚體水平均明顯升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4。
表4 輸血次數(shù)1次與輸血次數(shù)≥2次輸血3 U患者血漿D-二聚體水平比較(mg/L,±s)
表4 輸血次數(shù)1次與輸血次數(shù)≥2次輸血3 U患者血漿D-二聚體水平比較(mg/L,±s)
輸血次數(shù)例數(shù)輸血前輸血后t值P值123.71±0.295.52±0.395.2670.034≥2118.29±3.0011.29±2.722.4570.023
腫瘤是人體局部組織細胞異常增生或異常分化所形成的新生物,腫瘤的基本特征有增殖速度快、不受機體生理調節(jié)控制、破壞人體正常組織及器官,腫瘤按照危險程度可分為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8]。腫瘤的主要防治措施是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控制疾病的發(fā)展,提高治愈率。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人們不良飲食及生活習慣的普遍化,全球范圍內癌癥已呈現(xiàn)出高發(fā)態(tài)勢,已成為剝奪人們幸福生活的罪魁禍首。
腫瘤疾病需要接受漫長的周期性治療,不能僅通過一次治療即治愈,而隨著周期的延長及腫瘤對患者機體的損害,再加上腫瘤患者在放化療之后對外周全血正常細胞的影響,導致三系細胞大量減少;進而引起腫瘤患者一系列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加重患者的病情,嚴重影響腫瘤患者的治療效果[9-12]。腫瘤患者最常見的并發(fā)癥為貧血,導致腫瘤患者發(fā)生貧血的原因為患者出血、骨髓抑制、骨髓內轉移、放化療、相關炎癥等方面[13]。輸血治療對腫瘤患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但輸血后患者容易出現(xiàn)排斥、過敏性休克等,因此,對于腫瘤輸血患者應加強相關實驗室檢查,有效評估腫瘤輸血策略[14]。
在正常生理狀態(tài)下,血液中凝血、抗凝、纖溶系統(tǒng)活性處于動態(tài)平衡狀態(tài),但大量資料表明腫瘤患者多數(shù)存在凝血功能異常和纖溶亢進現(xiàn)象;其主要是由于腫瘤細胞對正常組織的損傷、破壞等原因引起,并且腫瘤細胞由于較高水平的纖維蛋白溶酶激酶,導致患者體內纖溶活性增強,引起血漿D-二聚體增高[15-16]。對于癌癥患者而言,血液呈高凝或易栓塞狀態(tài)危險性較大,極易引起患者血栓形成,甚至出現(xiàn)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所以,對于早期發(fā)現(xiàn)腫瘤患者血液是否高凝或易栓塞狀態(tài)有十分重要臨床價值,同時對控制腫瘤生長和轉移也有臨床意義[17]。血漿D-二聚體是一種纖溶酶水解交聯(lián)纖維蛋白形成的降解產(chǎn)物,是繼發(fā)性纖溶所特有的代謝物,其水平變化可直接反應患者體內高凝狀態(tài)和原發(fā)性與繼發(fā)性纖溶鑒別的可靠動態(tài)指標;臨床數(shù)據(jù)表明血漿D-二聚體與腫瘤的分期、治療、預后等均較密切關系,也可作為溶栓治療有效性的觀察指標,而且其檢測便捷、費用少[18]。對于無癥狀的腫瘤患者,對其體內出血不明原因的血液高凝狀態(tài)進行血漿D-二聚體含量檢測,有利于腫瘤患者的二級預防,即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治療。同時隨著醫(y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發(fā)現(xiàn)血漿D-二聚體水平可知道腫瘤患者的相關治療情況,如抗凝、抗腫瘤、輸血等;腫瘤患者的輸血治療可以通過血漿D-二聚體檢測的水平值進行評估,有效提高臨床輸血治療的科學依據(jù)[19]。
本研究結果顯示,不論輸血前腫瘤患者血漿D-二聚體是否正常,其輸血后血漿D-二聚體水平均顯著提升,且當輸血量≥2 U時,患者血漿D-二聚體水平也明顯升高(P<0.05)。這表明,對腫瘤患者來說,其本身存在高凝狀態(tài)及貧血狀態(tài),而血漿D-二聚體水平的測定不僅可有效指導患者在臨床治療和預后方面的評估,也可以為輸血前后的評估提供循證依據(jù),有助于醫(yī)生判斷患者的血栓狀態(tài)及貧血狀態(tài)的平衡。此文的研究結果為腫瘤患者輸血干預方案的后期標準制定提供了借鑒內容。
但是本次研究也存在了一定的不足,如未對不同腫瘤患者進行對比,未分析患者治療方式對血漿D-二聚體產(chǎn)生的影響,且不同化療藥物也會產(chǎn)生不同的效果,因此研究尚需深入開展。
綜上所述,惡性腫瘤伴CRA患者進行輸血治療后血漿D-二聚體水平會出現(xiàn)變化,故將血漿D-二聚體水平作為評估治療貧血效果的指標是有顯著臨床意義的,也能夠為腫瘤患者制定合理的輸血方案提供依據(jù)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