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丹
在當前的小學語文教育當中,許多教師都在有意或者無意間割裂了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的關(guān)系:學生語文知識儲備不足時,這些教師就會安排閱讀任務(wù),加大學生的閱讀量;在學生空有知識卻不會運用時,這些教師則會單獨安排寫作練習,針對性地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但是閱讀與寫作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的關(guān)系,閱讀與寫作教學也應(yīng)該進行有機結(jié)合,做到“讀完即寫,以讀帶寫,寫完復讀”,這樣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水平。
語文學習最重要的就是知識積累,但是這種知識積累只有經(jīng)過漫長的時間才能收獲成效。而讀寫結(jié)合教學可以有效鍛煉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提高學生對文章的分析能力,從而提高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消化吸收能力。閱讀之所以能夠提高一個人的知識水平,主要就是因為閱讀會引發(fā)人的思考,讓人可以記憶和吸收其中的知識。如果學生在閱讀時不多加思考,那么他們能夠窺見的知識就只能停留在表面。而讀寫結(jié)合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充分消化吸收文章當中的思想和知識,帶領(lǐng)學生深入文章內(nèi)核去思考文章的情感與作者的寄思。
語文是一門學無止境的學科,想要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就要讓學生不斷地進行高質(zhì)量的閱讀積累。讀寫結(jié)合視域下開展閱讀教學不僅僅可以為學生儲備各種好詞好句、優(yōu)美詩詞,而且還能為學生積累寫作方法和寫作技巧,讓學生的寫作能力儲備庫更加完善。讀寫結(jié)合的閱讀教學可以使學生掌握更加高效的閱讀方法,提高學生的知識吸收效率,幫助學生積累作文素材。經(jīng)典名著中不僅有發(fā)人深省的人生道理,其遣詞造句也值得模仿參考,所以學生不僅可以從其情節(jié)內(nèi)容中感悟道理,還能對這些名著讀物的遣詞造句方面進行學習,深入研究作者的行文思路,增強學生的語文知識底蘊。
閱讀是學習語文知識的重要途徑,它并不是簡單的信息收集與傳遞的過程,更是一種知識和思想上的傳承。在小學語文學習當中,閱讀是一種有效提高語文知識水平的途徑。在語文學科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如果沒有經(jīng)過閱讀的積累,那么掌握再多的答題技巧也是空談。通過閱讀,學生可以在作者用文字構(gòu)建的知識海洋中任意遨游,可以感悟到作者凝聚在字里行間的思想內(nèi)涵,升華自己的思想境界。最重要的是,學生可以在閱讀中把握這些讀物最基礎(chǔ)的價值,也就是這些讀物的寫作方法和寫作規(guī)律。
初登學習殿堂的小學生學習基礎(chǔ)薄弱,這也意味著在初期教師的教學進度也要因此而放慢,逐步讓學生去打牢語文知識基礎(chǔ)。而且,由于學生在這一階段的語文知識積累尚未開始,很多字詞都還在不斷學習當中,這就為教師培養(yǎng)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教師無法將語言文字講授和語言文字運用方法教學同步進行。需要注意的是,學生的這種語文知識積累薄弱問題會長期存在并一直影響著學生的語文學習進程。
語文的學習就是對語言文字的吸收與運用,但是很多學生在小學語文的學習過程中都表現(xiàn)出一個同樣的問題,就是在運用語言文字時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錯誤。其實,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主要是因為學生對這些語言和文字仍未掌握牢固,在運用時自然就容易出錯。同時,這也說明教師在帶領(lǐng)學生學習這些語言文字時并沒有檢查學生的學習成果是否扎實,而且在學習完以后也沒有給學生及時布置相應(yīng)的作業(yè)練習。
很多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都忽視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對學生開展定期和足量的專項寫作訓練。這就導致很大一部分小學生的寫作經(jīng)驗嚴重不足,而這樣的經(jīng)驗不足表現(xiàn)在語文學習當中就是學生的作文水平普遍較低。其實,這些教師并不是忽略了寫作的重要性,只是他們更加看重對學生進行語文知識的灌輸,認為學生只要掌握了足夠的知識底蘊,那么寫作水平自然就會水漲船高。然而,這樣的想法過于狹隘和片面,既不利于學生學科綜合素質(zhì)的培養(yǎng),也不利于學生未來的語文學習。
目前,很多小學語文教師都未能重視對學生寫作思路的培養(yǎng)。他們在開展寫作教學的時候,往往是直接布置寫作任務(wù),給出作文要求,然后就留給學生們足夠的時間進行寫作。等時間到了以后,教師就將作文收上去批改,挑選優(yōu)秀作文進行講解,或者再指出一些較差文章中的缺點,讓學生們引以為戒。在此之前,教師并沒有給學生寫作思路上的指引,所以學生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構(gòu)思文章,或者匆匆下筆后因為寫作思路的中斷而被迫停筆苦思。
很多時候,學生遇到閱讀收獲甚微的情況,往往都是因為他們?nèi)狈﹂喿x素材的感悟,這些學生對這些讀物的理解不夠透徹,自然就無法在寫作過程中進行深入思考。閱讀最有趣的地方就是會從別人的文字和觀點當中引發(fā)出自己的靈感,這樣的靈感迸發(fā)會讓人愛上閱讀的過程,甚至是激發(fā)出自己的創(chuàng)作欲望。但是,一些學生在閱讀時都是一帶而過,對文章的文字和觀點沒有任何的理解和思考,最多也只是會在一些故事情節(jié)和有趣的描述上稍做停留。這樣學生根本無法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他們在閱讀過程中的收獲也會因此急劇縮減,更不會被激發(fā)出任何的靈感和創(chuàng)作欲。
寫作的素材來源于生活,但是小學階段的學生還不能掌握從生活經(jīng)驗中提煉文章素材的能力,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只能依靠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從而讓學生去吸收別人已經(jīng)提煉出來的文章素材。學生在大量的閱讀當中,就如同體驗了別人的人生、聆聽到了他人的思想,在這一過程中他們自然就會產(chǎn)生自己的理解和自己的想法。此時學生再去進行寫作,就會有想要表達和能夠表達的內(nèi)容。而經(jīng)典名著是文化的奇珍異寶,在課堂及課外時間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名著閱讀,可以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為學生的自主創(chuàng)作提供靈感和資糧。
例如,小學語文課本當中節(jié)選了許多古今中外的經(jīng)典名著,而這些經(jīng)典名著都應(yīng)該是學生需要閱讀和積累的內(nèi)容。任何一位作家踏上寫作道路的誘因都是閱讀他人的作品,沒有人能夠不做任何積累就寫出鴻篇巨制。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利用假期時間以及學生放學回家的時間給學生布置階段性的閱讀任務(wù),讓學生從我國的四大名著開始逐步積累語文知識底蘊。而且,《西游記》《水滸傳》等名著本來就有著極強的趣味性和可讀性,學生在開始閱讀以后很快就能沉浸其中。如此一來,學生自己就會被這些名著的內(nèi)容所吸引,從而愛上閱讀的過程,甚至是積極主動地閱讀更多的書籍。長此以往,學生就能夠形成自主閱讀的習慣,自發(fā)地通過閱讀去強化自身的語文學習基礎(chǔ)。
閱讀是增強學生語文知識底蘊的最好途徑,更是語文學習的必經(jīng)之路。所以,小學語文教師積極開展閱讀教學本就是語文教學工作的題中應(yīng)有之義。但需要注意的是,閱讀教學必須要配合相應(yīng)的寫作練習,才能發(fā)揮出最大的功效。學生讀完文章或者故事之后,往往都會有所感悟,或是道理,或是哲思。但這些感悟終歸是短暫的,如果不經(jīng)過文字的記錄,那么這種一瞬間的感動或者明悟很快就會被遺忘。如此一來,閱讀教學的效果自然就大打折扣。
例如,三年級上學期的語文課本中,《去年的樹》就是一篇絕佳的故事,教師完全可以借助這篇課文來開展讀后感寫作練習。這篇課文可以引申出各種各樣的含義,既可以將其理解為對大樹奉獻一生的贊揚,也可以反向理解為對愛護大自然的呼吁號召。而想法不同的學生在讀完這篇可以多角度解答的文章以后自然會有不一樣的感受,此時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運用文字將他們的想法表達出來,讓學生根據(jù)課文寫一篇讀后感。剛剛讀完這篇故事的學生正是靈感迸發(fā)的時候,他們有許多想法想要表達,教師此時布置的讀后感寫作恰好就給他們提供了抒發(fā)表達欲望的機會。如此一來,教師就可以趁機鍛煉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提高其寫作水平,而且可以讓學生對這篇文章產(chǎn)生更加深入的思考。
閱讀對寫作的促進作用并不只體現(xiàn)在提供素材這一方面,閱讀更重要的是可以為寫作提供參考模板,讓沒有方向、不知道如何下手的學生有章可循。通過閱讀,學生可以看到經(jīng)典名家是如何將同樣一句話表達得筆底生花,積累到華麗絕美的文章辭藻。通過閱讀,學生還可以看到文學大家如何描寫一件簡單的事物,學習到他們的寫作方法。所以,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活動的同時,也要帶領(lǐng)學生分析他們所讀文章的寫作技巧,并教給學生這些技巧在寫作練習當中的應(yīng)用方法,最后要及時布置寫作練習任務(wù),讓學生通過實際的應(yīng)用過程來徹底掌握這些技巧。
例如,小學語文課本中收錄了葉圣陶先生所寫的《荷花》一文,這篇文章用詞生動形象,行文布局頗具巧思,是一篇難得的描寫荷花的佳作。在帶領(lǐng)學生學習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著重強調(diào)葉圣陶先生在文章中所用的修辭手法、經(jīng)典好詞等,拓展學生的修辭、用詞認知,豐富學生的語言表達詞句庫。同時以此為學生提供寫作參考范本,讓學生在描寫靜態(tài)景物時有模仿和參考的具體對象。而在課堂的收尾階段,教師可以向?qū)W生揭示葉圣陶先生整篇文章的謀篇布局以及各個段落的展開手法,教給學生描寫一件事物的寫作方法。這樣,當學生了解到這種描寫手法之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自己嘗試著描寫一件自己喜愛的事物,可以是各種花草,也可以是自己心愛的一件玩具。有《荷花》這篇文章作為參考,學生寫作時缺乏思路的問題就得到了解決。長此以往,學生自己的行文思路也就能逐步成形。
通過閱讀,學生更可以看到文壇巨匠潛藏于字里行間的行文脈絡(luò),了解他們在寫出那些經(jīng)典名篇時的巧思布局。小學語文課本上的每一篇課文都是經(jīng)過作者反復雕琢才呈現(xiàn)出來的作品,其中的情節(jié)內(nèi)容、遣詞造句、行文思路都值得學生學習。教師可以帶領(lǐng)學生深入研究作者的行文軌跡,尋找作者暗藏在每一句和每一段之間的深意,從而還原出作者的創(chuàng)作歷程,讓學生了解和熟悉這些文章的構(gòu)成和框架。這樣,學生才能以這些經(jīng)典文章的框架體系作為借鑒模板,寫出他們自己的文章。
小學語文課本的每個單元后面都有習作部分,主題也各不相同。教師在講解完每個單元的課文以后可以留出一節(jié)到兩節(jié)課的時間讓學生去完成這樣的習作練習。比如四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的習作“生活萬花筒”,這篇習作的主題立意較高,而且可以寫作的方向也較為廣泛,十分適合讓學生進行寫作練習。在開始練習之前,教師可以用這一單元的課文《爬天都峰》或者習作例文《我家的杏熟了》作為案例,向?qū)W生講解這篇習作的寫作方向以及寫作思路。對一些寫作功底薄弱的學生,教師可以允許他們仿照著課文和例文去寫出他們自己的故事。這樣,即使是語文知識積累不足或者寫作訓練經(jīng)驗不足的學生也可以在這次練習當中寫出自己的故事。
好文章只讀一遍是很難挖掘到其中真意的,學生的學習精力終歸是有限的,自然做不到將一篇好的文章反復誦讀百遍。而寫讀后感這種方式無疑可以加快學生的理解進程,讓其能夠快速接近文章的內(nèi)核。所以,大多教師都能想到給學生安排讀后感的寫作任務(wù),以此達到讀寫結(jié)合的效果。但是,很少有教師能夠想到讓學生在寫完讀后感之后再去復讀文章,讓學生在復讀中去重新思考文章的深刻內(nèi)涵。學生在讀后感當中產(chǎn)生的感悟,只有在重新復讀中才能得到具象和升華。
例如,教師在講解《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篇課文時,就可以采用“先讀后寫,寫完復讀”的教學模式帶領(lǐng)學生深入理解文章內(nèi)涵。學生初讀時,可能無法理解“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偉大精神內(nèi)核,他們在少年周恩來視角下看到外敵欺辱華人的事情,雖然也會感到氣憤,但是卻不能將這件事情與周恩來總理所發(fā)出的讀書宏愿聯(lián)系在一起。但是,當教師給學生布置了相應(yīng)的讀后感寫作之后,學生就會仔細地研讀這篇課文,尋找寫作的靈感與方向。此時,他們再看到周恩來伯父的那句“中華不振”時,就會立刻感受到那個時代背景下國家的艱難與人民的痛楚。而在寫完讀后感再去讀這篇文章時,學生一看到少年周恩來的那句“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就會瞬間被感染,從而真正理解周恩來總理“救國救民”的誠摯之心。
綜上所述,讀寫結(jié)合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育工作中有著不可代替的重要意義,只有掌握了讀寫結(jié)合教學方法,小學語文教師才能掌握快速提升學生語文成績的關(guān)鍵密碼。所以,小學語文教師要正確合理地使用讀寫結(jié)合的教學方法,并且對這種教學方法有自己的解讀和看法,甚至是總結(jié)出適合自己教學習慣以及班內(nèi)學生情況的一套應(yīng)用模式。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發(fā)揮出讀寫結(jié)合教學方法的作用,讓學生的讀寫能力以及語文水平得到快速且穩(wěn)定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