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是彰顯新時代大學生教育理念的風向標、顯揚思政教育人學本色的折射鏡和檢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的試金石,還是實現(xiàn)學生精神需求精準滴灌的對焦器。提升大學生思政教育獲得感是貫徹以人為本教育理念、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體現(xiàn),是以中國式現(xiàn)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通過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問卷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他們的愉悅情感獲得不充分、積極意志獲得不堅定、行為獲得轉化不到位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能力獲得不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學生實際所得與主觀預期存在偏差、學生主體性被忽略、學生感知力較弱和思政教育基本保障不完善。據(jù)此,提出相應的獲得感提升對策,包括:培養(yǎng)大學生合理的主觀預期、喚醒大學生的主體性、供給優(yōu)質教學、創(chuàng)新教育方式和改善教育環(huán)境等,希望有助于彌補思政教育的不足。
關鍵詞: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3)13-0098-09
Research on Improving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Gai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Yu Huiting
(Fujian Preschool Education College, Fuzhou 350007)
Abstract: The sense of gai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s a wind vane that shows th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a refractor that highlight the humanistic natur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 touchstone that test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structural reform on the supply side, and a focal point to accurately instill students spiritual needs. Promoting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gain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embodiment of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people-oriented education and fulfillment of the essential task of cultivating virtues and morality, which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comprehensively advanc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with Chinese modernization. By conducting a questionnaire study on the sense of gai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y have inadequate gain in the pleasant emotions, positive will, transformation of behavior and ability to practice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e main reasons for this are the deviation between students actual gain and subjective expectation, the neglect of students subjectivity, students weak perceptiveness and the imperfect basic guarante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ccordingly,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to enhance the sense of gain are proposed, including cultivating reasonable subjective expecta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awakening their subjectivity, supplying quality teaching, innovating education methods and improving education environment, hoping to help make up for the shortcomings.
Keywords: new er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ense of gain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是大學生在接受思政教育過程中,因精神利益的實際所得而生成的、積極的綜合體驗,是收獲理論知識、價值觀念、學科素養(yǎng)、道德品質和能力以后的受益感、滿足感、認同感。積極投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是新時代大學生的職責使命,對大學生理論知識、道德修養(yǎng)、價值觀念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提升大學生思政教育獲得感,既是順應時代發(fā)展、思政教育創(chuàng)新、踐行立德樹人要求的有效途徑,也是思政教育有效性的必然追求。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概述
(一)獲得感的基本內涵
獲得感由“獲得”和“感”兩個維度構成?!矮@得”為取得、得到之意,是指對事物的占有狀態(tài)和結果,獲得的對象可以是具體事物,也可以是抽象事物,其實質是物質和精神獲得的統(tǒng)一,歸要到底,獲得就是滿足主體的內在需求?!案小眲t代表了人的情感意愿和主觀意志,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體現(xiàn),“感”是在“獲得”的基礎上產生的正向的主觀感受。綜上,獲得感即新的歷史時期社會全體成員共享祖國建設成果、滿足自身需求,對所獲得客體反映出積極的心理體驗。這既是一個被動接受過程,也是一個主動求取過程,“獲得”是“感”的源動力,“感”是“獲得”的升華,但其持續(xù)的產生受到客觀領域和范疇的影響,“獲得”需要積極主動地把握和運用現(xiàn)實條件,以促成感知和感受喜悅體驗。獲得感既是黨和國家的價值追求,又體現(xiàn)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彰顯了深化改革的卓著成效。
獲得感與滿足感、認同感、幸福感幾個概念之間存在一定聯(lián)系,但卻不能等同。首先,獲得感包含了滿足感和認同感,滿足感是心理狀態(tài)產生愉悅的體現(xiàn),是獲得感的核心和目標;認同感是獲得感的前提,只有在認可客觀事物的利好基礎上,才能主動去獲取。其次,幸福感是獲得感的最高表現(xiàn),幸福感不僅局限于主觀感受,更加強調長遠的美好預期,對生活保持積極的態(tài)度,它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轉化過程,是獲得感的最終歸宿[1]。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的概念和內容
1.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的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是本土特征明顯的“中國概念”,相關學者對這一概念進行闡釋的側重點不同。如思政教育獲得感是在努力實現(xiàn)“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基礎上,持續(xù)培養(yǎng)具有使命感、認同感、歸屬感的新一代社會主義接班人;是一個提升和豐富生命智慧的過程,旨在樹立追求真善美的目標;是接受教育過程中獲得的積極而正向的心理感受等??傮w來說,思政教育獲得感包含獲取、得到、感知三個方面,是教育主體根據(jù)大學生的發(fā)展需求,傳授民主、法治理論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使大學生思政素質、道德素質、法治素養(yǎng)得到全面提升。
基于此,筆者認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應表述為:大學生通過接受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以滿足自身的認知、審美、信仰等層面的心理需求,是一個積極體驗過程,是知、情、意、信等因素辯證運動所體現(xiàn)的情感、思想和行為傾向[2]。其內涵包括四個層面:一是獲得主體根據(jù)某種需求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二是獲得的形式、程度雖有差別,但情感體驗是滿足愉悅的;三是獲得的過程要求具有一定的條件和能力;四是獲得的結果具有持續(xù)性。
2.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的內容
(1)知識獲得感:思政教育的目標是通過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傳授、培養(yǎng)大學生的政治素養(yǎng),包括價值理念、思想觀念、道德品質、政治意識,使大學生認同黨的領導和路線方針政策,促進思維和活動符合社會發(fā)展的要求。
(2)情感獲得感:指大學生接受思政教育后所體現(xiàn)出的滿足感,具體包括三個層面:一是存在情感獲得,通過互動教學,引導大學生作為主體參與思政教育活動,強化其存在感;二是愉悅情感獲得,讓大學生從主動接受到逐漸喜歡理論教育,并產生愉悅體驗;三是激勵情感獲得,在歷史教育、價值教育、道德教育的過程中,喚醒大學生內在精神動力[3]。
(3)意志獲得感:意志獲得包含兩個部分,其一是積極意志,即面對思政教育活動中的挫折與困境,展現(xiàn)出自覺、自律、果斷的品質,是良好思想品德的表現(xiàn)形式。其二是頑強意志,大學生通過接受思政教育,把頑強的意志融入追求人生目標的過程中,不斷磨礪自己成為一個有能力、講政治、敢擔當?shù)臅r代新人。
(4)行為獲得感: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和方法論是思政教育的主要內容,引導大學生在長期的實踐中,運用完整的知識結構和思想水平審視自我,改造主觀世界;同時以正確的“三觀”、理性的思維、科學的態(tài)度改造客觀世界;行為獲得感就是知識獲得、情感獲得、意志獲得的外化表現(xiàn)。
(5)能力獲得感:是大學生在接受思政教育后、因各項能力提升而收獲的滿足感,涵蓋道德能力獲得、政治鑒別能力獲得、輿論思潮辨析能力獲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能力獲得[4]。
(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的價值
1.風向標:彰顯新時代大學生教育理念
思政教育獲得感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相契合,強調大學生獲得正向的、實在的精神需求與滿足,是大學生感受持續(xù)激勵的主觀體驗,并激發(fā)其對教育深層次內涵即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認同和踐行。獲得感這一概念使思政教育內容不僅強調意識形態(tài),也更加關注學生的需求;教育形式從單一灌輸轉變?yōu)殡p向互動,充分體現(xiàn)了“人本”教育理念。
2.折射鏡:顯揚思政教育人學本色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創(chuàng)造歷史、推動社會進步的主體。教育的本質是育人、關注人的發(fā)展,這是獲得感產生的淵源。大學生將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收獲付諸實踐活動,達到與自然、與社會和諧發(fā)展,彰顯人學本色的時代需求。
3.試金石:檢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
思政教育獲得感是新時代高校教育改革的著力點,大學生逐漸由接受客體向需求主體轉變,“供給”教育范式不再成為主導思路,大學生的學習效果和獲得評價更值得關注。獲得感來源于師生的互動交流,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教育的親和力、吸引力和實效性,滿足學生的現(xiàn)實需求。
4.對焦器:實現(xiàn)大學生精神需求精準滴灌
獲得感沒有固定的客觀標準,大學生的精神收益無法度量。針對大學生精神世界的個性化需求,采用精準滴灌的教學模式,才能提高思政教育的成效。這就要求教育者準確分析大學生的生長環(huán)境、文化背景、價值觀及現(xiàn)實問題,有針對性地實施教學方案,避免運用大水“漫灌”模式。
二、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現(xiàn)狀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調查
1.問卷設計及調查對象
為準確分析大學生思政教育獲得感的現(xiàn)狀及存在的問題,便于提出相應的對策,筆者設計了調查問卷,主要內容包括學生基本情況、對思政教育獲得感的認知、具體的獲得感狀況三個方面,問卷題型為選擇題。本次調查選取FJ省三所本科院校,隨機向學生發(fā)放問卷300份,實際回收292份,全部有效,回收率和有效率為97.3%。被調查學生構成詳見表1。
當前大學生接受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理論課教學,其他的渠道教育明顯不足。由于大學生思維活躍、獨立性強,他們在課堂教學之余會主動地利用網絡學習,參加一些與思政教育有關的社會活動。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理論課教學、學習強國APP、自行閱讀學習、網絡學習、活動及環(huán)境感染等是大學生獲取思政教育信息的主要形式,其中通過學校理論課教學獲取思政教育的人數(shù)占比68.1%;學習強國APP和自行閱讀形式獲取思政教育人數(shù)占比為18.6%;利用網絡學習思政教育的人數(shù)占比為10.9%;通過活動及環(huán)境感染獲取思政教育的人數(shù)占比2.4%,如圖1。
3.大學生思政教育獲得感的影響因素
大學生思政教育獲得感大多數(shù)來源于滿足自身需求的主動獲取和敏銳的價值感知,教育工作者、教育資源、教學環(huán)境和成效要求是影響獲得感的外源因素,通過問卷調查發(fā)現(xiàn),外源供給因素對獲得感的影響要大于學生的內需因素。42.5%的學生認為,基于自身的價值感知,能夠主動獲取思政教育;29.1%學生則認為教育資源是影響思政教育獲得感的主要因素;認為受教學環(huán)境和教育工作者影響的人數(shù)占比24.6%;其他3.8%的學生認為教育成效要求影響了獲得感,如圖2。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存在的問題
由于黨中央高度重視,高校改革創(chuàng)新、優(yōu)化教學模式,思想政治教育成效顯著,發(fā)揮著意識形態(tài)的主陣地作用,為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事業(yè)接班人做出了積極貢獻。此次調查結果顯示,在思政教育中有獲得感的學生占比超過60%;認為自己非常需要思政教育獲得感的占比為16.5%;認為不需要思政教育獲得感的占比7.3%。雖然學生對思政教育獲得感的需求占比較高,但存在的問題不容忽視。
1.愉悅情感獲得不充分
在思政教育課獲得感的體驗方面,23%的學生表示滿足了自己的興趣愛好;32.9%認為得到了情感升華;44.1%學生表示得到了和諧的同學和師生關系;說明大部分學生希望通過思政教育獲得愉悅情感。
在思政教育理論課的態(tài)度方面,43.8%的學生積極認真地聽課;31.5%的學生選擇喜歡的內容學習;18.2%的學生根據(jù)教師和學校的要求聽課;另外6.5%的學生在思政教育課上看其他書籍或看手機,如圖3。
根據(jù)問卷可知,大學生對愉悅情感的獲得并不充分,思政理論課的教育魅力不明顯,這與教學方式、載體運用、教學內容存在一定關系,長此下去大學生會逐漸喪失學習思政理論課的動力,容易導致思政教育“無用論”思想滋生。
2.積極意志獲得不堅定
對是否愿意投身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這一問題,83.1%的學生表示應該通過學習提高自己的專業(yè)能力,59.9%的學生愿意投身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76%的學生認為要從現(xiàn)在做起,提高自身修養(yǎng)。但仍有15.8%的學生表示沒有想過,說明大多數(shù)學生能順應時代發(fā)展、積極增強使命感,為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事業(yè)做好準備。
關于生活和學習遇有困難時如何應對的問題,57.2%的學生表示再堅持一段時間,如果改變不了現(xiàn)狀就放棄;15.3%的學生會向他人求助;7.5%學生選擇知難而退;只有20%的學生會意志堅強地迎難而上、不退縮不放棄,如圖4。
雖然大多數(shù)學生愿意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奉獻自己,也熱衷于關心國家大事,但思政教育積極意志獲得不夠堅定;或者受環(huán)境影響、或者受同學影響,接受思政教育的主動性不足,意志薄弱。
3.行為獲得轉化不到位
關于思政教育對自己行為的影響,21.6%學生認為有積極影響,自己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來分析問題;61.2%的學生表示有重要影響,思政教育使自己提高了是非辨別能力;14.7%的學生認為影響不大,自己的行為不會發(fā)生變化;2.5%的學生表示自己我行我素,完全沒有影響。
在學習思政課程后,是否會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思這一問題,表示經常反思、以彌補自身素質不足的學生占比為36.1%;表示在對自己影響較大的事情上進行反思的學生占比為52.5%;11.4%的學生認為反思對自己沒有實際意義,如圖5。
從以上分析可知,部分學生行為獲得轉化不到位,說明思政教育影響大學生行為方式的程度不高,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針對這種結果,高校應重點關注并積極改善教育理念,優(yōu)化教育模式,引導大學生塑造健康人格,加強行為方式引導,促進他們積極主動地進行行為轉化。
4.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能力獲得不足
關于通過學習思政課在哪方面能力有所提升的問題,表示自己的實踐活動能力得到提升的學生占比35.2%;表示理性和客觀地分析政治局勢的學生占比為26.9%;認為自己能夠主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生占25.3%;仍有12.6%的學生認為沒有提升任何能力;超過半數(shù)的學生能夠辯證地對待不良現(xiàn)象。事實證明,通過學習思政課程大學生的各項能力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尤其政治能力、辯證思維能力、實踐能力的提升值得重點關注,如圖6。
雖然有25.3%的學生能夠身體力行地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但其他74.7%的學生態(tài)度并不積極,其中持模棱兩可態(tài)度的占41%,甚至還有4%的學生不情愿參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活動[5]。當代大學生如果不能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就會脫離主流意識領域陣地,無法適應社會發(fā)展。
(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存在問題的原因
關于大學生思政教育獲得感存在的問題,既有內在原因又有外在原因,思政教育獲得感是與大學生思想、行為特點相結合的積極的心理體驗,因此評價獲得感應以大學生為主體,從大學生的實際所得與主觀預期、自身感知力、主體性的發(fā)揮等方面來進行分析,同時注重思政教育的基本保障。
1.學生實際所得與主觀預期存在偏差
在同等教育的條件下,大學生對實際所得的預期越高,則獲得感越低;大學生的主觀預期相同時,獲得感則隨著實際所得而增高。因此,獲得感與主觀預期呈負相關,與實際所得呈正相關,當主觀預期與實際所得相等時,獲得感最高。
大學生懷有積極的期待接受思政教育是產生獲得感的前提。實際需求是人的本性,大學生要想得到精神層面的滿足,就必須首先確定思政教育有正向性和有用性。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時期,大學生不可避免地受到社會環(huán)境中物質利益、功利性價值取向的影響,而這些低層次的需求與思政教育的“美好生活需要”存在沖突,只有讓大學生在思政教育中實際獲得,才能提高需求層次的主觀預期。
當前大學生的實際所得普遍低于自己的主觀預期,首要原因是思政教育內容缺乏深度?,F(xiàn)代社會進入了網絡信息時代,大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強,有能力解讀社會熱點問題及重要政策理論,然而他們經常遇到同一個內容在不同學期、不同課目中出現(xiàn),教師重復講授的現(xiàn)象,使大學生不能與學校教育產生共鳴[6]。這是因為有的教師仍然采取傳統(tǒng)的灌輸模式,并不在意大學生是否有興趣接受。這種思政教育內化方式造成部分大學生抵觸心理,實際所得偏離了主觀預期,因此,當前的思政教育應特別關注大學生的主觀預期,有針對性地滿足他們的實際需求。
2.學生主體性被忽略
主體性即主動性、能動性,同時具有創(chuàng)造性。思政教育對象是學生,發(fā)揮其主體能動性、以獲得實際需要是教學工作、培養(yǎng)人才的目標訴求。
思政教育以滿足學生精神層面的收獲為主,重在學生自己的理解消化和吸收。大學生思維活躍、自我意識強烈,希望在學習中得到關注和尊重,希望實際獲得以促進自身發(fā)展。因此,他們能主動接受符合主體意識的理論知識,進而改造思想認識。只有有效激發(fā)大學生接受思政教育的主體性,他們才能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將理論知識轉化為精神動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增強思政教育獲得感。發(fā)揮主體性,可以有效提升大學生課堂興趣、收獲愉悅體驗,避免灌輸式教學模式的消極影響。教師應重視大學生的主體性,催生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與問題意識,使其認同思政教育的有用性,進而體會和感知精神體驗,實現(xiàn)教與學的有效銜接。
3.學生感知力較弱
感知力即感覺與知覺的能力,大學生的感知力強則獲得感就高。通過接受思政教育,大學生可以感知實際所得,進而轉化為獲得感;如果體驗不到獲得感,可能與心理感知“鈍化”有關,無法感受思政教育中的實際所得。
思政教育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上的、對事物的認知觀點和方法,是政治與科學融為一體的學科。當前大學生的感知力弱化,主要受兩個方面的影響:一是思政教育的內容屬意識形態(tài)、精神領域,具有抽象性、虛擬性而缺少直觀性,在形態(tài)上難以碰觸和觀看。傳統(tǒng)的講授教學無法形成教與學互動模式,不利于學生獨立思考和積極思考,容易造成學生思維偏離教學內容。大數(shù)據(jù)技術和新興媒體的廣泛應用,使大學生更加排斥被動灌輸思想政治理論,教師應積極探索大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方式,引導他們參與思政教育活動,提升感知力。二是實踐活動匱乏。實際所得轉化為獲得感需要通過實踐檢驗,這種轉化是時間積淀的結果,是實踐活動中的深刻體會。教學實踐活動是切身的、真實的也是最直接的思想教育,是書本理論轉化為認識事物、處理問題的觀念和方法[7]。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通常包括理論授課、思想?yún)R報、召開座談會、組織論文報告等方式,課外實踐是一種輔助教學手段,目前理論課的比例超過50%,導致大學生對實踐活動不積極、實踐體會少。
4.思政教育基本保障不完善
教師隊伍、教育經費、教學環(huán)境等要素是思政教育的基本保障,要高效開展思政教育,就必須完善基本保障,滿足大學生在接受教育中的實際所得。但是,目前的思政教育保障并不健全。
首先,教學環(huán)境方面。大學生思政教育獲得感主要來源于學校,風清氣正、積極向上的學習環(huán)境可以激發(fā)大學的感知力,有利于生成獲得感。網絡信息時代使大學生的思想、行為甚至世界觀、價值觀都產生變化,趨利化、世俗化特征明顯,導致少數(shù)大學生做出錯誤選擇,有悖于思政教育目標,因此持續(xù)改善教學環(huán)境、構建健康的學習風氣至關重要。
其次,教師隊伍方面。近些年我國高校在校大學生數(shù)量逐步增加,而教師的數(shù)量增長緩慢,與大學生數(shù)量的比例差距懸殊。根據(jù)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的要求,按照全日制學校的學生數(shù)量計算,專職的思政理論課教師與學生的配比不低于1∶350。但是,許多學校由于受教師人數(shù)所限,思政教育以上“大班課”形式講授,一名教師同時給整個院系的學生上課非常普遍,這樣的授課環(huán)境難以有效吸引大學生的專注力,無法滿足大學生的實際所得需求。
三、提升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的對策
思政教育獲得感是大學生積極的心理體驗,與主觀預期和實際所得存在因果關系。新時代思政教育應結合大學生的心理、行為特征,從內部供給和外部環(huán)境兩個方面研究思政教育獲得感的提升對策,實現(xiàn)立德樹人。
(一)學生調控主觀預期以吸收轉換所得
1.明確實際需求預期
要提升思政教育的獲得感,就要圍繞學生的需求將思政教學分為兩個層面,即“教”與“學”,并以“學”為主?!皩W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所收獲的不是對美好未來憧憬的滿意,而是因現(xiàn)實獲得才滿意?!保?]這就要求思政教育要有效引導大學生培養(yǎng)正確的需求預期及利益訴求,激發(fā)他們主動參與到教育活動、社會實踐活動之中,獲得主觀的情感體驗。
大學生的實際需求一般分為三個方面:一是知識能力需求。這既是學習目的,也是獲得感最基本的需求。隨著教學理論體系的完善,大學生完成學校教育可以獲得知識、提高能力。二是政治素質需求。高校思政教育最本質的功能就在于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思想表現(xiàn)為價值觀念,而價值觀念決定了日常行為,政治素質則進一步約束價值觀念和行為,是道德品質、遵紀守法的集中表現(xiàn)。三是發(fā)展需求。發(fā)展是對人生目標和人生價值的思考、定位與實施,是在多元價值觀的現(xiàn)實社會環(huán)境中不斷抉擇,思政教育會促進大學生實現(xiàn)發(fā)展預期。
2.培養(yǎng)合理需求預期
思政教育獲得感離不開學生成長與發(fā)展,但對發(fā)展的需求預期必須具有客觀合理性,否則將影響獲得感生成。預期合理并非降低需求標準,而是結合主觀和客觀因素,合理確定精神層面的需求目標。
首先,要充分認識自我。是否具有獲得感與自身的感知力存在一定關系,雖然每個大學生的成長背景、自我評價、學習環(huán)境不同,但都期待自身獲得發(fā)展。有針對性地實施思政教育,會激發(fā)他們的情感共鳴、提升感知力,從而將客觀需求與自身能力相匹配,培養(yǎng)合理的需求預期。其次,要克服功利思想。思政教育是針對大學生思想、政治、道德所進行的素質教育,能滿足學生的精神需求,與物質利益無關。在思政教育中要引導學生克服功利心理,使其感受教育的“有用性”,把收獲精神利益作為實際所得,進而培養(yǎng)合理需求預期。最后,要學會沉淀與積累。接受思政教育的結果是通過長期、有效的實踐活動體現(xiàn)出來的,具有一定的積累性。人的思想并非固定不變的,不會立即接受、認可意識形態(tài)的理論內容,需要將其置于以后的學習、工作中理解吸收和消化,才能得到具體感悟。因此,應有效引導大學生懷著積極的心態(tài)接受思政教育。
3.樹立積極心理預期
思政教育有利于健全人格、心理品質的塑造,促進大學生積極投身于中國式現(xiàn)代化建設事業(yè)。當大學生期待參與教育活動與社會生活時,說明其樹立了積極的心理預期、生成了獲得感。
首先,大學生應主動學習??萍歼M步和信息發(fā)展為大學生提供了多樣化的學習平臺,而思想政治方面的微博、微信、學習強國App等傳播與互動式媒介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尤其關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視頻和讀物讓大學生變得頭腦清醒、政治信仰堅定,使其感受到思政教育的魅力和意義。其次,大學生應重視思政理論課。在經濟增長、信息爆炸時代,有的大學生往往忽視了思政道德素質的培養(yǎng),同時,一些高校辦學存在趨利性,未將思政理論課作為教學重點,導致部分大學生只為應付考試而學習。思政理論課有利于正確的“三觀”樹立,有利于實現(xiàn)發(fā)展需求預期,有利于在復雜的意識形態(tài)領域做出正確的判斷與選擇,促進個人成長,因而大學生應重視思政理論課。
(二)提升思政隊伍水平喚醒學生主體性
1.準確把握學生思想道德需求新變化
當代大學生是一個有理想、有主見、有感情的群體,教師應了解、尊重他們的心理、行為特點以及新的需求變化,平等交流、引發(fā)心靈共鳴,提升思政教育獲得感。
首先,要把握大學生的思想規(guī)律。思政教育是使學生接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理論成果的重要途徑,對解決大學生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教師應掌握其思想、行為規(guī)律,善于運用大數(shù)據(jù)技術分析群體特征及相關信息,積極提供心理疏導和人文關懷,使其感受實際所得。其次,要尊重大學生的現(xiàn)實需求。成長背景不同導致現(xiàn)實需求各異,尤其大學階段,大學生的心理、行為都會產生新變化,應選擇差異性的教學策略,以他們感興趣的問題為切入點,找到心理共鳴,滿足其精神需求。大學生會受到錯誤觀點的影響,有的出現(xiàn)思想意識方面的問題,教師必須強化意識責任,加強針對性教育,引導學生肩負起時代使命。最后,要主動了解學生。大學階段是心理成熟的關鍵時期,大學生具有強烈的成才意識和發(fā)展意識,求知欲強、思維靈活、信息豐富、思維開闊。這就要求教師應真誠地回應問題,關心學生的心理感受,幫助其成長、發(fā)展。
2.要有真知灼見
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理論的傳播者、大學生思想方向的領路人,教育工作者只有具備真才實學、真知灼見才能完成培育時代新人的重任。
一方面,要掌握和靈活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精髓。為了能提供給學生真實、有用的思想教育,教師必須深入學習馬恩經典著作,充分吸收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并以多種教學手段將抽象的理論知識傳遞給學生,引導學生把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去。思政教育不能脫離社會現(xiàn)實,應教會學生辯證地看待國內外熱點事件,并在恰當時機表達自己的真知灼見,以促進大學生認同馬克思主義理論。另一方面,要注重理論知識的橫向聯(lián)系、提升教學魅力。一名優(yōu)秀的、經驗豐富的思政教育傳播者,一定具有理論知識的寬度,在教學過程中善于聯(lián)系其他學科知識,做到觸類旁通。同時,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使學生感覺到思政理論的深度,主動溝通交流,在思政教育的學習中有所悟、有所得。
3.增強教學藝術性
所謂教學藝術,既是教學技能也是技巧,是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手段。思政教育具有科學性、長期性,教學對象具有復雜性,有效運用教學藝術,可以滿足大學生精神層面的需求,提升思政教育獲得感。
首先,掌握新的話語方式。話語方式是教育者采用的語言風格,是教與學的溝通紐帶。新媒體的運用改變了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及話語習慣,教育者要跟隨時代步伐,掌握新的話語方式,在課堂上生動地闡釋理論知識,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避免強制教育、嚴肅講授給學生造成的學習壓力,力求把抽象理論“網語”化、生活化、形象化,也可以恰當?shù)卦溨C化。其次,掌握新的教育方式。大學生通過網絡獲取知識信息的能力很強,這是教育者不能忽視的時代特征。思政教育不但具有藝術性,而且具有時尚性,即有效運用融媒體教育方式,提高大學生的主體性,使他們主動接受教育、生成獲得感。同時,開展案例分析、主題討論、組織社會實踐活動,有利于提升教學的趣味性,要引導學生把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方法運用到實踐中,增強辯證思維。
(三)供給優(yōu)質教學內容提升學生實際所得
1.及時更新教學內容
習近平總書記針對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的工作要求,為新時代面對環(huán)境變化、教育內容變化指明了方向[9]?!耙蚴露本褪菍⒔逃齼热萑谌氲骄唧w的事務中,使學生發(fā)生思想、行為方面的質量變化,與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相符。對“事”的選擇應把握社會意義、政治意義的典型事件,并以樹立大學生的主流價值觀為目標?!耙驎r而進”是指教育內容符合我國快速發(fā)展的時代要求,根據(jù)學生的成長規(guī)律及時更新教學素材,將社會熱點事件融入教學中,解決大學生面臨的問題和困惑,并引導其正確解讀熱點新聞、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以提高他們的辨別能力?!耙騽荻隆本褪菍逃齼热莩掷m(xù)創(chuàng)新,并根據(jù)形勢變化而不斷調整。由于我國經濟增長、國富民強,引起了社會主要矛盾發(fā)生變化、世界格局發(fā)生變化,但社會主義制度沒有變,復興中華民族的偉業(yè)不會變,因此思政教育應以時代需求為出發(fā)點,引導學生為實現(xiàn)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目標而努力學習。
2.供給有用的教學內容
毋庸置疑,思政教育的內容以政治素材為主,更關注大學生的健康人格和思想品質的塑造。從這個意義來說,教育供給的有用性應該包括兩個主要方面:首先,貼近學生需求。大學階段學生的思想、心理相對成熟,他們具有獨立學習、創(chuàng)新學習的能力,也具有期待有用教學的需求。思政教育不僅傳播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和方法,還應關注學生在心理健康、成才、就業(yè)等方面的需求,有效引導他們正確認知社會和自我,找到融入社會、促進自身發(fā)展的契合點。其次,貼近社會現(xiàn)實。教學內容貼近社會現(xiàn)實,就是把政治、經濟、文化等內容融入教育中,讓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能夠聯(lián)系客觀事物、解決現(xiàn)實問題,無論小到好人好事,大到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都能置于時代背景下理性分析,感知實際所得。
3.分層次供給教學內容
當前高校的思政理論課一般都設為公共課,受專業(yè)、知識結構和理論認知方法的影響,大學生接受思政教育的深度和廣度存在一定的差別。針對不同專業(yè),以及專業(yè)類別對思政理論的不同需求,設計差異化的層次教學,同時融入與專業(yè)相關的案例,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思政教育獲得感。
對本科院校來說,學生的學習基礎好、期待高,思政理論課可以拓展深度和廣度,也可以把社會熱點作為教學案例,激發(fā)他們積極思考、學有所得。對于專科院校,則應根據(jù)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水平降低教學內容的難度,將抽象理論與案例分析相結合,并以視頻教學、多媒體教學為主,在提高其學習興趣的同時培養(yǎng)思想品質,以增強對思政教育的感知力。區(qū)域性也是分層次教學的重要因素,相對來說,華東地區(qū)對社會熱點事件關注度非常高,華中地區(qū)大學生更加注重政治素養(yǎng),地域不同則際遇不同,對思想政治的領悟也有較大差別,只有因材施教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
(四)創(chuàng)新教育方式增強學生感知力
1.優(yōu)化教育載體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信息技術融入到思政工作的傳統(tǒng)優(yōu)勢之中,讓新媒體、新技術增強思政工作的吸引力和時代感[10]。利用多種新媒體的融合技術,可以使傳播內容更加活躍、生動,創(chuàng)新教育載體,有助于增強思政教育吸引力,符合學生的學習特點。手機終端、App平臺、官方微博等使教與學活動有效銜接與互動,突破了課堂教學的局限性,極大地拓展了載體形式和教育內容,滿足學生求新求變的心理。
新媒體的運用可能會帶來一些負面價值觀的影響,思政教育應培養(yǎng)學生甄別信息真?zhèn)蔚哪芰?,引導他們在困惑中做出正確選擇。互聯(lián)網的信息量巨大,知識呈現(xiàn)網狀的多元化和碎片化,而微信、微課等知識零散,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容易被條塊分割,思政教育應整合、優(yōu)化教育載體,避免大學生將片面性知識運用到實踐中。
2.重視第二課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第二課堂是在創(chuàng)新教育方式的基礎上落實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第二課堂指有目標、有組織的集體性課外實踐,是第一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課堂教學偏重于理論知識的傳播,將所學知識運用到課堂之外的實踐活動,有助于學生加深理解與吸收,同時可以將實際所得的思想觀念置于第二課堂進行檢驗。新時代學生思維活躍,不滿足于第一課堂的學習需求,第二課堂能夠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激活知識的內生動力、提升獲得感。第二課堂的主體是大學生,在新的教育環(huán)境、新的教學形式下,要使理論知識會“活”起來,學生會收獲新的思想啟迪,這是第一課堂無法達到的教學境界。
(五)改善思想教育外部環(huán)境和條件
1.優(yōu)化校園環(huán)境
對思政教育來說,校園環(huán)境指傳播特色文化、傳遞價值理念的氛圍。一個精心打造的校園環(huán)境,有助于提升思政教育獲得感。首先,營造校園文化環(huán)境。通過改善環(huán)境實施感染教育,抽象的理論內容也會變得生動活潑,增強大學生的主觀感受和情感認同。文化環(huán)境建設應體現(xià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xiàn)新時代的精神文化風貌,其可以是基礎設施建設,也可以是校風校訓建設。其次,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大學階段是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面對多元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需要科學地指引促進大學生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抉擇。思政教育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施教重點,并在校園文化活動中加以宣傳和體現(xiàn),讓大學生銘記肩負的時代使命,培養(yǎng)擔當精神。同時,校園文化活動應借助、發(fā)揮人民群眾力量,以多種比賽和表演形式、綜合運用新媒體傳播思政教育理論,務求取得實際成效。
2.加強實踐促進學生行為獲得轉化
只有將思政教育的意義和價值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動才能形成獲得感,而實踐活動是強化獲得感的最佳途徑。思政理論較為抽象,僅憑課堂教學難以使學生理解透徹,而將理論付諸于實踐中,可以獲得體驗和感悟,并運用正確的觀念方法分析問題,促進學生的行為符合社會道德規(guī)范、提高素質修養(yǎng)。
“社會主義建設需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接班人”,其中的勞動素養(yǎng)教育必須在實踐中得已實現(xiàn),勞動教育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有效方式,是立德樹人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許多高校創(chuàng)建了勞動實踐育人基地,鍛煉大學生自我教育和服務意識,以勞增智、以勞育德,夯實思政教育獲得感基礎。
四、結語
提升大學生思政教育獲得感是貫徹以人為本教育理念、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體現(xiàn),是以中國式現(xiàn)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針對新時代大學生實施思想政治教育,近些年取得了一定成就,大學生也在接受教育中有實際所得,但要將實際所得轉化為獲得感,則需要通過培養(yǎng)大學生合理的主觀預期、喚醒大學生的主體性、供給優(yōu)質教學、創(chuàng)新教育方式、改善教育環(huán)境等方面來實現(xiàn)。
參考文獻:
[1]張品.“獲得感”的理論內涵及當代價值[J].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4):402-407.
[2]何家敏.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20.
[3]王易,茹奕蓓.論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及其提升[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3):107-112.
[4]蔡沖.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提升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20.
[5]王紅林,周東旭,王建東.高校立德樹人的理論探索與實踐創(chuàng)新[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7:205.
[6]劉建軍.試析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重復施教[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8):93-97.
[7]王立仁,姚菁菁.系統(tǒng)化維度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方法、實效論說[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5):179-182.
[8]劉繼青.基于“獲得感”思想的教育改革[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7(1):1-8.
[9]孫嘉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因事而化”的三維論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6):156-159.
[10]張家瑋.豐富思政教育“打開方式”[N].中國教育報,2020-05-14(5).
作者簡介:余惠婷(1985—),女,漢族,福建福州人,福建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助教,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責任編輯:馮小衛(w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