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太倉市科教新城實驗小學 吳敏敏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語文學科育人方式的變革,關注語文學科的綜合性和實踐性,將學科實踐視為實現(xiàn)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學習方式。推動育人方式從學科認識轉向學科實踐,構建實踐型語文育人方式,成為落實義務教育語文新課標的必然要求。
“學科實踐”是學科育人方式變革的新方向。崔允漷指出,學科實踐是指具有學科意蘊的典型實踐,即學科專業(yè)共同體懷著共享的愿景與價值觀,運用該學科的概念、思想和工具,整合心理過程與操控技術,解決真實情境中的問題的一套做法。語文學科實踐具有以下基本特點:
教育性和學科性是學科實踐的兩種基本屬性。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主張以學科作為課程開發(fā)的基點,強調學科基本結構、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相互間的聯(lián)系與規(guī)律,突出了對學科本質屬性的重視。語文課要有“語文味”,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古今中外的優(yōu)秀文化成果增強了民族凝聚力,是培養(yǎng)新時代中國少年文化自信的文化源泉。因此,文學活動要伴隨學生整個精神成長的過程,聽、說、讀、寫應貫穿語文課堂教學的始終。語文學科特有的“學科屬性”要求,教師要深入開展語文實踐活動,語文實踐活動則進一步凸顯了語文學科特性,通過語文學科思想與方法實踐能夠體現(xiàn)“學科意蘊”。
語文學科實踐在注重學科性的同時,也突出了實踐對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價值?!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提出,要強化課程的綜合性和實踐性,推動育人方式變革,著力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語文學科實踐,不是對知識的死記硬背,而是真實情境中的問題解決與遷移運用;通過識字、寫字、閱讀、寫作、背誦、口語交際等實踐活動,提高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發(fā)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使學生從傳統(tǒng)的學科認識轉向學科探究、學科活動,讓學生在做中學、在用中學、在創(chuàng)中學,在語文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從而幫助學生適應社會的加速變化和有效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
學科與實踐的有機融合并非簡單的“學科+實踐”。語文學科實踐建立在學科特征與語文實踐相匹配、相契合的基礎上,通過語文學科特有的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實踐活動,推進以語文核心素養(yǎng)為綱、學科與實踐相融合的育人方式的變革。作為語文實踐活動的主要形式之一,梳理與探究要求加強語文學習與大自然、社會、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如“觀察大自然,熱心參加校園、社區(qū)活動”“觀察大自然,觀察社會,積極思考”“策劃簡單的校園活動和社會活動”……生活是語文學習的源頭活水,語文學習最終服務于社會生活。語文課,不僅在學校的課堂里,也在繽紛的校園里,更在廣闊的大自然里。
以統(tǒng)編版語文五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教學為例,深入分析教材內容和學生學情,明確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和教學方法,為高質量開展語文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語言運用素養(yǎng)提供教學指引。
統(tǒng)編版語文五年級下冊第八單元安排了《楊氏之子》《手指》《童年的發(fā)現(xiàn)》三篇課文,共計10個課時,該單元的語文要素是讓學生感受課文風趣的語言。風趣和幽默是智慧的閃現(xiàn),指向“語言欣賞品鑒”這一核心素養(yǎng)?!稐钍现印吠ㄟ^梁國楊氏之子妙答賓客的故事,展現(xiàn)了楊氏之子的敏捷思維、機智幽默,體現(xiàn)了九歲男童巧妙運用語言的能力;《手指》運用擬人、對比、舉例、夸張等多種表現(xiàn)手法,以風趣幽默的語言描寫了不同手指的姿態(tài)和性格,闡明了“團結就是力量”的道理;《童年的發(fā)現(xiàn)》貼近兒童生活,語言風趣,把“我”的“童年的發(fā)現(xiàn)”寫得意趣盎然,反映了“我”求知若渴的特點和驚人的想象力。
學情分析:小學階段是兒童語言能力發(fā)展的關鍵時期。這三篇課文來源于生活,與五年級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語言鑒賞能力相符,具有較強的主觀性。本單元的教學要注重以體會為主,引導學生深切感受人物語言的精妙。為此,筆者設計了“講笑話”“小練筆”“整本書閱讀”等單元實踐活動,以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表達真情實感,積累語言運用經(jīng)驗,體會語言藝術魅力,提高其語言表達能力。
通過本單元的教學,幫助學生正確理解課文內容,使學生學會積累優(yōu)美的語言素材,在生活中熟練運用語言,體會漢語的無窮魅力,感受語言的文化美;體會不同題材文章的寫作手法,了解不同題材文章的表達方式;領悟課文蘊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提高自嘲、調侃、風趣等語言素養(yǎng),體驗巧妙運用語言帶給人們歡樂的成就感。
教學中,筆者設計了“講笑話”“小練筆”“整本書閱讀”等學科實踐活動,創(chuàng)設情境,以提高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運用語言的能力,引導其全面把握語言運用的特色與風格。具體包括三個表現(xiàn)性任務:任務一是講笑話,讓學生積累和分享語言材料;任務二是小練筆,讓學生有創(chuàng)意地進行語言表達;任務三是整本書閱讀,分享閱讀成果。
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學會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理解力和鑒賞力,讓學生體會三篇課文不同的語言風格,正確理解課文的中心思想,體悟課文蘊含的社會意義和人生哲理,深切感悟語言的魅力、智慧的閃現(xiàn);教學難點是讓學生了解語言藝術的魅力,引導學生充分認識語言的特點,激發(fā)學生學習語言、運用語言的興趣,并使學生能恰當?shù)剡\用語言進行描寫,提高其口頭和書面語言表達能力。
基于高年級學生語言發(fā)展的特點和規(guī)律,筆者以語言運用核心素養(yǎng)為統(tǒng)領,以大單元為內核,以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雙線交織為主線,設計豐富、貼近學生生活的“講笑話”“小練筆”“整本書閱讀”語言實踐活動,促進學生語言知識與思維的層級發(fā)展;以表現(xiàn)性任務為抓手,以完成任務的過程展現(xiàn)學生的語言運用素養(yǎng),以表現(xiàn)性評價引領學生發(fā)展語文核心素養(yǎng)。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評價要真實、完整地記錄學生參與語文實踐活動的整體表現(xiàn),關注學生在活動中表現(xiàn)出來的溝通、合作和創(chuàng)新能力。整體設計的“講笑話”“小練筆”“整本書閱讀”語言實踐活動,以表現(xiàn)性任務和評價保障實踐活動落地,共同指向學生語言運用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
主動積累語言材料,有序得體地表達,是語文實踐活動的重要形式,是豐富個人語言經(jīng)驗的重要基礎。筆者依托“口語交際”,創(chuàng)設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在班級開展“講笑話”活動,在講笑話過程中提高學生傳遞信息、交流思想、展示個人語言風格的能力。
首先,設計表現(xiàn)性評價工具。筆者針對“講笑話”活動,設計“講笑話”表現(xiàn)性評價量表(見表1),引導學生按照“講笑話”評價標準準備笑話,科學地評價自己或同學在講笑話過程中的具體表現(xiàn),引領學生發(fā)展高階思維。
表1 “講笑話”表現(xiàn)性評價量表
其次,讓學生完成“講笑話”的任務。根據(jù)“講笑話”的流暢性、感染力、儀態(tài)儀表等表現(xiàn)性評價標準,筆者讓每個學生準備一到兩個笑話在課堂上進行分享,為每個學生創(chuàng)造語言表達的機會。在四人小組開展小組合作交流之后,每組推薦“講笑話大王”進行班級展示交流,讓學生感受笑話帶給大家的歡樂。
最后,學生自評、互評與教師評價。在“講笑話”的活動中,學生對照評價標準開展自評,認識自我語言表達能力的優(yōu)勢與不足。同時,開展學生互評,在同學講笑話時注意聆聽,能從流暢性、感染力、儀態(tài)儀表等維度對同學的表現(xiàn)進行點評。教師也對學生講的笑話進行評價,如“你講的笑話太好笑了,我們還想聽一個”“你的笑話在帶來笑聲的同時,也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教師的鼓勵,讓學生能大膽地講笑話,激發(fā)了學生發(fā)展幽默語言的興趣。學生在自評、互評和教師評價中,學習他人語言表達的優(yōu)勢,反思改進自己的語言表達,逐步樹立起學習語言、運用語言、樂于表達交流的信心。
有創(chuàng)意地進行語言表達,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表現(xiàn)?!稐钍现印吠ㄟ^九歲男童既委婉回應對方的問話又不失禮貌的巧妙回答,體現(xiàn)出靈感、機智思維;《手指》應用具象化的語言,體現(xiàn)出形象、對比思維;《童年的發(fā)現(xiàn)》中,作者在被老師誤會的時候,用自我調侃的語言安慰自己,展現(xiàn)了作者的心理活動,體現(xiàn)出分析思維。激活多樣的思維,才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風趣幽默的語言所產生的力量,也能在以“思維”為抓手的教學過程中形成結構化的教學系統(tǒng),豐富學生的言語經(jīng)驗。開展“小練筆”活動,提高了學生語言運用背后的語言思維能力。
首先,跟著課文試一試。語言是思維的直接表現(xiàn),學習風趣、智慧的語言的前提是要了解思維特點與過程,并讓學生學會遷移應用。例如,在學習《楊氏之子》時,可遷移句式——如果那天來的人姓 _____,楊氏子可以這樣回答他:“未聞_____是夫子家_____。”通過遷移練習,讓學生體會和掌握在生活中如何根據(jù)語境巧妙應答。在學習《手指》時,可學習應用、遷移寫法:從人的五官中選一個,讓學生仿照課文的表達方法,用擬人、對比、夸張等表達手法寫一段話。
其次,選擇情境練一練。研究表明,個體全身心活動時的內在體驗是學生獲得健康發(fā)展、有意義學習的關鍵因素。離開身體的參與,僅靠大腦,很多認識活動無法完成。在學科實踐活動中,教師要想盡辦法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動筆,通過“聽、說、看、問、摸、演、唱”等,在基于項目、基于問題解決的多樣化學習方式中促進其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循環(huán),讓學生應用比喻、擬人、夸張等表達方法,選擇“游子回到家鄉(xiāng)”“雨點兒落在窗玻璃上”“云朵在天空飄蕩”等情境寫一段話。實踐活動貫穿整個課堂教學,教師既要關注實踐活動與語文要素之間的關系,又要注重多種實踐方式的綜合運用,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
最后,自主創(chuàng)作寫一寫。如讓學生欣賞中國漫畫大師華君武先生的漫畫作品,說說從中獲得的啟示;小組分享各自喜歡的漫畫,交流“可笑之處”與獲得的啟示;選擇其中一幅漫畫寫一寫,并與同學相互分享習作感受。針對“漫畫習作小練筆”活動,筆者設計了“漫畫習作小練筆”表現(xiàn)性評價量表(見表2),引導學生根據(jù)評價標準開展“漫畫習作小練筆”,提高學生觀察、思考和書面表達的能力,使學生掌握漫畫作文的寫作步驟和技巧。
表2 “漫畫習作小練筆”表現(xiàn)性評價量表
整本書閱讀是發(fā)展與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義務教育階段要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要求學生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積累整本書閱讀的經(jīng)驗。筆者結合《手指》一文,開展了《小學生豐子愷讀本》整本書閱讀活動,引領學生進一步探究豐子愷風趣幽默的語言風格。
首先,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缎W生豐子愷讀本》收錄了豐子愷用漫畫和文字描繪的一篇篇優(yōu)美的散文作品。在開展整本書閱讀活動之前,教師可以選擇讀本中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激發(fā)學生對整本書閱讀的興趣。例如,在閱讀“‘拍七’游戲”的相關內容時,筆者讓學生了解“拍七”游戲的規(guī)則,組織學生玩“拍七”游戲,激發(fā)學生對《小學生豐子愷讀本》的閱讀興趣與欲望。
其次,分享交流,促進整本書閱讀。通過組織整本書閱讀分享交流會,加深學生對豐子愷的認識和對其風趣幽默的語言特色的感悟。例如,通過閱讀《“不喝肉湯”的楊柳》《“不生眼睛”的扁豆秧》等文章,讓學生分享交流作者是如何用童真的目光觀察、看待生活中的現(xiàn)象的,并從中感受豐子愷“有趣的靈魂”。如作者對花臺扁豆秧的描寫:“那蔓好像一個觸手,具有可驚的攀緣力。但究竟因為不生眼睛,只管盲目地向上發(fā)展,有時會鉆進竹竿的裂縫里,回不出來,看了令人發(fā)笑。”筆者運用信息技術建立閱讀交流的開放平臺,支持學生積累閱讀收獲,支持學生、教師、家長通過在線上平臺上傳資料、點贊、評價等方式進行互動交流,促進學生開展整本書閱讀。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閱讀過程中,通過同學之間進行的不同觀點的分享、交流、討論與反思,實現(xiàn)從知識到素養(yǎng)的進階。
最后,表現(xiàn)性評價,引領整本書閱讀。筆者充分發(fā)揮學生的閱讀主體性,并制訂了整本書閱讀表現(xiàn)性評價量表(見表3),引導學生學會評價自己的閱讀進度和閱讀質量,并能反思、改進自己的閱讀方式,形成適合自己的整本書閱讀策略與方法。筆者通過整本書閱讀表現(xiàn)性評價,巧妙地將整本書閱讀的方法根植在學生心里,讓學生學會輕松、愉悅地閱讀整本書。通過“閱讀任務—閱讀交流—閱讀提升”的遞進式閱讀,讓學生學會高質量地閱讀整本書,在整本書閱讀過程中習得方法、提升能力并內化為素養(yǎng)。
表3 整本書閱讀表現(xiàn)性評價量表
實踐證明,語文學科實踐是發(fā)展和落實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教師要聚焦學科實踐,設計豐富多樣的表現(xiàn)性任務和相應的評價工具,搭建科學、適宜的語言素養(yǎng)發(fā)展支架,保障本單元語文實踐活動落實到位,彰顯語文實踐活動在發(fā)展學生語言運用素養(yǎng)中的重要作用,全面呈現(xiàn)學科實踐對語文育人方式變革的賦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