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雁君
何來勝 1969年生,浙江紹興人。中國美術學院美術學博士,杭州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隸書委員會委員,浙江省書法家協(xié)會副秘書長、隸書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浙江省書法院特聘研究員,余杭區(qū)書法家協(xié)會主席。作品獲首屆中國書法蘭亭獎·創(chuàng)作獎、第二屆中國書法蘭亭獎·提名獎、第四屆中國書法蘭亭獎佳作獎·三等獎、第五屆中國書法蘭亭獎·佳作獎、第七屆中國書法蘭亭獎、全國第七屆書法篆刻展·全國獎、全國第九屆書法篆刻展·二等獎、全國首屆正書大展·全國獎、全國第三屆楹聯(lián)書法大展·提名獎、全國第一屆正書大展·優(yōu)秀獎。獲第三屆中國書壇蘭亭雅集“蘭亭七子”稱號。多次擔任全國展評委。作品被中國美術館,中南海,國家博物館收藏。
山陰紹興,書法圣地,歷史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書法高圣,構筑了一個又一個的書法高峰,可以說,中國書法的發(fā)展,離不開山陰。因此,從事書法的人能生活在山陰紹興,這無疑是一大幸事,也是一種資本,何來勝是今天山陰書法中人的一位,并毫無例外地占盡了山陰歷史所賜予的靈光,成為今天紹興書法群體中出類拔萃者之一。
一個藝術家的成長,離不開他的時代,而且,還得有賴于傳統(tǒng)與環(huán)境的滋乳,亦有賴于他的資質(zhì)與努力;他的起點也往往受制于他周圍群體的氛圍。天生稟性和主觀努力固然重要,但傳統(tǒng)淵源,群體氛圍乃至生存環(huán)境則是藝術家成長的必要前提,這種優(yōu)勢,山陰人得天獨有,何來勝得天獨有。
何來勝書法的起點同樣受周圍群體的審美追求——尚碑的影響,這或許是清代碑學流緒的延伸。山陰風流,當是二王之清麗婉約為代表,但它尚有先秦王權象征的《會稽山刻石》,有大漢雄風的縮影《大吉山買地摩崖》,有“四明狂客”但極具理性的賀知章草書,有粗放不羈的徐渭,桀驁不馴的倪元璐,直到清代揚碑學大旗的趙之謙,這些都成了山陰人學習書法取之不盡的活水源頭。王羲之的出現(xiàn),使山陰人對書法情有獨鐘,但取法的對象未必全是二王體系,趙之謙同樣也影響著他的后人。何來勝入鄉(xiāng)隨俗般地選擇了漢碑作為切入點,他的投入與悟性,使他輕松地步入書法的門堂,在較短的時間里,掌握了書法創(chuàng)作所必需的基本技法。他在擇取古法的過程中,有一個長處,就是有較強的綜合能力,他可以把不同風格,不同形式的碑帖,通過臨摹,轉(zhuǎn)化成他所需要的形式語言,而且能做到和諧統(tǒng)一。他從隸書《石門頌》《張遷碑》起步,這兩種風格迥異的線條形式、空間構成經(jīng)過他的消化,可以寫得既敦厚又逸蕩,在厚拙中不乏逸氣。
漢隸,從文字言,它是一次質(zhì)變;從書法言,是藝術的自覺。其中,裝飾化是隸書藝術表現(xiàn)的形式,這不僅是一種藝術表現(xiàn)的自覺,也是一種為了適應上層統(tǒng)治階級的文化需求。何來勝正是把握了隸書的這個特性,他對書法形式語言的追求逐漸清晰——凝重與裝飾。這種形式追求,只有當他觀照清代隸書,特別是伊秉綬隸書的時候,才真正找到了突破口,大量的方落筆,轉(zhuǎn)折的楷法,荒率舒展的波筆構成了何來勝目前的書法風格,而且恰到好處地把清隸裝飾的世俗化與漢碑的凝重古拙有效結合,適應了時代大眾化傾向與專業(yè)化要求,迎合了時代的文化需求,從而,他的作品能頻頻參展,頻頻獲獎。
山陰書法,涵蓋了整個中國書法史,何來勝比其他寫碑者又能高出一籌,就是對書體的拓展。他不僅對碑版書風上下梳理,而且通過對行草法帖的悉心揣摩去尋找新的契機。他曾寫倪元璐、張瑞圖,但均是圖解式的接納,最后還是集中在二王一脈的行草書作為他書法拓展的第二個目標,并且已取得了一定成效,這個意義不僅是他在書法藝術創(chuàng)作深化過程中所必須經(jīng)過的一個關節(jié),也是作為山陰人對山陰風流的弘揚與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