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江
秦滅六國,建立了中國第一個中央集權(quán)帝國,但由于實行愚民政策,加之二世而亡,在文學上鮮有成就,被后世譏為“秦世不文”。至漢代統(tǒng)一,盛世出現(xiàn),文化也空前繁榮。散文這一文學體裁,迎來了又一個百花齊放的春天。
文化講壇
兩漢散文
西漢和東漢的散文,大致可以分為三類:政論散文、歷史散文和書信體散文。
政論散文,即論述社會政治問題的散文。漢朝建立,需要總結(jié)前朝教訓,探索治國策略,于是一批胸懷天下的文人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創(chuàng)作出大量政論散文。其代表作有賈誼的《過秦論》和晁錯的《論貴粟疏》。《過秦論》回顧秦朝的強盛歷史,再現(xiàn)其土崩瓦解的過程,指出秦朝滅亡原因在于“仁義不施”。文章綜合運用排比、對偶和比喻等修辭手法,既有先秦散文富于雄辯的余風,又開漢代文學文辭富麗的先河?!墩撡F粟疏》聚焦的目光則從歷史回到現(xiàn)實,提出重農(nóng)貴粟的主張,邏輯嚴密,文風質(zhì)樸。賈誼和晁錯的文章,深得魯迅先生推崇:“皆為西漢鴻文,沾溉后人,其澤甚遠?!贝送?,兩漢政論散文還有桓寬的《鹽鐵論》和王充的《論衡》,其立意高遠,皆為名作。
歷史散文,則是記述歷史事件的散文。先秦歷史散文,只有“編年體”和“國別體”兩種體例,代表作分別是《左傳》和《戰(zhàn)國策》。到了西漢,一種新的體例橫空出世,那就是司馬遷在《史記》中首創(chuàng)的“紀傳體”,并成為“二十四史”的標準體例?!妒酚洝吩短饭珪罚惨话偃ㄓ洑v代帝王政績的十二本紀、記諸侯勛貴興亡的三十世家、記重要人物言行事跡的七十列傳、記大事年表的十表、記典章制度的八書,全書五十多萬字,記錄了從黃帝到漢武帝共三千多年的史實。
《史記》作者司馬遷,字子長,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因替敗降匈奴的李陵辯解,遭受宮刑。他受此大辱,從此發(fā)憤著書,“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完成了巨著《太史公書》。除史學價值外,《史記》在文學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首先,《史記》敘事藝術高超,在敘述中往往插入精彩描寫,如《項羽本紀》講“垓下之戰(zhàn)”的故事,通過霸王別姬、東城快戰(zhàn)、烏江自刎三個場面的描寫,將這一決定歷史走向的決戰(zhàn)寫得悲壯雄奇,蕩氣回腸。其次,《史記》擅長刻畫人物形象,塑造出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心機深沉而又知人善任的劉邦,勇猛善戰(zhàn)卻又剛愎自用的項羽,居功自傲卻知錯能改的廉頗等人。最后,與其他史書的冷靜客觀不同,《史記》融入了強烈的主觀情感,抒發(fā)不平之氣,寄托人生理想,極具浪漫主義色彩,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漢代歷史散文除《史記》外,還有班固的《漢書》,其敘事嚴謹,語言典雅,亦為史學名作。
書信體散文,往往融議論和抒情于一體,具有較強的感染力,如鄒陽的《獄中上梁王書》,楊惲的《報孫會宗書》等。其中最為著名的,還得數(shù)司馬遷的《報任安書》。在書信中,司馬遷訴說慘遭宮刑后的屈辱,表達著書立說的決心,用筆縱橫灑脫,用詞變化多端,用情千回百轉(zhuǎn),堪稱中國散文史上一篇言真事、抒真情的名作。
漢代散文,繼承先秦優(yōu)良傳統(tǒng),反映時代風貌,涌現(xiàn)出一大批佳作,為后世散文創(chuàng)作提供了借鑒,對唐宋八大家乃至明清散文都具有深遠的影響。
經(jīng)典課堂
一樣精彩,各具特色
——《周亞夫軍細柳》《陳涉世家》賞析
在人教版語文教材中選了兩篇《史記》中的文章——《周亞夫軍細柳》和《陳涉世家》。這兩篇都是《史記》中的“世家”類文章,仔細品讀,會發(fā)現(xiàn)二者有許多相似之處:
按事件發(fā)展順序記事?!吨軄喎蜍娂毩酚涗浟藵h文帝到霸上、棘門及細柳勞軍的經(jīng)過;《陳涉世家》先寫起義原因和謀劃過程,再寫起義的爆發(fā)和發(fā)展,最后寫張楚政權(quán)的建立,脈絡非常清晰。
詳略得當。前篇對霸上、棘門勞軍一筆帶過,對細柳勞軍則詳細交代,重點突出;后篇對起義進軍路線及政權(quán)建立只略做交代,對謀劃起義及起義的經(jīng)過則詳細描寫。這樣安排,有利于突出陳勝的非凡才略和他反抗暴秦的首事之功。
通過語言刻畫人物形象。在《周亞夫軍細柳》中,都尉、士吏和周亞夫各自只說了一句話,卻鏗鏘有力,個性鮮明。在《陳涉世家》中,作者善于捕捉個性化的語言塑造人物形象,如“燕雀安知鴻鵠之志”,表現(xiàn)了少時陳勝的遠大志向,比喻巧妙,形象鮮明,流傳至今已經(jīng)成為成語;又如“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分析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形勢,倡導為國而死的人生價值,有膽有識;還有“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提出斗爭策略,展望勝利前景,富有鼓動性,極具感召力。
不過,兩篇文章也存在著明顯的不同:
塑造人物技巧有別。《周亞夫軍細柳》運用對比手法刻畫人物形象,霸上軍、 棘門軍的松散管理和細柳軍軍紀嚴明形成鮮明對比,表現(xiàn)了周亞夫治軍嚴謹、忠于職守的“真將軍”風范?!蛾惿媸兰摇穭t讓人物在尖銳的矛盾沖突中展現(xiàn)性格:陳勝一行奔赴漁陽,因為遇雨耽擱了期限,按照秦律要處以斬刑?!拔ky出英雄”,身處絕境,陳勝決定“舉大計”,奏響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農(nóng)民起義的戰(zhàn)歌,一個深謀遠慮且具有反抗精神的領袖形象躍然紙上。
表現(xiàn)角度側(cè)重點不同?!吨軄喎蜍娂毩分饕ㄟ^側(cè)面描寫表現(xiàn)主題,周亞夫在文中雖僅出現(xiàn)兩次,一次是傳言開營門,一次是以軍禮拜見漢文帝,皆一筆帶過;文章重點描寫的是漢文帝勞軍過程,并通過其見聞感受,側(cè)面烘托周亞夫治軍嚴謹、忠于職守的風范。而《陳涉世家》則主要通過正面描寫刻畫人物,雖有側(cè)面烘托,卻惜墨如金,僅為正面描寫的補充。
小練習
1.《史記》中的“世家”多記錄諸侯和勛貴的事跡,陳勝出身卑微,司馬遷為什么把他列入“世家”?
2.《周亞夫軍細柳》為何對主要人物周亞夫直接描寫那么少?
參考答案
1.一是陳勝曾建立張楚政權(quán),可入“世家”;二是表現(xiàn)了司馬遷對陳勝反抗暴秦首事之功的肯定。
2.對周亞夫刻畫主要運用側(cè)面描寫,詳見“經(jīng)典課堂”中的賞析。
古今漫談
假如遭受屈辱的司馬遷沒有寫成《史記》,那么他的生命是否就失去了價值呢?在這里,我們且來探討生命的意義。
假如司馬遷沒有《史記》
高楚姍
假如司馬遷沒有《史記》,他死了,就會成為他自己所說的“輕于鴻毛”者;假如司馬遷沒有《史記》,他茍活,就會變成千萬人恥笑的對象。
那么司馬遷的受辱是促使他寫成《史記》的原因嗎?
似乎不是,或者說不全是。在司馬遷受辱之時,他的《史記》已完成了一半。這么說來,無論這一場飛來橫禍是否發(fā)生,《史記》的存在都是毋庸置疑的,只是它的完整性不同。司馬遷死,《史記》成為殘卷絕筆;司馬遷活,《史記》卷帙浩繁永存千古。
但這世上有多少沒有《史記》的司馬遷啊!如項羽,自刎于烏江畔,空留得“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的感嘆,讓后人扼腕而嘆息……
鮑鵬山在《司馬遷:生存還是毀滅》中說:“活著總要有個理由,或者說,在遭受極辱時仍隱忍偷生,必須有其代償物?!?/p>
這句話我不能說是認同的。設想司馬遷沒有《史記》,不是說他沒有寫完,而是說他根本沒有開始寫,而這時,為了阻止皇帝濫殺無辜,他挺身而出、慷慨進言,結(jié)果卻被迫入獄,遭受宮刑。這時候,若是按鮑先生的說法,這位我們設想中的、沒有“代償物”的司馬遷就是結(jié)結(jié)實實地該死。但是,為什么?憑什么?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死的權(quán)利,何況是像司馬遷這樣出于仁義和道德進言,卻擔上殘酷罪責的人。
誰說隱忍是茍活,在我看來,一個人首先要愛惜自己的生命,不因為一切無足輕重的原因而白白丟掉它。
假如司馬遷沒有《史記》,他也不應該死去,他應該活著,精彩地活著。用自己不屈的生命向所有遞送冷眼者、落井下石者以輕蔑和打擊,讓所有愛他、敬他的人不再承受痛失親人的悲傷。
希望我們以尊重的眼光去善待每個受辱而活的人,而不在乎他們有沒有著成《史記》。(選自《小品文選刊·印象大同》2023年第1期,有刪改)
1.第一段是作者的觀點嗎?為什么?
2.在批駁對方觀點的時候,作者亮出了怎樣的主張?請用原文回答。
1.不是,是作者列出的錯誤觀點,是本文批駁的對象。
2.一個人首先要愛惜自己的生命,不因為一切無足輕重的原因而白白丟掉它。
《史記》是怎樣保存下來的
司馬遷遭受宮刑,為當世統(tǒng)治者所不容,他發(fā)憤著述的《史記》自然也就成了禁書。對此,司馬遷有清醒的認識,說這部書只能“藏諸名山,傳之其人”。那么,《史記》是怎樣保存和傳播開來的呢?司馬遷寫完《史記》后,抄了兩部傳世。副本藏于宮廷之中,一些敏感內(nèi)容被大量刪改,正本則留給了他女兒。到漢宣帝時,經(jīng)過司馬遷外孫楊惲的努力,《史記》才開始傳播開來。至唐宋時,由于印刷術的出現(xiàn),《史記》得以普及民間并流傳至今,成了文學和史學的不朽經(jīng)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