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偉光,張翠英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廣安門醫(yī)院,北京 100053
山楂(Crataegifructus)始記載于《新修本草》,為薔薇科山楂屬植物山里紅CrataeguspinnatifidaBge. var.majorN.E.Br.或山楂CrataeguspinnatifidaBge.的干燥成熟果實[1];味酸甘,性微溫,歸屬脾胃肝經(jīng);具有健胃消食、散瘀行氣、化濁降脂等功效;廣泛應用于消糜肉食積、胃脘脹滿、腹痛泄瀉、瘀血經(jīng)閉、高血壓、高血脂等癥的治療[1]。山楂中主要含有黃酮類、有機酸類、三萜類等成分[2-3]。其中,黃酮類具有抗動脈粥樣硬化、降血壓、降血脂、保護神經(jīng)、抗氧化等藥理作用[4-6];有機酸類成分具有促進消化、抗心肌細胞損傷、保肝等藥理作用[7]。臨床上用于治療高脂血癥、高血壓病、冠心病、脾胃虛弱、運化失常等。中藥質(zhì)量控制研究對臨床應用的安全性與有效性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以下簡稱《中國藥典》)中對于山楂的質(zhì)量控制主要采用薄層色譜法(thin layer chromate graphy,TLC)鑒別熊果酸和滴定法限定有機酸的含量[1]。山楂藥用資源極其豐富,價格相對低廉,藥食兩用品種有待開發(fā)。本文基于對近年來山楂化學成分與藥理作用的研究進展進行總結,并對其質(zhì)量現(xiàn)狀進行分析,同時對質(zhì)量標志物(Q-marker)進行預測,為篩選和聚焦其專屬性和藥效成分確立質(zhì)量控制奠定理論基礎,為其開發(fā)利用提供有效參考。
對山楂化學成分的研究最早在1921年,隨著研究的深入,研究重點從三萜類、鞣質(zhì)、纖維素等成分轉(zhuǎn)向黃酮類成分。研究發(fā)現(xiàn),山楂中主要含有黃酮類、黃烷及其聚合物類、三萜類、有機酸類、木脂素類和甾體類等成分[4]。
山楂中含有以芹菜素(apigenin)和木犀草素(luteolin)為苷元的一類黃酮及黃酮苷類化合物,是山楂屬植物的主要化學成分[8]。苷元大多數(shù)是羥基衍生物,少數(shù)含有甲氧基和萜類側鏈等取代基。黃酮苷類的糖和苷元大多是以C-C鍵直接相連的苷類化合物,如以芹菜素為苷元的牡荊素(vitexin,1)、牡荊素-2″-O-鼠李糖苷(vitexin-2″-O-rhamnosyl,2)、牡荊素-4′-鼠李糖苷(vitexin-4-rhamnosyl,3)、異牡荊素(isovitexin,4)、山楂苷A(pinnatifide A,5)、山楂苷B(pinnatifide B,6)、山楂苷C(pinnatifide C,7)等黃酮碳苷類化合物[9-10];如以木犀草素為苷元的葒草素(rientin,8)和異葒草素(soorientin,9)、木犀草素-3′, 7-二葡萄糖苷(luteolin-3′,7-diglucoside)等黃酮碳苷類化合物。黃酮醇及其苷類化合物,主要是以山柰酚(kaempferol,10)和槲皮素(quercetin,13)為苷元,其中糖和苷元之間以C-O鍵相連接的氧苷類化合物,槲皮素的氧苷類化合物有山柰酚-3-O-葡萄糖苷(astragalin,11)、山柰酚-3-O-新橙皮糖苷(kaempferol-3-O-neohesperidoside,12)、槲皮素(quercetin,13)、蘆丁(rutin,14)、金絲桃苷(hypertin,15)、生物槲皮素(bioquercetin,16)、3-O-戊糖槲皮素(quercetin 3-O-pentoside,17)[11-15]。以上化合物的結構見圖1。
注:A.化合物1(R1=R2=R3=R4=H);化合物2(R1=R2=R4=H, R3 =Rha);化合物3(R1=R3=R4=H, R2 =Rha); B.化合物4;C.化合物5(R1=H, R2=OH, R3=H);化合物6(R1=acetyl,R2=OH ,R3=H);化合物7(R1=acetyl, R2=H, R3=OH);D.化合物8;E.化合物9; F.化合物10(R1=R2=R3=H);化合物11(R1=R2=H,R3=neohesperidosyl;化合物12(R1=R2=H,R3=Glc); G.化合物13(R1=R2=R3=H); 化合物14(R1=rutinose,R2=R3=H);化合物15(R1=galactosyl,R2=R3=H);化合物16(R1=galactosyl -Rha,R2=R3=H); 化合物17(R1=pentosyl, R2=R3=H)。
汪靜靜等[16]從山楂中分離得到矢車菊素-3-O-β-半乳糖苷(cyanidin-3-O-β-glactoside)和矢車菊素-3-O-α-阿拉伯糖苷(cyanidin-3-O-α-arabinoside)2個花色素苷;晏仁義等[11]分離得到(-)-表兒茶素[(-)-epicatechin]、(-)-表沒食子兒茶素[(-)-epigallocatechin]等化合物,聚合物包括二聚體原花青素B2(procynidin B2)。
山楂中含有的三萜類化合物有烏蘇烷型、齊墩果烷型和羽扇豆烷型等。以熊果酸(ursolic acid,18)、科羅索酸(corosolic acid,19)、2α,3β,19α-三羥基熊果酸(2α,3β, 19α-trihydroxyl ursolic acid)18,19-seco,2α,3β,-dihydroxy-19-oxo-urs-11,13(18)-dien-28-oic acid為代表的烏蘇烷型[17-20]。以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20)、山楂酸(crataegolic acid)、三羥基齊墩果酸(arjungenin)、熊果醇(uvaol)等[9-10]為代表的齊墩果烷型;以白樺醇(betulin,21)等為代表的羽扇豆醇型[21],以上化合物的結構見圖2。
注:A.化合物18;B.化合物19;C.化合物20;D.化合物21。
山楂的有機酸分為酚酸類和其他有機酸(酯)。酚酸類化合物包括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22)、咖啡酸(caffeic acid,23)、阿魏酸(fumalic acid,24)、安息香酸(benzoic acid,25)、對羥基苯甲酸[(p-hydroxyphenyl) benzoic acid,26]、對甲基苯甲酸 (p-toluic acid)、 原兒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27)、紅果酸(eucomic acid)、沒食子酸(gallic acid)等[9];有機酸類化合物包括香草酸(vanillic acid,28)、枸櫞酸(citr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棕櫚酸(palmitic acid)、酒石酸(tartaric acid)等[9-17,21],以上化合物的結構見圖3。
注:A.化合物22;B.化合物23(R=OH); 化合物24(R=OCH3);C.化合物25(R1=R2=R3=R4=R5=H);化合物26(R1=R2=R4=R5=H,R3=OH);化合物27( R1=R2=R5=H,R3=R4=OH);化合物28(R1=R4=R5=H ,R2=OCH3,R3=OH)。
ZHAO P等[22-23]從山楂中分離得到cratatifida A~cratatifida J 10個萜類木脂素,還分離到5對8-O-4’新木脂素對映異構體。GUO R等[24]分離到crataegifin A、crataegifin B、crataegifin C、crataegifin D 4個二氫苯并呋喃的對映異構新木質(zhì)素。同時還分離到crataeguoid A[(+)-crataeguoid A/(-)-crataeguoid A]、crataeguoid B[(+)-crataeguoid B/(-)-crataeguoid B]、crataeguoid C[(+)-crataeguoid C/(-)-crataeguoid C]、crataeguoid D[(+)-crataeguoid D/(-)-crataeguoid D]、crataeguoid E[(+)-crataeguoid E/(-)-crataeguoid E]、crataeguoid F[(+)-crataeguoid F/(-)-crataeguoid F]等苯基丙烷類化合物[25]。
山楂中含有甾體類、揮發(fā)性成分、無機元素、糖及多糖成分[4,26-30]。
山楂在傳統(tǒng)中藥中被認為是一種消化性強心藥。研究表明,山楂對心腦血管系統(tǒng)疾病、消化系統(tǒng)疾病以及腫瘤等均具有較強的藥理作用[4]。近年來研究已向山楂的抗氧化、抗菌等新領域拓展,其藥理作用及機制備受關注。
2.1.1調(diào)血脂 山楂具有降血脂、抑制炎癥因子和活化調(diào)節(jié)因子的生成、抗血小板凝集等多種藥理作用[31]。山楂能有效降低高脂血癥大鼠血清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水平。用氫核磁共振(1H-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1H-NMR) 測定大鼠血清中生化指標和代謝組學研究發(fā)現(xiàn),山楂具有顯著的調(diào)脂作用,可通過干預不同代謝途徑部分逆轉(zhuǎn)能量和脂質(zhì)代謝紊亂,恢復正常代謝[32-33]。屈紅艷等[34]通過給高脂血癥模型小鼠灌胃山楂果汁的實驗發(fā)現(xiàn),山楂可降低高脂血癥小鼠血清中總膽固醇和TG的含量,從而減少氧自由基的生成,防止高血脂癥產(chǎn)生,阻止泡沫細胞形成,有效控制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且無毒性和不良反應。
2.1.2降血壓 山楂有擴張血管和持久地降壓作用,服用山楂提取液的高血壓患者舒張壓明顯下降。研究顯示,在高血壓前期或1期高血壓患者中,持續(xù)服用山楂片劑或滴劑12周可顯著降低血壓(P<0.05)[35]。山楂提取物對小鼠、兔、貓亦有較為明顯的中樞性降壓作用[36]。山楂總黃酮能有效降低高血壓小鼠血清中的血管緊張素,同時降低小鼠的收縮壓和舒張壓,且提高心肌組織的抗氧化活性并降低丙二醛含量。山楂總黃酮對高血壓大鼠有降壓和心臟保護作用[37]。李蘭芳[38]采用血管緊張素轉(zhuǎn)化酶-底物-血管緊張素轉(zhuǎn)化酶抑制劑(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hiphisleu-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inhibitors,ACE-HHL-ACEI)反應體系,通過動物實驗發(fā)現(xiàn),山楂中的黃酮類化合物具有抑制血管緊張素轉(zhuǎn)化酶抑制劑的活性,山楂中黃酮部位的降壓效果顯著且持久。山楂水提物能有效減輕高鹽引起的大鼠高血壓,分析原因,可能是山楂水提物顯著提高了一氧化氮的濃度,降低了H2O2和丙二醛的含量,增加了腎髓質(zhì)一氧化氮合成酶和過氧化氫酶的活性[39]。
2.1.3抗動脈粥樣硬化 姚新月[40]研究發(fā)現(xiàn),山楂使動脈粥樣硬化模型小鼠主動脈根部斑塊面積減小,可降低由高膽堿飲食誘導的動脈粥樣硬化小鼠的血脂水平(顯著下調(diào)TG、LDL-C水平,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其作用機制是通過影響飲食卵磷脂和腸道菌群參與動脈粥樣硬化的途徑中巨噬細胞清道夫受體(SR-A1、CD36)和過氧化物酶體增殖物激活受體相關基因及蛋白表達來糾正脂質(zhì)代謝紊亂。
2.1.4抗心肌缺血和再灌注損傷作用 AO N等[41]用超高效液相色譜-四級桿飛行時間質(zhì)譜(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UPLC/Q-TOF-MS)法對山楂進行化學成分分析,并篩選出32種成分,進行藥效學實驗,研究表明,山楂中苯丙素、有機酸、單寧和黃酮類化合物具有抗心肌缺血的作用。
2.1.5對腦血管的保護作用 山楂原花青素可顯著抑制大鼠腦皮質(zhì)P糖蛋白(P-glycoprotein, P-gp)的表達,降低缺血性腦中風模型大鼠的血黏度,抑制血小板凝集,對缺血性腦中風大鼠有一定的保護作用[42]。山楂消脂膠囊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療效顯著,從腦腸軸的角度分析,其機制可能是通過升高其血清5-羥色胺、降低神經(jīng)肽Y水平發(fā)揮作用[43]。
2.2.1促進消化酶的分泌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曰:“煮老雞硬肉,入山楂數(shù)顆即亂”和“化飲食,消肉積”。山楂含有維生素B2、維生素C、胡蘿卜素和多種有機酸,食用后可使胃中消化酶的分泌量增加、酶的活性增強,起促進消化的作用。山楂中含有胃蛋白酶激動劑,使蛋白酶活性增強;同時含有淀粉酶,使胰脂肪酶活性增強,促進腸蠕動,有助于機械性和化學性消化,具有消食開胃、增進食欲的作用[44]。
2.2.2對胃腸道的作用 朱振平等[45]通過山楂提取物灌胃急性胃黏膜損傷模型大鼠并測定大鼠胃黏膜的損傷程度,結果發(fā)現(xiàn),山楂提取物對大鼠胃黏膜損傷有輔助保護作用和治療作用。山楂有調(diào)節(jié)胃腸道功能的作用,能增強大鼠胃、腸平滑肌的收縮作用,山楂中的有機酸可顯著增強收縮腸平滑肌的功能,可對抗由阿托品引起的腸平滑肌的舒張作用,與其消食化積作用機制一致[46]。
山楂在胃癌、肝癌、結腸癌、肺癌等多種腫瘤中具有較好的抗腫瘤活性,其機制涉及抑制細胞增殖、阻滯細胞周期、促進細胞凋亡及抑制血管生成等。有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山楂多糖提取液處理后胃癌細胞(human gastric adenocarcinoma cell line, AGS)的細胞增殖率明顯降低,提高細胞凋亡率及裂解-半胱天冬酶-3(cleaved-cas-pase-3)表達水平。結果表明,山楂多糖提取物可抑制胃癌細胞增殖、促進癌細胞凋亡,其機制可能與 miR-146a-5p 和Wnt/β-catenin信號通路有關[47]。山楂多糖提取物對結腸癌細胞具有抑制作用[48]。山楂中的三萜類成分對HepG2、MCF-7和MDA-MB-231細胞均有較強的抗增殖作用。其中熊果酸對癌細胞具有顯著的抗增殖活性。流式細胞分析顯示,三萜富集部位和熊果酸均可將人乳腺癌細胞MDA-MB-231細胞阻滯于G1期,且呈劑量依賴性。細胞凋亡依賴半胱天冬酶-3(caspase-3)和半胱天冬酶-9(caspase-9)線粒體通路。結果表明,山楂的主要抗腫瘤活性機制為三萜類成分和熊果酸通過抑制細胞周期和促進細胞凋亡抑制其增殖[49]。
研究發(fā)現(xiàn),山楂降脂方聯(lián)合非諾貝特、纈沙坦可顯著提高非酒精性脂肪肝所致的腎小球濾過率估算值降低,對肝、腎具有顯著的保護作用[50]。復方山楂煎劑可顯著降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肝細胞脂肪變性程度,顯著提高模型大鼠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 oxide dismutase,SOD)的活性,顯著降低肝細胞生長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HGF) 在模型大鼠肝組織中的表達[51]。
山楂葉和山楂果提取物聯(lián)合用藥可改善糖脂代謝紊亂大鼠的血糖、血脂代謝紊亂,顯著增加模型大鼠肝臟組織中膽固醇調(diào)節(jié)元件結合蛋白-1(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protein-1,SREBP-1)、氨基環(huán)丙烷羧酸(l-aminocyclopropane-l-carboxylic acid,ACC)蛋白的表達,調(diào)節(jié)SREBP-1、ACC蛋白的含量[52]。
山楂(Crataegifructus)為薔薇科(Rosaceae)山楂屬(CrataegusL.)植物,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全球約有250余種。主要分布于北溫帶(北緯30°~50°)的東亞、歐洲和北美洲等地,目前山楂在我國約有16種[53],其中《中國藥典》收載的品種山里紅CrataeguspinnatifidaBgevar. Major N.E.Br.、山楂CrataeguspinnatifidaBge及另一種未收載的品種野山楂CrataeguscuneataSieb.& Zucc.最為常見。山楂多分布在我國東北、華北、華中及江蘇一帶,被稱為“北山楂”。野山楂多分布于甘肅、浙江、云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被稱為“南山楂”[54]。對山楂化學成分的研究始于三萜類、有機酸及鞣質(zhì)等成分,后轉(zhuǎn)向黃酮類成分。山楂果核、山楂葉中也含有豐富的活性成分[2]。在2種山楂的共有成分中,主要是黃酮類和有機酸類成分含量的差異[55]。因此,可以將山楂中黃酮類和有機酸類成分作為質(zhì)量標志物的篩選對象。
中藥化學成分復雜,同時要經(jīng)歷采收、加工、炮制、制劑及被體內(nèi)吸收參與代謝這一系列過程,會有一定的變化,導致某些化學成分發(fā)揮藥效存在差異并產(chǎn)生特異性的生物效應[56]。
用層次分析法測定不同采收期的山楂果實和葉片中金絲桃苷、異槲皮苷、綠原酸和枸櫞酸的含量,結果表明,山楂果實與葉片中的成分有差異,若以枸櫞酸為主用于消食降脂作用評價時選擇果實,以黃酮類為主用于強心降壓作用評價時選擇葉片,山楂果實與葉片于10月中下旬采摘時,有效成分含量最高[57]。山楂炮制過程隨著炒制程度的加深,總有機酸、總黃酮、枸櫞酸、金絲桃苷的含量均呈下降趨勢,而褐變指數(shù)(A420)值與5-羥甲基糖醛(5-hydroxymethyl furfural, 5-HMF)含量呈增加趨勢[58]。有文獻報道,采用高效液相色譜(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法測定炮制前后山楂中10 種有機酸成分的含量變化,結果顯示,酒石酸、蘋果酸、草酸、乳酸、沒食子酸、檸檬酸、香草酸和咖啡酸的含量隨炮制溫度的升高或加熱時間的延長而下降;原兒茶酸的含量先升后降;琥珀酸的含量先降后升[59]。對于經(jīng)典方劑大山楂丸和山楂化滯丸,2020年版《中國藥典》均選擇山楂中熊果酸作為指標成分,此外,有研究將金絲桃苷和齊墩果酸、蘋果酸、檸檬酸作為指標成分[60-61]。
通過實驗觀察大鼠血清中丹參和山楂提取物的調(diào)脂有效部位的吸收情況。結果發(fā)現(xiàn),山楂中的熊果酸對丹參調(diào)脂起協(xié)同作用,作用機制是通過抑制外源性脂質(zhì)吸收發(fā)揮其作用,吸收后可增加肝細胞CYP7A mRNA的表達,而山楂中的槲皮素和蘆丁在兩性霉素B細胞模型中對增加吸光度值有明顯作用,且呈一定的量效關系,表明山楂中的槲皮素和蘆丁成分對抑制內(nèi)源性膽固醇合成有一定的作用[62]。綜上所述,山楂中的枸櫞酸、熊果酸、齊墩果酸、槲皮素、蘆丁、金絲桃苷等成分可作為篩選質(zhì)量標志物的重要參考。
傳統(tǒng)功效是中藥經(jīng)歷長時間的臨床考察與實踐而總結出的用藥規(guī)律,是現(xiàn)代藥理學和臨床研究的重要參考,“性味”是中藥的特有屬性,反映了中藥的本質(zhì)特征,是中藥藥性理論的核心。在2020年版的《中國藥典》中收載的山楂味酸甘,性微溫,歸屬脾胃肝經(jīng);具有健胃消食、散瘀行氣、化濁降脂等作用;廣泛應用于消糜肉食積、胃脘脹滿、瘀血經(jīng)閉、高血壓、高血脂等癥的治療[1]。研究發(fā)現(xiàn),酸味藥物的物質(zhì)基礎大多以有機酸類和鞣質(zhì)類為主,如枸椽酸、草酸、鞣酸等,能收能澀?!拔陡省钡闹饕镔|(zhì)基礎為苷類、糖類、氨基酸及維生素等多種成分,能補能緩[63]。
山楂醇提物對腸平滑肌條的強烈收縮具有對抗作用,對腸平滑肌條的抑制作用表明山楂醇提物對胃、腸功能紊亂具有雙向調(diào)節(jié)作用[64]。山楂水提物同樣具有改善消化功能的作用[46,65]。其中枸櫞酸和蘋果酸等為水溶性有機酸,熊果酸和齊墩果酸等為脂溶性三萜酸。山楂中同時含有能使蛋白酶活性增強的胃蛋白酶激動劑和能增強胰脂肪酶活性的淀粉酶[46]。山楂中的金絲桃苷和熊果酸具有降血脂作用[66]。山楂中的黃酮類成分具有顯著的擴張血管、降低血壓的作用[38]。這與山楂傳統(tǒng)功效一致,是山楂質(zhì)量標志物選擇的重要參考依據(jù)?;诖?有機酸類、三萜類、黃酮類可作為山楂質(zhì)量標志物的主要選擇。
化學成分可測性是建立質(zhì)量標準的重要條件,也是中藥質(zhì)量標志物篩選的主要依據(jù)之一?!吨袊幍洹?020 年版僅規(guī)定了山楂中枸椽酸的測定方法和限度要求。胡玉珍等[67]建立了不同產(chǎn)地山楂與野山楂果實的UPLC指紋圖譜,并進行了模式識別,結果表明,樣品指紋圖譜中有18個共有峰,并對綠原酸、 槲皮素、槲皮素-3-O-葡萄糖苷、蘆丁、金絲桃苷共有峰進行了化學成分指認,發(fā)現(xiàn)黃酮與酚酸類是其主要的差異標志物[68]。岳曉芝[68]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譜電噴霧離子阱串聯(lián)質(zhì)譜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electro spray ionization-ion trap/mass,HPLC-ESI-IT/MS),可同時測定蘆丁、金絲桃苷、異槲皮苷等7種多元酚類成分[69]。胡玉等[69]建立了以非離子表面活性劑、膠束萃取-濁點預富集與超聲萃取技術結合的HPLC法,可同時測定山楂中原兒茶酸、咖啡酸、阿魏酸、牡荊素等9種成分的含量。
綜上所述,有機酸類、三萜類和黃酮類成分均可用現(xiàn)代分析技術進行含量測定及分析,并與其有效性密切相關,其中阿魏酸、枸櫞酸、綠原酸、表兒茶素、槲皮素、異槲皮苷、蘆丁和金絲桃苷等化學成分可作為山楂化學成分可測性的質(zhì)量標志物,建立專屬性強的測定方法,建立質(zhì)量評價標準為其提供科學依據(jù)。
中藥具有多成分、多途徑、多靶點的特點,中藥在臨床應用中以方劑配伍為主要形式,不同的配伍治療不同病證。山楂質(zhì)量標志物的確定須結合山楂的臨床應用。
保和丸出自《丹溪心法》,具有健脾導滯、消食和胃的作用。方中山楂為君藥,消食肉積,神曲消酒食積,萊菔子消面食積,三者合用,可消除各種飲食積滯;陳皮、半夏、茯苓理氣和中,燥濕化痰;連翹清熱散結[70]。此時山楂在方劑配伍中的作用為多種有機酸的促消化作用。通瘀煎出自《景岳全書》,紅花、當歸、山楂活血化瘀,香附、烏藥、木香、青皮行氣止痛,天花粉軟堅消腫,澤瀉利水行滯,全方具有活血化瘀、消癥止痛之功。此時山楂在方劑配伍中發(fā)揮作用的主要成分為黃酮類,其發(fā)揮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環(huán)的作用[71]。消膏降濁方是仝小林院士針對治療代謝綜合征總結出的經(jīng)驗方,由太子參、黃連、山楂等組成,具有清熱利濕、降脂瀉濁等作用,山楂在方劑配伍中的作用為活血、瀉濁、降脂[72],其中齊墩果酸和熊果酸是其降血脂、降血壓的活性成分。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山楂消食健胃、行氣散瘀、化濁降脂的功效與有機酸、黃酮類成分關系密切,故應將山楂中的有機酸、黃酮類及三萜類成分作為方劑配伍質(zhì)量標志物的選擇參考。
山楂是我國傳統(tǒng)的藥食兩用中藥,所含化學成分復雜多樣,藥理活性廣泛,廣泛用于食品、生物醫(yī)學等領域。隨著現(xiàn)代研究的深入,質(zhì)量研究的需求也是其重要部分,且山楂藥材現(xiàn)行標準質(zhì)量控制的指標與有效性的相關性不強,僅以單一某個有效成分作為山楂質(zhì)量控制標準難以體現(xiàn)其特有性和專屬性,難以反映飲片及炮制品的整體質(zhì)量。中藥化學成分多樣,結構復雜,明確山楂的化學成分,建立全面、科學、系統(tǒng)的質(zhì)量評價方法,有利于準確地評價山楂藥材的質(zhì)量,保證臨床療效,對合理利用資源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以中藥質(zhì)量標志物的理論為指導,從親緣學與化學成分特有性、質(zhì)量傳遞與溯源、化學成分與有效性、化學成分可測性、不同配伍環(huán)境5個方面,對山楂質(zhì)量標志物的篩選進行分析,其中以枸櫞酸、熊果酸、齊墩果酸、蘋果酸、阿魏酸、綠原酸、金絲桃苷、槲皮素、異槲皮苷、蘆丁、表兒茶素等成分作為山楂藥材的潛在中藥質(zhì)量標志物的重要選擇。建議采用HPLC/UPLC法同時測定多種成分或建立指紋圖譜識別。為山楂質(zhì)量控制及質(zhì)量評價提供思路,便于建立山楂更加全面的質(zhì)量控制及溯源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