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雪強 趙國防(特級教師)
“量感”作為《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強調的學生核心素養(yǎng)之一,引起了廣大數(shù)學教師的高度關注。所謂量感,主要是指對事物的可測量屬性及大小關系的直觀感知。具體來說,量感即視覺或觸覺對各種物體的規(guī)模、程度、速度等方面的感覺,是對物體的大小、多少、長短、粗細、方圓、厚薄、輕重、快慢、松緊等量態(tài)的感性認識。它既是一種直觀感知,又是一種抽象能力?!傲扛小辈煌谝话愕闹R與技能,通過傳授便可以習得,它的形成特別需要通過學習者自我的主動感知、主動探索和主動嘗試,即通過自身的“內力”去實現(xiàn)“自我建構”。那么如何以數(shù)學學習為載體,在訓練學生思維能力的過程中,結合學習內容適時進行量感培養(yǎng)呢?本文結合學校兩位骨干教師圍繞《認識周長》一課,展開“同課異構”的教學設計,談談在概念教學中進行量感培養(yǎng)的幾點做法。
“認識周長”是小學階段“圖形與幾何”板塊一個重要的知識點,也是學生在數(shù)學學習中容易混淆的地方。教材對于周長這部分內容的設計,是先感知實物,再從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圖形入手,概括出“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叫作它的周長”。但在實際教學中,學生雖然能記憶周長的概念,卻極易出現(xiàn)“部分邊緣的長度就是周長”“圖形的面看起來越大,周長也越大”等一些錯誤認識。如何突破學生認知與理解的“瓶頸”,精心設計生動而深刻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在探索與實踐中,自主理解周長概念,不斷形成量感呢?教學中,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尋求突破。
概念教學,特別強調概念的形成與理解過程。教學中,我們要充分放手,讓兒童主動參與到概念形成的全過程,在具身體驗中充分感知,自主建構,深刻理解?!爸荛L”這一概念的認識,要引導學生從兩個方面來充分理解,一是它的內涵,即周長的含義,“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就是它的周長?!边@是對概念的定義性描述;二是它的外延,即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等封閉圖形都有周長,這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對象的范圍。在引導學生建立周長概念的過程中,可以把握以下兩點,一是要引導學生具身體驗,在充分感知中自我建構概念;二是要結合具身體驗過程,適時培養(yǎng)量感。因為周長這一概念與其他概念略有不同,它除了自身的概念屬性,還有其物理屬性,即一定的客觀真實存在的“長度”。教學中,要結合概念理解過程,讓學生在具身體驗中感受不同圖形周長的大小情況,從具體感知、及時概括和量感培養(yǎng)的角度來認識與理解概念。
如錢云娟老師執(zhí)教的《認識周長》一課,引導學生在親身經歷“找一找”“描一描”“說一說”等具身體驗與感知活動中,逐步抽象概括周長的含義,并建立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周長的概念。尤其是放手讓學生“描出圖形的周長”(見下圖)一項活動,不僅引導學生的筆尖在描的過程中經歷每個圖形的周長建立過程,更讓學生深切體會了圖形的周長有大有小,初步建立了量感,收到了“一箭雙雕”之效果。
再如劉苑婧老師在《認識周長》一課中引導學生借助圖形卡片、直尺、軟尺、毛線、鐵絲等材料和工具,從六個圖形(或實物)中任選兩個,進行測量它們的周長的活動。小組合作,選擇合適的工具,充分經歷測量過程,為學生全面理解直線圖形(三角形、梯形、五邊形)和曲線圖形(圓形、樹葉)的周長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同時,在測量這些圖形周長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深切感受了圖形(或實物表面)的周長有大有小。尤其是測量楓葉的周長時,引導學生不僅經歷了化曲為直的過程,更發(fā)現(xiàn)了秘密:看上去葉子不大,但周長卻不小,巧妙打破了“物體的表面不大,周長也不大”的錯誤認識,并找到了根本原因——葉子邊緣曲曲折折,邊線長,周長則長,于比較中也順利建立了量感。
兒童數(shù)學學習的過程,應是他們自主探索與發(fā)現(xiàn)的過程。新課標也在“學段目標”(第二學段)中指出,要引導學生“經歷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面積的測量過程,探索長方形周長和面積的計算方法?!币虼耍凇罢J識周長”教學中,我們不僅要將落腳點放在學生對概念的認識與理解上,同時也應設計探索性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在理解概念的過程中,不斷積累研究經驗,充分形成量感。
如劉苑婧老師在教學中設計了一個“比一比”的探究活動:兩只螞蟻要分別繞花園和菜地跑一周,率先跑完的獲勝。比賽規(guī)則公平嗎?
活動中,學生的第一反應是:活動規(guī)則不公平,繞菜地跑的路程長。繼而,恍然大悟:中間的曲線是兩只螞蟻都要跑的相同路線,所以,比賽規(guī)則很公平。同時更發(fā)現(xiàn)了一個重要秘密——雖然菜地面積很大,但它和花園的周長確實一樣大小。這一活動,不僅引導學生充分經歷了研究與思辨過程,更將學生對“周長”概念的理解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周長和面積是兩個易混淆的概念,學生在比較圖形的周長時,容易受到圖形大小的干擾。劉老師的教學順利打消了部分學生存在的“面積大,周長就大”的錯誤認識。富有挑戰(zhàn)性的探究活動,巧妙融通了周長、面積兩個概念的對比理解,深化了學生對周長本質內涵的認識,促進了“量感”的充分形成。
再如錢云娟老師的教學,在“描出圖形的周長”的基礎上,順利利用既定學習材料,進入了“算周長”活動,“剛才我們描出了每個圖形的周長,那它們的周長到底是多少?請拿出練習紙,看活動要求”。出示活動要求:
這一活動的開展,一方面是對前期活動“描周長”的拓展與延伸,體現(xiàn)了學習活動的進階性。另一方面,給學生充分的選擇、測量與計算自由,在分工合作、資源共享中豐富研究成果,積累研究經驗。通過自主選擇,具身操作,統(tǒng)計與計算,親身體驗了線段長度的可加性,深化了對周長這一概念的理解,更突出強化了量感培養(yǎng)。
新課標指出,“學生的學習應是一個主動的過程,認真聽講、獨立思考、動手實踐、主動探索、合作交流等是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方式?!苯虒W中,我們應充分放手,引導學生在主動嘗試與訓練中,強化概念理解,內化知識技能,深化量感培養(yǎng)。
如錢云娟老師的教學中,在引導學生進行了基本圖形的周長計算后,適度拓展延伸:比較這兩個圖形(如下圖)的周長?你有什么方法?
引導學生從“給定各邊長度計算周長”,順利躍升到“知道部分數(shù)據(jù),便能靈活推算和比較周長”。這一富有挑戰(zhàn)性的活動,一方面深化了學生對周長意義的理解,另一方面突破了與概念本質屬性無關的干擾,在沒有數(shù)據(jù)支持的真實情境中,進一步凸顯周長的基本屬性——周長的長短與其呈現(xiàn)的形狀無關。從而,全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分析、推理以及幾何直觀能力,也順利實現(xiàn)了“量感”的強化。
再如劉苑婧老師在拓展延伸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主動嘗試與探索,出示用4 個邊長1 厘米的正方形拼出的不同圖形(如下圖)。
提出問題:算一算它們的周長,并觀察這些圖形的周長,有什么發(fā)現(xiàn)?學生通過計算發(fā)現(xiàn):圖形的周長分別是10 厘米、8 厘米、10 厘米、10 厘米、10 厘米。教師追問:同樣是4 個小正方形拼成的圖形,周長怎么會不同?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周長是這個圖形一周邊線的總長度,中間重合的邊越多,拼成的圖形的周長便越小。當然,不管是怎樣的形狀,它的面積都是4 平方厘米。
于“不變”(都是4 個小正方形拼成的圖形)中發(fā)現(xiàn)“變”(周長不盡相同),又于“變”(拼成的形狀不同,周長也不盡相同)中感受“不變”(面積都是4 平方厘米)。在這樣一個“變與不變”辨證關系的循環(huán)往復中,不僅滲透了數(shù)學思想,導引學生學思結合,主動發(fā)現(xiàn)并掌握了周長和面積的本質區(qū)別,強化了周長概念的內涵理解,更將“量感”培養(yǎng)拉上了一個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