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心怡
(凱里學院 音樂與舞蹈學院,貴州 凱里 556011;貴州師范大學 音樂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1)
古琴是中國傳統(tǒng)樂器中最具代表性的、流傳時間最長的樂器之一,因具有清、和、淡、雅的音樂品格而居“琴棋書畫”之首。琴曲《流水》通過流暢的旋律和清脆的泛音等,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各種水流的姿態(tài),給人以豐富的想象空間。在高中教育中,培養(yǎng)學生的國家意識必然離不開音樂教育,而音樂教育也是推行審美教育的重要方式。讓古琴教學融入高中音樂課程開發(fā)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亮點,它關系到學生素質的提升、身心的發(fā)展。之所以選擇古琴,是因為它自古以來就有“緩情養(yǎng)”的美育功能。如果能在學校開發(fā)出一門適合學生的、融入古琴音樂文化的音樂課程,那么不僅學生的身心健康得到了發(fā)展,而且學校的課程設置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優(yōu)化,還可以使我們借助學校這片教育沃土,促進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從而發(fā)現(xiàn)古琴介入高中音樂教育的可實施性,為古琴教學進入基礎教育體系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高中階段的音樂課教學也逐漸引起學校和家長的重視。根據(jù)《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的規(guī)定,高中音樂教學必修課程涉及六大模塊。筆者從《賞樂》教材中精選古琴音樂作品,以古琴為載體,在高中開展音樂欣賞課程,向學生傳授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由于這項研究是在湖南地區(qū)進行的,因此筆者以湖南地區(qū)使用的湘藝版《音樂鑒賞》(普通高中實驗版)教材為例,闡述高中古琴欣賞課程的內容、性質和價值。
《流水》是《音樂鑒賞》(人民音樂出版社)第九單元“文人情致”的內容,該單元意在讓學生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初步了解中國古代音樂文化,激發(fā)學生學習古代音樂的興趣?!读魉肥侵袊罟爬系那偾?。該樂曲通過對山泉、小溪、江河、湖海的抽象描繪,抒發(fā)對大自然壯麗河山的贊美之情,表現(xiàn)開闊的胸襟、百折不撓的精神。據(jù)傳,春秋戰(zhàn)國時期,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所奏即是此曲。這說明了早有人用對景抒情的手法創(chuàng)作琴曲。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以學生相對熟悉的“八音”為線,使學生了解古代樂器的形制、音色、演奏方法等,進一步引導學生感受古樂作品的風采,品味其中的韻味。
欣賞音樂是在反復聽音樂作品的過程中享受作品的美,用心去感受作曲家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情感,要求多聽、多感悟,而不是做翻譯題,因此不建議對音樂作品進行過多的分析。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應采用反復聆聽、對比欣賞、集中討論、大量閱讀、適當講解等方式,使學生主動感受音樂之美;應在有關聽覺(無損音頻)、觸覺(試奏樂器)、視覺(觀察樂器)等的音樂體驗活動中,啟發(fā)學生進行自主探究。
《流水》鑒賞課的教學結構如表1 所示。
表1 《流水》鑒賞課教學結構
本課程以《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為依據(jù),結合探究教學法、實踐教學法等方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音樂體驗,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鼓勵學生積極探索,抒發(fā)對音樂的情感。
1.導入部分
導入部分采用經(jīng)驗式教學法。古琴之音,醇和清雅,中正平和?!扒僦疄槠饕?,德在其中?!痹诼牴徘偾读魉分?,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初步了解古琴的音色和常用的演奏技法,然后介紹“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最后介紹古琴曲《流水》?!读魉酚址Q《高山流水》,為中國十大古曲之一。戰(zhàn)國時,已有關于《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傳,故亦傳《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該樂譜最早見于明代《神奇秘譜》(成書于1425 年),此譜之《高山》《流水》解題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樂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樂水之意?!敝?,教師可以讓學生討論古琴曲《流水》描繪的是真實的場景還是虛幻的場景,讓學生帶著對《流水》所描繪場景的想象進入《流水》的世界中去,用心去探古尋音。
2.新課講授部分
首先,教師采用體驗式教學法,讓學生通過欣賞《流水》這首古琴曲,近距離地觀察古琴的結構,感受理解古琴的文化內涵。接著,教師采用探究式教學法,向學生演示三種不同的演奏技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互相交流經(jīng)驗和感受。學生們就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在欣賞琴曲時產(chǎn)生聯(lián)覺,從而在腦海中建立起相應的音樂形象:滴水匯聚—涓涓細流—靜水流深—水流湍急—洶涌澎湃。之后,教師讓學生分段欣賞《流水》。琴曲《流水》為復雜的多段體結構,原分九段,可以分為四個部分。琴曲第一部分包含第一、二、三段。其中,第一段為引子,節(jié)拍自由,沒有明顯的旋律性,以八度音程的大跳開篇;第二段和第三段是由泛音組成的旋律,輕盈靈動,好似山間溪水清凌凌地滑落。
3.拓展探究部分
教師可以在拓展探究部分采用兩種教學方法:一是實踐性教學法,教師分析減字譜的散音、按音和泛音記號,請個別學生在古琴上根據(jù)減字譜記號體會演奏技法;二是體驗式教學法,教師利用古琴音樂制作軟件讓學生學習獨立創(chuàng)作,之后,教師和學生對創(chuàng)作的作品進行評價。
4.總結部分
教師在總結部分可以采用體驗式教學法,讓學生制作古琴書簽,讓學生感受音樂的韻味與意境,品味音樂的經(jīng)典傳承。
《流水》鑒賞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在欣賞琴曲的過程中,切身體會琴曲營造的氛圍,身臨其境地感受古琴的音韻之美。
首先,教師帶領學生了解古琴的形制背景和伯牙子期的動人故事,使學生沉浸其中,既使學生掌握相關背景知識,又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和積極性,使學生自然而然地期待下面的學習。其次,教師通過先聲、入畫、后朗誦的“音、景、情”的完美結合,向學生描繪一幅細雨濛濛的江南煙雨圖。再次,教師開展非音樂性的學習,使學生了解最基本的古琴常識。最后,教師讓學生分段欣賞古琴曲《流水》。此外,老師還讓學生近距離地觀察、觸摸、認識古琴,利用多媒體課件對古琴的具體結構進行了詳細的展示,力求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此基礎上,教師讓學生學習古琴文化特有的記譜方法——“減字記譜”。這樣,學生不僅更深入地了解古琴文化,而在實踐中體會、感受古琴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課堂實踐中,教師根據(jù)以往的經(jīng)驗和知識,讓學生在平板電腦上借助免費的古琴音樂制作軟件進行創(chuàng)作,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感受古琴的音調,體驗古琴文化的魅力,擁抱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音樂文化。
《流水》鑒賞課的重點在于聆聽、感受和體驗音樂。由于課程中知識性內容所占比重較大,容易出現(xiàn)“教師講得太多,學生聽不進去”的情況,因此,教師一定要注意處理好“教師講”與“學生聽”的關系,一定要注意啟發(fā)學生自己去探索,盡量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講,避免老師講得太多。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參加討論,指定專人做專題報告,鼓勵學生在欣賞琴曲之后談心得體會等。在拓展探究部分,教師特別要注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主動學習。
此外,教師要充分利用教育資源,擴大學生的學習面。對于中學生來說,古琴曲淡泊、幽深,可能會顯得“平淡無味”,不能在第一時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出發(fā),采取聽、講解、討論、朗讀等靈活方式,以及多媒體技術,甚至邀請校內、校外的古琴愛好者現(xiàn)場演奏等,力求把《流水》鑒賞課上得有聲有色,避免讓學生感到枯燥無味。
《流水》鑒賞課堅持傳承、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初心,立足于古琴文化,力求突破傳統(tǒng),嘗試結合音樂與文化、欣賞與實踐,激發(fā)學生探索學習的熱情。在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時,教師時時扣住審美感知,以達到“以樂育人”的最終目的。從教學設計上看,時間安排密度大。教學內容分為聆聽、感受和體驗古琴音樂三個環(huán)節(jié),使學生對古琴音樂有一個深入的認識。由于古琴文化底蘊深厚,古琴學習非一日之功,必須使持久之力,因此筆者在課程結束時向每個學生贈送了古琴書簽,讓學生與古琴產(chǎn)生長久的聯(lián)系,鼓勵學生去關注古琴文化,將古琴學習延伸到課堂外。
筆者通過將古琴作為教具帶入課堂的實踐,進一步論證了古琴在音域、風格、調式等方面適應我國多種民族音樂的韻律特征。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對中華民族的發(fā)展有著源源不斷的推動作用。作為祖國未來的希望和棟梁之才,高中生有責任也有義務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揚光大。高中階段的音樂課是學校開展審美教育和德育教育的重要載體。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入音樂課堂,不僅對傳播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意義重大,而且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也至關重要。筆者以高中古琴鑒賞課為例,闡述了高中古琴鑒賞課的內容、性質和價值,進而探討了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入高中古琴鑒賞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希望通過古琴藝術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播給學生。隨著中華民族的復興,古琴文化也必將在高中校園得到傳承和發(fā)展,綻放絢麗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