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天祺,張 燕,陳翠華,李 引,陳 曦,楊玉龍,劉舒月,辜 鷹,賴 翔
(1.成都理工大學 地球科學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59; 2.西南石油大學 地球科學與技術學院, 四川 成都 610500)
四川丹巴獨狼溝金礦為石英脈型金礦(凡韜, 2017),礦床中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碲鉍礦物,金多以大顆粒自然金產(chǎn)出。目前大多數(shù)學者對熱液金礦床中金沉淀機制的研究表明,金主要以硫氫絡合物的形式在成礦熱液中運移,成礦流體沿區(qū)域斷裂向上遷移過程中由于流體不混溶作用或流體-巖石相互作用導致金的硫氫絡合物失穩(wěn)、解體而發(fā)生金礦化(Phillips and Powell, 2010; Pitcairnetal., 2010, 2015; Tomkins, 2010; Zhongetal., 2015),然而流體中金絡合物賦金能力較為有限,通常難以形成獨狼溝金礦中這樣的大顆粒自然金。值得注意的是,獨狼溝金礦中大顆粒自然金與碲鉍礦物密切伴生,而在國內(nèi)外金礦床中,常常出現(xiàn)碲鉍礦物,如澳大利亞的Golden Mile金礦床(Mueller and Muhling, 2020)、巴西東北部的Pedra Braca金礦床(Felipeetal., 2019)、華北克拉通東北緣的五龍金礦(Weietal., 2021)、膠東玲瓏金礦(馮岳川等, 2022)。近年來許多研究表明碲-鉍熔體在金的運移和沉淀機制中起著關鍵作用,可作為熱液中金的關鍵吸附劑(Ciobanuetal., 2005; Toothetal., 2008, 2011; Cooketal., 2009; 馮岳川等, 2022)。前人對獨狼溝金礦床的成礦年代、成礦物質來源、流體包裹體做了詳細的研究(Zhaoetal., 2019; 王慶飛等, 2019),但是對于獨狼溝金礦的礦物學、金的富集機制方面的研究較為薄弱。
因此,本次工作結合獨狼溝地區(qū)的成礦地質特征,通過顯微巖相學觀察、掃描電鏡、能譜以及電子探針分析,對獨狼溝金礦中碲鉍礦物及自然金的賦存特征及化學成分進行研究。在此基礎上,確定了碲鉍礦物的種類,并對多種碲鉍礦物形成的原因及自然金的富集機制等問題進行了探討。
獨狼溝金礦位于松潘-甘孜造山帶東南緣的金湯弧形構造中(圖1a、1b),由于研究區(qū)特殊的地理位置,板塊活動帶來復雜多變的構造應力變化使得區(qū)域造山運動頻繁,丹巴地區(qū)多層次順層剪切及穹狀構造體發(fā)育,為成礦流體運移、沉淀、儲藏提供了良好的空間條件。松潘-甘孜造山帶東南緣金湯弧形構造的形成主要經(jīng)歷了: ① 前震旦紀基底形成; ② 震旦紀到中三疊世被動大陸邊緣; ③ 晚三疊世古特提斯洋的閉合帶來南北向的擠壓應力,形成大量褶皺以及推覆斷層(Dengetal., 2014; 陳敏等, 2023); ④ 早侏羅世揚子克拉通西緣穹窿帶的形成(Chen and Wilson, 1996; Wallisetal., 2003); ⑤ 新生代較為剛性的印度板塊楔入較為塑性的歐亞板塊(Rogeretal., 2004; 楊成業(yè)等, 2022)。丹巴成礦帶內(nèi)發(fā)育有多個跟構造穹窿相關的造山型金礦床和眾多金礦化點(侯林等, 2012; 凡韜, 2017; 王昕, 2019; Zhaoetal., 2019)以及鉑鎳金屬礦床(戴捷等, 2015; 王坤陽等, 2022)。
研究區(qū)大面積出露早古生代地層,但缺少寒武系,除第四系以外的地層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變質作用影響(圖1c)。區(qū)內(nèi)地層主要見穹窿核部震旦系花崗質片麻巖,志留系茂縣組二云母片巖,泥盆系危關群角閃-黑云母片巖、石英巖。研究區(qū)內(nèi)部巖漿巖出露較少,主要見南緣格宗穹窿核部澄江期斜長花崗巖以及北緣燕山期角閃花崗巖和黑云母花崗巖,另外可見少量海西期基性、超基性巖脈出露,主要分布在楊柳坪穹窿一帶(凡韜, 2017; 王昕, 2019; Zhaoetal., 2019)。
丹巴獨狼溝金礦床礦區(qū)出露于泥盆系危關群第3巖組角閃巖相沉積變質巖中。第3巖組地層傾向220°~270°,傾角46°~74°,上部為白云質大理巖,中部主要是二云石英片巖與石英巖互層,下部為石榴矽線二云母片巖,礦體主要賦存于中部的二云石英片巖及石英巖層間薄弱面上。礦區(qū)共圈定23個工業(yè)礦體,均為石英脈型礦體(圖3a、3f)。主要礦體有4條,礦體嚴格受到構造控制,控礦斷裂為火地斷裂派生出的3條次級斷裂,分別為F1、F2、F3(圖2)。F1斷層走向325°~360°,總體傾向為向西至北西,傾角65°~82°;F2走向336°~30°,總體傾向221°~275°,傾角約45°~90°;F3走向與F2大致平行,傾向232°~264°,傾角50°~90°,其中F2為主控礦斷裂。礦體賦存海拔在3 667~4 245 m之間,礦體多呈脈狀、透鏡狀、雁列狀產(chǎn)出,整體朝西傾,傾向多在230°~310°之間,傾角較陡,多在70°~90°??碧劫Y料表明,主礦體真厚度為0.8~27.3 m,平均8.0 m,扣除特高品位后的金品位在2.6~26.3 g/t,平均為7.0 g/t,包括主礦體及其他小礦體總共資源量約為50 t(凡韜,2017; Zhaoetal., 2019)。
礦石中金屬礦物以磁黃鐵礦為主,其次為黃銅礦、磁鐵礦、黃鐵礦、閃鋅礦、方鉛礦、輝鉬礦、一系列碲鉍礦物、自然金。非金屬礦物主要以石英為主,有少量蝕變黑云母、綠泥石、方解石、絹云母(圖3e、3g)。礦石可見浸染狀-稀疏浸染狀構造、角礫狀構造、團塊狀構造以及脈狀-網(wǎng)脈狀構造,其中以脈狀構造為主(圖3c、3d)。礦石結構可見他形晶結構、自形-半自行晶粒狀結構、文象結構、乳滴狀結構、填隙結構等。
獨狼溝金礦礦區(qū)內(nèi)圍巖蝕變強烈,但蝕變分帶不明顯,圍巖主要發(fā)育硅化(圖3b、3f)、黑云母化、角閃石化,其上疊加有絹云母化蝕變,晚期有少量碳酸鹽化、綠泥石化。
根據(jù)石英礦脈的野外產(chǎn)出特征、手標本的結構構造特征以及室內(nèi)鏡下詳細的礦物學研究,可將丹巴獨狼溝金礦的成礦過程分為4個成礦階段,分別為石英-磁黃鐵礦(Ⅰ)、碲鉍礦物-粗粒自然金階段(Ⅱ)、碲鉍礦物顆粒-自然金階段(Ⅲ)、方解石-石英階段(Ⅳ)。成礦Ⅰ階段礦石中主要見脈狀或團塊狀磁黃鐵礦集合體,見少量黃鐵礦、黃銅礦,未見碲鉍礦物,礦石中磁黃鐵礦多呈不規(guī)則團塊狀大面積分布,團塊粒徑可0.5~1.5 cm,最粗可達2~3 cm,中心裂縫發(fā)育,黃鐵礦常呈半自形到他形或呈膠狀充填于磁黃鐵礦團塊裂隙中(圖4a),黃銅礦則常在磁黃鐵礦邊緣少量產(chǎn)出。Ⅱ階段主要以粗粒碲鉍礦物和粗粒自然金為主,碲鉍礦物主要為楚碲鉍礦、葉碲鉍礦、未定名礦物(Bi2Te)、少量赫碲鉍礦和硫碲鉍礦B,碲鉍礦物粒徑均較大,多大于100 μm,呈不規(guī)則狀產(chǎn)出于磁黃鐵礦等金屬硫化物邊緣(圖5e、5f、5g、5h),部分與磁黃鐵礦、黃銅礦構成交代文象結構(圖5a、5c),或呈不規(guī)則塊狀集合體單獨賦存于石英中(圖5b、5e、5f、5k),另外可見大塊碲鉍礦物中有少量方鉛礦出溶(圖4c)。Ⅲ階段以生成近圓形或近橢圓形的碲鉍礦物顆粒和小顆粒自然金為主(圖4b、4e、4f、4g,圖5i、5j、5k、5l),這種碲鉍礦物顆粒通常呈群狀、條帶狀分布于石英中,粒徑通常為5~20 μm,鏡下觀察到這種碲鉍礦物顆粒多為兩相甚至三相,各相之間具有平滑的共結邊,該階段生成的主要碲鉍礦物為自然鉍、Bi3Te、Bi8Te3。Ⅳ階段主要為石英方解石脈沿早階段石英脈錯碎裂隙填充,未見金礦化。
圖5 獨狼溝金礦自然金與碲鉍礦物產(chǎn)出特征(反射單偏光)
本次研究在丹巴獨狼溝金礦床主要礦體的不同標高處均有采樣,采集樣品主要集中在1號勘探線的3 930 m和4 113 m處,在1號勘探線北部的其他兩處礦點也另外采集了部分樣品(圖2),磨制礦物學探針片共計58片,在成都理工大學礦相實驗室進行了鏡下鑒定。通過礦相顯微鏡詳細觀察發(fā)現(xiàn),石英-磁黃鐵礦階段(Ⅰ階段)發(fā)育少量自然金,粗粒碲鉍礦物-自然金階段(Ⅱ階段)和碲鉍礦物顆粒-自然金階段(Ⅲ階段)含大量金礦化并且多種碲鉍礦物相發(fā)育,碳酸鹽-石英階段(Ⅳ階段)未見金礦化。為對比、驗證鑒定結果的可靠性并且針對性地開展自然金、碲鉍礦物后續(xù)詳細的礦物學研究,選出12片現(xiàn)象較好的探針片并對目標礦物進行圈定,測試前先對樣品進行預處理,將光薄片盡量均勻地鍍上厚度約20 nm的碳膜。在西南石油大學電子探針實驗室對目標礦物進行了掃描電鏡(SEM)、能譜(EDS)以及電子探針(EPMA)等測試工作,針對部分樣品拍攝了背散射圖像(BSE)。電子探針型號JEOL-JXA-8230,加速電壓20 kV,加速電流20 nA,所有的測試數(shù)據(jù)均進行了ZAF校正處理。針對不同元素使用不同的標樣,其中Se的標樣為Bi2Se3,Bi、Au、Ag、Mo、Co、Ni為單質標樣,Zn的標樣為ZnS,S、Fe的標樣為FeS2,Cu的標樣為CuFeS2,Pb的標樣為PbS,As的標樣為FeAsS,Te、Sb的標樣為Sb2Te3。
礦相顯微鏡觀察、能譜及電子探針結果顯示,獨狼溝金礦床中Ⅰ階段石英脈中產(chǎn)出的磁黃鐵礦、黃銅礦、黃鐵礦均具有一定的含金性(表1),金主要以自然金形式在Ⅱ階段、Ⅲ階段產(chǎn)出,與碲鉍礦物具有極強的相關性。礦床中碲鉍礦物主要為楚碲鉍礦、葉碲鉍礦、未定名礦物Bi2Te、赫碲鉍礦、硫鉍碲礦B、未定名礦物Bi8Te3、未定名礦物Bi3Te、自然鉍。
3.2.1 自然金
自然金呈金黃色,Ⅰ階段自然金少量產(chǎn)出,電子探針結果顯示成礦Ⅰ階段磁黃鐵礦、黃鐵礦、黃銅礦中金的含量為0.01%~0.07%,表明成礦Ⅰ階段金多呈晶格金賦存于磁黃鐵礦以及黃銅礦中,另外可見少量自然金以粒間金、包體金的形式賦存于磁黃鐵礦、黃銅礦的內(nèi)部及邊緣(圖5e、5h、5i、5j)。Ⅱ階段中粗粒自然金大量產(chǎn)出,多呈不規(guī)則狀與碲鉍礦物共邊產(chǎn)出,通常與碲鉍礦物具有平滑的邊界(圖4d、4f,圖5b、5c、5d、5e),或呈固溶體分離結構產(chǎn)于碲鉍礦物內(nèi)部(圖4c,圖5b、5f),粒徑在5~200 μm均有產(chǎn)出,最大可達500 μm以上。電子探針結果顯示Ⅱ、Ⅲ階段中自然金中Au的含量為79.78%~92.04%,Ag的含量為1.72%~15.93%(表1),根據(jù)Au/(Au+Ag)×1 000的公式計算金的成色,得出獨狼溝金礦Ⅱ、Ⅲ階段中金的成色為834~982,平均成色為881,根據(jù)金銀系列礦物的分類,獨狼溝金礦中自然金屬于含銀自然金。
表 1 獨狼溝金礦中不同礦物的電子探針數(shù)據(jù) wB/%
3.2.2 碲鉍礦物
獨狼溝金礦床中碲鉍礦物分多種,主要以Bi與Te的原子數(shù)的比值來界定(錢漢東等, 2000),數(shù)據(jù)顯示楚碲鉍礦(BiTe)、葉碲鉍礦(Bi4Te3)、未定名礦物(Bi2Te)、硫碲鉍礦B(Bi4Te2S)、赫碲鉍礦(Bi7Te3)、未定名礦物(Bi8Te3)、未定名礦物(Bi3Te)均有產(chǎn)出,電子探針結果顯示獨狼溝金礦中碲鉍礦物中Te含量為16.98%~34.81%,Bi含量為62.41%~100%。按碲含量由高到低排序,分別為楚碲鉍礦(Te含量33.94%~34.81%,Bi含量62.41%~63.74%)、葉碲鉍礦(Te含量30.13%~31.87%,Bi含量65.54%~68.36%)、Bi2Te(Te含量22.98%~24.89%,Bi含量72.50%~75.69%)、赫碲鉍礦(Te含量19.88%~21.89%,Bi含量76.66%~78.75%)、硫碲鉍礦(Te含量20.65%~21.70%,Bi含量72.77%~74.25%,S含量2.44%~2.65%)、Bi8Te3(Te含量19.08%,Bi含量81.27%)、Bi3Te(Te含量16.98%~17.03%,Bi含量80.93%~81.61%)、自然Bi(Te含量0%,Bi含量100%)。
(1)楚碲鉍礦: 化學式為BiTe,該礦物鏡下較為少見,反射色為銀白色,反射率較高。主要形態(tài)有兩種:一種與磁黃鐵礦組成交代合晶(李引等, 2021),文象礦物磁黃鐵礦呈蠕蟲或長條狀(圖5a);另一種與葉碲鉍礦“不均勻混合”產(chǎn)出,難以根據(jù)鏡下特征判斷兩者邊界,本文根據(jù)電子探針分析結果大致標明了兩者界線(圖5b)。
(2)葉碲鉍礦: 化學式為Bi4Te3(錢漢東等, 2000),該礦物鏡下較為多見,反射色呈銀白色偏淡藍色,高反射率,多呈他形粒狀集合體狀產(chǎn)出,集合體粒徑在20~200 μm均有產(chǎn)出,最大可達1~2 mm,偶見方鉛礦呈蠕蟲狀、似文象狀包體形式產(chǎn)于葉碲鉍礦內(nèi)部(圖4c),主要形態(tài)有3種: ① 與磁黃鐵礦組成交代合晶,文象礦物磁黃鐵礦呈蠕蟲狀(圖5c); ② 與楚碲鉍礦、硫碲鉍礦B構成連晶(圖5b、圖5g); ③ 呈脈狀、島狀或不規(guī)則狀產(chǎn)于石英脈中,與自然金具密切的時空聯(lián)系(圖5d、圖5f)。
(3)未定名礦物(Bi2Te): 反射色為銀白色,高反射率,多見與自然金連生(圖5c)。
(4)赫碲鉍礦: 化學式為Bi7Te3,反射色為亮白色略帶淡藍色,高反射率,常呈他形粒狀集合體,鏡下粒徑多為30~120 μm,與金伴生極為密切,主要形態(tài)有兩種: ① 呈島狀、脈狀產(chǎn)于石英脈中,自然金常伴隨共邊產(chǎn)出(圖5f); ②與自然鉍呈固溶體分離結構產(chǎn)出于磁黃鐵礦邊緣(圖6)。
圖6 碲鉍礦物元素掃面圖
(5)硫碲鉍礦: 硫碲鉍礦化學式為Bi4Te2-xS1+x,x>0.5和x<0.5對應兩個亞種: 硫碲鉍礦A和硫碲鉍礦B(盧靜文等, 2010)。本文電子探針結果顯示該礦物化學式為Bi4Te2S,對應硫碲鉍礦B。硫碲鉍礦多產(chǎn)出于磁黃鐵礦附近的石英脈間隙中(圖5h)或與葉碲鉍礦構成連晶(圖5g),反射色多呈褐黃色,礦物多呈不規(guī)則小顆粒狀產(chǎn)出,粒徑多為20~40 μm,與自然金密切伴生。
(6)未定名礦物Bi8Te3:反射色呈乳白色,高反射率,礦物表面部分被氧化呈褐黃色,鏡下見短柱狀或液滴狀,與自然金連生(圖5i)。
(7)未定名礦物Bi3Te:反射色呈乳白色,高反射率,見短柱狀、液滴狀等形態(tài),鏡下礦物表面部分氧化呈褐黃色,與金屬硫化物共邊產(chǎn)出,或呈包體形式產(chǎn)于其內(nèi)部(圖5i),與自然金、自然鉍具極其密切的時空關系。
(8)自然鉍:反射色呈乳白色略帶淡黃色,高反射率,鏡下多氧化呈褐黃色,表面顯臟,見樹枝狀以及小液滴狀產(chǎn)出于石英脈中(圖5j),或與赫碲鉍礦呈固溶體分離結構(圖6),與自然金密切伴生。
綜合前文研究,獨狼溝金礦床中成礦Ⅰ階段基本未見碲鉍礦物,形成礦物以磁黃鐵礦、黃銅礦、黃鐵礦為主。成礦Ⅱ、Ⅲ階段產(chǎn)出多種碲鉍礦物,Ⅱ階段碲鉍礦物為楚碲鉍礦、葉碲鉍礦、未定名礦物根據(jù)Bi-Te二元相圖(圖7a),富Bi側自然鉍與赫碲鉍礦共晶時溫度達到最低的266℃,接近自然鉍的熔點271℃,隨著Te含量的增加,Bi-Te體系熔點逐漸升高。前人對獨狼溝金礦流體包裹體的研究表明,礦床主成礦階段的溫度范圍為230~436℃(Zhaoetal., 2019),該溫度條件下,礦床中的碲鉍礦物大部分可以保持熔體形式。獨狼溝金礦Ⅱ階段中的碲鉍礦物相較于Ⅲ階段的碲鉍礦物相對富Te,說明成礦流體從Ⅱ階段過渡到Ⅲ階段時,碲逸度和成礦溫度的逐漸降低是導致多種碲鉍礦物形成的主要原因。
圖7 碲鉍礦物相圖(a)和Au-Bi二元相圖(b)(據(jù)Okamoto et al., 1983; Ciobanu et al., 2005; Tooth et al., 2008)
(Bi2Te)、少量赫碲鉍礦和硫碲鉍礦B。Ⅲ階段主要生成液滴狀的碲鉍礦物顆粒,這種碲鉍礦物顆粒多為兩相甚至三相,各相之間具有平滑的共結邊,指示由熔體直接沉淀生成。由于成礦Ⅲ階段中碲鉍礦物顆粒粒徑較小,電子探針僅于圖5i、5k視域中檢測到了自然鉍、未定名礦物Bi3Te和Bi8Te3,認為Ⅲ階段碲鉍礦物顆粒應主要為富Bi的液滴狀金屬熔體沉淀生成。
Bi、Hg、Pb、Se、Te、Tl、Sn、As、Sb等具有親銅性、低熔點的元素被統(tǒng)稱為LMCE,這些元素具有極低的熔點,可從流體中分離形成熔體(Okamoto and Massalski, 1983; Frostetal., 2002; Ciobanuetal., 2006; Toothetal., 2008)。熱液體系中Bi主要以+3價存在(Toothetal., 2011),而當?shù)V床中溫度超過金屬鉍的熔點時,流體中的Bi3+會被磁黃鐵礦等還原劑還原成Bi熔體,生成的Bi熔體大部分可能會附著在磁黃鐵礦邊緣(圖6),少部分則呈金屬液滴形式隨著成礦流體運移。
前人實驗發(fā)現(xiàn),鉍熔體在241℃的條件下就可以從流體中析出(圖7b),而在300~450℃的條件下,鉍熔體中Au的濃度比熱液中的Au高出幾個數(shù)量級(Douglasetal., 2000; Toothetal., 2011),熱液中的金會被鉍熔體強烈收集形成Bi-Au熔體,只要這種熔體能夠保持液態(tài),就會不斷從熱液中抽取Au,即便是Au在礦物晶格中也能被有效帶出,且Bi-Te-Au熔體對熱液中的Au同樣具有較強的清除能力(Meinertetal., 2000; Ciobanuetal., 2005, 2006, 2010)。LMCE熔體形成的礦物常以乳滴、液珠、氣泡的微粒包體形式產(chǎn)在硫化物、硒化物、碲化物、氧化物和硅酸鹽礦物內(nèi)或沿礦物斷裂線形排布,形態(tài)多呈渾圓狀、近渾圓狀(劉家軍等, 2021),這樣的渾圓狀、近渾圓狀的碲鉍礦物顆粒在獨狼溝金礦中被大量觀測到(圖4e、4f、4g,圖5j、5k、5l,圖8a、8b、8c、8d),成礦Ⅱ階段這些顆粒以熔體的形式存在,并不斷萃取成礦流體中的金,在成礦Ⅲ階段由于溫度降低,由熔體直接沉淀形成這種條帶狀分布的礦物顆粒,大部分碲鉍礦物顆粒中清晰可見自然金與碲鉍礦物具平滑的共結邊。
圖8 條帶狀分布的碲鉍礦物顆粒鏡下照片
Feng等(2022)通過精細的礦物學研究指出,金、鉍的全巖濃度異常高以及富金樣品中金和鉍的礦物存在緊密的結構和時間組合是富鉍熔體作為金的清除劑機制引起金的超常富集的重要證據(jù)。前人對獨狼溝礦床中的6件石英脈礦石樣品進行了礦石全分析,結果顯示出金-鉍-碲高度的相關性(凡韜等, 2013)。獨狼溝金礦的成礦物理化學條件均滿足低熔點多金屬熔體的要求,結合鏡下礦相學的研究,各種證據(jù)均指示金-鉍-碲熔體是獨狼溝金礦床中金富集的關鍵。
(1)獨狼溝金礦的流體成礦過程從早到晚可分為4個階段,分別為磁黃鐵礦-石英脈階段(Ⅰ)、碲鉍礦物-粗粒金階段(Ⅱ)、碲鉍礦物顆粒-自然金階段(Ⅲ)、石英-碳酸鹽階段(Ⅳ)。Ⅰ階段見少量金產(chǎn)出,Ⅱ、Ⅲ階段為金主成礦期,Ⅳ階段未見金礦化。
(2)獨狼溝金礦成礦Ⅱ、Ⅲ階段礦石中自然金主要為含銀自然金,成色整體偏高,平均為881,礦床中見多種碲鉍礦物相產(chǎn)出,按Bi含量逐步升高的順序分別為楚碲鉍礦(BiTe)、葉碲鉍礦(Bi4Te3)、未定名礦物(Bi2Te)、赫碲鉍礦(Bi7Te3)、硫碲鉍礦B(Bi4Te2S)、未定名礦物(Bi8Te3)、未定名礦物(Bi3Te)、自然鉍(Bi)。礦物生成順序可初步厘定為磁黃鐵礦、黃鐵礦、黃銅礦、少量自然金→楚碲鉍礦、葉碲鉍礦、Bi2Te、赫碲鉍礦、硫碲鉍礦、大量中粗粒自然金→Bi8Te3、Bi3Te、自然鉍、大量細粒自然金。
(3)獨狼溝金礦成礦Ⅱ階段到Ⅲ階段,體系中碲逸度與溫度逐漸降低是導致獨狼溝金礦中多種碲鉍礦物生成的主要原因。
(4)獨狼溝金礦中金與碲鉍礦物具有極強的相關性,各種證據(jù)均表明金-鉍-碲熔體在成礦過程中不斷對熱液中金的抽取是導致獨狼溝金礦中金富集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