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飛 劉璐 薛瑩 石丹 安新江
(徐州醫(yī)科大學附屬徐州兒童醫(yī)院心血管內科,江蘇徐州 221006)
兒童多系統(tǒng)炎癥綜合征(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MIS-C)發(fā)生在既往或近期感染新型冠狀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或有明確接觸史的兒童中,患兒通常出現(xiàn)發(fā)熱、低血壓、多器官功能衰竭和炎癥標志物顯著升高[1],雖然部分臨床癥狀與川崎病表現(xiàn)類似,但重癥率明顯高于川崎?。?-3]。自2022 年12 月底國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傳播以來,徐州醫(yī)科大學附屬徐州兒童醫(yī)院心血管內科2023 年1—2 月連續(xù)收治MIS-C 患兒4例,本研究對4例患兒病例資料進行分析,總結MIS-C的臨床特點,以提高兒科醫(yī)生對MIS-C的認識。
回顧性收集2023 年1—2 月在徐州醫(yī)科大學附屬徐州兒童醫(yī)院心血管內科住院治療的4 例MIS-C患兒的臨床資料。所有患兒符合世界衛(wèi)生組織制定的MIS-C 診斷標準[4]:(1)年齡<19 歲;(2)發(fā)熱≥3 d;(3)至少有2種伴隨癥狀(包括皮疹或雙側非化膿性結膜炎、低血壓或休克、心血管功能障礙、凝血功能異常、腹痛等胃腸道癥狀);(4)實驗室檢查提示炎癥指標升高;(5)排除微生物引起的炎癥;(6)存在COVID-19 相關證據。本研究獲徐州醫(yī)科大學附屬徐州兒童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2023-06-08-K12),患兒及家屬均知情同意。
收集患兒的臨床資料,包括人口學信息、臨床表現(xiàn)、實驗室檢查結果(血常規(guī)、生化指標、細胞因子、凝血功能)、心臟及腹部影像學結果、治療及預后等。
4例患兒中,男1例,女3例,中位年齡為3歲7 個月(范圍:2 歲至3 歲9 個月),發(fā)病前3~5 周均有一過性發(fā)熱癥狀,其中2 例經SARS-CoV-2 抗原檢測后明確有SARS-CoV-2 感染;另2 例有家族成員SARS-CoV-2 核酸檢測陽性,為COVID-19 患者密切接觸者。4 例患兒入院前4~5 d 均有不同程度的發(fā)熱、軀干及四肢皮疹、雙眼球結膜充血,伴嘔吐、腹痛、食欲差等消化道癥狀。4例患兒病初均于當地醫(yī)院靜脈輸液抗感染治療,效果欠佳,入院前均出現(xiàn)持續(xù)高熱不退。
4 例患兒入院后查血常規(guī)均有血紅蛋白降低,其中3例合并血小板減少,3例淋巴細胞計數偏低。4例患兒C反應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降鈣素原、白細胞介素(interleukin,IL)-6 等炎癥指標均顯著升高,其中3例合并血清鐵蛋白水平升高。4例患兒均有D-二聚體、氨基末端腦鈉肽前體升高,3例肌鈣蛋白I升高。見表1。2例血小板減少患兒完善骨髓細胞學檢查提示粒系明顯增生,紅系增生減低,巨核細胞明顯增生,血小板減少。
表1 4例MIS-C患兒實驗室檢查結果
心臟彩超檢查發(fā)現(xiàn)2 例患兒冠狀動脈擴張,Z值分別為2.42、2.30,并存在射血分數(ejection fraction,EF)降低,其中1例合并心包積液。腹部彩超提示3例患兒存在腹水。見表2。
表2 4例MIS-C患兒影像學檢查結果
4 例患兒首先均給予單次大劑量(2 g/kg)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并口服大劑量阿司匹林[30~50 mg/(kg·d)]治療,首次IVIG 輸注后發(fā)熱癥狀均未明顯好轉,炎癥指標無明顯下降,加用甲潑尼龍琥珀酸鈉10 mg/(kg·d)靜脈滴注后體溫逐漸降至正常,但仍有2例(患兒1、3)因炎癥指標下降不明顯,給予第2次IVIG治療?;純后w溫正常3 d后阿司匹林改為小劑量[3~5 mg/(kg·d)]口服繼續(xù)抗血小板,甲潑尼龍琥珀酸鈉應用3 d 后改為口服醋酸潑尼松[1 mg/(kg·d)]維持。治療第10~12 天患兒2 EF 仍僅為55%,心包積液未完全吸收,患兒3、4 腹水未完全吸收,但所有患兒炎癥指標已降至正常,血小板計數恢復正常,無陽性體征,出院后繼續(xù)口服醋酸潑尼松及阿司匹林治療。治療17~20 d后4 例患兒復查血常規(guī)+CRP 均正常;患兒3、4 腹水明顯減少;患兒2 EF 恢復正常,心包積液完全吸收,患兒2、3冠狀動脈仍有輕度擴張,Z值分別為2.65、2.40,繼續(xù)給予小劑量阿司匹林及醋酸潑尼松口服治療。
MIS-C 是SARS-CoV-2 在全球蔓延后,在兒童患者中發(fā)現(xiàn)的一種類似川崎病的新型臨床綜合征,首次于2020 年4 月26 日報道[5],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及世界衛(wèi)生組織將其命名為MIS-C[4,6]。與典型川崎病相比,發(fā)病年齡相對更大(多見于6~15歲),更容易出現(xiàn)多系統(tǒng)功能受累,尤其是心功能障礙及消化道癥狀,同時炎癥因子、心肌損傷指標升高更為明顯。MIS-C 病情危重,一旦發(fā)病,可在短時間內快速進展并惡化[5]。本研究4例患兒臨床表現(xiàn)除了川崎病典型特征外,存在持續(xù)高熱,炎癥指標明顯升高,有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癥狀,同時有心功能受損、血常規(guī)及凝血功能異常,部分患兒出現(xiàn)冠狀動脈擴張、心包積液及腹水,炎癥反應強度及多臟器受累程度明顯高于一般川崎病。
MIS-C 的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既往研究數據中,MIS-C 病例高峰與COVID-19 病例高峰具有時間及地理相關性,其延遲時間與獲得性免疫應答時間相吻合[7]。本研究4 例患兒均于感染SARSCoV-2后4~6周起病,提示MIS-C與COVID-19存在密切關系,可能是病毒感染后的異常免疫反應[8]。MIS-C 病例中,血清鐵蛋白、CRP、降鈣素原等炎癥相關標志物顯著升高,且血清細胞因子水平如IL-4、IL-6、IL-12、IL-23、腫瘤壞死因子-α等也明顯升高,因此免疫反應的細胞因子風暴在MIS-C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9],引起全身炎癥反應及多器官功能受累。也有文章指出,MIS-C的發(fā)病機制可能與COVID-19 引起的血管內皮損傷有關[10],SARSCoV-2 還可利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 進入細胞,因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受體廣泛分布于心、肺、胃腸道、腎等器官的內皮細胞,病毒會誘導機體產生廣泛免疫反應,導致相應多臟器受損[11]。
MIS-C的治療與川崎病類似,主要包括對癥支持治療、免疫調節(jié)治療、抗病原微生物治療等。根據我國《兒童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診斷、治療和預防專家共識(第四版)》[12]建議,IVIG 是最主要的針對MIS-C患兒的治療方法,但與典型川崎病相比,MIS-C對首次IVIG治療的抵抗率更高,更需要輔助糖皮質激素治療。本研究患兒首次IVIG 治療無效,均加用糖皮質激素抗炎治療,表明加強抗炎治療的重要性。
目前MIS-C病例報告主要集中在歐美國家,國內因COVID-19 疫情傳播時間較晚,迄今病例報告較少[13]。雖然不同于川崎病主要發(fā)生于亞裔人種,既往報道MIS-C 在拉美裔及非裔人群中發(fā)病率更高[14],但考慮我國人口基數大,2022年12月底以來疫情大規(guī)模傳播后兒童患病率高,我國MIS-C發(fā)病人數有可能進一步增加。本研究4例患兒年齡均為2~4歲,發(fā)病年齡偏小,與國外MIS-C主要見于6~15 歲兒童有較大差異[7],因國內尚缺乏類似病例報告,可能與數據量偏少有關,但不排除存在不同人種的易感性差異。此外,由于隨訪時間較短,冠狀動脈擴張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長期預后情況尚不明確,有待于長期隨訪觀察。針對COVID-19后續(xù)可能發(fā)生的MIS-C仍需積極識別與救治。
利益沖突聲明: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