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神經發(fā)育損害早產兒腸道菌群變化的前瞻性隊列研究”這篇文章發(fā)表在本刊本期第689~696頁。該文被評為本期優(yōu)秀論文。本刊邀請了江蘇大學附屬醫(yī)院盧紅艷教授為該文做了點評,供讀者閱讀參考。
腸道菌群與人類健康息息相關,在生命早期,腸道菌群與大腦形成同步協調發(fā)育的模式,并通過腸道菌群-腸-腦軸影響大腦發(fā)育[1]。早產兒過早脫離母體,生后如能盡早建立腸道正常菌群,將有利于大腦正常發(fā)育[2]。發(fā)育中的早產兒腸道菌群紊亂可能改變腸-腦軸信號,從而改變大腦發(fā)育軌跡并增加早產兒神經發(fā)育損害(neurodevelopmental impairment,NDI)的風險。腸道菌群個體差異較大,使得大多數橫斷面研究難以進行。韋秋芬教授等采用前瞻性、縱向、單中心隊列的設計,探討早產兒出院前1 d、添加輔食前1 d 和糾正胎齡1 歲時,糞便腸道菌群的動態(tài)序列與早產兒糾正胎齡1.5~2 歲時神經發(fā)育之間的關系,對揭示腸道菌群與早產兒NDI之間的聯系,拓展早產兒NDI防治的新思路具有重要意義。
該研究結果顯示,神經發(fā)育正常與受損的早產兒,腸道菌群遵循不同的時間軌跡,在糾正胎齡1歲時,NDI組早產兒腸道菌群的多樣性、雙歧桿菌屬及腸球菌屬的豐度均顯著高于正常組,兩組早產兒主要的差異菌屬為雙歧桿菌、嗜黏蛋白阿克曼菌及腸球菌,提示NDI與非NDI早產兒腸道菌群的組成存在差異。
發(fā)育中的早產兒大腦對腸道菌群的定植及破壞十分敏感。早產兒腸道菌群多樣性低,個體間變異度高,并伴有嚴重的腸道菌群失調,新生兒期雙歧桿菌在極早早產兒中很少定植[3],雙歧桿菌缺乏可能與早產兒神經發(fā)育不良結局相關[4],以上研究均提示,腸道菌群紊亂可能影響早產兒神經系統發(fā)育。
腸道菌群橫斷面研究容易受多種因素的影響,縱向研究有助于控制混雜因素。韋秋芬教授團隊的研究亮點在于構建了長達2年的兒童腸道菌群縱向隊列,研究了腸道菌群隨年齡變化的發(fā)育軌跡及與神經發(fā)育損害的關系。但縱向研究為主的小型研究,仍需從研究對象身上得到更多有用信息。母親孕期情況、抗生素使用強度及時間、益生菌使用時間、早產兒合并癥情況等,各種混雜因素都會影響腸道菌群定植,這些因素如果不加以控制很有可能出現假陽性結果。該研究NDI組腸道內雙歧桿菌屬豐度在3個時間點均高于正常組,與絕大部分研究結果不一致,未來可進行與臨床元數據匹配的分層分析,以排除多種混雜偏差的影響。另外,糞便樣本并不能代表腸道定植的所有菌群種類及定植的范圍,研究人員開發(fā)了一種從小腸或升結腸收集腸腔內容物的膠囊裝置[5],為后續(xù)開展腸道菌群研究提供了新方法,但在新生兒中應用仍困難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