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斌
自2022年發(fā)布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各學科課程標準以來,本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入第三個“十年期”。與前兩個“十年期”不同的是,配套教材最快將于2024年秋季逐步使用,因此就出現(xiàn)了兩年多的“過渡期”,即新課標與舊教材的“并存期”。如何在學習新課標理念的同時兼顧舊教材內(nèi)容?或者說,如何在運用舊教材的同時體現(xiàn)新課標的理念?既不能無視舊教材體系全盤照搬新課標,也不能無視新課標理念不做任何調(diào)整。選取較為熱門的三個關鍵詞談點想法。
第一,核心素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被寫入義務教育階段學科課程標準是2022年版課標的最大變化。其實,核心素養(yǎng)的本質(zhì)是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是帶得走、用得著的無痕的重要力量。教學中,不應把這種隱性的終極目標過分顯性化和碎片化,而應注重整體性、一致性和階段性。須知,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首先依托的是有痕、有形、整體的顯性知識和方法技能,然后逐步發(fā)展為隱性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并始終伴隨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第二,大單元教學。義務教育課程方案中提出探索大單元教學的理念。于是,在“過渡期”的教學實踐中,大概念、大任務、大語文、大數(shù)學、大設計、大教案……各種新詞漫天飛舞,讓不少教師迷茫甚至手足無措。實際上,“單元整體教學”比“大單元教學”更為合適。畢竟,“整體”是確定的,“大”卻是不確定的——“大”是比較得出的結果,是相對性的存在;沒有對比,無所謂大與小。
第三,跨學科學習。最近聽了一節(jié)《旅行中的數(shù)學》,整堂課的學科跨得過于繁雜:有語文學科的旅行日記撰寫,有美術學科的美景繪畫展示,有音樂學科的地方歌曲呈現(xiàn),有體育學科的運動鍛煉記錄……唯獨數(shù)學學科的數(shù)量關系探索、時間單位計量、車票旅費測算等學科能力和素養(yǎng)被一帶而過。這樣的所謂“跨學科”,就成了“多味拼盤”。無論哪門學科的跨學科學習,都不應失去本學科的核心本質(zhì),不是跨得越多越好。
以上只是談了當前課改“過渡期”的三個典型關鍵詞。其實,“過渡期”也是課程改革深入推進的關鍵期,有很多關鍵詞需要我們駐足深挖、理性看待。讀好這些關鍵詞,一方面有助于我們更加深入地理解新課標理念和要求,為即將使用的新教材做好準備;另一方面,可以創(chuàng)造性地把這些理念應用于現(xiàn)有教材,為新課標的深入落實提供專業(yè)經(jīng)驗。由此,課改“過渡期”也就成了課改理念試驗、課程資源開發(fā)、教師專業(yè)能力提升的機遇期。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