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宇軒
摘 要:隨著我國音樂藝術的不斷發(fā)展,對表演者在表演過程中肢體語言的研究不斷深入,發(fā)現(xiàn)其對藝術塑造具有重要價值,為了不斷提高音樂表演所需要的藝術表現(xiàn)力,就需要表演者不僅僅停留在演奏和歌唱的層面上,還需要通過豐富生動的肢體語言來使得作品更具有震撼力和立體感。本文通過對音樂表演中肢體語言的重要意義進行研究,論述肢體語言的表達方式。
關鍵詞:音樂表演;肢體語言的表達
中圖分類號:J60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17-00-03
音樂是一門高雅而且實踐性很強的藝術,是作者在創(chuàng)作時的內心深處的靈感和觸動,將之以音符的方式展現(xiàn)出來,而后來者想要欣賞這部作品,就需要表演者盡其所能將作品的內涵展現(xiàn)出來,除了器樂的表演,表演者的肢體動作也會起到?jīng)Q定性的作用。以今年春晚上閻維文老師和周深演唱的《我的祖國》為例,閻維文老師作為多年的老藝術家展現(xiàn)出沉穩(wěn)堅毅的一貫風格,透亮清朗的聲音感情飽滿,在肢體動作和面部表情上并不花哨,手勢上的簡單變化和挺拔的身姿將神州大地描繪得有聲有色;周深作為目前年輕歌手中的頂流代表,在高鐵上的動作和表情就會更豐富一些,伴隨著與周圍人的配合,以美聲的內核做支撐,面帶微笑的表情展現(xiàn)了祖國朝氣蓬勃年輕有活力的新時代的一面,兩位風格不同的表演者結合起來相得益彰,將一首《我的祖國》表演得不失磅礴大氣,又包含了青春活力,展示出我泱泱中華地大物博,山川秀美多嬌的景象,受到了觀眾的廣泛關注,贊美之聲不絕于耳。但如果兩位老師只是單純地臺上對唱,而不輔以任何的表情和動作,不僅無法達到上述的表演效果,甚至連自身的情緒都無法調動起來,使得聲音發(fā)緊、氣息上浮,臺下的觀眾也會失去欣賞的興趣,最終表演失誤,無法把握現(xiàn)場的氣氛。
一、音樂表演與肢體語言
(一)音樂表演概述
隨著我國文藝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全國的綜合類大學增設了音樂學科的建制,專業(yè)音樂院校的表演專業(yè)也在我國有了近百年的發(fā)展歷史,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習音樂,音樂也成了相當一部分人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學科,在人才的教育和培養(yǎng)上也有了一整套完整的教學理論和實踐經(jīng)驗。音樂為人民的精神生活和娛樂做出了重要貢獻,作為我國古老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在人類使用原始工具集體勞動的呼聲中就萌發(fā)了幼芽,自此不斷發(fā)展演化生生不息,誕生了許多的表演形式和演奏樂器,不論中西方不同文化的交叉,人們對音樂的理解總是趨同的,并且不斷融合演化,直到今天依舊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心情調節(jié)劑。
音樂的表演形式并不只是簡單地歌唱,也可以包括器樂演奏、歌劇、戲劇等,這些表演都是以音符為載體來表達內心情緒的藝術,具有很好的溝通能力和表達效果,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層面的人在面對同樣的音律,內心的情感總是趨于一致的,因此就有了音樂不分國界的說法,而雅俗共賞正是對這種廣泛的藝術的高度評價。
(二)肢體語言概述
肢體語言是生物之間用于溝通或傳遞某種信息的方式,以視覺的方式傳遞給其他的生物,可以是簡單地點頭、揮手、微笑等,這是經(jīng)過不斷的行為實踐養(yǎng)成的動作上的習慣,這種傳達是主動式的,可以是靜態(tài)的也可以是動態(tài)的,帶有明確的個人情感和含義,對于人與人的溝通而言,伴隨著肢體語言的加入可以更準確地傳達主體的思想[1]。比如,兩位老朋友見面,除了語言上的問候,可以伴隨著微笑點頭握手、拍拍肩膀、擁抱等動作加深問候的情感,使得情感的表達更加生動形象。
與音樂的表演效果不同,肢體語言的表達含義在某些情況下并不具有廣泛的文化認同性,根據(jù)各地風俗的不同,肢體的不同動作也代表著不同的含義。但是在音樂的表演方面通常不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表演者肢體的動作不會帶有過于復雜的情感,無論是四肢還是面部的表情,在一段曲目中所想要抒發(fā)的情感是相同的,盡管不同地域的人們表達方式不同,但是總體的風格是近似的,比如想要表達歡快的藝術效果,各地通常的形式都是載歌載舞,從動作上帶動積極的情緒表現(xiàn)情感。
(三)音樂表演中的肢體語言
在音樂表演中,除了詞曲作者的共同努力,更重要的是需要杰出的表演者可以將詞曲作者心中的情感表達出來,讓作者能夠在視覺和聽覺上感受到這部作品想要抒發(fā)的意境,因此一部經(jīng)典的作品離不開表演者的二次創(chuàng)作,這種創(chuàng)作是在準確無誤地表達原作品的旋律曲調和歌詞的基礎上,加上自身對作品的理解表現(xiàn)出來的,得體的肢體語言對于作品的重要性并不亞于詞曲的表達,一個形神兼?zhèn)涞谋硌菡咝枰嗄瓯硌莸姆e淀和扎實的表演功底,才能夠將一首歌唱出味道,唱到觀眾的心坎里,才能成就一部經(jīng)久不衰的作品。也正是多年來藝術家的不斷實踐才形成了我們現(xiàn)在的藝術表演體系,也促使觀眾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欣賞體系,聽到歌唱祖國的旋律,腦海里就是威儀堅韌的國家隊歌手的形象,聽到柔美抒情的曲調,腦海里就會出現(xiàn)一位美麗的女歌手載歌載舞動情的身影[2]。因此肢體語言對于音樂的表演具有很強的輔助性功能,缺乏了肢體語言的音樂表演是空洞的,甚至是無法表演的。
二、音樂表演中應用肢體語言的重要性
(一)肢體語言對表達音樂風格的作用
每一首音樂作品都有其特定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音樂風格,通過表演者舉手投足間的表現(xiàn)可以展現(xiàn)出作品的風格和特點,高度緊張緊繃的身體是無法表現(xiàn)音樂情感的,需要表演者用積極興奮的狀態(tài)來帶動與觀眾的情感交流,以肢體語言豐富聲音上表達的情緒,兩者相互配合,將作品的情感詮釋得淋漓盡致,形成表演者和觀眾的雙重享受,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3]。比如,在演唱維吾爾族民歌《一杯美酒》這類曲目時,就需要表演者展現(xiàn)出維吾爾族人民能歌善舞熱情豪邁的形象,相應的肢體動作就需要充滿激情用以表達其對生活的熱愛。
實際上不僅僅是歌曲,在樂器的演奏中也需要肢體的動作來表達音樂的風格,比如《肖邦波蘭舞曲》中的A大調軍隊波蘭舞曲,演奏家喜歡在第二部分中段的結尾處加入揮臂的動作,用來展示軍隊的斗志高昂和激情澎湃的表達效果,增強了音樂的感染力。
(二)肢體語言對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音樂作品對于塑造人物形象通常展現(xiàn)在歌劇或具有明確創(chuàng)作環(huán)境的給出特定場景的歌曲,如愛情歌曲、親情歌曲等曲目,通常都會將表演者作為歌詞中的主人公,向觀眾訴說著作者當時的情感[4]。比如,韓紅1999年馬嶺河景區(qū)纜車事故之后作詞的歌曲《天亮了》,作品中以當時大難不死的孩子潘子灝的視角展現(xiàn)了在生與死的瞬間父母對孩子無私的愛。韓紅老師在演唱的過程中低沉握拳的形象將現(xiàn)場的氛圍渲染得格外沉重,讓觀眾不由得想要去了解歌曲背后的故事,在高潮部分的激昂表演又展現(xiàn)出具有希望的一面,緩解了之前渲染的凝重悲傷的氣氛,讓人不要太沉溺在傷痛中,面部的表情和眼神的變化成功地塑造出災難中的孩子的無助和災難過后感受到人間大愛燃起希望的形象。
而在奧芬巴赫的歌劇《霍夫曼的故事》中有一段著名的花腔唱段《木偶之歌》,表演者Bogna Sokorska所展現(xiàn)的形象就是很典型的肢體語言塑造人物形象,尤其是在上好發(fā)條開始運作之后,表演者完全融入木偶的狀態(tài),身體僵硬的動作和面部的表情十分機械化,把握了發(fā)條繃緊和松弛的兩種狀態(tài),給了觀眾直觀的感受,塑造出了一個與人類完全不同的機械木偶的形象,類似這種歌曲的表演已經(jīng)不僅僅是歌曲的演唱,對于肢體的控制能力甚至更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三)肢體語言對輔助音樂表演的作用
除了上述的作用,肢體動作還有特定的作用,是為了聲樂演唱而服務的作用,可以使演唱效果發(fā)揮得更好。在演唱時,表演者的動作可以幫助其找到正確的唱法,將身體的各個共鳴腔打開,通過肢體動作幅度的大小來展現(xiàn)作品的力量,也可以使得聲音上更具有表現(xiàn)力,提高了聲音的質量。
聲樂演唱是一種情感宣泄的藝術,在表演過程中需要心理支撐,如果只是木訥地站著就無法建立這樣的支撐,通俗而言就是歌手找不到感覺,找不到那種正確表演歌曲情感的感覺,表演過程僵硬而尷尬,無論是歌手還是聽眾都無法有酣暢的體驗。
三、音樂表演中肢體語言的藝術編排與表達方式
(一)表演中面部表情的豐富變化
在音樂表演中面部表情是最容易與觀眾達到共情的,五官細微的變化可以很容易讓人體會到情緒的變化,音樂的感染力也大多來源于此。因此,在舞臺上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表演者面部的特色用來反映表演者此刻的狀態(tài)。眉毛的舒展和緊皺,或是微微上挑,眼神的明亮、堅定、緊閉等,都可以反映出音樂本身想要表達的意圖,再輔以面部肌肉的變化,就可以輕易地展現(xiàn)人物的內心世界,是一種與觀眾進行精神交流的方式[5]。
同時,這種方式也需要表演者進行控制,畢竟音樂表演并不是簡單的撕心裂肺、面目猙獰地怒吼,也不是單純的雙目微閉、怡然自得,如果不是經(jīng)過系統(tǒng)的訓練和學習,就無法通過面部表情與觀眾交流,而且對于表情程度的拿捏也需要分外控制,如果太過夸張就失去了真實感,反而會起到負面影響,而這種抽象的技巧并不是老師簡單的講解就可以輕易學會的,而且學生大部分情況下無法觀察到自己表情,而對著鏡子練習又會在心態(tài)上與實際表演時有些區(qū)別,因此這種技巧屬于是學生受到老師理性和感性的教育之后,學生自己對于音樂本身的把握和理解,是長期舞臺經(jīng)驗的積累和自身表演習慣的表達。
如果經(jīng)常學習老藝術家的表演方式,會發(fā)現(xiàn)其對表情的控制是恰到好處的,這與多年來的經(jīng)驗是分不開的,強大的心理素質和對音樂主旋律的把控可以幫助其正確地把握內心的情感,避免出現(xiàn)用力過猛或蒼白無力的情況。
(二)表演中四肢動作的表現(xiàn)張力
四肢的動作是音樂表演者在表演過程中真實的情感流露,隨著歌曲情感的變化,表演者運用正確的四肢動作控制現(xiàn)場的氛圍,需要符合歌曲的風格背景和時代主流特征,比如在軍旅歌曲中,就不宜動作幅度過于花哨,表演者只需要保持精神抖擻,演唱鏗鏘有力就可以很好地展現(xiàn)軍人的氣質特征,這樣也符合廣泛的觀眾對軍人形象的理解。而且因歌曲類別的不同,四肢動作的幅度也是不同的,比如在運用美聲唱法時,對于四肢的運用就會相對弱化一些,通常表現(xiàn)為站立歌唱,伴隨頭部的微動和手部的輕微動作,更多地依靠表演者的情感流露和眼神中情緒的表達,以歌曲的情感渲染場上氣氛,描繪出一派祥和神圣的盛世景象[6]。較為典型的例子是2021年元旦,廖昌永老師在新年音樂會上演唱的《燈火里的中國》,以大氣渾厚的男中音為大家描繪出中國大氣磅礴的壯闊,展現(xiàn)了新時代國泰民安的美好生活,激發(fā)了國民的愛國情懷和奮發(fā)向上的動力。而在較為歡快喜慶的曲風中,就需要表演者加入更多的四肢動作,以《好運來》的表演為例,除了表演者自身需要隨著旋律舞動,為了襯托喜慶祥和的氛圍還會輔以眾人的伴舞,載歌載舞的表演形式渲染出時尚動感的表演風格,更容易調動觀眾的情緒,用作大型節(jié)日的開場舞活躍氣氛十分合適。
(三)表演中軀干的收與放
肢體的收放更多地應用在情感更為豐富的歌劇、戲劇中,與普通的歌曲相比,歌劇和戲劇所表達的內容更為豐富,依舊以《木偶之歌》為例,女主人公奧林匹亞是一個名叫斯帕蘭贊尼的科學家制作而成的木偶,而男主人公霍夫曼因為戴上了魔法師佩琉斯制造的眼睛,便在魔法的影響下認為這個木偶是一個長相甜美動人的女人,并對這個女木偶產生了愛情。在木偶的表演中,表演者不能融入過多的人類情感,應全身心將自己作為一個機械木偶而表演,給人以毫無生命力的感覺,運用自身的面部表情和肢體動作將木偶上發(fā)條前后的變化凸顯出來,既要保持不協(xié)調、僵硬的動作,又要將規(guī)律的眨眼、扇扇子的動作表現(xiàn)出來。
四、結束語
肢體語言的運用在音樂表演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表演過程中對肢體語言的使用也十分廣泛,對藝術作品不同情感的展現(xiàn)、對音樂表演的成果與否起著決定性作用,只有表演者通過扎實的理論學習和豐富的舞臺實踐才能將這門藝術正確地傳達給觀眾,引起臺下觀眾廣泛的內心共鳴,也可以幫助更多的人正確地理解作品創(chuàng)作的環(huán)境背景和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目前許多表演者缺失的正是這方面的能力和積淀,使得許多作品喪失了原有的藝術魅力,因此綜合來看,在音樂表演中肢體語言的藝術編排和表達的應用是音樂表演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需要正確理解肢體語言的含義,明確肢體語言的重要意義,增加表演的表現(xiàn)力。
參考文獻:
[1]趙藝杰.聲樂演唱中的肢體語言藝術[J].藝術大觀,2022(20):19-21.
[2]張媛園.聲樂演唱中肢體語言的重要性及表達方式[D].四川師范大學,2017.
[3]馬悅.論肢體語言在表演創(chuàng)作中的重要性[D].云南藝術學院,2020.
[4]趙鶴.聲樂表演中肢體語言運用研究[D].河北大學,2015.
[5]肖威.淺談聲樂表演中肢體語言的功能及運用[J].戲劇之家,2022,32(29):96-98.
[6]陳慧嬌.音樂表演中肢體語言的編排與運用[J].藝術品鑒,2022,12(05):16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