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佳 錢文艷 楊亮
武漢市江岸區(qū)長春街小學以培養(yǎng)適應未來發(fā)展的學生為己任,聚焦學生綜合素養(yǎng),依托學校食育文化背景下的勞動教育,為學生全面發(fā)展奠定了基礎(chǔ)。
一、食育為“表”,讓勞動教育有味道
民以食為天。中國人的一日三餐或多或少地包含著科學飲食、健康生活、崇尚勞動等在內(nèi)的文化因子。由于各種客觀原因,城市里的很多小學生乃至一些生活在農(nóng)村的小學生“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對日常的食物來源知之甚少,不珍惜糧食、不尊重農(nóng)民勞動等現(xiàn)象比較突出。從表面上看,這些現(xiàn)象是學生遠離農(nóng)事勞動所致;從本質(zhì)上看,這些現(xiàn)象折射出小學生勞動教育的缺失。在學校教育中培養(yǎng)學生崇尚勞動、吃苦耐勞的精神,引導學生熱愛勞動,樹立“勞動光榮、勞動偉大”的價值觀,是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基于這種認識,學校從飲食文化入手,對學生進行了豐富多彩的勞動教育。從2020年開始,學校開發(fā)出“互聯(lián)網(wǎng)+學習項目‘舌尖上的長春街小學’”小程序,結(jié)合小學生生長發(fā)育特點,以營養(yǎng)學為基礎(chǔ),利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動漫、情景短劇、簡筆畫等,引導學生了解相對淺顯的飲食文化,學習基本的餐桌禮儀,掌握比較淺顯的膳食知識,提高健康認知。
為了將飲食文化與學生生活密切結(jié)合,學校結(jié)合勞動課實際,在實施“互聯(lián)網(wǎng)+學習項目‘舌尖上的長春街小學’”時,面向全體學生招募熟悉飲食文化、掌握一定勞動技能、有食物制作經(jīng)驗的食育小講師,并在學校局域網(wǎng)上設置了《“食”事求是》《“食”全“食”美》《“食禮”飄香》三個有關(guān)飲食文化的欄目,師生合作,精心錄制了近千節(jié)微課。在《“食”事求是》欄目中,食育小講師以多種方式引導學生認識各種食材、食物;在《“食”全“食”美》欄目中,食育小講師介紹相關(guān)的營養(yǎng)知識,指導學生如何搭配營養(yǎng)、改善膳食結(jié)構(gòu);在《“食禮”飄香》欄目中,食育小講師給學生詳細介紹中國傳統(tǒng)的飲食文化、飲食民俗,引導學生掌握一定的餐桌禮儀。此外,食育小講師還親自在學校食堂制作美食,如熱干面、清蒸武昌魚、排骨藕湯等富有地域特色的美食,由其他學生錄制制作過程,并上傳到學校微信公眾號,加深學生對食育知識的印象,幫助學生樹立勞動創(chuàng)造美食、勞動創(chuàng)造美好、勞動創(chuàng)造未來的意識。
為了讓學生在勞動實踐中驗證、鞏固食育知識,體驗勞動成就感,學校還為各班開辟出小菜地,每班安排一名食育小講師指導學生耕耘、播種、收獲,最終將種植成果制作成美食。在食育小講師的指導下,學生認識到美食來之不易,并通過品嘗美食體驗勞動的獲得感和成就感。
二、實踐為“里”,讓勞動教育更實在
陶行知先生說:“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基于此,學校除獨立開設勞動教育必修課之外,還特別注重勞動實踐,引領(lǐng)學生在勞動實踐中親身體驗食育內(nèi)容,實現(xiàn)食育知識從實踐中來、實踐活動完善食育知識的教學目的。
為指導學生在家庭生活中進行食育實踐,學校分學段列出具體勞動清單:在第一學段,學校主要教育學生學會淘米、加水、用電飯煲做飯以及煮面條等簡單勞動;在第二學段,學校主要引導學生學習清洗常見蔬菜及瓜果,學會安全使用簡單炊具等;在第三學段,學校主要引導學生學習餐前準備和餐后整理,制作家常菜等。
在午餐管理中,學校要求每班每天安排四名志愿者,身著不同顏色的制服,協(xié)助值班教師管理餐廳。身穿紅色制服的志愿者負責提醒就餐學生做好餐前準備,如用濕紙巾擦手、擺好餐盒等,并管理全班午餐紀律。身穿咖啡色制服的志愿者聲情并茂地給進餐學生講解菜品,如“大家好,我是今天的食育志愿者XXX,今天由我為大家介紹菜品。今天的午餐有……希望大家吃多少、取多少,吃不飽再添加。同時提醒大家,學校的午餐營養(yǎng)均衡,請大家不要挑食偏食……讓我們一起成為‘光盤行動’小達人吧”等。身穿橙色、綠色制服的志愿者與教師一起為學生盛飯盛菜,再次提醒學生吃多少、取多少,引導學生細嚼慢咽,養(yǎng)成健康的就餐習慣。
為了讓學生切身體驗勞動的艱辛,學校與多家勞動實踐基地簽訂了長期合作協(xié)議,每年定期帶領(lǐng)學生到勞動實踐基地參與、體驗農(nóng)作物的種植、生長、收獲過程,對照植物圖譜辨識農(nóng)作物的名稱、種類;學習使用鐵鍬、鋤耙等傳統(tǒng)農(nóng)具,參加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勞動等;學習用傳統(tǒng)方法制作簡單的美食,如農(nóng)家豆腐、紅糖糍粑、鮮花餅等。與此同時,學校還在勞動基地指導學生了解野外生存知識,學習生火、做飯以及急救等基本技能。
學生在家庭勞動中學會了制作簡單食物的方法,在校園食堂就餐中掌握了餐桌文化和就餐禮儀,在基地勞動中體驗到勞動的艱辛,逐步樹立了正確的飲食觀、勞動觀,端正了熱愛勞動、熱愛生活的態(tài)度。
三、學習為“骨”,讓勞動教育更多元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人有兩件寶,雙手和大腦。雙手能做工,大腦能思考?!眲趧訉嵺`中的細心觀察、動腦思考和動手操作能讓學生的想象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得到進一步發(fā)展,對學生學習和鞏固學科知識起到促進作用。為此,學校引導全體師生樹立全員參與、全科滲透、多元融合的“大勞動教育觀”,打通課程邊界,創(chuàng)新教育方式。
基于跨學科學習的場景在每個學科中都有所表現(xiàn):語文教師教學《落花生》時,將文本閱讀與勞動教育、食育知識有機結(jié)合,根據(jù)文本內(nèi)容創(chuàng)設出“種植節(jié)”“收獲節(jié)”“美食節(jié)”情境,引導學生了解花生的營養(yǎng),制作花生美食;英語教師教學Food and Health時,將課堂變?yōu)樾〔蛷d,指導學生了解美食制作過程,與學生一起制作沙拉和水果拼盤;科學課教師教學《呼吸與消化》時,在前置性學習任務中設計了問卷調(diào)查表,引導學生調(diào)查家人的飲食習慣、容易消化的食物、不易消化的食物等??鐚W科學習讓學生認識到飲食與健康息息相關(guān),飲食文化無處不在。
基于浸潤式學習的校園文化更是處處彰顯著勞動之美。學校整理出各學科1~6年級教材中涉及的各類植物,并在校園里盡可能多地種植這些植物,旨在讓學生鞏固教材知識。目前,學校已經(jīng)在校園里種植了柿子、石榴、桃、香櫞等40多個品種的2000余株果樹,讓校園成了四季飄香的花園、果園。學校整理出頌揚勞動之美、工匠精神的古詩詞,并將這些詩詞張貼在櫥窗、樓道等處,讓學生每天都感受勞動的艱辛與神圣,讓勞動精神入心入腦。學校還將樓棟連廊變成植物種子博物館,極具匠心地將稻谷、蕎麥、黑豆、蘿卜、菠菜、葵花等種子拼擺成各自的種子或葉子形狀,學生可以看、可以聞、可以摸,甚至可以取走栽種。
食育文化背景下的勞動教育不僅讓學生掌握了一定的食育知識和勞動技能,感受到勞動的光榮、神圣和偉大,而且增強了學生熱愛勞動的意識。
(作者單位:武漢市江岸區(qū)長春街小學)
責任編輯? 吳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