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孝廣,王 艷,高 威,張年慶
(蚌埠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腫瘤外科,安徽 蚌埠 233000)
甲狀腺癌為臨床常見惡性腫瘤,研究顯示,甲狀腺癌的發(fā)病率逐年升高,預計將成為全球第四大癌癥類型[1]。流行病學研究表明,甲狀腺癌最常見的組織學類型是乳頭狀癌,約占甲狀腺癌的80%[2]。目前,伴隨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和診療技術水平的提升,甲狀腺癌患者的總體生存率也有所提高,但新增病例的不斷出現(xiàn)引起了國內(nèi)外醫(yī)學界的高度關注。得到證實的是,年齡、性別、環(huán)境、遺傳等患者基礎資料以及病理類型、臨床分期、免疫因素、淋巴結轉移、分子生物學等臨床資料均是影響甲狀腺癌發(fā)生發(fā)展以及預后質(zhì)量的主要影響因素[3]。伴隨分子生物學研究的進展,從分子水平探究甲狀腺癌的發(fā)病機制研究逐步開展,這為甲狀腺癌的分子診斷、預后判斷及分子靶向治療奠定了理論基礎。因此,在甲狀腺癌的臨床研究領域,尋找合適的靶點,針對甲狀腺癌細胞的精準治療是該領域的研究熱點。我們開展該項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協(xié)助甲狀腺癌診治和判斷預后的分子標志物,以期指導在腫瘤轉移的某個階段進行醫(yī)學干預,為阻斷或延遲甲狀腺癌的轉移提供潛在的診療手段提供依據(jù),從而達到治療的效果。
1.1 一般資料104例甲狀腺癌組織病理標本均來源于本院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期間收治的、術后確診為甲狀腺癌的患者。所有研究對象均經(jīng)病理學確診,并有完整的隨訪資料。其中男58例,女46例;年齡33~71歲,平均年齡(60.5±10.4)歲。入組樣本均符合巴西病理學會(BSP)的甲狀腺癌診斷標準。納入標準:經(jīng)病理切片證實為甲狀腺癌;臨床資料完整;術后均接受甲狀腺激素抑制治療。排除標準:伴重要臟器(心、肝、腎等)功能障礙;合并其他惡性腫瘤;妊娠及哺乳期女性;臨床資料缺乏;伴嚴重免疫缺陷性疾病。納入本研究的臨床病理學標本均經(jīng)患者簽字同意后使用,本研究方案經(jīng)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1.2 CCNA1蛋白表達檢測采用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法,檢測甲狀腺癌組織中CCNA1蛋白的表達情況。將檢測標本制成石蠟切片,經(jīng)烤片、脫蠟、水化等流程后,進行抗原修復,經(jīng)3%的過氧化氫阻斷標本中的內(nèi)源性過氧化物酶進行封閉。隨后經(jīng)血清、一抗、二抗作用,DAB顯色,蘇木素復染,乙醇與二甲苯透明,中性樹膠封片后光鏡下觀察。CCNA1蛋白陽性染色定位于細胞核中,陽性物質(zhì)呈棕黃色或棕褐色。根據(jù)甲狀腺癌組織CCNA1蛋白表達檢測結果進行分組,將CCNA1蛋白表達陽性的病例設為陽性組(55例),將CCNA1蛋白表達陰性的病例設為陰性組(49例)。
1.3 觀察指標
1.3.1 CCNA1蛋白表達與甲狀腺癌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 收集研究對象的臨床資料(性別、年齡、腫瘤直徑、病理類型、TNM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結轉移、包膜侵犯)。分析CCNA1蛋白表達與甲狀腺癌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
1.3.2 CCNA1蛋白表達與甲狀腺癌患者預后的關系分析 所有研究對象隨訪時間≥60個月。比較兩組無進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總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PFS定義為:從接受術后甲狀腺激素抑制治療開始,到病人出現(xiàn)腫瘤進展或死亡的時間。OS定義為:從接受術后甲狀腺激素抑制治療開始,到患者死亡的時間或末次隨訪時間。
1.4 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 25.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正態(tài)計量數(shù)據(jù)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兩組獨立,正態(tài),方差齊資料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例數(shù)或百分比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兩組間生存分析差異應用Log-rank法進行檢驗。檢驗水平(α)=0.05。
2.1 CCNA1蛋白免疫組化染色結果CCNA1蛋白陽性表達呈現(xiàn)為細胞核內(nèi)棕黃色顆粒,見圖1A、圖1B。CCNA1蛋白陰性組的免疫組化染色結果顯示,細胞核內(nèi)無棕黃色顆粒染色,見圖1C、圖1D。
圖1 CCNA1蛋白表達
2.2 CCNA1蛋白表達與甲狀腺癌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由表1中的內(nèi)容可知,CCNA1蛋白表達情況與甲狀腺癌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理類型、包膜侵犯情況無關(兩組間各指標構成比情況無明顯差異)(P>0.05)。CCNA1蛋白表達情況與甲狀腺癌患者的腫瘤直徑、TNM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結轉移情況密切相關。經(jīng)統(tǒng)計,腫瘤直徑≥4 cm、TNM分期為III/IV期、分化程度低、有淋巴結轉移的患者,CCNA1蛋白表達陽性的構成比更高(P<0.05)。
表1 CCNA1蛋白表達與甲狀腺癌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
2.3 CCNA1蛋白表達與甲狀腺癌患者預后關系分析設置隨訪截止日期為2022年9月,CCNA1蛋白表達陰性組出現(xiàn)終點事件(死亡)2例,CCNA1蛋白表達陽性組出現(xiàn)終點事件(死亡)8例。總體5年生存率為90.38%。CCNA1蛋白表達陰性組中位OS為64.61個月(95%CI:62.73~66.50);CCNA1蛋白表達陽性組中位OS為62.86個月(95%CI:60.77~64.94)。陽性組中位OS短于陰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3.906,P=0.048),見圖2。CCNA1蛋白表達陰性組中位PFS為59.02個月(95%CI:56.33~61.72);CCNA1蛋白表達陽性組中位PFS為54.67個月(95%CI:51.33~58.01)。陽性組中位PFS短于陰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351,P=0.037),見圖3。
圖2 甲狀腺癌患者OS生存分析
圖3 甲狀腺癌患者PFS生存分析
目前臨床常見的甲狀腺癌診斷方法包括病理學指標、影像學、生化檢驗等,各診斷方法的診斷結果均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這提示我們需要更新、更高效和敏感的方法來協(xié)助診斷。分子標志物往往是以一系列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在臨床診斷中具有靈敏度和穩(wěn)定性高的特點,被視為相關疾病的診斷和預后評價工具[4-5]。
CCNA1蛋白由CCNA1基因編碼,是一種重要的細胞周期調(diào)節(jié)因子,屬于MAPK/ERK信號通路,直接參與甲狀腺癌的發(fā)生[6]。有研究結果表明,抑癌基因啟動子的異常甲基化發(fā)生在多種腫瘤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這也是癌細胞致病的一種普遍現(xiàn)象[7]。由啟動子甲基化引起的抑癌基因的表觀遺傳沉默在腫瘤發(fā)生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一項薈萃分析表明:在白種人和亞洲人群中,CCNA1甲基化與人類惡性腫瘤不良進展之間存在顯著聯(lián)系[8]。人類CCNA1基因編碼的CCNA1蛋白屬于高度保守的細胞周期蛋白家族,在與細胞周期調(diào)節(jié)因子(轉錄因子E2F-1、P21家族蛋白等)結合后,可參與細胞周期的調(diào)控過程。有學者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宮頸癌患者中普遍存在CCNA1甲基化的現(xiàn)象,且這種甲基化的現(xiàn)象與病情發(fā)展的病理階段密切相關[9]。具體來看,正常細胞內(nèi)未出現(xiàn)CCNA1甲基化的現(xiàn)象,而在鱗狀上皮內(nèi)瘤變、浸潤性癌組織中,可見顯著的CCNA1甲基化現(xiàn)象。且宮頸組織損傷的嚴重程度與CCNA1的甲基化程度呈顯著正相關[10]。另有研究表明,在小鼠腫瘤模型中,CCNA1表達水平較高的組別,發(fā)生腫瘤細胞浸潤至肺、肝、淋巴結的構成比較高;而CCNA1表達水平較低的組別幾乎無此現(xiàn)象發(fā)生[11]。這些結果均表明,CCNA1可能是癌侵襲和轉移的一個關鍵調(diào)節(jié)因子,CCNA1的高表達最終為腫瘤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環(huán)境。
在甲狀腺癌的研究領域,CCNA1在腫瘤的進展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的研究也在逐步開展。最近的研究表明,CCNA1基因編碼的CCNA1蛋白在甲狀腺乳頭狀癌中存在過表達的現(xiàn)象,CCNA1基因可作為甲狀腺乳頭狀癌的潛在診斷標記物[12-13]。該蛋白在不同類型甲狀腺癌中的表達情況及其與腫瘤患者預后的關系以及該蛋白促進腫瘤侵襲轉移機制仍未明確。我們開展該項研究目的在于探索CCNA1在甲狀腺癌進展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機制,以期為甲狀腺癌的診斷和靶向治療提供分子理論基礎。本研究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未對正常組織和甲狀腺癌組織中的CCNA1表達情況進行統(tǒng)計與比較,僅對CCNA1蛋白表達與甲狀腺癌臨床病理特征進行了分析。分析結果顯示,CCNA1蛋白表達情況與甲狀腺癌的腫瘤直徑、TNM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結轉移情況密切相關。腫瘤直徑越大、TNM分期越高、分化程度越低、存在淋巴結轉移的患者CCNA1蛋白的陽性表達率越高。說明CCNA1蛋白表達水平升高可能是甲狀腺癌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事件,CCNA1蛋白可能具有明顯的促癌作用。預后生存分析的研究結果則提示,CCNA1蛋白表達陽性組中位PFS、中位OS均明顯短于陰性組。在一定層面上證實了CCNA1蛋白表達水平升高與甲狀腺癌預后較差之間的密切關系。
綜上所述,CCNA1蛋白表達與甲狀腺癌腫瘤直徑、TNM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結轉移情況、預后等均有密切關系。CCNA1蛋白表達異??赡苁羌谞钕侔┌l(fā)生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影響因素,但目前引起CCNA1基因水平上調(diào)的機制尚未完全清楚,關于CCNA1的具體促癌作用機制尚需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