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瑩
【摘要】本文圍繞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校本課程的研發(fā),以南寧市濱湖路小學的“石榴籽大課堂”主題課程建設為例,從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課程內容的構建、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課程實施路徑的探索、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課程的評價三方面系統(tǒng)探討政治認同視角下學校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實施策略。
【關鍵詞】政治認同 民族團結進步教育 課程建設 石榴籽大課堂 實踐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13-0058-04
2021年4月9日,教育部、中央宣傳部、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國家民委聯(lián)合印發(fā)《深化新時代學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要求各級各類學校切實做好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工作,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為根本途徑,全面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完善學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長效機制,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不竭精神動力。
在中小學校,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道德與法治課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思政課,以全面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道德修養(yǎng)、法治素養(yǎng)和人格修養(yǎng)為旨歸,側重為培養(yǎng)以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2022年印發(fā)的《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首次凝練了義務教育階段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政治認同、道德修養(yǎng)、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五大核心素養(yǎng),其中,政治認同是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具備的思想前提,是指具備熱愛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情感以及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志向,能夠自覺踐行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學生的政治認同核心素養(yǎng),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初步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我校在著手構建未來學校理念下的“夢想+”校本課程的過程中,喜獲自治區(qū)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示范學校立項建設單位。在此背景下,我校決定對之前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實踐進行系統(tǒng)的梳理和凝練,在學生童夢課程中的“品德與理想”課程版塊專辟一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主題課程,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進行課程建設,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認同核心素養(yǎng)。習近平總書記在青??疾鞎r指出:“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大家只有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手足相親、守望相助,才能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民族團結進步之花才能長盛不衰?!苯Y合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團結進步工作的重要論述,我校決定將建設中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主題課程命名為“石榴籽大課堂”,“石榴籽”是課程內容建設的形象描述,“大課堂”是課程設施路徑的形象描述。
一、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課程內容構建
《義務教育課程實施方案(2022年版)》指出:課程開發(fā)應注重與學生經驗和社會生活的關聯(lián),加強課程內容的內在聯(lián)系,突出課程內容結構化,探索主題、項目、任務等內容組織方式。如下頁圖1所示,在以上課程實施方案指引下,我校立足本土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和多年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實踐經驗,從“民族團結思政課”“民族知識科普課”“民族傳承體藝課”“民族特色勞動課”四個方面精心梳理了適合小學生學習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主題內容,體現(xiàn)課程內容在思想性、認知性、體藝性、技術性等方面的結構化特征,引導各民族學生在學習實踐中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和發(fā)展政治認同核心素養(yǎng),共繪最美同心圓,踐行民族復興的最美中國夢。
民族團結思政課堅持“大思政課”育人格局,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在“思政大課堂”設置“中華民族一家親”“英雄兒女中華魂”兩個主題內容,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厚植學生的家國情懷;在“思政小講壇”開設“桂藏中隊心連心”“我為壯鄉(xiāng)出份力”兩個主題內容,把維護祖國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作為重要著力點和落腳點;在“民族節(jié)慶課堂”開設“文化溯源龍?zhí)ь^”“歡歌樂舞三月三”“粽葉飄香迎端午”“團團圓圓話中秋”“紅紅火火過大年”五個主題內容,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本民族先進文化,培養(yǎng)學生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讓學生學會尊重各民族文化,達成“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目標。
民族知識科普課通過在國家課程各學科教學中挖掘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素材,編寫了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校本教材,設置了“服飾溯源民族韻”“美食飄香壯鄉(xiāng)味”“‘非遺傳承壯鄉(xiāng)情”“民族符號傳文明”“民族建筑技藝精”“駱越文化淵源長”六個主題內容,將民族文化烙印在學生的精神血脈,讓學生對中華各民族的民俗文化知識有更為全面的了解,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民族傳承體藝課以發(fā)展學生綜合素養(yǎng)為目標,以校園特色文化建設為抓手,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與國家課程有機融合,設置“童心共繪家鄉(xiāng)美”“翰墨飄香中華情”“民族歌舞韻律美”“民族器樂大擂臺”“民族體育大比拼”五個主題內容,落實體育、藝術教育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融合。
民族特色勞動課體現(xiàn)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與勞動教育的融合,聚焦學生勞動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開發(fā)了“蠟染刺繡”“黏土陶藝”“手工編織”“美食烹制”“農耕勞作”五個主題內容,發(fā)揮勞動教育在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等方面的作用,促進德智體美勞“五育”融合。
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課程實施路徑探索
《綱要》就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指出了六條實施途徑,包括加強學科融入、開展專題教育、全面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開展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搭建交往交流交融平臺等。我校在實施“石榴籽大課堂”主題課程的過程中,緊緊圍繞培養(yǎng)學生政治認同核心素養(yǎng)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目標,基于四個方面的課程內容特點,積極探索多樣化的課程實施路徑。
(一)探索學科融入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新形態(tài)
《綱要》提倡各地中小學校依據課程標準及相關教材,在各學科教學中有機融入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內容。我校在執(zhí)行《義務教育課程實施方案(2022年版)》并落實各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要求的過程中,打破學科界限,將民族知識科普課中的有關民族知識與國家課程各學科教學有機融合,使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進課堂、進頭腦,激發(fā)學生學習民族文化知識、豐富民族文化底蘊的熱情,培育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使學生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立志成長為可以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例如,道德與法治課通過項目式學習活動,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廣西毛南族群眾脫貧背后的時代元素,從中深刻體會黨和政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的莊嚴承諾及其背后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美術課通過組織探究性學習活動,引導學生以繪畫、動手剪貼民族服飾的方式完成“服飾溯源民族韻”的民族文化知識學習,從中了解民族服飾中所蘊含的民族文化和中華文明,感受各民族人民用勤勞智慧共同為建設家鄉(xiāng)、建設祖國貢獻力量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二)落實民族團結進步專題教育新舉措
除了學科融入,專題教育不可或缺。我校遵循小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規(guī)律,結合自治區(qū)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示范學校創(chuàng)建活動,銜接南寧市青秀區(qū)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示范區(qū)創(chuàng)建活動,在各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日慶典和學校自設的相關節(jié)慶活動中專題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做到各學段教學內容整體設計,由簡到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同時注重知行結合。例如,我校以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為契機,組織開展“壯娃慶新春·鑄牢民族魂”的專題教育活動,圍繞“民族家庭我探尋”主題,引導各年級各民族學生基于任務清單開展探究性學習:低年級的學生要初步了解在廣西聚居著壯族、漢族、瑤族、苗族、侗族等12個世居民族,各民族的名稱是什么,從中樹立各民族團結奮進、為廣西成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qū)共同努力的意識;中年級和高年級的學生則可以走進社會生活,以訪談形式了解身邊有多少個多民族融合的幸?!靶〖彝ァ?,從中感知正是這些相親相愛的幸?!靶〖彝ァ眳R聚成了中華民族團結進步的美好“大家庭”,然后在課堂交流中向小伙伴們簡單介紹自己走訪到的情況,以及自己的家人所屬的民族,并圍繞尊重民俗的話題談談這些幸福“小家庭”是如何相親相愛的。
2023年4月,我校聯(lián)合南寧市青秀區(qū)舉辦了“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綻放青秀民族團結石榴花——南寧市濱湖路小學教育集團慶?!氯黝}教育活動暨2023年青秀區(qū)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啟動儀式,獲得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
(三)開發(fā)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新樣式
開展語言文字教育工作,學校每一名教師都責無旁貸。首先,語言文字教育是語文課程的重要使命,用標準普通話實施語文教育是我校對語文教師的基本要求。其次,為了讓全校教師不斷提高語言文字修養(yǎng),我校在廣西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專家的指導下,組織全校教師參加了“學習強國”平臺“一起讀課文”的朗讀音頻作品征集活動,并以年級組、學科組為單位組織了學?!啊疄I湖藍詩會”展示活動,不斷提高教師的普通話朗讀水平。
為了做好學生的語言文字教育工作,我校規(guī)定學生在校園一律講普通話,并把每年9月第三周定為“講好普通話,寫好規(guī)范字”推廣普通話宣傳周,舉辦一系列宣傳、評比活動,如引導學生設計“推普周”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主題宣傳海報,參加“濱湖好聲音”“精心書寫”“校園啄木鳥”“推普星”等評比活動,促進學生熟練掌握和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自覺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彰顯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在夯實終身發(fā)展基礎、幫助中華少年兒童共同成長成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探索民族團結進步主題實踐活動新路徑
《綱要》倡導中小學校依托少先隊、共青團、學生黨支部、學生會等組織,積極開展各民族學生共同參加的文體活動和社會實踐;結合各地實際,完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建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基地,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觀摩學習活動,發(fā)揮基地實踐育人功能。我校作為首批廣西中小學勞動教育示范校、首批自治區(qū)中小學義務教育課后服務特色校,依托少先隊、“夢之鶯”學生社團等組織,以體育、藝術社團課程及校內課后服務課程賦能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積極開展各民族學生共同參與的文體活動和社會實踐。例如,學校常年組織開展“春季民族體育運動會”“民族文化體育節(jié)”,培養(yǎng)學生堅持不懈、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品質;學?!皦糁L”藝術社團常年開設民族歌曲、民族舞蹈、民族器樂等普惠課程和精英課程,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藝術修養(yǎng);校內課后服務“學科+”興趣課程將“勞動與繪畫”“勞動與手工”等短課程、小課程作為年級、班級特色課程,激勵學生發(fā)揮創(chuàng)意想象,將民族傳統(tǒng)文化繪于筆尖。此外,我校還與廣西革命紀念館、廣西民族博物館等九大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等建立了合作關系,引領一批又一批“紅領巾宣講員”到基地講述紅色故事、踐行責任與擔當、弘揚中華文明;組織“再走長征路,共筑中國夢”活動,先后與甘肅會寧、江西井岡山、貴州遵義、廣西河池等地的15所革命老區(qū)學校結成“濱湖藍”學校聯(lián)盟,建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基地,共同開發(fā)紅色教育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資源,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紅色研學、民族團結進步研學活動,激勵學生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五)營造校園文化建設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新氛圍
《綱要》倡導學校深入開展文明校園創(chuàng)建和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學校創(chuàng)建活動,加強校風、教風、學風建設,積極營造弘揚民族團結進步正能量的氛圍。作為第一屆全國文明校園入選學校,我校有文明校園創(chuàng)建的深厚根基,在獲批成為自治區(qū)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示范學校立項建設單位以后,以自治區(qū)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示范學校創(chuàng)建為抓手,進一步加強了校風、教風、學風建設,著力營造愛黨愛國教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正能量氛圍,在校園里創(chuàng)新打造了“中國園”同心文化廣場、“中國夢·民族魂”竹箋景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同心門等一系列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校園文化景觀,建設了一條“弘揚中國精神·賡續(xù)紅色基因”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長廊和“從小學黨史·永遠跟黨走”的紅色文化長廊,讓校園文化景觀成為一本立體的“教科書”,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厚植學生的家國情懷,彰顯學校的理想教育辦學特色。此外,我校還以每月一主題的方式,引導學生自主設計、自主管理、定期更換學校文化長廊和教室文化墻中的主題內容,展示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為主題的學生優(yōu)秀作品,展示相關的教育教學成果;學校每學期更新學校圖書館“悅讀館”中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主題書籍,帶領學生在“靜心悅讀”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涵育文明素養(yǎng),增強文化自信。
(六)搭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平臺
《綱要》倡導各地中小學校積極穩(wěn)妥地推進民漢合校,開展混班教學、混合住宿,開展多層次多領域形式多樣的民族團結聯(lián)誼活動,促進各族學生共學共進。自建校以來,我校一直采取各民族學生混班教學的方式,并通過開設“家校社小講壇”,讓各民族“爸爸媽媽講師”、“非遺”傳承人和各行業(yè)專家進課堂,給學生傳授民族文化知識和民族手工技藝,促進各族少年兒童在民族大課堂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增進相互了解,實現(xiàn)共同進步。此外,學校還時常組織學生到校外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勞動實踐基地、民俗文化基地開展紅色研學、勞動研學、民俗研學活動,幫助學生在與各民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的過程中增強民族團結進步意識,體驗各民族團結進步的美好情感。
學校大隊部作為一級少先隊組織,時常組織本校少先隊員與南寧市青秀區(qū)南陽鎮(zhèn)中心學校、南寧市青秀區(qū)南陽鎮(zhèn)施厚小學、河池市鳳山縣第一小學、河池市鳳山縣鳳城鎮(zhèn)思源小學、崇左市寧明縣桐棉鎮(zhèn)中心小學等結對幫扶學校的各民族少先隊員們同上“民族團結一家親”少先隊活動課、同臺進行才藝展演,增進城鄉(xiāng)各族少先隊員之間的情感交流、才藝交流,并通過組織本校少先隊員參加“那夢空間”鄉(xiāng)村藝術節(jié)、啊哩哩鄉(xiāng)村音樂市集及好物交換等活動,貫徹落實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助力鄉(xiāng)村振興。此外,我校少先隊大隊部還與西藏林芝市米林縣扎西繞登鄉(xiāng)中心小學的少先隊員們共同參加了一節(jié)“手拉手心連心”云端少先隊活動融合課學習。
三、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課程評價探索
課程評價可以為課程實施保駕護航。在構建和實施“石榴籽大課堂”主題課程的過程中,我校創(chuàng)新開發(fā)了多元主體參與的“石榴籽大課堂”評價模式。如表1所示,“石榴籽大課堂”評價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核心價值導向,立足學校、家庭、社區(qū)三類不同的活動場域,引導學生、家長、學校、場館或社區(qū)多元主體參與課程評價,圍繞政治認同、水平能力、參與實踐三個維度評價學生在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中的學習成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潛能,引導學生樹立民族團結進步觀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強政治認同核心素養(yǎng)、掌握民族文化知識、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繼承民俗手工技藝,成為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政治認同”維度的評價,聚焦家國情懷、民族意識、建設家鄉(xiāng)等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引領,側重評價學生在參加民族團結思政課學習過程中,對國家、民族、中國共產黨、國家制度、國家政策、民族政策、政治理想、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精神等的認同,引導學生樹立民族平等的觀念,培養(yǎng)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熱愛家鄉(xiāng)并愿意為之不懈奮斗的情感,以相關的外在行為表現(xiàn)評價學生政治認同核心素養(yǎng)的達成度。
“水平能力”維度的評價,錨定知識獲取、思維發(fā)展、能力提升等知識與技能的形成,側重評價學生在參與民族知識科普課學習的過程中是否掌握相關民族團結進步知識、民族教育理論與政策,能否將習得的民族知識用于分析和解決民族團結進步的問題,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相關行為表現(xiàn)包括對待他人的態(tài)度、做人做事的方法、處理問題或矛盾的態(tài)度、對待時政事件的看法等是否符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本思想。
“參與實踐”維度的評價,聚焦實踐操作、適應拓展、應用習得,側重評價學生在參與民族傳承體藝課、民族特色勞動課的過程中,能否以問題為導向,積極參與實踐探究活動;能否將所學的民族技藝化為己用,主動傳承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在應用習得的同時體現(xiàn)出民族自信心、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總之,南寧市濱湖路小學通過創(chuàng)新設置政治認同視角下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課程“石榴籽大課堂”,構建符合小學生認知特點的課程內容,采取小學生易于接受的教育方式方法和課程評價方法,系統(tǒng)推進面向小學生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完善家校社館協(xié)同育人機制,實現(xiàn)無邊界、跨學科、以生為本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前提下精心培育學生的“民族魂”、筑牢學生的“民族根”,讓學生用心繪好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同心圓,實現(xiàn)“民族花”的精彩綻放。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1年度自籌經費重點課題(B類)“未來學校理念下‘夢想+課程的構建與實踐的研究”(2021B213)的階段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羅瑩(1974— ),廣西玉林人,研究生學歷,高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小學德育實踐研究、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
(責編 白聰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