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鋒 杜占強
“與其他學科不同,語文教學是一門講究不急不躁、‘細雨潤物的藝術,急不得,也快不得。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語文學科特點,樹立慢工出細活的意識,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細嚼慢咽,在細嚼慢咽中淡定從容地品味、體會語言文字之美,在品味和體會中沉著冷靜地欣賞、感知人性人情之美、世間萬象之美和生命價值之美,在欣賞和感知中潛移默化地提升思維品質,形成自覺的審美意識,培養(yǎng)高雅的審美情趣,積淀豐厚的文化底蘊,進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語文學科的特點決定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放緩教學節(jié)奏,多一份從容,少一份急躁,多一份淡定,少一份浮躁,引導學生細嚼慢咽所學知識,在語言文字的浸潤下內化語文素養(yǎng)。慢之有道方能學之有得,才可實現教之有效。這就是‘慢語文教學主張的核心?!?/p>
這是棗陽市第六中學語文教師、湖北省第四屆“教研名師”徐志勤對其倡導的“慢語文”教學主張的解讀。
快馬揚鞭催蹄疾,可能欲速則不達
2022年12月的一天,記者受邀參加了由棗陽市教研室組織的旨在沖刺湖北省第四屆“教研名師”的磨課活動。在那次磨課活動中,記者對徐志勤的“慢語文”教學主張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囿于“教研名師”評比活動的紀律,記者未能與徐志勤深入交流。2023年4月26日,記者再次前往棗陽市采訪已經獲得湖北省第四屆“教研名師”稱號的徐志勤時,對“慢語文”教學主張才有了全面的認知。談及“慢語文”教學主張的探索過程,徐志勤如數家珍;當談到“慢語文”教學主張與新課程標準中的論述不謀而合的地方時,徐志勤的臉上洋溢著自豪的神色。
1997年9月,從襄陽師范高等??茖W校漢語言文學系畢業(yè)的徐志勤按當時的畢業(yè)生就業(yè)政策,被分配到棗陽市火車站中學擔任初一年級語文教師。
出于年輕人的職業(yè)熱情和對教育事業(yè)的熱愛,初上講臺的徐志勤信心滿滿、意氣風發(fā)。憑借扎實的語文功底和實習經驗,再加上廣博的知識面,她的第一節(jié)語文課立即得到學生的認可,徐志勤在暗自高興的同時信心倍增。兩個多月轉瞬即逝,期中考試成績公布后,看到自己所帶班級的語文成績處于年級中等,她感到很欣慰,對自己未來的教學生涯充滿了憧憬。“良好的開端預示著我未來的教學肯定會一帆風順,學生的語文成績也會不斷提高。我當時就是這么想的,但學生糟糕的期末考試成績讓我改變了看法?!被叵肫甬斈暝愀獾钠谀┛荚嚦煽兣c預期成績的巨大反差,徐志勤這樣自責。面對反差,她開始反思:上課前,自己精心備課,而且應備盡備,課堂上,自己盡己所知、傾囊相授;從學生的課堂表現看,學生聽講很認真,筆記做得中規(guī)中矩,也很配合自己的教學,檢測成績怎么就不盡如人意呢?
徐志勤為人快人快語、做事雷厲風行。反思之后,她立即著手分析原因。從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的確定,到教學環(huán)節(jié)、流程的設計,再到學生的認知能力、理解實際等,她一一進行了深刻反思,卻不得要領。自己找不出問題所在,就向書本請教,向有經驗的教師和網上的專家請教。市教研室的教研員聽了她講授的《在烈日和暴雨下》第一課時后,委婉地指出:“你對這節(jié)課重難點的把握還是很準確的,但上課節(jié)奏稍快了些,容量稍大了些,學生恐怕很難全部消化。”教研員又意味深長地補充道:“語文教學是急不得的?!币徽Z點醒夢中人,徐志勤反復咀嚼這句話,又聯想到為家人煮飯時母親的教導“慢火熬的粥最香”,以及父親常掛在嘴邊的話“慢工出細活兒”。徐志勤如醍醐灌頂:是啊,自己的課堂教學風格就像自己風風火火的行事風格一樣,節(jié)奏很快,恨不得把文本涉及的所有知識全部講給學生,自己還美其名曰“大容量、快節(jié)奏、高效率”。為了進一步印證自己的想法,徐志勤進行了深入而全面的學情研究,了解到如下情況:因為上課的節(jié)奏快,學生的課堂學習有一種走馬觀花的感受,既要馬不停蹄地跟著教師的講課節(jié)奏畫重點、記筆記,又要快馬加鞭地順著教師的引導或點撥找答案、尋依據,更要馬不解鞍地隨著教師的指引進入下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即使是分組討論或合作探究,大多數學生也感到思考時間不足,代表小組匯報的往往是那些語文成績非常好的學生。事實證明,自己的教學風格與預期的教學效果是背道而馳的。
找到了問題的癥結,并不代表就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措施。徐志勤嘗試在課堂教學中放緩教學節(jié)奏,努力減小一節(jié)課的教學容量,盡量壓縮教師講授時間,給學生留下充裕的思考、涵泳、品味和推敲的時間。經過半年多的糾偏實踐,她的教學節(jié)奏明顯放緩,學生消化知識的時間得到保證,語文成績也慢慢地有了提高。徐志勤在糾偏過程中清醒地認識到:語文課堂不是教師展示才藝的平臺,而是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的陣地,教師的知識再豐富,講課的藝術再高超,如果忽略了學生的思考、涵泳和內化,學生只能停留在對教師才華的欣賞上,很難將教師所講的內容內化為自己的能力。在語文教學中,欲速則不達,貪多求快要不得,語文教學一定要“慢”下來,“慢”下來的語文課堂才能保證學生對知識的消化和吸收。她暗自慶幸自己找到了解決之道,也是從那時起,“慢語文”的教學主張開始在她心里萌芽。
快與慢是辯證的統(tǒng)一,沒有絕對的快,也沒有絕對的慢
2001年秋季,因為教學工作需要,徐志勤被調到棗陽市第六中學擔任語文教師。來到新學校,她非但沒有停止對“慢語文”教學主張的探索,反而加大了探索的力度。
在多年不斷的探索中,她漸漸發(fā)現:“慢語文”并不純粹追求教學節(jié)奏的緩慢、教學語速的舒緩、教學容量的減小,有時反而要加快教學節(jié)奏、提高教學語速、增加教學容量。記者非常詫異:“這不是自相矛盾嗎?”徐志勤莞爾一笑,給記者道出原委。
語文教學的過程是一個教師引導學生逐漸接受語言文字熏陶、浸潤的過程,教學節(jié)奏一定要放緩,教學語速也快不得,同時,一個閱讀文本甚至文本的某一部分承載的語文要素和人文要素有很多,我們不可能面面俱到,這就決定了教師要在有限的課時教學中減小教學容量,讓學生“一課時一得”,切不可貪多求全。正如一枚硬幣有兩面一樣,語文教學的過程還是一個兼顧教學內容與學習效率的過程,課堂教學節(jié)奏太慢,肯定會影響教學進度,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根據知識的難易度適當加快或放緩教學節(jié)奏,對于學生能夠自主理解的知識,教師應加快教學節(jié)奏,對于學生思維受阻處或困頓處,教師要放緩教學節(jié)奏;教學容量并非越小越好,我們固然追求“一課時一得”,但也不能忽視文本承載的重要的、多元的語文要素,一節(jié)課45分鐘,不可能只圍繞一個語文要素教學,對那些與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聯系緊密的語文要素,教師還是要適當拓展的;至于教學語速,不是說慢就比快好,而要根據教學實際,對于學生不假思索即能理解的內容,教學語速應適當加快;對于學生通過思考才能解決的問題,教學語速應保持中速,給學生留下思考時間;對于必須由教師講解、學生才能理解的內容,教學語速必須慢下來,讓學生在教師的講解中咀嚼、品悟、涵泳重難點。
快與慢是相對的、辯證的,既沒有絕對的快,也沒有絕對的慢??焓菫榱私o學生慢慢品悟、涵泳重難點提供充裕時間;慢是為了讓學生細細品悟、涵泳課堂所學,從而更快地掌握課堂所學知識。在快與慢的統(tǒng)一中,教師既可以讓課堂環(huán)環(huán)相扣,精彩紛呈,也可以讓課堂暫時“停擺”,甚至“冷場”。在執(zhí)教《“詩經——愛情之美”群文閱讀》時,徐志勤以《關雎》《蒹葭》《子衿》為例講授“《詩經》中的愛情”。在第一課時,教學節(jié)奏以快為主,無論是文本背誦、人物分析、寫法解析,還是主旨挖掘,都體現了快,尤其在學生搶答環(huán)節(jié),教學節(jié)奏非常快。進入第二課時,課堂教學節(jié)奏明顯放緩,在徐志勤拋出主問題“如果愛情有顏色,你認為《關雎》《蒹葭》《子衿》這三首詩中的愛情分別是什么顏色?”后,學生竟一時語塞,課堂開始“冷場”。徐志勤明白,這是學生思維的困頓之處,對學生而言,將詩、愛情、顏色組合起來并形成邏輯關聯是有難度的,應該給學生提供充分思考的時間。兩分鐘后,徐志勤才打破僵局,為學生適時提供了理解支架——紅色象征熱情、綠色象征希望、白色象征純潔、青色象征青澀、藍色象征憂郁。在支架的引領下,學生從雎鳩的美麗羽毛中聯想到《關雎》的愛情是彩色的,從《蒹葭》中“白露為霜”等句聯想到《蒹葭》的愛情是白色的,從《子衿》中“青青子佩”等句聯想到《子衿》的愛情是青色的。再由顏色出發(fā),學生明確:《關雎》中的愛情是美好的,《蒹葭》中的愛情是純潔的,《子衿》中的愛情是青澀的、不成熟的。正是在這種快與慢的統(tǒng)一中,學生深刻地領悟到《詩經》中的愛情之美。
緩有節(jié),力避過猶不及;慢有度,力爭恰到好處
在教學實踐中,如何準確把握“慢語文”中慢的度呢?對于記者的疑惑,徐志勤仿佛又回到探索“慢語文”的坎坷之途中。
在對“慢語文”的探索實踐中,徐志勤收獲頗豐:她所帶班級的語文成績連續(xù)多年在學校乃至全市同年級測評中名列前茅,她的“慢語文”教學主張漸漸引起了棗陽市教研室的重視,兄弟學校也多次邀請她分享教學心得。然而,她沒有驕傲,更沒有止步于當前的“小確幸”。她在不斷的探索中發(fā)現,“慢語文”教學主張中的慢雖然不是一個絕對的概念,但又很難把握,似乎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如果不能讓其他教師借鑒、遷移到課堂上,“慢語文”的使用價值就會大打折扣,更不用說全面推廣了。
有鑒于此,她把“度”的把控作為實施“慢語文”的重點和精髓,并不懈地探究、實踐,不停地證偽、試錯,不斷地完善、補充。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她終于找到了慢的度。
“慢語文”的慢必須基于學情和課程標準,這是慢的基礎;教師要精心研讀“三本書”,從總體上把握每個文本所承載的語文要素、人文要素和學科素養(yǎng)目標,確定每個文本的教學重難點和非重點,這是慢的前提;在此基礎上,教師還要全面研究學情,根據學生的知識結構和理解實際確定學生理解的難點、困頓點和易點,這是慢的必要條件;最后,教師要認真研究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根據學生的現實發(fā)展?jié)摿?,確定拓展、延伸、探究與教學內容的契合點和邊緣點,這是慢的應然追求。厘清了慢的基礎、前提、必要條件和應然追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即可得心應手、游刃有余地運用慢的藝術:對于教學目標中的重點、難點,學生理解上的難點、困頓點,拓展內容與教學內容聯系緊密的契合點,教學節(jié)奏要放緩,保證學生有充裕的時間品悟、涵泳、內化,這既是慢的“度”,更是慢的精髓。精準地把握慢的“度”,學生才有時間和精力在慢中品味、體會語言文字之美,欣賞、感知人性人情之美、世間萬象之美和生命價值之美,學生才能在潛移默化中提升思維品質,形成自覺的審美意識,培養(yǎng)高雅的審美情趣,為發(fā)展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堅實基礎。在此基礎上,徐志勤完善了如前文所述的“慢語文”教學主張。
在“慢語文”教學主張的探索與實踐中,徐志勤不斷進步,在由湖北省教科院組織的名著閱讀優(yōu)秀案例評選中,她的教學案例《整本書閱讀從激發(fā)興趣開始》獲得一等獎,她主持的省級課題《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一課一得”策略研究》順利結題;她撰寫的多篇論文在《襄陽教育》《湖北教育》等刊物相繼發(fā)表。2021年,徐志勤在湖北省初中語文“好課堂大賽”和“精品課大賽”活動中,均取得了一等獎的好成績;在2022年湖北省第四屆“教研名師”評選活動中,徐志勤的“慢語文”教學主張及《寓言中的“對比”再認識》的現場教學打動了全體評委,她最終被評為“教研名師”。
(作者單位:杜占強,棗陽市第六中學)
責任編輯? ?吳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