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平
師德師風是建設高質量教師隊伍的關鍵。新時代的師德師風建設,具有鮮明的倫理道德價值導向。深入開展師德師風建設,呼喚我們努力建構中國式教師倫理學理論和話語體系。
新近出版的由全國八所著名師范大學專家、教授合作編寫,“人民教育家”于漪作序的《教師倫理學》,在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在理論訴求上,既重視教師倫理學理論科學體系的建構,又重視把黨和國家對新時代教師職業(yè)道德的基本要求,恰當地融入理論和課程的具體內容;在倫理資源上,既重視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師德師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又保持世界眼光,重視批判地汲取國外教育倫理道德的有益智慧和經驗;在價值目標上,既重視正確的倫理價值導向,對合理的教師倫理道德原則、規(guī)范和范疇進行深入闡釋,又重視對現實利益矛盾和道德沖突的真實分析,重視師德要求的高尚性與適宜性的統(tǒng)一,充分調動教師和師范生的道德主體積極性,努力建構科學合理的師德評價標準;在師德目標追求上,既重視引導教師通過有效的教育教學勞動,努力為國家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有用人才,又重視促進教師自身的身心健康、專業(yè)成長、人性完善和人生幸福。
建構中國式教師倫理學理論與話語體系,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這對于深入開展師德師風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首先,有益于廣大教師以科學合理的教育倫理道德觀念為指導,正確把握教育和教學活動的倫理價值導向,促進教育事業(yè)更好更快地發(fā)展。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大計,師德為本。承擔著實現中國式教育現代化重任的1800多萬人民教師,作為組織和開展教育活動的主體,其道德實踐應該是基于自覺的倫理理性,而不是盲目的道德隨性。這就需要我們用中國式教師倫理學理論提供符合本國特點,體現時代精神、科學合理的教育核心價值理念,從根本上引導教師理解自身的職業(yè)責任和使命,認識教育究竟為什么服務、培養(yǎng)什么樣標準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的問題。
其次,有益于建設與時代契合的教師道德的原則規(guī)范和評價體系,厘清現實教育活動中的道德是非,重建良好的教育教學道德秩序和精神信仰。隨著當今社會發(fā)展,教師與學生、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家長、教師與社會等人際關系正在發(fā)生深刻的變化,只有從現實教育生活的實際出發(fā),探討和制定適應新的教育環(huán)境要求的道德原則規(guī)范體系,提出體現教育要素內部和社會公眾外部最大道德共識的教育行為道德準則,才能避免教師職業(yè)群體整體性的師德觀念迷亂和師德行為無序。
再次,有益于廣大教師全面認識自己從事的教育、教學和科研工作所承擔的專業(yè)道德責任,充分發(fā)揮教師倫理道德在提高教育水平、教學技能、科學研究中的指導和激勵作用。教師倫理道德是用“精神—實踐”把握教育主體活動,它不僅能用道德理性的形式明確教師肩負的重要職責,而且能用提供正當道德辯護的方式,維護教師正當的物質和精神權利,全面促進教師的道德精神和專業(yè)成長。
最后,有益于促進教師的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和人格完善。教師倫理學是追求師生共同道德成長和人格完善的學問。教師職業(yè)群體具有較高文化素養(yǎng)和道德理性。在教育工作中,每位教師不僅會為現實利益所驅動,追求生活的美滿和幸福,更會被體現道德真理和倫理良知的教師倫理價值理念所感召,自重重人,為人師表,立德樹人,引導廣大青少年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為推進中國式教育現代化,實現人才強國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智慧、才能和德性上的最大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