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姚學塽一生跨越乾、嘉、道三朝,是清代中晚期經(jīng)世派官員和學人,但其政治履歷尚不明晰。
作者:曾僑,湖北大學。
姚學塽,歷經(jīng)乾隆、嘉慶、道光三朝,治學尚身教,重經(jīng)世之學,“致力知本,勿事空言”,是清朝中晚期經(jīng)世派重要學人。他一生清貧侍國,門人故交有姚文田、龔自珍、魏源、張履、潘咨等,著有《竹素齋文集》《姚兵部詩文集》。其人生平經(jīng)歷,散見于《清實錄》、李元度《國朝先正事略》、繆荃孫編纂的《續(xù)碑傳集》以及多種地方志中,此外還散見于門人故交所作傳記、行狀,學術界對其個人經(jīng)歷、思想主張及其著作的學術價值的研究,仍付之闕如。筆者以清實錄、清代人物傳記叢刊和地方志及其他學人傳記、行狀為參考,嘗試通過不同史料之間的互證、???,梳理姚學塽仕宦經(jīng)歷,構建姚學塽政治履歷。
一、史志材料中的“姚學塽”從政履歷辨析
姚學塽作為嘉、道之際的重要學人,在京任官達四十年之久,根據(jù)房兆楹、杜聊喆合編《增校清朝進士題名碑錄》中“嘉慶元年會試中式”名錄記載“姚學塽,嘉慶元年丙辰科,第三甲第二十八名”,可知姚學塽于1796年獲賜同進士出身,正式入仕為官。
又據(jù)《清實錄·仁宗?;实蹖嶄洝贰凹螒c元年五月”條記載“戊申(日),殿泗、李錫恭、王鼎、吳邦慶……姚學塽、楊中隆、姚達、楊廷琮、譚元、程俊、丁玉濤、董義、何允徽、珠隆阿、曾寶光、蔡毓琳、常泰覺、羅清昌,著以內閣中書用,己酉(日),命大學士和珅、工部尚書彭元瑞教習庶吉士”,與“進士題名碑錄”互為印證,證實姚學塽在1796年被授為內閣中書。而《清實錄·仁宗?;实蹖嶄洝贰凹螒c十三年戊辰”條,又載:“嘉慶十三年戊辰,閏五月,丙寅朔,翰林院編修宋湘為貴州鄉(xiāng)試正考官,內閣中書姚學塽為副考官。”由此可知,姚學塽于1808年陰歷五月,奉命赴貴州鄉(xiāng)試,負責主考事宜。
同治年間所修《湖州府志》卷七十六“人物傳”中記載:“姚學塽,字晉堂,一字鏡塘。歸安人。嘉慶元年進士,官內閣中書,歷兵部郎中;十三年,主黔試;十九年,分校禮闈,居官恪勤,巨細不茍;道光六年,張格爾滋事西陲,用兵職方,司任重事繁,日五鼓,赴海淀,文報往返,稽查刻漏,累月不稍休,積勞成疾,卒?!边@是姚學塽作為湖州名士的首次記載。
《湖州府志》中有關姚學塽生平的記載,還出現(xiàn)在光緒年間由陸心源、丁寶書等撰寫的《歸安縣志》“儒林傳”中,但《歸安縣志》相較于《湖州府志》有所增補,據(jù)此可知:姚學塽于嘉慶元年(1796年)中進士,授內閣中書職;于嘉慶十三年(1808年)主持貴州鄉(xiāng)試;嘉慶十九年(1814年)分管會試事宜。會試以禮部主管考選故又稱“禮闈”,更重要的是《歸安縣志》首次提及姚學塽去世時間是道光六年(1826年)。事涉張格爾叛亂爆發(fā),姚學塽在兵部職方司郎任,積勞成疾,于是年去世。除了《湖州府志》和《歸安縣志》所記載有部分文字重合,同治《湖州府志》和光緒《歸安縣志》中亦有不同的記載部分,在光緒年間,所修《歸安縣志》卷三十一“選舉錄”中有記載“嘉慶元年丙辰,姚學塽,己酉舉人,有傳”,又有“乾隆五十四年己酉,姚學塽己酉拔貢,乾隆五十四年己酉,姚學塽府學拔貢,己酉舉人,丙辰進士”。
要而論之,《湖州府志》較《歸安縣志》修撰為早,歸安縣志部分材料或征引前者而來,并在此基礎上有所補充,但《歸安縣志》中卻出現(xiàn)一處矛盾,即卷三十一“選舉錄·進士科下”,說姚學塽,嘉慶元年丙辰科中式(1796年)、(乾隆)己酉年中舉(1789年),且有姚學塽傳;然而查核《歸安縣志》卷三十二“選舉錄·舉人科下”,又說姚學塽是乾隆己酉年的府學拔貢、己酉年的舉人。其次,稽核《歸安縣志》有關人物傳記,并未見到有姚學塽個人傳記。
從《歸安縣志》中的訛誤可發(fā)現(xiàn),拔貢作為清代學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由地方府州縣學定期擇優(yōu)貢入國子監(jiān)繼續(xù)受學的生員中的一種,按清朝選舉制度和學校制度,初定每六年一次有地方擇優(yōu)質生員入京。乾隆時期改為“逢酉一次,即十二年考一次,每府學二名,州、縣學各一名作陪,由各省學政從生員中考選,保送入京,作為拔貢”,經(jīng)過廷考合格以后,可以充任小京官、知縣或教職。同時,經(jīng)朝考合格,入選者一等任七品京官,二等任知縣,三等任教職;更下者罷歸,謂之廢制貢。而在清代科舉考選制度中,對科舉制數(shù)的規(guī)定更加嚴格,清代科舉“每逢子、卯、午、酉為鄉(xiāng)試期,選出學生員中前三等和國學監(jiān)生,赴省與考,中試者稱舉人”,由此可見舉人和拔貢是兩種晉升途徑,而且拔貢比舉人榮譽性質更強。姚學塽如果當過拔貢生,他完全可以直接參加廷考入仕,也就不會再有己酉舉人和丙辰進士之說,所以姚學塽以貢生的身份參加己酉年浙江鄉(xiāng)試并中舉的可能性更大,而非拔貢,由此可以推知姚學塽極有可能當選過拔貢(貢生中的優(yōu)異者),《歸安縣志》中的訛誤其實是撰主將其作為鄉(xiāng)賢代表列名其中時的溢美之詞。
此外,根據(jù)清實錄和《湖州府志》《歸安縣志》中記載姚學塽于嘉慶十三年主持貴州鄉(xiāng)試的信息,并驗之《貴陽府志》是否有記載,可以得知:“嘉慶十三年八月,貴州府主考官至,廣東嘉應宋湘為貴州正主考,內閣中書,浙江歸安姚學塽副?!庇纱丝芍?,地方志對姚學塽的記載頗能與正史記載大致相印證。
從歷史文獻學的角度來說,《湖州府志》和《歸安縣志》對姚學塽的記載,多歸為鄉(xiāng)賢一類,因此對姚學塽其人的人生履歷記載頗為詳細,然而又由于弘揚鄉(xiāng)里榮光的緣故,對本地官紳的記載又有所拔高。筆者經(jīng)《歸安縣志》尋找線索,據(jù)《湖州府志》確認事跡,再驗之《貴陽府志》,從姚學塽人生履歷中的部分經(jīng)歷得認明確。
二、《國朝先正事略》中“姚學塽”形象書寫
《國朝先正事略》是清代學者李元度撰寫的清代學術人物傳記,內容始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共收錄清代學術人物806人,曾國藩為之作序。《國朝先正事略》的撰寫時間距姚學塽時代不遠,李元度以姚學塽為首要傳主,附潘咨、劉傳瑩傳,由此可知,姚學塽不僅作為官僚被正史及鄉(xiāng)邦文獻所書寫,其學術思想也為清儒所稱頌?!秶日侣浴酚涊d:姚學塽于“乾隆己酉,舉于鄉(xiāng),遭父喪,能盡禮。嘉慶丙辰進士,官中書;母不樂居京師,乃歸侍母,母不許,期滿任則歸,戊辰夏,擬乞終養(yǎng),適奉命主黔試,歸道聞母訃,痛不得躬養(yǎng)侍疾,遂終身不以妻子自隨,服闕,獨行至京”。從李元度的記載可知,姚學塽1789年鄉(xiāng)試中舉,恰逢父親去世,守孝三年;1796年,始中進士,前后相差竟有七年,按清代科舉制度規(guī)定,每逢子、卯、午、酉的秋季為鄉(xiāng)試期,“次年,亦即丑、辰、未、戌的春季為會試期,由舉人赴京師會考”,考察在這七年間,分別以乾隆五十五庚戌年(1790年)和乾隆五十八癸丑年(1793年)為會試期,姚學塽丁父憂錯過這一年會試,屬會試失敗,而地方志省略其中細節(jié)。1796年,姚學塽被授內閣中書之職,因為母親不喜歡居住京師,想回鄉(xiāng)侍母,不被其母允許,才想滿任即歸。1808年夏,他想乞終養(yǎng)回鄉(xiāng),嘉慶帝以其不合規(guī)矩,不被允許(乞終養(yǎng)為古代官員以侍奉雙親、終養(yǎng)天年為由而告歸,與丁憂不同,丁憂為古代官員的必要做法,乞終養(yǎng)則沒有必要性),繼而又命其主持貴州鄉(xiāng)試,歸途母喪,丁母憂,守孝三年,除服回京復職。由此可知,1796年以后,一直到1811年,姚學塽除服返京,官任內閣中書十五年之久。
《國朝先正事略》多從學術思想的角度對所載人物的學術思想及其著作情況,加以評論。其間,多載有對姚學塽人格品質的記述。通過檢視《國朝先正事略》可以完善對姚學塽仕宦經(jīng)歷的補充。
《國朝先正事略》中又有:“嘉慶元年進士,以中書用。時和珅為大學士,中書于大學士例執(zhí)弟子禮,學塽恥之,遂歸,后四年和珅伏誅,始入都任職?!庇纱丝芍?796年姚學塽被授官后,因為恥于與大學士和珅以師生身份共處,憤而回鄉(xiāng),直到1799年才復職。《國朝先正事略》又記載:“十三年,主貴州鄉(xiāng)試。歸途聞母憂,痛父母不得躬侍祿養(yǎng),遂終身不以妻子自隨。服闋,至京,轉兵部主事,遷職方司郎中?!边@段文字表明姚學塽在貴州主試的歸途中收到母親去世的消息,按照禮制回鄉(xiāng)守孝,丁母憂除服后,姚氏先后轉任兵部主事、職方司郎中兩職。
三、門生故吏對“姚學塽”的形象追述
《續(xù)碑傳集》是清末民初之際,學者繆荃孫編撰的清代人物傳記資料匯編,作者匯集了539家清人著述和16種方志資料做參考,收錄清代人物1111人,共86卷。其中關于姚學塽,分別收錄了魏源《歸安姚先生傳》、湯紀尚《姚職方傳》、張履《誥授奉政大夫兵部職方司郎中鏡塘姚先生行狀》以及潘咨《歸安姚先生傳》四篇對姚學塽的追述材料。
魏源與姚學塽有私人交誼,早年欲拜于姚學塽門下,姚推辭不受。姚學塽去世后,魏源為他作傳,其中說道:“姚先生名學塽,學者稱鏡塘先生,世居湖州歸安雙林村,父意峯,先生以乾隆丙戌十月丙午生……嘉慶乙酉舉浙江鄉(xiāng)試第一(荃孫謹按:嘉慶無乙酉無貢舉,表鏡塘先生乾隆乙酉浙省元也),丙辰成進士,官內閣中書輒歸侍母,母不許,復之官,戊辰主貴州鄉(xiāng)試,歸道聞母憂……除服歸京,滿闕再轉兵部主事累遷至職方司郎中……道光七年冬十月,廷試武士執(zhí)事,殿廷敞裘單薄,晨感疾,即呈告開缺,上官不許……十一月戊戌病篤,拱坐而沒,年六十有一。”魏源文中,最重要的信息就是提到了姚學塽生卒年,姚學塽,乾陵丙午年(1766年)十月出生,繆荃孫注意到嘉慶并無己酉年,可以斷定魏源記錯了,姚學塽確切出生時間應為乾隆己酉年(1789年)。
此外,魏源認為姚學塽在道光七年(1827年)去世,然而按照《歸安縣志》記載,姚學塽是道光六年(1826年)去世,兩種說法矛盾。張履在《誥授奉政大夫兵部職方司郎中鏡塘姚先生行狀》比魏源的記述又多了一些新內容,張氏說:“年十五其為學官弟子……遂拔取乾隆乙酉選貢,是年秋舉于鄉(xiāng),癸丑丁贈公艱,嘉慶丙辰成進士,授內閣中書,戊辰為貴州鄉(xiāng)試副考官……服闕補元官,甲戌充會試同考,官轉典籍,今上御極轉兵部武選司主事,累遷至兵部職方司郎中……初先生對策極言時政得失,讀卷官擬列之二甲,而和珅亦以大學士讀卷,見而惡之曰,此狂生耳,抑至三甲末……遂于道光六年十一月廿一日卒于京邸,年六十有一?!狈治鲞@則材料,我們可以知道姚學塽1781年為15歲,其祖父、父親皆為國子監(jiān)生,以官學弟子身份入府學就讀,又在1789年被舉為貢生入國子監(jiān),按照清制“七品以上官子弟,勤敏好學者,民生除貢生外,廩、增、附生員文義優(yōu)長者,并許提學考選送監(jiān)。又言學以國子名,所謂國之貴游子弟學焉……肄業(yè)生徒,有貢、有監(jiān)。貢生凡六:曰歲貢、恩貢、拔貢、優(yōu)貢、副貢、例貢”,這表明姚學塽以府學優(yōu)秀生身份被學政舉為貢生,清朝考選制度中,府州縣學生成為生員,生員考試出學后,可經(jīng)鄉(xiāng)試、會試入仕;優(yōu)秀者可推選入京進入國學,稱之為貢生;特別優(yōu)異者作為拔貢身份可經(jīng)過考試,任小京官。貢生期滿后,可經(jīng)過保舉入仕,也可經(jīng)鄉(xiāng)試會試入仕。這證實《歸安縣志》忽言己酉拔貢、忽言己酉舉人,大概是因為撰者尚未分清貢生身份之中還有多種細微的差別。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姚學塽1789年因治學優(yōu)異,被舉為貢生又恰逢秋闈中舉,如張履所言,姚在本年成為貢生的同時,又在當年秋闈中獲中舉人。
張履又說姚學塽“癸丑,丁贈公艱”,贈公是古代對官員父親的尊稱,這表明乾隆五十八年癸丑(1793年),姚學塽遭父喪,守制三年,又驗證了《國朝先正事略》中提及姚學塽在1789年中進士后,次年會試不中的事實,具體而言,1793年,姚學塽參加癸丑會試,遭父喪,缺考,1796年嘉慶元年,再次參加會試,始中進士。恰逢在答太和殿廷試中,因對策極言時政觸怒作為讀卷官的和珅,將本為二甲之列的姚學塽,斥為三甲末,以同進士出身的地位授官。姚學塽或因此更增添對和珅把持言路的厭惡,遂棄官回籍。此后1808年主貴州鄉(xiāng)試副考官,歸途丁母憂,1811年復職內閣中書,1814年任會試同考官,轉任典籍之職。1821年,道光帝即位,姚轉任兵部武選司主事,后來再度升為兵部職方司郎中,1826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病逝于京師官邸,享年六十一歲。
潘咨《歸安姚先生傳》與以上傳、行狀生平信息大致相似,多為二人之間的談論及往事,潘咨作為姚學塽的好友,其文中提到:“乾隆乙酉舉于鄉(xiāng)遭父喪……丙辰成進士,官內閣中書……戊辰夏欲乞終養(yǎng),會奉命主黔試…….丙戌冬十月年六十一,十一月戊戌病篤,握好友潘咨手曰……”然而,《歸安縣志》記載姚學塽于道光六年(1826年)病逝,張履所作行狀及潘咨《歸安姚先生傳》皆認為姚學塽死于1826年,而魏源卻稱姚氏死于1827年如以生卒年歲差計算,魏源的記載似乎更有合理性,由此可以推斷《歸安縣志》編纂年代距姚氏卒年甚遠,編纂人未必熟悉姚學塽其人,或有錯訛。但張履、潘咨同姚學塽的交誼未必比魏源淺,這樣生前摯友為何在他們的行文記載中還會有錯訛?詳細對比魏源、張履、潘咨文中對姚學塽生平的記述,只有魏源提及姚學塽生年是“乾隆丙戌十月丙午生”,而以張履記載姚學塽卒年最詳:“道光六年十一月廿一日卒于京邸,年六十有一?!狈皆娿懺凇吨袊鴼v史紀年表》中對新舊紀年轉換作了詳細描述,提及了陰歷紀年和陽歷紀年的月份轉換可以推出乾隆丙戌年十月丙午日生,約為公元紀年1766年十一月中旬,由此又可推算,姚學塽卒年為公元紀年“1826年12月19日”,可知,姚學塽卒于1826年底,剛過61歲生日不足半月,而非魏源所說“道光七年,冬十一月病篤”。
魏源之所以錯記為道光七年,僅知姚氏生年而又卒于年尾,再加上姚學塽死訊傳播受地理空間延誤的影響,大概魏源得知姚學塽死訊時,已經(jīng)是道光六年之后的事了,具體逝世時間或許不清楚,而又能知道姚氏享年61歲,由此往后推一年則可推算出姚學塽年齡數(shù)?!稓w安縣志》記載和張履、潘咨所記載更加詳細,姚學塽剛過完61歲生日不久就病逝了。換言之,關于姚學塽生卒年的幾種說法都不算錯,只不過推算方式不一樣而導致訛誤。
綜上所述,根據(jù)清實錄、同治修《湖州府志》、道光修《貴陽府志》、光緒修《歸安縣志》和李元度《國朝先正事略》以及繆荃孫《續(xù)碑傳集》中收錄魏源、張履、潘咨等所作姚學塽傳記及行狀,可以得出姚學塽仕宦生涯的初步輪廓:姚學塽一生跨越乾、嘉、道三朝,生于1766年十一月,1781年,以官學弟子入府學;1789年,以選貢生身份舉鄉(xiāng)試第一,次年會試不中,返鄉(xiāng)。1793年遭父喪,會試缺考;1796年,嘉慶元年中進士,官授內閣中書,因恥為大學士和珅執(zhí)弟子禮,憤而棄官返鄉(xiāng)。1799年,和珅伏誅,始官復原職;1808年,欲奏乞終養(yǎng),不獲嘉慶帝允許,又命其主貴州鄉(xiāng)試,歸途獲知母喪,回籍丁母憂。1811年,任內閣中書職,1814年時,奉命分管會試,轉任典籍官。1821年,道光帝即位,轉任兵部武選司主事,累遷至兵部職方司郎中,1826年,張格爾叛亂,職重事繁,累月不休,積勞成疾,請準開缺,道光帝不允,12月底病逝于任。
參考文獻
[1] 清實錄編委會. 清實錄[M]. 北京:中華書局,1986.
[2] 房兆楹,杜聊喆. 增校清朝進士題名碑錄[M]. 哈佛燕京學社,1941.
[3] 宗元翰,周學濬. 湖州府志[M]. 刊本,同治十三年(1874).
[4] 蕭琯. 貴陽府志[M]. 刻本,咸豐二年(1852).
[5] 陸心源,丁寶書. 歸安縣志[M]. 刊本,光緒八年(1882).
[6] 趙爾巽. 清史稿[M]. 北京:中華書局,1977.
[7] 李元度. 國朝先正事略[M]. 北京:中華書局,1978.
[8] 白鋼. 中國政治制度史[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9] 方詩銘. 中國歷史紀年表[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