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看錢奴買冤家債主》是雜劇作家鄭廷玉的代表作,簡稱《看錢奴》。在中國古代十大喜劇中,作為唯一的一部以諷刺手法來描寫人情世態(tài)的劇作《看錢奴》,其諷刺藝術主要體現(xiàn)在營造荒誕性的情節(jié)—— 福禍無門、人的異化、萬事皆空。
作者:劉丹鈮,沈陽師范大學文學院。
宋元雜劇許多作品善于營造荒誕性情節(jié),在“戲”與“謔”、“短”與“諢”特征基礎上,借助藝術手法批判理性,具有一定娛樂性和思想性。
這種荒誕性體現(xiàn)在元雜劇《看錢奴》中,便是在嬉笑怒罵的劇作情節(jié)中,表現(xiàn)以周榮祖和賈仁為代表的元人的悲劇人生。
有元一代,鄭思肖在《鄭思肖集·大義略敘》中描述當時各行業(yè)的地位:“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yī),六工,七獵,八民,九儒,十丐?!敝x枋得《疊山集·送方伯載歸三山序》亦有“九儒十丐”之說,然二人皆為南宋遺民,對元朝抱有敵視態(tài)度,對其政策更無好感,因此兩種說法有失公允。實際上,儒戶在元朝比民戶要多一些優(yōu)待,可以免除差役徭役。從忽必烈統(tǒng)治時期開始,官方大興儒學教育,然而科舉時斷時續(xù)。這種虛崇儒學的制度,一方面培養(yǎng)了大批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人生目標的儒士,另一方面又直接阻斷了他們進入仕途、實現(xiàn)自身價值的道路,使得儒士和儒學趨于邊緣化。尤其在與前代宋朝的文人仕進之路和文人地位對比,這種巨大的落差更為明顯。體現(xiàn)在文人身上,便是他們思想上充滿對現(xiàn)實人生的幻滅感和無力感。鄭廷玉作為宋末元初的劇作家,在其雜劇《看錢奴》中,通過塑造周榮祖這一典型元代儒士形象,揭示出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
一、福禍無門
劇中第一折便摒棄了現(xiàn)實場景,以夢境構造出一個由岳殿前靈派侯和鬼力組成的神鬼世界。借助于神靈,“平昔之間,扭曲作直,拋撒五谷,傷殘物命,害眾成家”“不敬天地,不孝父母,毀僧謗佛,殺生害命”的賈仁得以依托周家發(fā)跡,享二十年榮華富貴;而“施仁布德、滿腹詩書”的周榮祖,卻因祖父敬佛,父親一念之差毀廢佛院而萬貫家財散盡,淪落至賣子的凄涼境地,“想俺祖上信佛,俺父親偏不信佛,到今日都有報應也呵”。
劇中因果相報的情節(jié)反映了現(xiàn)實中喪失理性的、矛盾的、無助的生活。賈仁劣跡斑斑,周榮祖內外兼修,二人卻福禍顛倒,顯示出作者對上天神靈公允性的懷疑和否定。周父死亡、周家家財旁落至無賴賈仁手中二十年的原因,僅是周父建房子導致寺院毀壞;而賈仁作為無賴,本該凍死餓死,卻因“吾神體上帝好生之德,權且借與你二十年福力,二十年后,交還那本主”,一夜之間從社會底層成為財主。人物所遭受的懲罰與其所犯過錯之間不對等,是劇中第一重矛盾。周榮祖突遭橫禍的無端由與賈仁發(fā)跡的不合理,凸顯了周、賈二人人生際遇的荒誕可笑。借助神鬼和夢境,鄭廷玉把周榮祖的厄運、惡棍無賴賈仁的飛黃騰達歸結為父債子償和神靈操控。
【梧葉兒】這都是俺前生業(yè),可著俺便今世當,莫不是曾燒著甚么斷頭香?揾不住腮邊淚,撓不著心上癢,割不斷俺業(yè)情腸。
《看錢奴》以二十年的人生跨度,展現(xiàn)了周榮祖和賈仁在神鬼操控下的現(xiàn)實人生,他們的個人行為由此變得微不足道,也失去了自行選擇的人身自由,現(xiàn)實生活的荒誕性和悲劇性由此浮現(xiàn)。
二、人的異化
人的異化在劇中主要表現(xiàn)在買賣人口和人淪為金錢的奴隸兩個方面。二者都旨在展現(xiàn)人的主體性喪失,人無法掌握和把控自己的命運。
賈仁一夜暴富,卻貪婪、吝嗇得出奇,“一文不使,半文不用”,劇中以其“一貫錢買兒”“撾鴨頭咂指頭”“欠五文錢豆腐”“福神畫背面”“馬槽作棺材,借斧剁身”等情節(jié),夸張地表現(xiàn)賈仁性格中的吝嗇。此外劇中的廟祝這一角色,亦是勢利眼的代表:
(廟祝云)這廝無禮,甚么錢舍?家有家主,廟有廟主,他老子那里做官來,叫做錢舍?徒弟,拿繩子來綁了他送官去。(興兒云)廟官,你不要鬧,我與你一個銀子,借這堝兒田地,等俺歇息咱。(廟祝云)哦,你與我這個銀子,借這里坐一坐?我說老弟子孩兒,你便讓錢舍這里坐一坐兒!自家討打吃?。ㄕ┰疲┌尺@無錢的好不氣長也。
該劇甚至借助陳德甫之口,透露出官府和崇義黜利的儒生也認同金錢至上的社會理念。
(陳德甫云)與他甚么東西?(小末出砌末科,云)我與他一匣子金銀,只買一個不言語。(陳德甫云)怎么買個不言語?(小末云)他若不告我,我便將這一匣子金銀都與他;若告我,我拼的把這金銀官府上下打點使用,我也不見得便輸與他。(陳德甫云)小員外,你放心,我和他說去。(見正末云)老人家,你見這一匣子金銀么?那小員外要與你買個不言語。(正末云)怎生是買個不言語?(陳德甫云)你若是不告他呵,把這匣金銀與你;你若告他呵,將這金銀去官府上下打點使用,他也沒事。兩樁兒隨你自揀去。
從賈仁到廟祝再到官府,完整展現(xiàn)了當時社會見錢眼開、唯利是圖的普遍現(xiàn)象。在金錢的誘惑和催使下,廟祝對賈長壽的態(tài)度發(fā)生180度轉變。這種前后矛盾的言行舉止,以及陳德甫道出賄賂官府是習以為常的做法,均表明金錢泯滅了人的基本尊嚴和對是非曲直的判斷力,整個社會道德標準向金錢利益傾斜。劇中人物為滿足自己的需求,不斷對自我進行扭曲,淪為錢財的附庸和奴隸。這是《看錢奴》中人的異化的第一重表現(xiàn)。
第二重表現(xiàn)首先體現(xiàn)在賈長壽徹底淪為商品,可供買賣。賣子在元代社會并非特例,而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xiàn)象?!队罉反蟮洹分杏涊d了元代各地負責驛站供應的站戶,因連年給驛泛濫,負擔不起,不得不“質男鬻女以應役,或拋家棄業(yè)而逃亡”。周榮祖在走投無路之際,只能依靠出賣親情換取自身和兒子的生存機會。在劇中,因遇上賈仁,他賣子僅得到連泥娃娃都買不起的一貫錢,生存希望變得更加渺茫。這一買賣過程中,作為父親—— 周榮祖陷于生存危機,不得不割舍親情保全夫妻性命;作為兒子—— 賈長壽的人生將前途未卜,無論被誰購買,他的命運都將被重新書寫,無法自我掌控;作為購買者的繼父—— 賈仁妄圖通過構建父子關系來傳承萬貫家產,依舊是在金錢利益驅使下做出的選擇。在這三人身上,都透露出人異化為商品的現(xiàn)象,人的生存境遇愈發(fā)掌握在他者手中。而他者即地獄,周榮祖賣了賈長壽,賈仁僅給周榮祖一貫錢,賈長壽敗壞賈仁萬貫家財,三人互相交錯,不斷給對方制造困境,讓其身陷其中,命運多舛。其次人的異化還體現(xiàn)在,賈長壽身上的美好品性在身處金錢堆里的二十年中被消磨褪去。賈長壽當初被賣給賈仁,無論怎么哄騙,他都堅信自己姓周,然而被賣給賈仁之后,在金錢銅臭的熏陶下,“倚恃著錢神把人輕視”, 還毆打兩個叫花子—— 他的親生父母。從不愿改姓到毆打父母,諷刺了金錢對人性的荼毒和毀滅。從人的異化這一層面,我們可以看出,“看錢奴”諷刺的不只是賈仁的吝嗇,還控訴了金錢對人的操控奴役。
三、萬事皆空
尤內斯庫說過:“當人們沉溺于毫無意義的事物中時,只會顯得荒唐怪誕,他們的遭遇只能以帶有嘲弄色彩的悲劇形式體現(xiàn)。”周榮祖和賈仁窮盡一生都在追尋毫無意義的事物,命運戲弄了他們,他們的人生遭際注定可笑又可悲。周榮祖飽讀詩書,卻“自應舉去后,命運未通,功名不遂”,在經歷了家業(yè)散盡,窮愁潦倒,典賣兒子后,在鬢雪鬟霜的年邁之際他唱道:“叫化咱,叫化咱……可憐見俺天捱無倚,無主無靠,賣了親兒,無人養(yǎng)濟,長街上可有那等舍貧的爹爹、奶奶呵!”而劇中另一人物陳德甫則“幼年間攻習詩書,頗親文墨,不幸父母雙亡,家道艱難,因此將儒業(yè)廢棄,與人家做個門館先生,度其日月”。周榮祖的窮愁潦倒與陳德甫的勉強度日,均為元代讀書人的典型縮影。元朝作為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懼怕漢人仕進之后,蒙古貴族大權旁落,所以拒開科舉。因此周榮祖飽讀詩書,希冀“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人生夢想只能是一種幻想,而他為此付出的一切努力,都化作一場空。他昔日將青春年華用于飽讀詩書,進京趕考卻家財旁落賈仁之手,取士不第后因生活艱難而賣子等行為,都是因科舉而烙上悲劇色彩。周榮祖的青春、家財、兒子三宗最寶貴的財富都葬送在一個虛無縹緲的功名。陳德甫廢棄儒業(yè),做門館先生以度日;周榮祖為了科舉仕途,一生失意坎坷。他們都是元朝“九儒十丐”之說的現(xiàn)實詮釋,也展現(xiàn)出元代儒生在精神追求和人生歷程上的荒誕性。
元朝工商業(yè)發(fā)達,但商業(yè)經濟繁榮的背后是社會貧富差距懸殊。“想人生世間,有那等騎鞍壓馬,富貴奢華,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他也是一世人,偏賈仁吃了那早起的,無那晚夕的;每日燒地眠炙地臥,衣不遮身,食不充口,可也是一世人?!痹诋敃r,貧富差距也導致人分高低貴賤,如《元典章》中所說的“強凌弱,眾暴寡,貴抑賤”,這也是賈仁吝嗇性格背后的深層原因。這二十年來,他將吝嗇進行到底,到頭來不過是做了個周家的看錢奴。他滿心歡喜以為得到萬貫家財便可擁有新的人生,所以他處處摳門,生怕錢財旁落,卻不料他只是經手人,家財最終物歸原主。因此,劇中有多處寫他吝嗇的情節(jié),成為他無意義的荒唐人生的真實寫照。一方面,他只是暫得周家二十年的福力財力,家財最終會回歸到周家手中;另一方面,他為守住家財吝嗇到極致,他的人生圍繞著守周家家財展開,最終因家財物歸原主,自己的人生變得碌碌無為,化為虛無。
鄭廷玉也向我們展示了元朝階級固化的社會現(xiàn)實。周榮租的仕進之路和賈仁的求財之心,都是妄圖改變當下際遇,重新書寫人生。然而二人最后的結局表明,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他們的追求只是無謂的掙扎,經歷了一次輪回后最終又回到原點。周榮祖到頭來依舊是科舉不第、家財在手;賈仁孑然一身地死去,帶不走一分錢財??此拼髨F圓的結局實際上充滿哀調。
結語
鄭廷玉的元雜劇《看錢奴》依托于福禍無門、人的異化和萬事皆空三個情節(jié),充分展現(xiàn)了主人公的悲劇人生和生存困境。作者對元朝社會有清醒認識,但他無力改變,在諷刺之余,只能飽含著痛苦的眼淚。
參考文獻
[1] 盧冀野. 元人雜劇全集[M]. 上海:上海雜志公司,1936.
[2] 南京大學歷史系元史研究室. 元史論集[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 李治安. 元史十八講[M]. 北京:中華書局,2014.
[4] (美)艾布拉姆斯. 文學術語詞典[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