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晗晗 林靜靜
摘要:敘事即通常所說的講故事,而在將景觀敘事理論融入場所設計的過程中,大多數(shù)設計師會使用符號、圖像和其他直觀的參考資料以增強景觀的故事性。這些空間試圖以一種更易接受的設計語言吸引公眾,卻未能引起觀者的共鳴。對設計者來說,其不僅要學會如何在景觀中講故事,還要明確講什么故事,講的故事如何被理解。美國著名風景園林設計師凱瑟琳·古斯塔夫森尊重場地的歷史文脈,她的設計作品結合了當代景觀設計的兩面,即對大地景觀的雕塑化呈現(xiàn)和抽象解讀,以及通過景觀要素拼貼完成的實驗性敘事,因而具有豐富深刻的精神文化內(nèi)涵。文章從景觀敘事視角出發(fā),首先闡明景觀敘事相關概念、景觀敘事的類型以及景觀敘事對場地塑造的作用,其次簡述凱瑟琳·古斯塔夫森的成長環(huán)境、學習經(jīng)歷和風格緣起以及其景觀敘事性設計要素,再次結合景觀敘事理論解讀其景觀設計實踐案例,論述其敘事性設計手法,最后總結景觀敘事表達空間精神的設計策略。文章意圖探討敘事理論能否運用于景觀設計,以期為景觀設計師更好地處理場所空間與環(huán)境意義的關系提供一個可行的方法。
關鍵詞:凱瑟琳·古斯塔夫森;景觀敘事;景觀設計;景觀空間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07-0-03
敘事研究過去屬于文學、藝術等領域,如今卻橫跨多個學科,若將其與景觀設計相關聯(lián),則會開拓一條分析和詮釋景觀空間的新途徑,從而啟發(fā)各種設計實踐。不同于傳統(tǒng)的景觀設計師,凱瑟琳·古斯塔夫森在創(chuàng)作中展現(xiàn)出一種獨特的人文思想,她善于對大地景觀進行抽象解讀,以雕塑化的形式呈現(xiàn)。她還將空間中的水、山石、建筑、動植物等景觀要素進行拼貼組合,營造出一個實驗性敘事空間。回歸到敘事研究的層面,對景觀敘事理論的探索已成為當代景觀設計界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本文通過對凱瑟琳·古斯塔夫森景觀設計作品的詮釋,理解景觀敘事表達空間精神的可能,進而探討通過景觀敘事性設計演繹空間歷史記憶的方式。
1 景觀敘事
1.1 景觀敘事的語義和語境
從詞義學的角度來看,“敘事”是對故事的描述,敘事學這門學科就是為了探討敘事的相關問題才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敘事研究如今橫跨人類學、地理學、歷史學、建筑學、藝術學、文化學以及設計學等學科,不再局限于文學與藝術的范疇。比如在歷史學的視野中,敘事是將個人的生活經(jīng)歷以故事的形式向后世娓娓道來的過程。那么景觀之中是否存在敘事?筆者認為存在。敘事存在于景觀之中,滲透在景觀的每個景點中,如同歷史的層層積累,構成一個序列[1]。然而,“景觀敘事”依然建立在文學與藝術范疇之上,只是將敘事理論推向景觀學這樣一個人文與自然科學的范疇。
1.2 景觀敘事的類型
《景觀敘事——講故事的設計實踐》一書將景觀敘事的類型大致分為講故事的景觀、記憶景觀、含蓄敘事景觀、可詮釋景觀這幾個部分[2]。講故事的景觀意指運用花園、紀念物和主題景觀等要素敘述具體故事,它主要源于文學作品或是由設計者重新創(chuàng)作的文化敘事內(nèi)容,它的情節(jié)、場景、事件、人物等均有鮮明的參照物。所謂記憶景觀,是指那些具有共同記憶并幫助人們回憶的場所,例如博物館、遺址、紀念館和烈士陵園。所謂含蓄敘事景觀,是指敘事存在的場所中并不存在明顯的故事線索,這種敘事既有可能發(fā)生在日常生活中,又可能是在被不斷杜撰與廢除中最終形成開放性敘事,這并不會改變傳統(tǒng)故事結局和情節(jié)發(fā)展。
1.3 景觀敘事對塑造空間的作用
1980年馬修·波泰格首次提出“敘事”在塑造場所中不可或缺這一論點。景觀敘事區(qū)別于口頭敘事在于其沉默和持續(xù)的特點,觀賞者可以在不同時間和地點駐足觀看,也可倉促離去,可見作者(設計師)、文本(景觀)與讀者(觀者)之間的傳統(tǒng)關聯(lián)由以作者為主導變成讀者自身獲得掌控權。
第一,景觀敘事源于景觀與敘事之間的互動與相互關系,能夠跨越時間與空間之間的邊界。首先,敘事的框架是以景觀存在的場所為中心,故事發(fā)生的線索或對故事背景起直接作用的因素,都是由景觀建立的,不斷發(fā)展最終產(chǎn)生故事。其次,道路確立景觀敘事的秩序,而空間中的植物、石頭、水流等景觀要素都可作為敘事的符號象征,融入故事的布局結構中。故事可將事件編織在一條主線上,制造出一個層級來連接起點和終點,還可通過凝聚時間與空間、組合虛構與現(xiàn)實來超越表現(xiàn)與具象形式之間的界限。不同于傳統(tǒng)的敘事結構,這并不是由事件發(fā)生的時間順序決定的,而是按照空間模式的非時間序列排列。
第二,景觀敘事在形成場地空間方面至關重要,它能引發(fā)觀賞者對空間的思考與闡釋。當設計師運用具體圖像、雕塑、地形、噴泉和植被等景觀要素并根據(jù)故事情節(jié)排列,使情節(jié)將景觀敘事中的事件按時間順序連接時,人們在觀賞過程中便會觸發(fā)對故事中人物特征、事件及其起因的思考,進而形成對空間的自我解讀。
2 走近凱瑟琳·古斯塔夫森
2.1 凱瑟琳·古斯塔夫森人物簡介
凱瑟琳·古斯塔夫森因其人文內(nèi)涵獨特而著稱,先后榮獲英國建筑皇家學院榮譽會員、法國建筑科學院獎章,2008年度獲得美國風景園林師協(xié)會(ASLA)設計獎、克萊斯勒設計獎、倫敦的簡·德魯獎,2012年度獲得建筑類阿諾德·W·布倫納紀念獎,2019年度獲得杰弗里·杰里科爵士獎。
《移動的地平線:凱瑟琳·古斯塔夫森及其伙伴的景觀設計》一書認為,凱瑟琳所創(chuàng)作的敘事性景觀設計作品通常是對大地景觀的抽象詮釋和雕塑化呈現(xiàn),她還將景觀要素進行拼貼,生動詮釋出景觀敘事在場地塑造中的功能。從殼牌石油公司總部花園對企業(yè)環(huán)保立場的張揚呈現(xiàn),到對非洲裔美國人遭受奴役歧視和團結奮斗經(jīng)歷的歷史性解讀,以及對火災后芝加哥人民重建廢墟這些故事的表述,她總能找到最恰當?shù)目臻g語言,完成敘事性景觀設計。這也說明她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景觀設計師,真正實現(xiàn)景觀與空間精神的完美融合,在場地環(huán)境中融入不同的景觀要素,構成一種持續(xù)的景觀韻律,最終喚起場地的歷史記憶。
2.2 凱瑟琳·古斯塔夫森設計風格之緣起
1951年,凱瑟琳出生于溝壑縱橫、土地裸露、荒無人煙的美國華盛頓州亞基馬谷的高原沙漠,如此缺乏水源的成長環(huán)境深刻影響其設計語言的形成,在日后的作品中其對水元素的深刻塑造和敘事力量可見一斑。她早年在紐約時裝學院學習設計學(1973),隨后就讀于凡爾賽的國立高等景觀學院(1979)。凡爾賽宮周圍的法國古典園林引起她對景觀美學的極大興趣,為之后創(chuàng)作風格的形成打下基礎。她還從馬蒂斯筆下看到光影對人類行為的指導,從莫奈的畫作中體會到植物配置在營造平和氛圍方面的功能。此外,她也從許多當代藝術家身上汲取靈感,比如打破早期大地藝術運動的邊界,勇于嘗試新技術的丹尼斯·奧本海姆引導她產(chǎn)生新的創(chuàng)作理念;波蘭藝術家伊戈爾·米拉托杰則幫助她開發(fā)泥塑新技能,增強其景觀地形塑造的能力;而野口勇等藝術家的生物抽象派雕塑創(chuàng)作則激發(fā)她對自然造物有機形態(tài)的崇敬和贊美之情。
2.3 凱瑟琳·古斯塔夫森景觀敘事的設計要素
凱瑟琳的設計注重風景園林的基本要素,如地形、植物種植和水景等,其設計作品大多體現(xiàn)并應用地平線理論,且具有典雅、恬靜之美。從地形要素來看,她堅持認為風景園林設計必須先營造出嶄新的、人工的地面——一個移動的地平線,這個地平線理論正是風景園林建造全過程的起點。例如,她為殼牌石油公司總部花園設計的入口,有著如山巒一樣連綿起伏、律動感強烈的草坪,象征著石油不斷流淌。從水景要素來看,她在美國非洲裔國家歷史和文化博物館的主入口采用一靜一動兩種不同的水面,動態(tài)的水流象征著非洲裔美國人遭受奴役和歧視時惶恐不安的經(jīng)歷,而靜態(tài)的水流比喻其面對困難時平靜和團結的心態(tài)。從植物要素來看,芝加哥盧瑞花園將季相色彩濃郁、生物形態(tài)多樣的多生草本植物與尺度不一的綠籬相結合,不僅劃分空間以避免人流干擾,還能創(chuàng)造閉合的空間以營造別樣的氛圍。
3 凱瑟琳·古斯塔夫森的景觀敘事設計實踐
3.1 講故事的景觀——殼牌石油公司總部花園
出生于廣袤而貧瘠環(huán)境中的凱瑟琳在日后的創(chuàng)作中更傾向于表達大地山丘等大尺度景觀的變化,例如殼牌石油公司總部花園(1992年,法國,呂埃耶-馬爾邁松市)。20世紀90年代,殼牌石油公司期望其位于法國魯爾區(qū)新總部的戶外景觀能以現(xiàn)代化的方式表達企業(yè)對環(huán)境問題的立場。所以她將設計的重點放在入口廣場上,設計了灰?guī)r鋪砌成的入口大道、矩形水池以及如山巒般起伏的草坪等,暗示了土地、工業(yè)和石油之間的關聯(lián)。具有強烈律動感的草坪象征著不斷流淌的石油,這種柔美、自然的造型反映出凱瑟琳作品的包容性與細膩感,在某種程度上也受其前期從事織物設計的影響??傮w而言,這些富有象征意義的表達隱喻著殼牌石油公司的發(fā)展歷程,同時反映出企業(yè)莊嚴、強大、創(chuàng)新的形象,能夠調(diào)動員工工作的積極性。
3.2 記憶景觀——史密森美國非洲裔國家歷史和文化博物館
美國非洲裔國家歷史和文化博物館坐落于華盛頓特區(qū)歷史悠久的國家廣場,毗鄰華盛頓紀念碑和白宮。凱瑟琳尊重場地歷史背景,力圖將該項目設計成美國全體公民都能理解的故事鏡頭,而不是僅僅面向非洲裔觀眾開放的博物館。她在主入口設計了一道長達90米的“門檻”,由純黑色花崗巖打造且頂部拋光。人在石墻中穿行時,可看到拋光過的石墻頂面上形成的運動的倒影,體會其力量和生命。博物館前、后空間還設計有兩種不同的水景:視角沿著博物館門廊往內(nèi)看有一處斜坡,她在斜坡上設計了若干凸起,水在流動的過程中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紋理,意在模擬鳥類的運動方式;而斜坡的底部與一個靜水池相連,平靜的水面映射出游客的身影,與遠處那座代表國家的華盛頓紀念碑的倒影相映成趣。流淌的水流象征著非洲裔美國人遭受奴役與歧視的過去,而靜謐的水流則象征著他們在逆境中的頑強精神。
3.3 含蓄敘事景觀——芝加哥盧瑞花園
凱瑟琳的設計作品通常借助現(xiàn)代抽象的設計語匯暗喻場地文脈歷史、精神等,從而豐富場地的意義,由此讓人聯(lián)想到芝加哥盧瑞花園,它是一個生動的詮釋。芝加哥整座城市在過去經(jīng)歷了毀滅性的火災與洪災后獲得新生。芝加哥盧瑞花園為那些對這段歷史耳熟能詳?shù)娜颂峁┝艘粋€可以回憶并聯(lián)想的場所,并揭示了場地的變遷。在用地功能上,她采用不同植物圍合的方式劃分空間,把場地分為樹籬、草本植物區(qū)、密林及木步道這四個部分,營造出四種不同的氛圍。其中,樹籬起到限定邊界、保護花園內(nèi)植物的作用,多年生的鄉(xiāng)土草本植物區(qū)與密林形成強烈反差,而貫穿場地的木步道則為游客提供駐足休憩的場所。
除用地功能外,其內(nèi)涵表達亦有不同。她設計了一座棧橋,命名為“裂痕”,將花園劃分成“黑暗廣場”和“光明廣場”這兩個部分[3]?!昂诎祻V場”上種植著深色的蕨類及耐濕喬木,映射著芝加哥經(jīng)歷的劫難;“光明廣場”上種植著修剪過后顏色鮮艷的當?shù)夭荼局参铮笳髦ゼ痈纭霸』鹬厣保呦蚬饷?。水渠與擋墻也隱喻了當時防洪墻的建設,棧橋則讓人聯(lián)想起當年芝加哥人民在泥地上修建浮橋的歷史??偠灾?,她以不同植物圍合、植物種類對比、用地功能區(qū)分以及隱喻暗示等方式,含蓄地再現(xiàn)了芝加哥從黑暗走向光明的歷程,贊頌“芝加哥精神”。
4 景觀敘事對空間精神的表達方式
景觀敘事手法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方式有哪些?景觀敘事是如何表達空間精神的?傳統(tǒng)的設計手法是以景觀空間結構為切入點,強調(diào)功能性空間的分配,景觀敘事性設計則是參考借鑒文學作品的組織編排與修辭手法,在設計學視角下,重新界定組織和編排手法,注重景觀空間結構的敘事性。設計場地時首先調(diào)研場地歷史與文化及其紀念性名稱、作品、現(xiàn)狀等;其次,在設計前編排整理景觀設計框架,確定講什么故事,由此思考編排的手法,采用線性敘事、非線性敘事、插敘或倒敘等設計手法;再次,在場地節(jié)點的大框架下,選取恰當?shù)臉嫵刹牧喜⒖嘉膶W作品中的隱喻、轉喻、提喻及反諷等修辭手法渲染場地氛圍;最后根據(jù)現(xiàn)狀,利用遺留材料創(chuàng)造空間,演繹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的故事。
4.1 命名—共同記憶
對空間精神的詮釋依賴于記憶,景觀可幫助人們回憶,任何景觀要素都為進入記憶景觀提供途徑,而名稱就是一部縮略史,記載事件和活動發(fā)生地,標示以往的景觀特征、特殊人物等。例如越南戰(zhàn)爭紀念碑墻面上刻著的57 692個名字、人民英雄紀念碑基座上刻著的10幅巨型浮雕等,每個雕塑都能引發(fā)多種回憶和故事,這時名字往往能比創(chuàng)造故事情節(jié)更加有效地傳遞情感。
4.2 排序—敘事序列
空間之排列,包含空間之形式與物質方面,或亮或暗,或內(nèi)或外,或直或曲,或開或閉,或窄或寬,或橫或縱。而任何兩個事件均可構成敘事序列,雖然景觀故事本身也許獨立存在,但是一旦經(jīng)過排列組合就會產(chǎn)生強有力的啟發(fā)效果。
4.3 互動—過程參與
設計師通過設問、設謎、設懸念等方式,可將觀賞者帶入一個揭示真相的過程中,從而啟發(fā)他們獨立探索空間的能力,在參與敘事的過程中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最終結果常常是一個開放的敘事,并不存在傳統(tǒng)故事的結局與情節(jié)變化。
5 結語
在文化產(chǎn)業(yè)崛起的時代背景下,景觀敘事不失為一種絕佳的文化景觀設計手法。目前景觀設計作品中或多或少有景觀敘事的影子,但是大多數(shù)局限在部分或極小的節(jié)點上,無法成為整體性表達,這在某種程度上造成設計理念的泛濫。而凱瑟琳·古斯塔夫森強調(diào)整體性景觀敘事,并通過對水流狀態(tài)的不同設定、不同植物的空間圍合及植物種類的區(qū)分、用地功能的區(qū)隔以及隱喻暗示等設計手法的使用,解讀景觀,從而論證景觀敘事在表達空間精神方面具有可行性。
參考文獻:
[1] 馬修·波泰格,杰米·普靈頓.景觀敘事:講故事的設計實踐[M].張楠,許悅萌,湯莉,等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5:18-25.
[2] 簡·阿密頓.移動的地平線:凱瑟琳·古斯塔夫森及其伙伴的景觀設計[M].香港:安基國際印刷出版有限公司,2006:7-13.
[3] 陳勇.記當代景觀設計大師:凱瑟琳·古斯塔夫森[J].城市建筑,2017(14):121-123.
作者簡介:朱晗晗(1999—),女,江蘇鹽城人,碩士在讀,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藝術設計。
林靜靜(1982—),女,江蘇南通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空間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