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虎,石鑫越
(襄陽市中心醫(yī)院影像科 湖北 襄陽 441021)
鼻咽癌是一種由遺傳變異、環(huán)境因素和EB 病毒感染等多種因素引起的頭頸部惡性腫瘤,早期診斷困難,鼻咽內窺鏡活檢是鼻咽癌診斷的金標準,然而仍有存在漏診風險,因此需結合影像學檢查進行初步診斷。MRI對軟組織的分辨率優(yōu)于CT,是鼻咽癌分期評估的首選方式,能夠較好地顯示咽旁或咀嚼間隙受累性軟組織以及腦轉移情況[1]。血氧水平依賴功能磁共振成像(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 functional MRI,BOLD-fMRI)利用氧和血紅蛋白和脫氧血紅蛋白磁化率差異進行成像,臨床可用于腫瘤鑒別以及胎盤氧合狀態(tài)評估[2-4],部分學者認為可利用該技術評估腫瘤的低氧合狀態(tài),進而間接進行療效評估,既往研究表明BOLD-fMRI 能夠反映腫瘤抗血管治療期間腫瘤缺氧程度、微循環(huán)情況以及預測腫瘤轉移潛能[5]。鼻咽癌的治療以放療為主,但現(xiàn)行診療指南中建議Ⅰ期患者進行單純放療,而Ⅱ~Ⅳa期患者采用同期放化療以增強臨床療效[6],但BOLDfMRI 用于評估鼻咽癌同期放化療療效的相關研究較少,因此本研究以鼻咽癌同步放化療患者為研究對象,探究BOLD-fMRI 參數(shù)T2*值的療效評估價值,報道如下。
選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在我院進行放化療治療的鼻咽癌患者106 例,納入標準:①符合鼻咽癌診斷標準[6],TNM 分期為,T1 ~T4,N0 ~N1,M0 患者;②無鼻咽癌相關治療史;③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未完成同步放化療完整療程患者;②腫瘤直徑<1 cm;③MRI 圖像清晰度欠佳,無法計算相關參數(shù)。106 例患者中男91 例,女15 例,平均年齡(54.92±12.56)歲,分期:Ⅱ期64 例,Ⅲ~Ⅳa 期42 例。
所有患者均接受同步放化療方案治療,同步放療方案:治療期間共進行32 或33 次放射性治療,總劑量為60 ~70 Gy。同步化療方案:第1 d 給予順鉑100 mg/m2,每21 d 為一個療程,連續(xù)3 個療程。
所有患者在治療前、后均采用GE 公司磁共振掃描儀進行常規(guī)MRI 和BOLD-fMRI 檢查。常規(guī)MRI 包括橫軸位、冠狀位T1WI、T2WI、矢狀位T1WI。BOLD 采用多梯度回波序列,獲得T2*加權成像,由2 位對本研究內容、患者資料不知情的影像學專家閱片,手動勾畫鼻咽癌興趣區(qū)(ROI),計算T2*值,測量3 次取平均值。具體掃描參數(shù)見表1。
表1 MRI 掃描參數(shù)
①腫瘤退縮情況[7]:測量治療前、后靶病灶直徑,計算腫瘤退縮率,根據(jù)現(xiàn)行療效評價標準,將原發(fā)灶消失、淋巴結無病理性意義,無新發(fā)病灶患者定義為完全緩解(CR),將患者分為完全緩解(CR)組和非CR 組。②臨床資料:比較兩組患者年齡、性別、BMI、分期、腫瘤退縮率等臨床資料差異。③BOLD-fMRI 參數(shù):比較兩組患者T2*值。
采用SPSS 24.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兩組間比較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組間比較用χ2檢驗;Pearson 相關系數(shù)用于分析T2*值與腫瘤退縮率的相關性,ROC 曲線用于分析T2*值對鼻咽癌同步放化療近期療效的評估價值。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06 例鼻咽癌患者中,同步放化療后CR 69 例,非CR 37 例,CR 組腫瘤退縮率為(100.00±0.00)%,非CR組腫瘤退縮率為(26.42±10.38)%。兩組間年齡、性別、BMI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R 組Ⅰ~Ⅱ期占比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同步放化療后,兩組T2*值均降低(P<0.05),且CR 組治療前、后T2*值均高于非CR 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BOLD-fMRI 參數(shù)比較(±s,ms)
表3 兩組BOLD-fMRI 參數(shù)比較(±s,ms)
組別例數(shù)T2*值tP治療前治療后CR 組6938.25±2.8826.89±4.0527.233 <0.001非CR 組3733.61±4.9520.54±6.7713.567 <0.001 t 6.1076.043 P<0.001<0.001
Pearson 相關分析結果顯示,治療前、后T2*值均與腫瘤退縮率呈正相關,r分別為0.580 和0.68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ROC 曲線結果顯示,治療前、后T2*值對腫瘤完全緩解的曲線下面積分別為0.809、0.808,截斷值為>34.71 ms、>22.70 ms,敏感性分別為89.86%、88.41%,特異度分別為70.27%、62.1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圖1。
圖1 ROC 曲線
流行病學數(shù)據(jù)表明,我國鼻咽癌的發(fā)病率男性遠高于女性,且發(fā)病率、死亡率較高,其中華南地區(qū)高于全國其他區(qū)域[8],最初的癥狀表現(xiàn)包括鼻塞、鼻出血、耳鳴等。放療是鼻咽癌的主要治療方式,近年來調強放療的發(fā)展也增強了放療對局部病灶的控制效果,療效相比傳統(tǒng)的二維或三維放射治療得到顯著提高[9-10]。同步放化療是在單純放療的基礎上加用同期化療,化療藥物能減輕微小轉移風險,縮小腫瘤體積,對顱腦影響較小。順鉑是臨床常用化療藥物,順鉑與嘌呤殘基上的N7 反應中心結合,進而造成癌細胞脫氧核糖核酸損傷,阻斷細胞分裂并導致細胞凋亡,廣泛用于多種癌癥治療[11]。既往研究表明,對于中晚期鼻咽癌患者,同步放化療比單純放療對生存期、復發(fā)率以及轉移率的改善作用更佳[12],但由于腫瘤控制率和腫瘤進展可能存在個體差異,放療劑量和化療方案的選擇往往需要仔細考慮疾病控制和治療副作用的預防,因此同步放化療的治療效果仍需要進一步評估,以明確對無病生存率和總生存率的影響。迄今為止,許多研究已經(jīng)證明了MRI 在表征和預后評估方面的潛在能力,且近年來通過進行定量成像分析表征腫瘤的異質性和組織學變化。李然等[13]采用MRI 增強掃描評估鼻咽癌放療療效,發(fā)現(xiàn)MRI 能較好地顯示放療后病灶面積以及轉移淋巴結ADC 值改善。腫瘤中有大量新生血管,降低氧氣遞送效率,引起缺氧狀態(tài),缺氧會導致放射抗性,從而降低放療療效。BOLD-fMRI 相關參數(shù)中,T2*mapping 以體內含鐵的順磁性物質為對比劑,其成像為低信號,能夠反應含氧狀態(tài)[14-15]。既往研究亦表明,T2*值能夠提供圖片無法提供的定量信息,在腫瘤生物特征評估方面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16]。本研究中,鼻咽癌患者在同步放化療后T2*值降低,而治療后完全緩解患者T2*值高于未完全緩解患者,張培賢等[17]發(fā)現(xiàn)鼻咽癌患者經(jīng)誘導化療、同步放化療和輔助化療的治療后,T2*值均降低,治療后完全緩解患者T2*值更高,與本研究結果一致,提示同步放化療后,鼻咽癌患者原發(fā)病灶含氧量較低,T2*值能夠反映腫瘤內部微環(huán)境。分析原因,BOLD-fMRI 檢測腫瘤氧合狀態(tài)變化,可能受到灌注量、血管容量、pH 值以及血細胞比容等多種因素影響,而T2*值對血流灌注量變化較為敏感,因此筆者認為T2*值在治療后降低可能是由于治療后原發(fā)病灶血流灌注降低所致。本研究發(fā)現(xiàn),鼻咽癌患者治療前、后T2*值均與腫瘤退縮率呈正相關,ROC 曲線結果顯示,治療前、后T2*值對腫瘤完全緩解的曲線下面積分別為0.809、0.808,敏感度和特異度較高,表明T2*值可為鼻咽癌患者同步放化療療效評估提供參考。腫瘤對放化療的敏感性隨腫瘤分期的增加而降低,且多伴隨細胞凋亡相關基因的表達異常,因而對放化療的敏感性進一步降低,而隨著腫瘤不斷進展,對缺氧環(huán)境的適應性越高,也增加了放化療的治療難度,故T2*值與腫瘤退縮率相關。
綜上所述,BOLD-fMRI 參數(shù)T2*值對評估鼻咽癌同步放化療近期療效具有一定參考價值臨床價值,值得推廣應用。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ROI 為手動劃分,可能存在一定的數(shù)據(jù)偏倚,病理樣本較小且未納入患者遠期療效進行分析,未來將開展進一步研究。